-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http://www.jsjpw.com/bbs/Default.asp )
-- 鞠姓杂谈 ( http://www.jsjpw.com/bbs/ShowForum.asp?ForumID=11 )
--- 文登望海曲家先人考证 ( http://www.jsjpw.com/bbs/ShowPost.asp?ThreadID=1760 )


作者:ju山东
发表时间:2010/5/25 10:21:50

                              望海曲家先人考证暨曲姓来源考究                                                                

                                                             作者:曲北雁

    第一章 望海曲家祖先来处时间地点考证。
    威海文登高村望海曲家村,经度122.1100°纬度37.0300°据村志上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曲姓从黄县石马村迁来此处安村。因南滨黄海,人们出门即可望见海,故命名望海曲家。
我一直对此说法存疑--因为迄今为止能够找到最早的望海曲家村的记载,是在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至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大堂的游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据他记载:“四日辰时,从(乳山)泊口西南四五许里行,于望海村东浦桑岛北边结揽。”
桑岛,圆仁没有描述具体位置,但据田正祥先生对此曾作过非常详细的调查和考证,认定是靖海湾埠口镇张家埠村东港里的三岛,即“桑岛”=“三岛”。其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圆仁在当年五月四日到桑岛,记述过北有望海村。后来,他在赤山院住了八月余,于来年二月二十日去文登县城,路过的地方也有个望海村,并在那里断中(午饭)。我想,这两个名,如果是同一个村,寻找桑岛就有了线索。”

第二,“桑岛就是三岛(三、桑同音)”,当地人称南姜、北姜、江板石几个岛子叫“三岛”。

第三,“圆仁对桑岛没有说过它的位置、形状、周围环境,唯一的线索还是那句话:‘望海村东浦桑岛北边结揽。’于是我就到港的北岸,寻找望海村和东浦来了。……三岛北岸,确有望海村,还不止一个,多到四个。叫望海曲家、望海倪家、望海初家、望海隋家。……圆仁记述:‘在望海村北行五十里,夜入文登县’,难以确定他的行径。不过,望海曲家这个中心,是经荣成石岛(圆仁登陆之处)到文登必经之地”。
由此可见,望海曲家村早在明代就已经有人居住,而望海这个名字,并非曲姓人来之后才有的,而是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了,再查《文登市志》,上面有“元末,徐姓来海滨立村,称望海徐家”的记载。

知道这个,我们再来考证曲家的由来,因为不管如何,地方总会是有人住的,重要的是现在这些曲姓人,他们的祖先是谁呢?根据村志载,是万历年间由黄县迁来,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从目前反馈来的资料看,明朝初年的移民运动曾经让曲姓先民向中国北方各省扩散。

元末农民大起义后建立起来的明王朝,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状况:由于封建统治者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大肆屠杀,元朝统治集团的内部厮杀以及盘踞在地方上的军阀混战,使得社会经济残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山东、河南地区长期受到元朝军阀的摧残,以至道路榛塞,人烟断绝,多为无人之处。所以明王朝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组织生产的措施。其中屯田是很重要的措施。屯田计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形式,以军屯规模最大,组织也最完备。而“移民就宽乡”,实行民屯也是重要措施之一,青岛地区周围、特别是崂山一带大多数村庄家谱均记载,其祖先自云南迁移而来,其中曲姓村庄亦有同样记载,如沙子口街道南姜村曲氏族谱,开篇即记有:“据传,先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自云南大槐树里头迁移而来……”虽是据传,但再结合周围其他村庄及有关史料记载,应该说,南姜曲姓为明朝移民,这一点基本符合史实。而威海与青岛相隔甚近。
还有其他佐证的是,离望海曲家更近的例子:比如威海荣成市大疃镇曲家沟村,他们那边的记载是在明隆庆年间,鞠姓徙至沟畔建村,名沟鞠家。后曲姓迁入,更名沟曲家(鞠与曲的联系,后文再讲。)。
另外据山东省武城县曲庄村也有先人是明代移民的证明:据武城县志记载,我县大部分人口是明初从山西洪桐县迁来,其中包括曲姓。
如此看来,曲家的先祖为明朝移民应属可信。

时间证实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地点,黄县石马村这个说法,是否可靠呢?
从现有文献来看,山东烟台黄县,一直是曲姓的聚集地和输出地--屈广兴老先生在《东北屈氏源流史谱》的考证过程中曾经发现,草河城屈氏原籍山东省黄县鞠家庄(今龙口市诸由观镇冶基村),而再搜索诸由观镇冶基村时发现,烟台黄县(龙口市)诸由观镇冶基村。村里有3000户人家,有鞠、吕、卞、姜、曲、马、臧等几个自然村组成。一直被视为现代鞠姓和曲姓的发源地之一。
由于石马村现在已经无据可考(或者笔者资料有限,难以推测,),所以笔者倾向于认为,望海曲家的祖先,极有可能是从今龙口市诸由观镇冶基村迁入的。另据曲绎生、曲倬云在民国九年编撰的山东蓬莱《曲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8年,3兄弟曲绅、曲纬、曲绛从小云南移民至山东,曲绅居住在蓬莱,曲纬居住在黄县,曲绛居住在宁海。曲绅的后人,尊称曲绅为一世祖。那么由此来证实,假如望海曲家村的祖先是万历年间来自黄县,那么一定是曲玮那一分支的曲姓人(尽管时间上有些许冲突,但是血缘关系却几乎确定无疑)。

另:据考证山东文登曲氏字辈:“申永长志成兆锡洪植炳尧博厚高明悠久仁德正万世昌荣发”。这一说法并非适用于望海曲家内部,详细情况待考证。

 第二章曲姓来源 

上文研究到望海曲家先祖有可能是万历年间自山东黄县迁来,那么山东黄县的曲姓人又从何而来呢?这其中就涉及到曲姓的来源。
 从现有资料来看,曲这个姓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1.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上古周朝时期,周武王将第三个儿子封在晋地,这位王子叫叔虞。叔虞的第八代孙子即春秋晋国的晋穆侯,晋穆侯又封其少子成师于曲沃那人地方(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的首领,成师的支孙就以封地名作为了姓氏,为曲沃氏。后来又改为单姓曲,遂有曲氏,世代相传。
2.据《姓氏寻源》及《姓氏五书》所载,夏时桀臣曲逆之后有曲姓,他的子孙中也形成一支曲姓。
得姓始祖:曲沃桓叔。成师,西周末东周初时晋国人,周武王第三子叔虞之九世孙,穆侯林之子,文侯仇之弟。仇子昭侯时,封其叔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之地大于晋之国都,再加上桓叔德行高尚,颇得曲沃国民拥戴。后晋臣潘父弑昭侯,而迎立桓叔,由于晋之臣民同仇敌忾,桓叔败回曲沃,于数年后(公元前732年)郁郁而终。其子曲沃庄伯亦曾兴兵攻晋,但不得结果。传至其孙曲沃武公姬时,族强势大,民心多附,他连杀三君(哀侯、小子侯、侯缗),尽并晋地,而代晋为诸侯,史称晋武公。武公代晋后,仍都原晋之国都一翼(今山西省翼城),而留居曲沃之宗族,后以地为氏,称曲姓,并尊曲沃桓叔为得姓始祖。

3.契丹满洲说。
据文献记载,契丹贵族中也有曲姓者,而且契丹人也生活在东北。不少曲氏宗谱记载是来自小云南,小云南有人说是现在的云南大理的祥云县,电视《探索与发现》栏目曾经有寻找契丹后裔的节目,云南施甸县有一个村子的人自称是契丹后裔,他们自称是随元朝大军征战到此,并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至今,工作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证都失败了,最后他们拿着契丹古尸的DNA到协和医院与他们的DNA进行比较,却发现十分的相近,而且施甸县与祥云县又相距不远。而且史料记载,唐时奚、契丹之酋领有曲姓;清满洲人姓,世居辽阳;今满、僳僳等民族有此姓。
4.曲鞠麯一家演变说(后文详解)

目前,这四种说法都存在,除了第三种基本可以否定不是望海曲家祖先的情况之外,另外三种都有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前两种说法似乎被视为曲氏正统,他们到最后都是把曲氏的先祖推到了山西的曲沃二字,而在现有很多考据中,也论证了曲氏其实来源于山西。

据史载战国时,三国分晋,曲姓有因仕宦关系或其他原因进入今河北、河南之地者,而繁衍于祖居地之曲姓则由于种种原因或北徙今山西临汾一带,或南迁至今山西、河南间地的陕县一带,进而进入陕西。秦时,有御史名曲宫,便是曲沃桓叔之裔孙。两汉之际,曲姓除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繁衍迅速以外,还有一支北迁雁门郡,并在该地逐渐形成大的聚落。魏晋南北朝时期,曲姓在今陕西临汾、河南陕县一带族大势众,人口兴旺、昌盛,为曲姓平阳郡望、雁门郡望、陕郡郡望。隋唐两代,曲姓上述郡望仍在,尤以陕州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曲环为其杰出代表。其客居陇右(今青海东郡)子孙有落籍此地者。唐末,曲承裕由于仕宦的原因进入安南,子孙留居当地。两宋时,特别是赵宋王朝偏安江东后,曲姓徙入南方者渐渐多起来。明初,山西曲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此后至清中叶,曲姓逐渐散居于内蒙、湖北、广西、广东、云南等广大省份。清康熙年间以后,山东、河北等地的曲姓因为谋生的原因进入东北三省,子孙遂留居当地。解放后,伴随开发北大荒、军垦、农垦之运动,有更多的曲姓落籍东北。曲姓基本上以山西曲沃为中心繁衍播迁,明朝以前,主要聚居于山西境内和山西与河南交界处,如今,曲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多此姓,二省之曲姓约占全国汉族曲姓的百分之五十五。

假如从这里看,那么望海曲家的先祖极有可能是山西曲沃的后人(注意看时间)明代的迁徙移民潮,与时间也很相近。与当时北方其他省份相比,山西一带既无兵燹之苦,也无灾荒之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口数量高达400多万,比当时河北、河南两省的人口之和还要多,所以成为人口输出的主要基地。但有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而不是山西。对这个问题,早在文革前《光明日报》就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要问祖先何处人,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文章,引证了大量的权威性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但是,笔者也对山西曲沃说提出不同看法。

第一种说法“据《风俗通》载:春秋时,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其后代便以地为姓,称曲姓。”
为了求证这一论据的可靠性,有人查阅研究了现代版的《四库全书风俗通》篇,同时也查阅了《四库全书》的编辑者清代钱大昕等人的注释,又查阅了王利器为《风俗通》校注的器案。《风俗通》原名《风俗通义》,东汉末年应劭所著。《风俗通》全书三十六卷宋代已经部分失传(其中包括姓氏篇),明朝编辑《永乐大典》时根据有些典籍的记载进行了增补,经过增补编辑的《永乐大典风俗通义》基本反映应氏原著全貌,清代的《四库全书风俗通》篇是根据明《永乐大典》编纂而成。《四库全书》录入《风俗通》正文十卷,附加《风俗通 佚文》一卷(其中包括姓氏篇);在《风俗通姓氏篇》中,应氏一共收录了东汉末期存在的530多个姓氏,通篇没有查到曲姓或曲氏得姓于曲沃桓叔的记载,只查到了“鞠氏,汉有尚书令鞠谭,或为麴(曲)氏(有的版本直接编辑成曲氏),音讹转改,汉有麴衍”和“韩氏,韩之先出于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食邑于韩原,因以为氏”的记载,除此之外连曲沃桓叔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由此可见,除非失传的风俗通再现,否则这一说法基本没有论据证实。
第二种说法“曲姓源出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而笔者认为,史籍记载的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极有可能是“专指人名”,就像孔子的学生“子路”“子由”一样。如果曲姓在当时确实已经立姓并且有正常的姓氏传续,那么这两位在《史记》上明确记录的人物连同他们的姓氏为什么在《风俗通义》、《元和姓纂》、《百家姓》这些纵贯一千多年的姓氏巨著中不予收录记载呢?  
 
以上疑点使得笔者将目光投向了第四种说法--望海曲家的先人会不会是从鞠姓演变而来的呢?
就在笔者怀疑的时候,有一个资料加深了笔者对自己判断的确信--
一部修订于宣统元年的《东莱曲氏族谱》也可以证明在中华曲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鞠氏的。在这份由曲氏自己修订的族谱中“曲氏世系考”一节记载:“旧相传(曲氏)为宫保世裔鞠姓。始祖讳元英任元朝宰相,本贯黄县,茔在城北翁仲,墓表犹存。缘遭难族姓多隐名易姓流寓兹土,遂转鞠为曲。虽云考据无徵,然百古在昔先民有作详哉其言之矣。”意思是说:据相传我曲氏的远祖是一位在朝廷上位列三公九卿的宫保级鞠姓高官,这位官员因遭难而避居他乡易鞠为曲。传说虽然无从查证,但先辈们历经百代,口口相传,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不可能是无稽之谈。笔者认为《东莱曲氏族谱》中记述的这位宫保级鞠姓高官就是史志上记载的西汉尚书令鞠谭。鞠谭改麴后,麴姓一直在西北地区生活繁衍,随着家族从不断壮大到最后的没落,姓氏也在沿着“鞠-麴-麯-曲” 的字形结构不断的进行演化,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麴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记录为“麯崇裕”或“麯承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麴姓才刚刚完成从麴到麯的演化。麯姓最早简写成“曲”是在唐代的中晚期,从河南洛阳出土的“曲元缜墓志”可以看出,到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麴姓已经沿着“麴-麯-曲”的字形演化顺序首先简写成“曲”,而到了南宋晚期这种仅限于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后完成,由此,麴姓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更加便于书写的“曲”所代替。诸位试想,不然的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哪里去了?
  
  其实,在历史上鞠姓每遇灾祸反过来都会依附于曲姓,号称“死鞠活曲”,这可能就是“鞠曲一家”情结之所在吧。

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有很多曲姓人哀叹,为何曲姓不见于百家姓当中呢?
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百家姓当中,其实是有曲的。
据说《百家姓》自从南宋初年由钱塘县的一位儒生编辑成教材印刷发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一共流传三种版本,这三种版本的姓氏排列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都在“甄麴家封”这句上。一种是繁体字《百家姓》的“甄麴家封”,另一种是简体字《百家姓》的“甄曲家封”,第三种是“甄魏家封”。在这三个版本中,记录“甄麴家封”的无疑是原版的延续,记载“甄曲家封”的是原版的姓氏简化版,而记录“甄魏家封”的是错版,之所以确定它为错版,是因为在上述三个版本中的第八句记录的都是“金魏陶姜 ”,既然在前面已经编辑了“魏”姓,后面怎能重复编辑呢。从繁体的“甄麴家封” 到简体的“甄曲家封”,只是一字之差已经把麴姓转换成曲姓的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说,曲姓人不必生气,你们的大姓已经被百家姓收入其中了,只不过其中牵扯到了曲姓的演变。也就是上文我留下的引子--鞠姓与曲姓的联系。 

第三章 鞠曲之变 

在探讨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鞠姓的来源

在居庸关所著的《先周三王与鞠姓源流初探》中有如下记载:

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五世孙后稷名弃,传说是帝喾的元妃姜原“踏巨人足迹,而身动如孕”(《史记》)所生。弃在幼年时就有成人的志向,玩的时候好拿种植五谷杂粮作游戏。长大成人后对什么样的地种什么庄稼,怎样种才能长得好非常有研究,老百姓都愿意向他学习。帝尧听到后,把他请来封为管理农田耕种的官叫“农师”。由于弃管理有方,老百姓跟他学种地连年增产,功劳很大,帝尧就把邰地(今陕西武功一带)赏赐给他作封地,封号为后稷,姬姓。

  弃去逝后,这种农师的职务一直承袭了10余代,其中有叫檠玺和叔望的,当传到不窟时,夏朝的“帝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史记》)失国,诸侯互相侵扰。不窟辞去职务不当农官,带着族人逃避到了西北戎狄住的地方,古时候叫北豳,也称北荒(今甘肃庆阳)。不窟到北豳时,他的儿子鞠陶已经长大成人;关于他名字的来源有这样一段传说:据说鞠陶出生时右手的掌纹很象古代篆文的“鞠”字,于是取名叫鞠。到北豳后,由于当时周人的居住条件很差,大部采用穴居,于是周人的首领不窟封鞠
为专门负责挖陶窑的官职,他带领周人一边挖窑烧陶器,一边挖窑用于住人,一段时间后,周人都叫他鞠陶(鞠,盈多也;陶,窑也)。
  不窟去逝后,鞠陶作了周人的首领。他是周先祖奔北豳后的第二代首领,也是周人在北豳的真正开拓者,据史志记载,后世周人都尊称他为“周老王”,现庆阳城西60里有周老王陵,一直保存至今,明、清时还作过修缮。鞠陶在北豳时为周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一是开拓疆土。他派儿子公刘(刘者,兵器也;公者,尊长也)专门负责安全保卫工作。那时,兵器平时都由专人保管,遇到打仗时每人发一件,这便是军队的雏形。公刘,这个带有军事首领色彩的职务名称就变成了人名。
到黄帝的25代孙古公旦父时,周人南渡漆沮二水到歧山脚下的周原,历经三代到姬昌将都城迁至丰邑(今陕西长安县一带),这时周人经过了将近一千多年发展已经具备入主中原的条件。当殷纣王淫乱不理朝政,诸侯纷纷离他而去的时候,姬昌的儿子姬发率周国大军经牧野一战一举推翻商王朝,入主中原建立西周王朝,姬发是为周武王,谥父姬昌为文王。由此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辉煌历史。
  从轩辕黄帝到周朝各王都是姬姓,鞠姓从何而来呢?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天下鞠姓一家人,源自鞠陶世代亲!周的先祖在北豳时,正是部落联盟解体的民族大融合时期,随着城帮的建立和个体家庭出现,家庭的代表符号“姓”也逐渐产生。北豳人为了纪念鞠陶的丰功伟业,一部分家庭以鞠为姓,鞠姓由此诞生了。因此甘肃庆阳应是鞠姓起源的根;鞠陶就是鞠姓族人的太始祖。

鞠氏家族的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艰苦的迁徙过程。首先在先周时期甘肃庆阳的北豳起步逐渐向南迁徙进入关中,大约在东周和春秋时期又向东发展到山东临淄(淄博一带),于战国时期迁徙到河北蓟州(北京附近),又在战国末期到秦朝初年迁徙到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在这里鞠氏家族定居了很长一段时间,经过休养生息,家族宗属枝系繁茂,汝南郡遂被确定为鞠氏早期的“郡望”一直流传至今。西汉末期“东平王事件”发生后,鞠谭率直系族人回迁到凉州西平并改姓为麴。滞留在汝南郡的其他鞠姓家庭在此后的大约1000多年时间里呈放射状的向全国各地发展。其中有一枝迁徙到山东高密后又发展到登州府文登县(山东文登)一带,登州(威海)作为鞠氏家族中期的“郡望”又发展了将近1000年,大约在清朝同治年间关东开禁,于是大批鞠姓家庭便携妻带子扶老携幼从陆路或水路(乘小舢板跨越渤海湾)闯关东,这就是目前东北的绝大部分鞠姓家庭祖籍都来源于山东的原因之所在。鞠姓家庭的迁徙过程充满了痛苦与艰辛,他们或避难或躲灾或迫于生计或隐姓埋名。由此在鞠氏家族内部或民间盛传的“鞠麴一家 ”“鞠曲一家”“死鞠活曲”之说绝不是无稽之谈。这种不得已的隐姓埋名,改换门庭的作法极大的限制了鞠姓家庭的发展,这应该是鞠姓到目前仍然是小姓的原因之一。

大家注意一下:在文中出现了很熟悉的一个地名--文登。而望海曲家也是在文登市。在网络上找到鞠姓的世系图表和迁徙分布都出现了文登的字眼:
世系图表:
       鞠昇-鞠武-鞠谭-鞠羡-鞠彭-鞠殷-鞠璋-鞠延增-鞠彦云 (注:以下分文两大支)一支:莱州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鞠景沂-
鞠玉润-鞠真-鞠庆孙-鞠 常-鞠仲谋-鞠砥-鞠性复。 另一支:登州黄县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鞠俨-鞠明德 鞠明遂-鞠传式鞠传则
鞠传籍-鞠自平-鞠增生。又一支:登州文登鞠积(这支是冶基支的分支,详情目前尚待查清)

迁徙分布
        蓟城-辽东-汝南-西平-东莱(注:以下分文两大支)一支:高密-石岗-三都信义乡甘源 鞠坊-吉安进贤  九江-四川 湖北

湖南 河南 江苏 滇黔 东北  另一支黄县冶基-文登-江苏-东北

文登数次出现,由此基本可以确定望海曲家的祖先应该是第四种情况,即鞠姓演变而来的,而且在望海曲家村东北六里有个村子叫做鞠格庄,里面基本都是姓鞠的,这从另一方面作证了曲家先祖的来源。

剩下的问题就是 鞠改曲的原因了。

历史上,鞠姓先后两次改为曲姓,第一次便是鞠谭的后人改鞠为麴了。鞠谭,西汉晚期汉哀帝的尚书令,约为鞠武的八世孙,是鞠武因秦皇追杀避难汝南的后代。西汉建平二年鞠谭因“东平王瓠山立石”事件牵连被贬率子鞠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姓为麴”。据《元和姓纂》记载,鞠谭是汉哀帝的尚书令,这种尚书令是“九卿”中专门掌管皇帝奏章的一种官职,是皇帝的近臣,在西汉晚期为了抑制相权其作用相当于位居三公的宰相。汉哀帝建平三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东平王以为不是好兆头,便在宫内仿瓠山形状造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一个叫息夫躬另一个叫孙宠的知道后便借此“发生事端,以图封侯”,于是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痛了哀帝,于是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人等一律处死;廷尉梁相,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急忙上奏,“因未见确实,应委公卿复讯”,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遂削职为民。鞠谭和儿子鞠闭(门字框+必,用闭代)因为避难逃避到凉州西平(古称西都,今西宁市)改姓为麴。这就是《元和姓纂》记载的“鞠麴同宗”的来源。在以后的500年时间里,鞠谭的后人在金城(今兰州)和西平(今西宁)一带获得极大发展,成为当地的豪门望族。出现了麴义、麴演(衍)、麴允等赫赫有名的战将和威震一方的高昌国王麴嘉(据家谱载麴嘉为麴閟的第十四世孙)。另据《三国志》记载(三国志只是略微提到,真正为其立传的是魏代王粲的《英雄传》),东汉末年在袁绍帐下有一员与河北名将颜良文丑齐名的悍将叫麴义的就是鞠谭的后代。他不但帮助袁绍战胜韩馥夺得冀州(今河北冀县),而且把凉州羌人“斩马腿”的战法运用到“界桥之战”大败公孙瓒,为袁绍立下赫赫战功;后因居功自傲,终被袁绍所杀。公元200年前后,鞠谭的后代西平人麴演、麴光、麴莫在凉州起兵反操杀郡守。他们带领部队经常活动在西平、金城一带,并与韩遂、马超遥相互应同曹操抗衡;后来因内部分裂,麴演伙同蒋石诱杀韩遂投降了曹操。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也是鞠谭的后代,他在公元300年带领族人时任西晋雍州刺史的麴特、北地郡(甘肃庆阳)太守麴昌曾多次与汉(前赵)刘聪的大都督刘曜作战,由于战功卓著深得晋愍帝的信任。麴允是金城名门望族,西州民谚有“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的说法,其权势和富有可见一斑。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从凉州迁徙到江苏吴兴,现在台湾的麴姓就有望出吴兴的。据《唐书》载:“麴信陵,唐贞观中望江令,望出吴兴,有惠政。大旱时祈雨即应,百姓为之立祠。白居易为之作《秦中吟》。有联颂之曰‘祷获甘露,居易作诗歌惠政;世为豪族,西州传语望朱门’”。由此印证了吴兴麴姓出自凉州麴氏。麴姓后来演化成两部分,其一,大部分沿袭麴姓,到唐朝中晚期或南宋以后逐渐简化成曲姓成为现代曲姓的重要来源,山东一带称“鞠曲一家”即源于此。其二,小部分恢复原来的鞠姓,公元四世纪的东莱人鞠羡祖孙和五世纪的鞠璋祖孙就是这种复姓的代表。黄县冶基出土的五代鞠俨墓志碑铭头篆刻郡望为“西平郡”可以证实。
       第二次改姓。北宋末年,鞠俨的后代鞠杲在中进士第不久便上书弹劾奸相张惇遭到报复、获罪夷族,冶基鞠氏被迫改姓依附于曲,但家谱上仍然记载为鞠,号称“死鞠活曲”,到清朝雍正年间得以复姓。

由此可见,望海曲家的祖先,确切资料可追溯到山东黄县曲玮一支,再向前追溯,既有可能是东汉鞠谭一脉,东汉后鞠姓逐渐演变成麯曲鞠三姓,假如再加上少部分的屈姓,望海曲家的后裔可能与该死姓均为同一祖先,当然,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湮没,再加上笔者本身所限,所考结论并非完全值得推敲,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指正。


第四章 曲氏名人

曲宫,秦末大臣。历任御史,曾受二世之命,诏令蒙毅自杀,毅百般辩解,其知二世本意,遂杀毅。

曲环,陕州安邑人,唐代将领。喜兵法,善骑射。玄宗时因从征吐蕃有功,而被授为果毅别将。安禄山反,他据守邓州,后又与其他将领征讨史朝义,平河北,累官至金吾大将军。代宗时,又数破吐蕃,以功兼太常卿。德宗时,平泾州叛将刘文喜,累迁开府仪同三司,封晋昌郡王,擢陇行营节度使。终检校尚书左仆射。

曲承裕唐末人,哀帝天年间,乘乱据有安南,领静海军节度使。

曲珍,陇干(今属甘肃)人,宋代将领。善骑射,为绥德城监押,屡挫西夏人,迁内殿崇班◇又从征交趾,因功升为鹿阝延路副总管。哲宗元年初,为环庆路副总管,击破西夏兵,解泾原之围,升为忠州防御使。生平不知书,而忠朴好义,善抚士卒。

曲端,镇戎军(今宁夏固原)人,宋代将领。以荫入仕,长于兵略。历泾原路将,与西夏战有功,擢知镇戎军。高宗时,率部抗金绩显,累官至川陕宣抚处置使事都统制,因不出兵策应他部,被贬官。其恃才自用,树敌甚多,终被张浚所杀。

曲枢一作曲出。为元徽仁裕圣皇太后宫臣。元仁宗幼时,他入则佐视食饮,出则抱负游衍,鞠躬尽力。元武宗时任平章政事,行大司农,封应国公。仁宗即位,加太保,领崇祥院、司天台事。

曲廉山东篷莱人,明代官吏。任莆田知县时,治理水患,兴修水利,亲率百姓复垦荒地,种植桑枣。又立社学等善举,使外流之民回归。任满后,百姓上书挽留,并立石颂其德行。

曲锐山东莱阳人,明代官吏。成化十七年进士。累迁为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曾因不同流合污,而被奸臣刘瑾罢职。其有治能,狱无滞囚,民人德之。

曲同丰山东福山人,北洋军阀皖系重要人物。参加过甲午中日海战,后又留日学习军事。归国后,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参战军第一师师长等职。直皖战争爆发后,任皖军第二路总司令。战败后被关押。一九二四年晋升陆军上将。

曲焕章生于1880年,云南江川人,民国时期中医外伤科著名医家,1902年研制出伤科圣药百宝丹(即云南白药),开创曲氏百年中医药世家

曲振侔(1930-——),山东省牟平县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船管团分队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连政治副指导员。1958年毕业于海军指挥学校,后任海军艇长、海军舰艇支队副参谋长、副支队长,舰队副参谋长,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81年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曲寿堂(1929-——),又名曲秀堂,山东省荣成县(今市)宁津镇曲家村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胶东军区后勤部会计、审计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济南军区后勤部参谋、副科长、办公室主任,某分部参谋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等职。1955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勋章,荣立一等功1次。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曲波山东黄县人,当代小说家。从一九五五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一九五七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又有长篇《山呼海啸》、《桥隆飙》、《戎萼碑》等
曲云霞:1972年12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92年曲云霞首次参加第25届奥运会,以3分57秒08的成绩获得银牌,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奥运会中跑项目奖牌的运动员。 

第五章 郡望堂号
1、郡望
平阳郡:三国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雁门郡:战国赵置,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陕 郡:治所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
晋昌郡:晋分敦煌郡置晋昌郡,治所在今安西东南。辖今安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时均属敦煌郡,唐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
安康郡:即金州,古地名,西魏始置。隋改为西城郡,宋曰金州安康郡,治所西城(即今陕西省安康县)。
2、堂号(缺)
【曲姓宗祠通用联
〖曲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佚名撰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曲见为金城豪族。下北典指北齐酒泉人曲珍,善骑射,封安康郡王。
安康世泽;
陕郡家声。
——佚名撰曲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曲姓的郡望。(见上题头《郡望堂号·1、郡望》介绍)
〖曲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工书娴将略
宽赋养民生。
——佚名撰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镇戎人曲端,字正甫,工书而能文,娴熟兵略。官泾原路将,对外抵御西夏军,对内安定地方,以至路不拾遗。后历官宣州观察使、渭州知州。下联典指唐代安邑人曲环,喜读兵法,善于骑射。天宝年间任果毅别将,安禄山叛乱时,他参与讨伐史朝义,平定河北,又大破吐蕃兵,威名大震,封晋昌郡王。后任陈许节度使,宽赋敛,减苛政,不到三年而使境内五谷丰登。
〖曲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工书文而娴将略;
宽赋敛以养民生。
——佚名撰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曲端事典。下联典指唐·曲环事典。
后记:
1.老家本来有一本族谱,为我村一位书香门第的老先生所收,我出国许久,不知该老先生是否还健在,假如有机会,定当上门探访,争取借来一看。
2.关于望海曲家,权威资料应该是《文登县志》,上文说万历年间自黄县迁来极有可能出自《文登县志》,然网上却无文登县志可看,所以,回国后当买本一看,或许会有更多资料。


作者:鞠万令
发表时间:2010/5/27 0:01:40


作者:鞠海峰
发表时间:2010/5/28 16:50:20


作者:居庸关
发表时间:2010/6/8 20:35:05

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佚名撰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曲见为金城豪族。下北典指北齐酒泉人曲珍,善骑射,封安康郡王。
安康世泽;
陕郡家声。
-------------------------------------------------

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这副对联也是麴氏的祖联。上文录入的“上联典指晋·曲见为金城豪族”的曲见实际是曲允,这个曲允实际是麴允的简写。麴允,金城豪族,西晋愍帝司马邺的大都督,为保卫西晋自杀正果。这个曲允是当代曲氏后人在解释对联时有意写错还是不慎写错不得而知,不信你查榆中历史上的豪族没有曲见这个人。

下北典指北齐酒泉人曲珍,善骑射,封安康郡王。

安康世泽;
陕郡家声。

上联指封安康郡王的曲珍。

下联指曲环,祖籍陕郡(今山西运城)。

从上述两幅曲氏对联来看和麴氏的祖联一模一样,不知诸位是否看出个中关系!

[此帖子已被 居庸关 在 2010-6-8 20:36:52 编辑过]


作者:juhongwei
发表时间:2010/6/27 16:06:10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5-2006 『鞠氏家谱网』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2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7/5 18:49:11
Processed in 0.0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