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http://www.jsjpw.com/bbs/Default.asp ) -- 开心阁 ( http://www.jsjpw.com/bbs/ShowForum.asp?ForumID=28 ) --- 【耳闻目睹】芷江镇远西江行 ( http://www.jsjpw.com/bbs/ShowPost.asp?ThreadID=2019 ) 作者:ju329 (一)芷江行 我们走的是邵怀高速公路,邵怀高速公路为沪昆国家高速公路湖南省境中段,也是湖南省首条全面进入山区的高速公路。 沿途山峦起伏,隧道连连,自洞口塘隧道公路两傍起,农家居楼皆是木屋青瓦。 上午11时48分,我们抵达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 芷江,古属“五溪蛮地”。 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东经109°17′-109°54′,北纬27°04′-27°38′,东邻中方县、鹤城区,南接洪江市、会同县及贵州省天柱县,西连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万山特区,北界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铜仁市。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远在旧石器时代,舞水沿岸就有原始人类活动。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阳县,明清时曾为川、黔、滇、湖广总督府和偏沅巡抚所在地,乾隆元年(1736年)始称芷江县,1986年改为芷江侗族自治县。 下车后,我们参观了抗战胜利受降纪念坊。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芷江受降纪念坊为中国惟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建于1946年2月。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 芷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国陆军、空军基地。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于1945年迁来芷江。总司令何应钦曾在此多次主持召开了重大的中国陆军高级军事会议,指挥了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战——芷江保卫战(又称湘西会战)。同年8月,在这里研究和部署了中国战区芷江受降的具体事宜。 芷江受降纪念坊,位于芷江县城3.5公里的七里桥村磨溪口,原是国民党空军司令部群力礼堂。纪念坊内草木葱郁,鸟语花香。纪念坊正南北向,造型像一个“血”字,四柱三拱门,青砖砌就,水泥粉刷,嵌沅州石。坊面刻有国民党军政要人蒋中正、李宗仁、于右任、孙科、何应钦、白崇禧等人的题词、对联。受降纪念坊镌刻的领额“震古铄今”是蒋中正所题。 中门下端横额“受降纪念坊”是时任芷江县长杨化育所题。正面立柱上题有蒋公所撰中联:“克敵受降威加萬裏,名城攬勝地重千秋。”李宗仁所撰侧联:“得道勝強權百萬敵軍齊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戰史記名城”。东拱横额:“布昭神武”是于佑任所题,西拱横额:“武德长昭”是孙科所题。 坊背中间首额“万古流芳”是原湖南省政府主席王东原所题,中门下端是《芷江受降纪念坊记》206字铭文:“我國崛起東亞,巍然五千年矣!立國精神,原在大同。睦鄰柔遠,扶弱繼絕,斯爲幟志。清季甲午以還,東鄰日本,肆蠶食野心,強偂我台灣、琉球,而東北數省亦浸假受锉見告。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盧溝橋肇釁,我最高統帥國府主席蔣公曾宣示:和平未到絕望,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忍讓爲國,于茲可觌。然敵未悔禍,驕逞其兵,以三月即可亡我。我爲所迫,遂起全面抗戰,顧敵侈志,欲爭霸環球,微僅在我一國已也。既美英蘇各友幫與我同盟,德意瓦解,敵又以湘西之戰失利,本土爲美彈所震,乃袒服請降。時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东西拱额题有“名垂青史”“ 氣貫長虹”八个大字,分别出自居正和王云五之手。坊背中柱上题有何应钦所撰中联:“舞水明山祥啓中興永志受降三楚地,國家民族奮平外患還期耀德五洲畔”。“名城首受降實可知扶桑試劍富士揚鞭還輸一著,勝地倍生色應推倒銅柱記功燕然勒石獨有千秋”。何应钦主持了芷江受降,感到是其平生最大的荣幸,写下了这副颇具文采的题联:上联中的“富士”、“扶桑”指的是日本,它的意思是说不管日本军国主义如何骄横霸道,穷兵黩武,怎么叫嚣着三个月亡我中国,但芷江受降的事实证明了日本军国主义最终败在中国人民的脚下;下联的“铜柱记功”是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立下铜柱以纪念南征胜利,“燕然勒石”是指东汉窦宪破北单于,在燕然山刻下石碑歌颂功德,意思是:窦宪、马援等前人创下的伟绩虽功不可没,但同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相比,大大逊色,芷江受降是中华民族史上抗击外辱最伟大的壮举。白崇禧所撰侧联:“我武自維揚滄海依然歸禹貢,受降昭盛典神州從此靖煙塵”。穿过四柱三拱门,从牌坊左拐九十度,再前行不远,就是当年洽降旧址。苍松牵柏之间,整个旧址呈“品”字形布局。这些黑白鱼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原本是中国空军第五大队十四中队的营房,洽降期间,左右分别是何应钦办公室和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受降大典是在前栋进行的。 受降纪念坊内,1995年新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纪念馆楼上楼下共三个展厅,一个影视厅,分“八年抗战”、“中国受降”和“毋忘历史”三大版块。 受降纪念坊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而立,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战胜入侵之敌,洗雪百年之辱的标志性建筑。公元1946年始建,翌年8月30日建成,1966年10月损毁。1983年5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修,1985年9月竣工。因历史资料缺失,修复的受降纪念坊未能准确再现其原貌,经文物工作者多年收集考证并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2月予以改建,同年8月建成。 参观完毕已经是12时30分了,我们在芷江受降纪念坊旁边的毛家饭店用午餐。饭后,开始了第二个旅游目标:兵发镇远。 作者:ju329 (二)镇远行 镇远县位于贵州东部,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60公里,总幅员面积为1878平方公里,东面与湖南新晃接壤;东北部与本省玉屏县相连;西邻施秉;南界剑河、三穗;北连岑巩、石阡。 镇远是座历史悠久的苗乡古城。西汉时属武陵郡。汉高祖五年始设沅阳县。 隋、唐置梓姜县。宋高祖绍兴元年置镇远州。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后改为军民总管府。明洪武五年改置镇远州,隶属湖广。永乐十一年置镇远府,隶属贵州。清袭明制。民国初,置镇远道。1949年11月8日镇远解放,为镇远专员公署驻地。1956年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为自治州首府。1958年州府迁往凯里,改镇远为县。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荣获“中国最美的十大古城”称号,位居第五。作为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融佛、儒、道三教文化内涵于一炉。境内有蜚声中外的青龙洞贴崖古建筑群等神奇秘境;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古城风韵;有色彩斑斓的一殿、二庵、二院、四桥、四洞、六关、六官、八寺、八祠、八阁、九馆、九庙以及众多极具观赏、科考价值的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等文物古迹160多处。 我们是11月11日下午15时30分抵镇远,由贵州镇远宝中国际旅行社对接,导游是个叫齐敏的姑娘,人很热情,开朗、活泼,安排也比较周到。15时50分游青龙洞;晚上观赏夜景,在美丽镇远酒楼用餐,住祝圣宾馆。 青龙洞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有朗朗书声的学子院,更有锣鼓喧天的戏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 游罢舞阳河,我们向第三个景点——西江进发。 作者:ju329 (三)西江行 牯藏节又称鼓社节、拉鼓节、祭鼓节,是苗族地区盛大的传统祭祀节日。牯藏,译成汉语,又有写作“鼓藏”或“祭鼓”的。各地节日周期不尽相同,有3年、5年、7年、9年、11年、13年举行一次的,也有30年举行一次。时间一般在农历九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西江千户苗寨,每13年过一次牯藏节。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为1288户,人口近600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除了吊脚楼,还有风雨桥。西江由于寨子占地面积大,在河上有很多座风雨桥。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更具特色。 鼓藏头,又称“苗王”。 鼓藏头的家,在山顶上最高的位置。在古代,西江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自然领袖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 “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 “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重、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 “议榔”即议会,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现今,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苗族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佑在子孙身边。认为老人去世后会有三个灵魂,一个灵魂随身躯的埋葬安居在坟墓里面,一个灵魂在自己家里的神龛上,保佑着子孙,还有一个灵魂要藏在每一只宗族共有的铜鼓中。这面铜鼓就藏有这个宗族家家户户已过世老人的灵魂,“鼓藏”也因此而得。这面铜鼓只有到了十三年一次的鼓藏节,才能把它请出来,在过鼓藏节的时候会有一个人专门来负责,这个人就是专门管节日和祭祀的鼓藏头。 鼓藏节,是苗族分地域的祭祀活动,也就是说不同的寨子会有不同的鼓藏头,而鼓藏头是世袭的。西江的鼓藏头是由西江羊排村唐姓家族的人来世袭的,而且鼓藏头的世袭和以前的皇帝的世袭不同,在以前皇帝的世袭是传长不传幼,而西江鼓藏头的世袭是传幼不传长。 西江现在的鼓藏头是西江小学的教师唐守成,生于1953年,他的父亲在上世纪80年代辞世,那时他28岁,自此他就按西江苗族的古规继承父业当上了西江的鼓藏头。但是,唐守成并不是最小的儿子,由于他的弟弟年纪太小,无法担当得起苗王这一重担,所以苗王的日常工作就由守成主持。其日常工作主要是带领苗民们开展各种苗族传统节日活动,并组织联防队﹑治安队等维持活动秩序,保护村民和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 唐守成在做鼓藏头之前,在凯里的师范学校毕业,在城市中当老师。后来他的父亲辞世,寨子的头领便按照惯例请他接替鼓藏头的位子,他也就从外市转到西江小学。 鼓藏头,在西江的影响很大,在鼓藏节,他家还没有杀猪,其它任何一家都不敢杀,他不到芦笙场上吹上曲,任何人都不敢到那里去吹芦笙,祭祀活动他不到场就不能开祭,他不发话,任何民俗活动都不能作数。在一些寨中事务会议,他不在场,很多决定可能不能确定。唐守成一边教书,一边处理寨子里一些公共事务。 在西江从事农业生产用当地的话说叫做“干活路”,所以“活路头”就是一个在西江千户苗寨专门负责管理农业生产的头人,一直由羊排寨的蒋氏家族世袭至今,现在的活路头叫做蒋翁里。主要职责是确定西江苗寨各个农活时节的开始时期,特别是开秧门的确定。开秧门这天,先由活路头到西江苗寨的公田去栽第一棵秧苗,西江苗寨的其他农户才能开始在自家的水田里栽插秧苗。家家户户都要蒸上黑糯米饭、煮上腊肉热热闹闹的过一天,且这一天必须让牛在家休息,还要喂牛的黑糯米饭。随着时代的变迁,活路头的权威已逐渐丧失,但丑日这一天吃黑糯米饭仍保留了下来。 上午11时,我们在如家苗楼吃中餐,饭后开始归程。晚上19时30分,平安回到新宁县城,结束了为期三天的旅程。 [此帖子已被 ju329 在 2011-11-17 15:14:40 编辑过] |
Copyright 2005-2006 『鞠氏家谱网』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2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5/3 8:29:16 Processed in 0.00 secon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