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http://www.jsjpw.com/bbs/Default.asp ) -- 家谱研究 ( http://www.jsjpw.com/bbs/ShowForum.asp?ForumID=12 ) --- 鞠曲一家”一段挥之不去的历史情缘 ( http://www.jsjpw.com/bbs/ShowPost.asp?ThreadID=549 ) 作者:居庸关
鞠曲一家”一段挥之不去的历史情缘
长期以来,在东北和山东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着“鞠曲一家”的故事。说是鞠姓在过去的某个朝代作大官,因为“得罪”了皇上获罪满门抄斩,鞠姓纷纷逃难,在逃难途中遇到了官军的追杀,官军问:你姓什么?答:姓鞠,由于方言的口音太重被官军错听成了姓曲,于是便躲过了一劫。还有一个故事说明朝初年大将鞠福禄在征战中殉国,其子孙被朱元璋封在云南某地为定远侯,后来因为得罪国舅(西宫之父)获罪满门抄斩,辖地县令欲相救便问:“屈不屈?”答道:“曲”,于是便改鞠为曲。又于是在这场灾难中侥幸逃脱的鞠姓就都姓了曲,不过仅限于在活着的时候姓曲,死后续谱立碑时则必须改回姓鞠,叫做“活曲死鞠”。 话说西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原来是卧着的一块好端端的长方形巨石既没长腿也没人搬动却自个儿翻个身打个滚儿立了起来。东平王预感到不是好兆头(那时侯的人都迷信),便在自己的王宫内仿瓠山形状堆一土山,上立石像,缚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息夫躬和孙宠知道后便借此大做文章,造谣中伤,用以骗取皇帝的信任达到封官加爵的目的。于是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痛了汉哀帝,于是即不调查核实也不认真查证便立即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的人一律处死。廷尉梁相,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急忙上奏阻止,并力劝汉哀帝应重证据不要轻信口供,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这三位也被逐出朝廷、削职为民。为了保全性命鞠谭率儿子鞠閟逃避到凉州西平(古称西都,今西宁市)改姓为麴。这就是《汉书》、《风俗通义》、《资治通鉴》和《元和姓纂》上记载的“鞠谭改麴”“避难湟中”“因居西平”“鞠麴同宗”这段真实历史故事的来源。 从那时开始到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鞠谭的后人从西平到金城始终沿湟水两岸发展,乃至发展成为一度曾影响西北地区历史的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晋书》记载古西州民彦写道“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 足见其富贵和权势。在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麴氏家族出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战将,象三国前期袁绍帐下与河北名将颜良文丑齐名的悍将麴义,与韩遂、马超遥相互应对抗曹操共守西凉的战将麴演(衍),以及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等。南北朝时期西域著名的高昌国王麴嘉就出自金城榆中,《元和姓纂》记载麴嘉是鞠谭的儿子鞠閟的十一世孙。麴氏高昌立国134年传承9代,最后被唐太宗的大将侯君集攻灭。高昌国末代国王麴智盛的胞弟麴智湛的儿子麴崇裕在武则天时代很有名望,世袭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从西州迁徙到江苏吴兴(今湖州),《唐书》上说:麴信陵,籍贯吴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的望江县令。时逢大旱,麴信陵带领衙属设香案日复一日的为百姓祈祷甘霖,由于他的执着感动了上苍终获大雨滂沱,缓解了旱情,同时也感动了老百姓,都自发的为他建立祠堂。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特为他作诗《秦中吟》,诗中说道:“我闻望江县,麴令抚茕嫠;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泣皆垂;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有一付对联这样称颂他说“祷获甘露,居易作诗歌惠政;世为豪族,西州传语望朱门”,是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好县令。 但是,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麴氏家族到了宋代以后却突然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姓不载典籍,而且至今在中国大陆尚未发现有一例麴姓,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究竟哪里去了?要知分晓还得从《百家姓》说起。 据说《百家姓》自从南宋初年由钱塘县的一位儒生编辑成教材印刷发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一共流传三种版本,这三种版本的姓氏排列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都在“甄麴家封”这句上。一种是繁体字《百家姓》的“甄麴家封”,另一种是简体字《百家姓》的“甄曲家封”,第三种是“甄魏家封”。 在这三个版本中,记录“甄麴家封”的无疑是原版的延续,记载“甄曲家封”的是原版的姓氏简化版,而记录“甄魏家封”的是错版,之所以确定它为错版,是因为在上述三个版本中 的第八句记录的都是“金魏陶姜 ”,既然在前面已经编辑了“魏”姓,后面怎能重复编辑呢。从繁体的“甄麴家封” 到简体的“甄曲家封”,只是一字之差已经把麴姓转换成曲姓的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外,曲姓宗祠有款著名的四字对联“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也可以证明这种姓氏用字的转换。一位曲姓朋友在对这付对联加的解释词上说,上联指金城“曲见”,下联指酒泉“曲珍”,并附加注释“曲见是西晋金城望族”。笔者按着这一思路查阅大量史料始终查不到“曲见”之人,经过进一步分析认为,所谓“曲见”者实际是“曲允”的错写,而这个曲允正是上文记载的金城豪族麴允的简写。按照这种推断,对联中上联的麴字和下联的曲字正是沿着“麴-麯-曲”的字形结构进行演化,其中麯字是麴字的变型,曲字是麯字的简化。 对于曲姓的起源最近看到网上有很多说法,一是说:“据《风俗通》载:春秋时,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其后代便以地为姓,称曲姓。”二是说“曲姓源出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为了求证上述第一种论据的可靠性,笔者通篇查阅研究了现代版的《四库全书 风俗通》篇,同时也查阅了《四库全书》的编辑者清代钱大昕等人的注释,又查阅了王利器为《风俗通》校注的器案。《风俗通》原名《风俗通义》,东汉末年应劭所著。《风俗通》全书三十六卷宋代已经部分失传(其中包括姓氏篇),明朝编辑《永乐大典》时根据有些典籍的记载进行了增补,经过增补编辑的《永乐大典 风俗通义 姓氏篇》基本反映应氏著作原貌。清代的《四库全书 风俗通》篇是根据明朝《永乐大典》编纂而成,在《风俗通 姓氏篇》中,应氏一共收录了东汉末期存在的530多个姓氏,通篇没有查到曲姓或曲氏得姓于曲沃桓叔的记载,只查到了“鞠氏:汉有尚书令鞠谭,或为麴(曲)氏(有的版本直接编辑成曲氏),音讹转改,汉有麴衍”和“韩氏:韩之先出于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食邑于韩原,因以为氏”的记载,除此之外连曲沃桓叔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不知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从哪个风俗通义中转载的。再看《元和姓纂》,该书是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当时的姓氏学专家林宝编撰,是一部公认的姓氏学权威著作。该书成书十卷现保存完整,经查阅也未记录曲姓,而在麴姓的条款下明确记载“麴:鞠氏之后。汉有鞠谭生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姓麴氏。”又在【西平】条款下注释“閟居西平,十一代孙嘉仕沮渠氏,后为土人所归,立为高昌王。”而成书于南宋的《百家姓》和后来的《续百家姓》均未记录曲姓。 对于第二种观点笔者认为,史籍记载的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极有可能是“专指人名”,就像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贡”一样。试想如果曲姓在当时确实已经立姓并且有正常的家族传续,那么这两位在《史记》上明确记录的人物连同他们的姓氏为什么在《风俗通义》《元和姓纂》《百家姓》这些纵贯一千多年的姓氏巨著中不予收录记载呢?唯一的答案就是“曲”字作为姓氏在当时还没有立姓,现在的曲姓是由历史上的麴姓简化而来,而麴姓则是鞠姓的改姓。事实上很多曲姓朋友也对上述观点心存疑惑,明明家传我族裔来源于鞠氏,怎么突然变成了“曲沃桓叔”“曲逆”“曲宫”的后代了呢?难怪有的曲姓朋友惊呼:“我们这个曲姓真是很特别,《百家姓》上没有,《续百家姓》上也没有,曲姓到底源出何处”! 《曲氏宗谱》上有一句名言说:不知祖不怪,冒祖则罪大矣。这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宗法观念的强烈认知。实际上也没有那么严重,现代认为:姓名只不过是一代表符号而已,根本无需大惊小怪。但是作为学术研究,作为探源,就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探究事物发生、发展的本末,不能因为有个地名叫“曲沃”就随意的攀附历史上的曲沃桓叔,也不能因为曲沃在山西就想当然的认为胶东的曲姓都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更不能对本家族祖上多年来口耳相传的“鞠曲一家”“死鞠活曲”的故事及其成因不作分析、判断和诠释,就轻率的得出“曲氏源出曲沃桓叔、曲逆和曲宫”的结论,这是一种误导、是对祖宗的亵渎,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上述事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含盖广阔时空的姓氏演变的历史画卷:在西汉晚期鞠谭为避祸而弃鞠改麴,麴姓经历了九百多年的发展大约在唐朝晚期到南宋晚期又逐渐演变简写成曲。这就是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的“祖上为避祸而弃鞠改曲”、 “鞠曲一家” 和“死鞠活曲”的真正来源。而且我认为,这种简写只限于姓氏演化的简写,不包含字体简化的含义,因为“曲”字同样也是一个古老的汉字,麴和曲作为汉字在古代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就象历史上的“曲阜”、“曲沃”当然不能写成“麴阜”和“ 麴沃”一样。 另外,一部修订于宣统元年的《东莱曲氏族谱》也可以证明在中华曲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鞠氏的。在这份由曲氏自己修订的族谱中“曲氏世系考”一节记载:“旧相传(曲氏)为宫保世裔鞠姓。始祖讳元英任元朝宰相,本贯黄县,茔在城北翁仲,墓表犹存。缘遭难族姓多隐名易姓流寓兹土,遂转鞠为曲。虽云考据无徵,然百古在昔先民有作详哉其言之矣。”意思是说:据相传我曲氏的远祖是一位在朝廷上位列三公九卿的宫保级鞠姓高官,这位官员因遭难而避居他乡易鞠为曲。传说虽然无从查证,但先辈们历经百代,口口相传,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不可能是无稽之谈。
经考证《东莱曲氏族谱》中记述的这位宫保级鞠姓高官就是史志上记载的西汉尚书令鞠谭。鞠谭改麴后,麴姓一直在西北地区生活繁衍,随着家族从不断壮大到最后的没落,姓氏也在沿着“鞠-麴-麯-曲” 的字形结构不断的进行演化。为了确定这种演化的确切年代,笔者查阅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拓片资料库现存的历史上各类拓片,共搜索到麴姓墓志拓片7条,其中最早的是河南洛阳出土的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元寿妃麴氏墓志》,最晚的是河南洛阳出土的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麴善岳墓志》。共搜索到曲姓墓志拓片17条,其中最早的是河南南阳出土的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曲系及妻蔡氏墓志》,最晚的是山西五台出土的公元1935年《闫书堂及妻曲氏合葬志》。从上述搜索结果可以看出,麴姓及其墓志到公元662年戛然而止,而曲姓则从公元822年才开始镌入碑刻,中间相隔了160年之久,笔者认为这期间正是麴姓向曲姓转换的姓氏不确定时期。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麴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记录为“麯崇裕”或“麯(曲)承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麴姓才刚刚完成从麴到麯的演化。而河南洛阳出土的曲环之孙《曲元缜墓志》已经把“曲”字作为姓氏正式镌刻到墓志中,这说明到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麴姓已经沿着“麴-麯-曲”的字形演化首先简写成“曲”,到了南宋晚期这种仅限于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后完成,自此开始“麴”作为姓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更加便于书写的“曲”所代替。诸位试想,不然的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哪里去了?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在中国的姓氏演变史中,唐代的中晚期以前根本不存在曲姓,现在的曲姓是由历史上的麴姓通过字型转换而来,而这种字型转换只限于“麴-曲”的姓氏转换,并不包含汉字简化的含义。其实历史上鞠氏因避祸改曲并不止上文记载鞠谭改麴这一次,经考证在北宋末年、元末明初、明朝末年登州黄县冶基鞠氏都曾发生过鞠姓改曲姓的事件。那么在历史上为什么鞠姓每遇灾祸反过来都会依附于曲姓而号称“死鞠活曲”呢?这也许就是“鞠曲一家” 这个无法割断的历史情结之所在吧! [此帖子已被 居庸关 在 2009-9-22 2:28:2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居庸关 在 2009-9-22 2:29:25 编辑过] 作者:曲宝玉 居老师您好,看到您上线很高兴 作者:鞠泽友 作者:ju329 作者:鞠宝玉 作者:鞠耀东 作者:居庸关 这个想法很好,但是目前做不到。 不管作成什么挡,首要的是信息。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存储、整理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排列出一个接近于真实的,相对完整的《中华鞠氏大族谱》你说是吗?所以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的沟通工具,最广泛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收集信息整理上传从而达到上述目的。 目前,家谱研究出现了一个很好的势头,就是ju山东召忽的一枝通过解读家谱找到了源头,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坚定的做下去! 作者:鞠远刚 支持居庸关老师关于鞠氏家谱的研究工作!您老辛苦了! 不知道我们这些鞠氏小辈能否帮得上忙呢?只要前辈一句话,我们定当全力以赴,坚决完成任务!! 作者:lalaxiong90 作者:居庸关 作者:ju山东 我认为,“麹”氏是“鞠”氏的分支,这个结论依据充足、可靠,但“曲”姓还需要探索和研究。 作者:ju山东 康熙字典解释: 『麴』 简体字:曲 异体字:麹 考證:〔又麴塵,華名。黃色。【爾雅·釋草】作蘜。亦作鞠。【周禮·天官·內司服】天子乃薦鞠衣。【註】色如麴塵,服之以告桑。〕 謹按麴塵非華名。薦鞠衣之文出月令不出周禮。今謹改爲又通鞠。禮記月令天子乃薦鞠衣于先帝。註黄桑之服。釋文鞠,云六反。如麴塵。周禮内司服註作鞠塵。 作者:向洋 麴 qū 以下为网络摘抄: 麴姓起源,名人及家谱 发布时间: 2008-07-17 18:46:52 来源: 商都网文化频道 一、寻根溯祖 1、以职官名命姓。麴,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西周时,有官职名为"麴人",即负责酿制酒类的官员,其后代子孙,以祖上职官为姓,称麴姓(传说,无考)。 麴氏数代兴高吕 新华网甘肃频道(2005-05-27 14:44) 1973年8月,县文化馆在兴隆山峡口北两公里的朱家湾村,发现了一处唐代的石椁墓,墓室为青砖拱形窑洞,顶部有盗洞,石椁一角被砸。椁前有一匹马、两只羊、一条狗的骨骸和一具女人骨骸。石椁内有木棺一具,只有一枚镶嵌红、绿宝石的戒指和一块鹅颌骨。据墓志铭记载,这是唐代高昌国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慕容氏溺死于金城。 慕容氏是高昌王麴文泰后裔麴崇裕的夫人。榆中地为何埋葬高昌人?这要从汉武帝说起。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原是西域车师国前王之地,汉武帝开拓西域,在此地屯田,筑高昌垒,因此名曰“高昌”。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两汉时,戊己校尉亦驻此地。晋以其地为高昌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属前凉,后属前秦。北魏文成帝和平六年(460年),柔然占有其地,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传二世。伯周死后,少于义成继位。一年多之后,阚首归杀胞弟义成而自立为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年),高车(铁勒)出兵,杀阚首归而立敦煌人张孟明为王。八年后,国人杀张孟明立马儒为王,以榆中人麴嘉为右长史。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年),马儒派使臣向北魏朝贡,请求举国内迁,孝帝答应并割伊吾土地500里,让大将军孟威率骑千余前往接应,马儒也派使臣、军队迎接。但高昌国人依恋故土,不愿东迁。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国人杀死马儒,推举麴嘉为高昌王。 麴嘉统治高昌后,北魏授其为东骑将军、司空公、都督秦州诸军事、金城郡开国公。 高昌建国初期,地域东西长800里,南北宽500里,境内四面多山,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耕地近千公顷,谷麦一年两熟,国民养蚕产丝发展生产。同时,这里出产赤盐,复有白盐,光泽如玉,麴嘉常将此作为进贡中原的贡品。另外,这里还盛产葡萄酒,深得邻国的青睐。 高昌国北有赤石山,70里有贪汗山,夏有积雪,此山北为铁勒界。当地百姓多以陇右移民为主,汉族姓氏主要有麴、张、马、索、汜、阳、宋、赵等大姓,麴氏又分为两支,金城(今甘肃兰州)榆中一支为中央王族,西平(今青海西宁)一支为地方旁支。高昌国内多种民族杂居,其主要家族有鲜卑的秃发氏,突厥的阿史那氏,车师的车氏,鄯善的鄯氏,龟兹的白氏,焉耆的龙氏,天竺的竺氏,月氏的支氏,石国的石氏等和昭武九姓的康、安、曹、史、米、何等姓氏。由此,高昌国被中原政权当作“西北诸戎”。国人风俗习惯与中原略同,传习“五经”和历代史、诸子集等典籍,婚姻也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这里的房屋大都与榆中百姓的房屋相同,因气候干燥,房屋均为土木结构,屋顶覆土。职官制度模仿中原又自具特色,其中央行政体制据藩国标准设计,地方行政类似郡县制,而实际上郡不管县,郡守、县守由中央贵族担任,官有四镇将军、长史、司马、门下校郎、中兵校郎、通事舍人、谘议、校尉、主簿等。高昌施行军政、军民合一,兵丁可以占田,可与土民通婚定居,其赋役制度十分苛刻复杂。宗教融合内地与西域各民族信仰,佛教、道教、袄教并存,而以佛教为盛,境内有佛寺150余座,僧尼数千,常远到西域和中原取经传道。 麴嘉立国后,为了能在大国纷争中得以生存,一方面向蠕蠕(柔然)称臣纳贡,另一方面又派使臣去洛阳朝拜魏主联系东迁。后来,蠕蠕主伏图被高车所杀,便又向高车纳贡。几年后,高昌国势稍盛,恰逢邻国焉耆为厌哒所灭,应焉耆国人的请求,麴嘉便派次子麴坚前往焉耆,暂时以其国王身份主持该国事务。七年后,麴嘉以遣派其侄左卫将军田地太守麴孝亮朝拜京师,仍请求内迁,后来因为魏主的迎接误期而耽搁。此后,麴嘉又十几次派人向魏主晋献珠像、白黑貂裘、名马、盐枕等。延昌年间,魏主下诏:“以嘉为持节平西将军、瓜州刺史、泰临县开国伯、私署王如故。”此后,麴嘉又遣使朝献,魏孝明帝便下诏书安慰麴嘉作为“汉魏遗黎”的高昌人不宜急于内迁。后又请求,仍然没有得到准许,于是便请求借“五经”诸史,并请国子助教刘燮任博士,以教授学生。魏孝明帝准奏,并按麴嘉的要求遣使送归。525年,麴嘉病逝,魏孝明帝赠谥号镇西将军、凉州刺史。封其子麴光为高昌王,然而因史书残缺,在其为政的五年,详情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自麴嘉始,高昌国各王都以中原政权为样板,并与之交好,时而接受封号。正是因为这种“高瞻远瞩”,才使得这一弹丸小国在历史的风雨中,摇晃而立。 531年,麴坚继位,他是麴光的弟弟,也是高昌国的第三代王。麴坚为王之后,仍对邻邦强国纳贡。梁大同年间(535年一545年),又与南朝通好,并为南朝每年进贡鸣盐枕、葡萄、良马、氍毹等物,同时也从南朝带回大量儒家与佛家经书。麴坚还在自己的坐室中,绘刻了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作为仁政的象征。也就是从这时起,南朝以《孝经》随葬的礼俗传到了高昌。 到了561年,第七个高昌王麴乾固即位,然而,由于突厥破高昌四域,麴乾固被迫依附内地政权,并娶突厥可汗女为妻。麴乾固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曾在591年让人抄写了150部《仁王般若经》,597年农历十月十六日,让人抄写了《金光明经》等经书。在他长达41年的统治其间,高昌国佛教盛行,各地佛寺迅猛发展。 麴乾固死后,他的儿子伯雅继位。突厥令他依附于突厥的风俗,伯雅不从,但最终在突厥的多方施压下,不得不暂时屈从。为了摆脱突厥的控制,麴伯雅又遣使交好中原。608年,向隋朝进贡。第二年,隋炀帝西巡,麴伯雅领头,组织西域27国国王,佩玉披锦,焚香奏乐,跪在道旁相迎,其场面壮阔为西域历代少见。此后,麴伯雅又随隋炀帝前往长安,在长安观风殿受到了隋炀帝的设宴款待,其余西域的使者皆陪在阶庭之下,最后的赏赐差别也很大。同时赐封麴伯雅为左光禄大夫、车师太守,封弁国公,以戚属宇文氏女为华容公主做妻子。621年,麴伯雅随隋炀帝出征高丽凯旋而归后,又回到了高昌。一到属地,便下令全国,要求国民解辫,并改穿中原服饰。隋炀帝听到消息后,非常赞赏,下了一道很长的诏书表示赞扬。 高昌国在向隋进贡的同时,也向西域铁勒纳贡。造成国民的赋税日益加重,终于在614年引发暴乱,伯雅被逐。直到620年,在西域诸国的帮助下,麴伯雅又登上王位,三年后因病去世,由其子麴文泰继位。 麴文泰继位后,与当时中原的唐朝大力修好,并大量进贡珍宝。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他亲自到长安觐见了李世民,受到了李世民的厚待。麴氏高昌与唐王朝的关系此时达到了最佳状态。 麴文泰非常重视高昌佛教的推行,自己也虔诚无比。他在朝见唐太宗李世民后,归国途中经过金城(兰州)时,将李赏赐的千两金银尽数捐给金城嘉福寺,修建了木塔,表示对家乡的怀念。 另外,麴文泰一心向佛,使得佛教在高昌国盛行开来。唐太宗贞观元年或二年(627年或628年),也就是高昌王麴文泰延寿四年或五年,唐三藏玄奘为了解决佛性问题的争论,西行印度求取真经。他只身一人,靠着老马识途,渡过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莫贺延碛,来到伊吾(今哈密)。他本打算从伊吾向西北,经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向西前进。恰好当时有高昌国的使者从伊吾回国,将玄奘在伊吾的情况告诉了国王。高昌王麴文泰立即派贵臣带着数十匹好马赶到伊吾,请玄奘到高昌。玄奘推托不掉,只好随使者而去。六天后,来到高昌界内的白苈城。这时已是黄昏时分,玄奘想在此停留,但使者受命在身,声称都城已经不远,换了良马,继续前进。半夜时分才到了高昌城,被隆重地接人王宫后院。麴文泰和王妃都未入睡,一面读经,一面敬候玄奘法师的到来。见面后,文泰拜问甚周,直到天将破晓,玄奘才告辞还宫。天刚发白,疲惫不堪的玄奘还没休息一会儿,高昌王就率王妃以下众人前来礼问,请玄奘移住在王宫旁边的道场中,派人侍卫,又让高昌国的佛教大师前来相见,并劝说玄奘不要再往西天取经,玄奘谢绝不应。 十几天以后,玄奘想辞行,高昌王执意挽留,要以弟子身份终身供养玄奘,再次劝说玄奘不要再念念不忘西行了,并说让全国人都成为玄奘的弟子,请玄奘讲经,数千弟子都作玄奘的听众。玄奘坚决不允,表示即使死了,骨头可以留下,但神智也不会留。两人相持不下,高昌王虽然倍加供养,每天亲自捧盘送食,但玄奘水浆不进,用绝食来表示西行的决心。到第四天,玄奘已气息奄奄,高昌王只好答应玄奘的请求,条件是和玄奘结为兄弟,等玄奘取经回来时,到高昌国住三年,受国王弟子供养。并且让玄奘再停一个月,讲《仁王般若经》。每次讲经,麴文泰都亲自执香炉来迎接玄奘入帐,并在300余听众面前,跪在地上当凳子,让玄奘踩着他的背,坐到法座上去。 高昌王麴文泰还为玄奘的西行准备了丰厚的行装,总共有4个侍奉玄奘的小和尚;法服30套,防寒用的面衣(脸罩)、手衣(手套)、靴袜等数十件;黄金100两、银钱3万,绫和绢等丝织物500匹,作为玄奘往返20年的费用;赠马30匹,仆役25人;又写了24封书信,每封信附有大绫1匹,请高昌以西龟兹等24国让玄奘顺利通过;最后,又带上绫绡500匹、果味两车,献给当时西域的霸主西突厥叶护可汗,并致书请可汗护送玄奘到印度求经。对于高昌王来说,这应当就是他所能办到的最丰厚的行装了。玄奘走的那天,高昌城的僧侣、大臣以及百姓倾城送出。国王麴文泰抱着玄奘恸哭不已,亲自送了数十里才回。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唐朝改西伊州为伊州,使之完全成为等同于内地的州县,这充分表明了唐朝向西推进的意图。唐朝在伊州的立足,首先感到威胁的是紧挨在西边吐鲁番盆地的麴氏高昌国。高昌王麴文泰虽然在贞观四年入朝觐见唐太宗,但回国后就与西突厥的统叶护可汗联兵,东攻伊吾,企图封堵这个唐朝进入西域的门户;又西向攻陷与唐和好的焉耆所属5座城镇,掠男女1500人,焚烧屋舍而去;还截掠西域前往唐朝进贡的使臣。于是,唐太宗以此为借口,于贞观十三年(639年)十二月,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带领薛万备、薛孤吴儿、牛进达、姜行本等将领,率兵进攻高昌。 高昌王麴文泰与屯驻浮图城的西突厥可汗欲谷设约定,有急相救,共为表里,企图凭借着大患鬼魅碛的天险,负隅顽抗。唐军从伊吾㈩发,分兵几路前进,其中姜行本曾由伊吾北上天山,砍伐林木来制造攻城的冲梯,并在这里立了《纪功碑》,记录唐朝这次远征高昌的壮举。另一支唐军经赤谷,越过天山,进击可汗浮图城,西突厥可汗欲谷设望风而逃,随后投降了唐朝。高昌失掉了西突厥的支援,当听说唐军主力已进到碛口时,麴文泰惶恐骇怕,无计可施,发病而死。子麴智盛嗣立。唐军自柳谷而下,先攻破田地郡城,进逼高昌城。贞观十四年(640年)八月八日,麴智盛开门出降。麴氏高昌国经过10代.139年,至此终于灭亡。 麴智盛归唐的第二年,被拜为左武卫将军、封金城郡公。他的弟弟智湛为右武卫中郎将、天山县公。690年,麴智湛的儿子麴崇裕授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虽官阶为二品,但受武则天宠信。麴氏以武则天面容为佛像造型,加以推广。他的夫人在金城溺死后,葬于麴氏故乡榆中,也正是因为她的石椁墓的发现,才使得榆中人民搜古索史,找回并得知了麴氏数代兴高昌的壮举。(高国宴) 作者:鞠海峰 作者:鞠晗 引用原帖“但是,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麴氏家族到了宋代以后却突然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姓不载典籍,而且至今在中国大陆尚未发现有一例麴姓,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究竟哪里去了?要知分晓还得从《百家姓》说起” 麴姓并没有绝迹,我认识一个姓“麴”是上海宝钢的一个文员 作者:居庸关 哈哈,既然发现了,那就改成“至今在中国大陆只发现有一例麴姓”。 如果再发现,那就改成“至今在中国大陆只发现有二例麴姓” ...... |
Copyright 2005-2006 『鞠氏家谱网』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2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5/8 10:09:22 Processed in 0.04 secon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