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http://www.jsjpw.com/bbs/Default.asp ) -- 家谱研究 ( http://www.jsjpw.com/bbs/ShowForum.asp?ForumID=12 ) --- 再看我们鞠氏高昌王国! ( http://www.jsjpw.com/bbs/ShowPost.asp?ThreadID=813 ) 作者:ju山东 请欣赏鞠氏“高昌王国”剪辑资料,了解我们的祖先吧! 鞠氏高昌王国 资料1: 高昌国,位于今吐鲁番盆地,东西300里,南北500里。西汉时原为车师前部地,称高昌壁。前凉时始为郡县,北凉时,沮渠蒙逊在此设郡。公元439年,北凉灭国,沮渠无讳、沮渠安周,西渡流沙来到高昌,建立了流亡政权。沮渠氏治理高昌多年,终为柔然所并。公元460年,柔然立阚伯周为高昌王,其后高车灭阚氏,又有张孟明、马儒等相继为王,但时间都不长。公元499年,金城人麴嘉在此建立麴氏高昌王国。麴氏传九世十王,至公元640年(唐贞观十四年)被唐所灭。“麴氏全盛时,南接吐谷浑,东连敦煌,西抵龟兹,北邻敕勒(天山北麓)”⑴。 《隋书·西域传》云:“高昌国者,则汉车师前王庭也,去敦煌十三日行。其境东西三百里,南北五百里,四面多大山。……地多石碛,气候温暖,谷麦再熟,宜蚕,多五果。…多葡萄酒”⑵。高昌故城在今吐鲁番市东约40公里的哈拉和卓乡。 资料2: 高昌古史 汉唐间发展起来的中西陆路交通枢纽。…… 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 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高昌社会经济发展,开始具备置郡的条件。…… 北凉承平十八年(460),柔然攻高昌,灭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至贞观十四年(640),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其间先后更换过阚氏(460~491)、张氏(491~496)、马氏(496~499)、麴氏(499~640)四个政权,麴氏享国最久。 …… 资料3:“高昌王国”:[北魏至隋唐] 玄奘西去印度取经路径高昌国时受到鞠文泰的盛情款待,并在高昌讲经说法一月,深受崇佛的高昌王喜爱,两人结为兄弟。那时高昌城三万人口,僧侣就有3000人。高昌王鞠文泰苦留不住玄奘,便厚赠玄奘金银衣物,足够玄奘往返二十年所用,又剃度四名小和尚作为随拌,备马三十匹,修书24封给沿途诸国,并派遣使者陪同玄奘去见西突厥叶护可汗,已得到沿途官府的支持,对玄奘西行帮助极大。有了高昌王鞠文泰和西突厥统叶护可汗的鼎力相助,玄奘后面的旅途就十分顺利,一路畅通无阻。 资料5: 唐代高僧玄奘,于唐贞观三年离开长安出玉门关去印度游学取经,途经伊吾(今哈密),被笃信佛教的高昌王鞠文泰请去尊为国师。高昌王执意挽留,但不能动摇玄奘西行探求真经的坚志大愿,高昌王无奈,只好请他讲经一月后放行。临行前,高昌王为玄奘写了24封致西域各国的通行文书,还赠送了马匹和25名仆役。出发那天,全城夹道相送,高昌王鞠文泰抱住法师失声恸哭,亲送至100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别(据《大藏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 资料6: 相传公元629年(唐贞观三年),玄奘29岁时,为了提高佛学水平,不畏艰险,从长安出发西行,沿丝绸之路到佛国印度游学取经,历时17年。玄奘在西行路上,途经伊吾(今哈密),当高昌王鞠文泰得知东土大唐不远万里来了一位求法的高僧时,便派人把玄奘请来,专门安排在王宫内居住,与玄奘结为兄弟。他还苦口婆心地劝说玄奘留在高昌当“国师”,但不能动摇玄奘西行探求真经的坚志大愿。高昌王无奈,只好请玄类讲经一月后再走。 资料7:高昌利钱 隋说: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征吐谷浑,到达河西时,高昌王鞠伯雅并随行内地,娶了华容公主,带着册封的“光禄大夫弁国公―――高昌王”头衔回国,此钱可能是为庆祝两国修好而铸造并馈赠的; 唐说:唐太宗刚即位时与高昌国修好,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鞠文泰携妻赴长安,李世民隆重接待厚赐,并赐其妻李姓,封长乐公主,此钱可能是当时的赏赐; 资料8:高昌王国纪元表(摘于《辞海》,用的是“麴”字,古代“麴”同“鞠”) 鞠坚(嘉),年号章和,公元531-548年,在位18年; 鞠玄喜,年号永平,公元549-550年,在位2年; 鞠--,年号和平,公元551-554年,在位4年; 鞠宝茂,年号建昌,公元555-560年,在位6年; 鞠乾固,年号延昌,公元561-601年,在位41年; 鞠伯雅,年号延和,公元602-613年,在位12年; 鞠--,年号义和,公元614-619年,在位6年; 鞠文泰,年号重光,公元620-623年,在位4年; 鞠智盛,年号延寿,公元624-640年,在位17年。唐亡之。
作者:居庸关 这份资料挺全,也很详细。 对于“鞠氏高昌”目前网上发帖有两种意见。就是是鞠还是麴,《四库》上记载是麴,我同意这个 观点,我认为“鞠氏高昌”应该是鞠谭该麴的后代。 另外,高昌国的末代国君鞠智盛还有个兄弟叫鞠智湛,史籍上说武则天的亲信大臣鞠崇裕是鞠智湛的儿子,也就是末代国君鞠智盛的亲侄子,但在有的文献上却记载是鞠智盛的儿子。鞠崇裕的夫人姓慕容氏,单名仪,字辅贤,死后葬金城榆中老家,慕容仪是历史上南北燕时期称帝的慕容氏的后代,名门望族。东晋东莱太守鞠彭跨海到辽东最后投奔的就是慕容氏。在那个非常重视出身门第的时代,鞠彭的后代与慕容氏、昌犁韩氏家族(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祖上)关系密切。 以上乱弹可作为我十一网聊的观点提前登陆。 作者:ju山东 钱文忠:玄奘西游异国的传奇故事 (节选) 玄奘西行求法的坚决态度深深打动了高昌王麴文泰,他不仅同意了玄奘继续西行的要求,而且还和他结为兄弟,为他以后的行程准备了大量的东西。玄奘在高昌停留了将近一段时间之后,终于重新踏上的西行的征途。 上一讲我们讲到高昌王麴文泰终于接受了玄奘继续西行的要求,并为他准备了大量的物资,以资助他西行求法的伟业。据记载,麴文泰为玄奘准备的东西有:“法服三十具”,即三十套法衣,也就是包括里里外外的整套衣服;“手衣”,那就是手套;“袜”,这不是普通的袜子,而是准备在沙漠长途跋涉用的袜子,它第一要保暖,第二要防沙漠蝎,因为沙漠蝎非常之毒,一旦被咬往往可以致人于死地;“面衣”,专门用来保护脸部,抵御沙漠风沙的。另外还有“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作为玄奘来回二十年的盘费。此外还准备了“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所谓“手力”,基本上就是干苦力活的人。总之,麴文泰为玄奘考虑得非常周到,即使是亲兄弟,要能做到这样也不容易。可见他是真心真意要成为一个修成护法正果的佛教圣王。然而,麴文泰所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他还派出一个名叫欢信的殿中侍御史,护送玄奘到叶护可汗衙(大家应该还记得,玄奘原来就是计划取道西突厥的可汗浮图继续西行的,麴文泰现在是把他送回了计划中的路线)。另外还写了二十四封书信,给玄奘西行路途中要经过的二十四个国家的国王,信的内容当然是请求各国国王给他的弟弟玄奘西行求法提供必要的协助。每一封信都附“大绫”(高级丝织品)一匹作为信物。现在我们写信已经没有这个规矩了,古时候的人送一封信是要附带一样东西的,叫“押书信”。 高昌王麴文泰当然比玄奘更了解当时西域的政治、军事形势。别看他对伊吾可以呼来喝去,随便指挥,但是他也有惹不起的人,比如突厥可汗。所以他的二十四封信里边,还不包括专门写给突厥叶护可汗的一封信,这封信被记录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其中的一段原文是这样的: 法师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仍请敕以西诸国给邬落马递送出境。 意思是说:“玄奘法师是奴仆我的弟弟,想要到婆罗门国去求法。希望可汗可怜这位法师就像可怜奴仆我一样,并请您下令给西面的诸国,让他们给我这个弟弟马匹,送他出境。”这段话非常感人,几乎已经到了声泪俱下的程度。虽然得道高僧是应该心如止水,对外界无动于心,所谓“风动帘动而心不动”,然而玄奘却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此时此刻,他再也没有办法遏制心中的感激之情,写了一封文辞华美的信给麹文泰,以表达对他的感谢(这封信很长,也记录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麴文泰收到信之后的回答就更感人了:“法师既许为兄弟,则国家所畜,共师同有,何因谢也。”(法师您既然已经和我结为兄弟了,那么这个国家所拥有的东西当然是兄长我和法师您共同所有的,为什么还要谢我呢?) 玄奘启程离开高昌的情景,自然也是非常感人。据记载,当时麴文泰与玄奘两人抱头痛哭,大家也跟着一起放声大哭,一时间,“伤离之声振动郊邑”。 由于高昌王麴文泰周到而极其细致的安排,玄奘顺利地经过了一些小国之后,不知不觉间就到达了阿耆尼国。这个国家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大唐西域记》这部举世闻名著作的起首第一国。为什么玄奘要把阿耆尼国作为自己这部著作的起首第一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玄奘在这里有什么样的特殊经历呢? 这个阿耆尼国,就是今天中国新疆的焉耆回族自治县。而阿耆尼这个名字来源于梵文的Agni,意思是“火,火焰”。今天的现代维吾尔语称为qarasahr,意思是“黑城”。自两汉到唐,这个地方在史籍中一般的名字是“焉耆”。在早于玄奘约二百年西行的晋代高僧法显的求法旅行记《法显传》(亦称《佛国记》)则称之为“焉夷”。这些都是古代焉耆语的音译。 玄奘在这里得到了国王和大臣们的热烈欢迎,于是他出示了高昌王麴文泰为他准备的二十四封信里的一封。岂料阿耆尼国的国王看过信之后脸色大变,连马都不肯给玄奘了(这里所谓“给”,应该就是换马,因为玄奘带了很多马,马走到这里已经很疲劳了,需要把马留在这里,然后再换几十匹精力充沛的马)。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文麴泰在写信的时候,一心一意要为玄奘开路,根本就忘了他自己的高昌国经常去侵扰阿耆尼国,动不动就派兵去这个国家抢东西。所以当阿耆尼国王看到信之后当然气愤异常,而玄奘也因为没有办法应付阿耆尼国跟高昌国之间的种种恩怨,只停留了一天就离开了。 《玄奘西游记》主讲钱文忠教授简介简历介绍: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 Schmithausen 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 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学五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作者:ju山东 鞠和麴姓氏资料阅读(均为引用,书者勿究) 文章一:鞠姓改曲的原因 历史上,鞠姓先后两次改为曲姓,第一次便是鞠谭的后人改鞠为麴了,据《元和姓纂》记载,鞠谭是汉哀帝的尚书令,这种尚书令是“九卿”中专门掌管皇帝奏章的一种官职,是皇帝的近臣,在西汉晚期为了抑制相权其作用相当于位居三公的宰相。汉哀帝建平三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立,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东平王以为不是好兆头,便在宫内仿瓠山形状造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一个叫息夫躬另一个叫孙宠的知道后便借此“发生事端,以图封侯”,于是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托中常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痛了哀帝,于是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人等一律处死;廷尉梁相,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急忙上奏,“因未见确实,应委公卿复讯”,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帝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遂削职为民。鞠谭和儿子鞠闭(门字框+必,用闭代)因为避难逃避到凉州西平(古称西都,今西宁市)改姓为麴。这就是《元和姓纂》记载的“鞠麴同宗”的来源。另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在袁绍帐下有一员与河北名将颜良文丑齐名的悍将叫麴义的就是鞠谭的后代。他不但帮助袁绍战胜韩馥夺得冀州(今河北冀县),而且把凉州羌人“斩马腿”的战法运用到“界桥之战”大败公孙瓒,为袁绍立下赫赫战功;后因居功自傲,终被袁绍所杀。公元200年前后,鞠谭的后代西平人麴演、麴光、麴莫在凉州起兵反操杀郡守。他们带领部队经常活动在西平、金城一带,并与韩遂、马超遥相互应同曹操抗衡;后来因内部分裂,麴演伙同蒋石诱杀韩遂投降了曹操。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也是鞠谭的后代,他在公元300年带领族人时任西晋雍州刺史的麴特、北地郡(甘肃庆阳)太守麴昌曾多次与汉(前赵)刘聪的大都督刘曜作战,由于战功卓著深得晋愍帝的信任。麴允是金城名门望族,西州民谚有“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的说法,其权势和富有可见一斑。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从凉州迁徙到江苏吴兴,现在台湾的麴姓就有望出吴兴的。据《唐书》载:“麴信陵,唐贞观中望江令,望出吴兴,有惠政。大旱时祈雨即应,百姓为之立祠。白居易为之作《秦中吟》。有联颂之曰‘祷获甘露,居易作诗歌惠政;世为豪族,西州传语望朱门’”。由此印证了吴兴麴姓出自凉州麴氏。另据考证,曲字乃麴字的变形,曲姓的出处中也有来源于麴姓的说法. 作者:ju山东 文章二:洛阳千家姓之——麴姓来源:百家姓祠-洛阳中华姓氏文化园(http://www.baijiaxingci.cn/) 麴和“鞠”、“鞫”读音大同小异,但是却是三个姓。源出黄帝。 文章三:洛阳千家姓之——鞠姓 来源:百家姓祠-洛阳中华姓氏文化园(http://www.baijiaxingci.cn/) 今北京、天津武清、河北黄骅、山东东平、平邑、龙口、济宁,山西长治,陕西韩城,湖北老河口,安徽贵池,福建清流,贵州江口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 作者:鞠海峰 作者:鞠纬? 我是吉林省大安市的,祖籍山东省登洲府文登县,爷爷的爷爷兄弟三人闯关东,后来失散了,家谱在我们这,我们这支在现在的吉林农安落脚,到太爷爷这已经有鞠玉园子了,后来到我爷爷这又迁徙到吉林大安,家谱在太爷爷这辈在农安找不到了,爷爷是文字辈,父亲是万字辈,到我们这就没有了,父亲说我们的家谱是一首诗,我的QQ号是740970147,电话13478782356,寻亲 作者:鞠文雄 曾经在古龙小说里看到过 高昌国 鞠智盛,还拿给伙伴们看。原来是真有其人!学习了! |
Copyright 2005-2006 『鞠氏家谱网』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2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8/18 16:20:54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