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莒县和莒州。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鞠氏杂谈≡鞠姓杂谈历史上的莒县和莒州。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5 | 点击数:1957       
历史上的莒县和莒州。
ju山东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806
经验:2808
金币:2808
注册:2007年3月2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莒地史略
   
位于鲁东南海、岱之间的山东省莒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是东夷的一个强盛部落。莒地商属姑幕侯国,周为莒子国,汉置城阳王国。兹后,为郡、为州、为县。时至今日名未改,地未迁。从大量文物古迹遗存和历史文献记载来看,莒国故地,可谓古老文明,文化源远流长。莒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周边地域,并且不断强劲辐射于中原大地,为中华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仅周朝时期的莒国,就与鲁、齐大国抗衡并存近七百年。莒文化已被考古、史学界的专家与山东齐鲁文化并称。有关莒国、莒人、莒事的记载不绝于史,集中见于《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嘉庆重修一统志》、《太平寰宇记》等典籍。现略举一二。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中载:周莒子国,后属楚,战国属齐。秦属琅邪郡。汉初曰城阳郡,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置城阳国,治莒。后汉建武十三年(37年),省城阳。以莒县属琅邪国。建安三年(198年)复置城阳郡。晋太康十年(289年)县属东莞郡,后移郡隶治。宋因之。后魏以郡属南青州。北齐(东莞)郡废,后改置义唐郡。隋开皇初,(义唐)郡废,(莒)属琅邪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属莒州。贞观八年(634年)(莒)州废,属密州。宋因之。金初于县置城阳军。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城阳州;二十四年(1184年)更名莒州,属山东东路。元属益都路。明初省县入州,属青州府。雍正八年(1730年)升为直隶州;十二年(1734年)改属沂州府。
   
宋《太平寰宇记》卷24中载:莒县,故莒子国也。《汉书·地理志》云:周武王封少昊之后赢姓兹舆于莒,始都计,在今高密县东南四十里。春秋时徒于莒。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经书》:莒人入向,注曰今城阳莒县也。至莒子朱居渠丘,号渠丘公。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晋候使申公巫臣如吴,假道于莒,与渠丘公立于池上,巫臣曰:城已恶;公曰:僻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巫臣曰:勇夫重闭,况国乎?九年(公元前582年)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陈伐莒,围渠丘,城恶众溃,奔莒。戊申,楚入渠丘。楚又围莒城,亦恶,庚申,莒溃。楚遂入郓,注云:郓,莒邑也。莒自初封传三十世,为楚简王所灭。后属齐。《史记》曰:齐闽王为燕师所败,唯聊、莒、即墨三城不下。汉为莒县,《地理志》:莒县属城阳国。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都莒。魏明帝以为城阳郡,莒县属焉,而城阳郡徒理东武。晋太康十年(289年)割莒县属东莞郡。惠帝自东莞移理莒城。《南燕录》曰:慕容德以尚书潘聪为徐州刺史,镇莒城。又以垣遵为徐州刺史,亦理此。宋武北代,遵举城降之,寻又属宋。后魏亦以莒县属东莞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莒县属莒州,大业三年(607年)罢莒州,以莒县属琅邪郡。唐武德五年(622年)重置莒州,莒县属焉。贞观八年(634年)废莒州,以县属密州。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
2008/10/13 16:11:50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历史上的莒县和莒州。
鞠海峰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重要史料,不知莒和吕是什么关系?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0/14 8:45:35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历史上的莒县和莒州。
ju山东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806
经验:2808
金币:2808
注册:2007年3月2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3

详细解释:


jǔ
【名】
芋头〖taro〗一种芋属植物
周代诸侯国名〖Justate〗。己姓,旧都介根,在今山东胶县西南,后迁莒,今山东省莒县,后为楚灭。如:莒刀(古代齐国的钱币。莒邑所造,形如刀,故名)
古邑名〖Jucity〗。一为春秋时齐邑,在莒县;一为春秋时周邑(其地未详)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脊骨形,是“膂”的本字。本义:脊梁骨)
同本义。“膂”的古字〖backbone〗
吕,脊骨也。象形。——《说文》
氏曰有吕。——《国语·周语下》。注:“吕之为言膂也。”
尻髋脊膂腰背吕。——《急就篇》。颜师古注:“吕,脊骨也。”
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bamboopitch-pipesusedinancientchina〗。如:吕律(我国古代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总称“六吕”、“六律”,简称“律吕”)
通“旅”。客舍〖inn〗
自今以来,叚门逆吕,赘婿后父,勿令为户,勿鼠田宇。——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
古国名〖Lǚstate〗。故地在今河南省南阳西。周时赐姓姜。春秋初年为楚所灭
吕县〖Lǚcounty〗。春秋宋邑。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南
吕州〖Lǚprefecture〗。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霍县西南
姓。如:吕仙(吕洞宾);吕望(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
2008/10/14 10:40:07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历史上的莒县和莒州。
ju山东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806
经验:2808
金币:2808
注册:2007年3月2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4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和王是最高级也是最常见的君主称号。但是在帝王之下, 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例如在西汉初年刘邦便曾封过「列侯」;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也曾将众开国功臣封为「国公」。不过汉代以来的公、侯、伯、子、男只是荣誉爵位,并无封土,更无独立统治权,因此不能算作君主称号。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似乎只有在周朝才是君主称号。

   但是, 细阅史料,可以发现公、侯、伯、子、男不一定是爵位,这五个字其实有其它意思。

    先说「公」,这其实是对诸侯国君主的一般尊称。不论是「宋公」还是「齐侯」抑或「郑伯」都一律可称「公」。例如根据《春秋》所说,鲁国君主是「侯」,可是在《左传》中每当提及鲁国君主,如果不包括国号时,《左传》作者则一律以「公」称之。因此便出现了一会称「鲁侯」、一会又称「公」的现象。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文献资料|文学艺术|古玩收藏|宗教佛学|恒指论坛|股票权证|外汇黄金|Chinese History( w" H* W% g- M$ r6 W1 L* ^4 [: l

     其次,「侯」便更是对诸侯国君主的泛指,「诸侯」一词中的「侯」字并不专指五等爵中的「侯」,而是泛指所有地位低于周王的君主,因此只有「诸侯」一词,而无「诸公」、「诸伯」等说法。不论是「宋公」还是「郑伯」,都一律是「诸侯」。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文献资料|文学艺术|古玩收藏|宗教佛学|恒指论坛|股票权证|外汇黄金|Chinese History4 f7 [& Q  E3 }: u5 L+ U
      三谈「伯」。在史料中,这个字有两种意思。其一,这个字是「霸」的同义词。在古代,「霸」、「伯」两字发音相近,根本是两个可以相通用的字。例如周朝的奠基者姬昌(后世尊称为「周文王」),曾称霸今陕西一带,威胁商朝,时人称其为「西伯昌」。所谓「西伯」,便是「西方霸主」的意思。其次,「伯」是一种兄弟的序次。中国古代有「伯仲叔季」之称,「伯」就是长兄的代称。在周代,除了公、侯、伯、子、男外,有时还会有「叔」。例如在周代初期便有「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唐叔虞」等。这些「叔」跟周公旦、召公奭等并列为周代的早期诸侯。

      最后谈「子」和「男」。周代一些卿大夫如「赵简子」、「智宣子」等虽非诸侯,但却称为「子」,可见「子」可能是对卿大夫的尊称,不一定是爵位。此外,春秋战国时代亦曾出现「孔子」、 「孟子」、「墨子」等称号,可见「子」亦可能是对士人的尊称。 中华历史网& m7 F, e8 I2 a7 O. V& z4 a$ T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文献资料|文学艺术|古玩收藏|宗教佛学|恒指论坛|股票权证|外汇黄金|Chinese History9 q- W& ]3 |, Q$ z  f  m
     另外,在《孟子.万章篇.北宫章》有这么一段对话,当北宫锜询问孟子周代初年的爵禄情况时,孟子答道:「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据此则「子」和「男」是同一级爵位。

    总上所述,五等爵位很可能不是周代定制。纵使周代有爵位之制,但由于各种史料的记载甚为混乱,甚至自相矛盾,今天已很难考证各诸侯国的君主是甚么爵位了。既然周代有「诸侯」之称,我们大可将各诸侯国君主一律称为「侯」,例如「宋侯」、「齐侯」、「郑侯」,而不必沿袭《春秋》称「宋公」、「齐侯」、「郑伯」。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
2008/10/14 11:09:38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历史上的莒县和莒州。
ju山东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806
经验:2808
金币:2808
注册:2007年3月2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5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
中国的别称。

  一、“中国”一词之本义考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二、“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考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三、“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
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
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
2008/10/14 11:25:14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历史上的莒县和莒州。
juhongwei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侍郎
发帖:331
经验:1056
金币:708
注册:2008年4月13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6




鞠洪苇/祥和安康!
2008/10/16 0:07:20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5-2006 『鞠氏家谱网』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2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8/13 10:27:36
Processed in 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