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人物
莱州市壮丽的河山,富饶的土地,哺育出了勤劳勇敢、聪明睿智的人民。他们为发展灿烂的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著名代表人物有:西汉易学大师“费氏学”的开创者费直;东汉创制“子邑纸”的左伯;世界上第一个记述珠算的三国数学家徐岳;不畏权贵,敢于犯颜直谏的晋代尚书左仆射刘毅;攻陷京城,俘获晋怀帝的农民起义军首领王弥;力主抗金,与卖国奸相秦桧进行了坚决斗争的南宋参知政事辛次膺;“金元七子”之一的道教领袖刘长生;“名重当代,泽被后世”的明代大学士毛纪;明代大书法家,“神笔”刘耳枝;为官清正,为民伸冤,具有海瑞之风的清代监察御史李森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书法家、清代名士翟云升;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清末著名的外交家吕海寰;毁家纾难的民主革命先驱邱丕振;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王德泰;全国著名帽庄—“盛锡福”创始人刘锡三;爱国实业家双合盛股份无限公司总经理张廷阁;还有现代国际知名理论物理、核物理学家卢鹤绂;全国著名戏剧学家马少波、虞棘;著名画家王式廓;知识青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杰出代表徐建春及解放军优秀指挥员马杰、王成斌等等,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也出现了一些形成坏影响的反面人物,如军阀张宗昌、反动资本家刘子山等。
费直(生卒年不详) 字长翁,东莱郡(今莱州市)人,西汉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官至单父(今单县境内)令。费直依古文古字本治《易》,称《古文易》。“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即《易传》“解说上下经”,开训诂学史上以传附经之先河。后西汉经学家目录学鼻祖刘向(约前77—前6)认为“唯费氏经与古文同”。东汉时期,经学家陈元、郑众、马融都学习和传授费氏学,马融还为费氏《古文易》作“传”(指解释经文的著作),并把它传授给其高足、汉代经学集大成者郑玄。三国以后费氏学大兴。今本《周易》与《费氏易》有很深的渊源。
左伯(生卒年不详) 东莱掖县人,东汉末年著名造纸专家,“左伯纸”的创造者。左伯自幼聪慧勤奋,是有名的学者和书法家。他在精研书法的实践中,感到蔡伦制造的纸(蔡侯纸)质量还应进一步提高,便与学者毛弘等人一起研究西汉以来的造纸技艺,总结蔡伦技艺的长处和不足,改进工艺,造出新纸。他以树皮、麻头、碎布、破鱼网为原料采用新工艺造的纸,纤维细腻厚薄均匀,光亮整洁适于书写,深受文人墨客欢迎,被称为“左伯纸”,与张芝笔、韦诞墨并称文房“三大名品”。
徐岳(?—220) 字公河,东莱人,东汉时期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汉灵帝时,著名天文学家刘洪“按数术成算”创造了乾象历,授于徐岳。徐岳潜心钻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历象端委,进一步完善了“乾象历 ”,后又把该历法传授给吴中书令阚泽,“ 乾象历”遂在吴国实行。他搜集我国先秦以来大量数学资料,撰写出《数术记遗》、《算经要用》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数学著作。在《数术记遗》中,徐岳在中国也是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记载了算盘的样式,并第一次为珠算定名。
刘伯根,王弥 刘伯根(?—306)、王弥(?—311),东莱(今莱州市)人,西晋末年北方农民军首领。刘伯根曾任“巾弦”县(今黄县西南)令,光熙元年(306)利用宗教作号召组织万余人起兵反晋,自称“巾弦”(注:“巾弦”为一字)公,王弥从之,被任命为长史。二人率部袭取临淄(今淄博东北),击退了青州都督、高密王司马略前来镇压的军队。不久,起义军被青州刺史、宁北将军王滹打败,刘伯根被杀。王弥率领残部退守长广山(今莱阳东),休整补员后,再度出山,王弥弓马娴熟,臂力过人,号称“飞豹”,有勇有谋,数战皆捷,杀长广太守宋罴、东牟太守庞伉,连下青、徐二州、直逼兖州,兖州刺史苟唏闻讯弃城而逃。永嘉二年(308),王弥率领数万义军在连克泰山、鲁国、谯、梁、陈、汝南、颖州、襄城等州郡后攻下许昌,大军直逼京都洛阳。晋帝急令各路兵马解围。王弥认为“晋兵尚强,不易取胜”,只安营布防而未发动进攻。时匈奴人刘渊和羯人石勒等也相继起兵,在中原发展很快。王弥投靠刘渊被任命为征东大将军,封东莱公。永嘉五年(311)六月,王弥在克襄城之后攻进京城洛阳,活捉了晋怀帝。但刘曜怨他不等自己攻进京城,石勒更忌他的骁勇。同年10月,王弥与一小部分部属移军青州途中,被石勒派兵偷袭杀害。五年后,西晋灭亡。
刘毅(?—285) 字仲雄,东莱掖县人,西晋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尚书左仆射。清正刚直,好臧否人物,很为时人信服。魏末任司隶官,为政竭忠尽职。在晋初险恶的政治局势中“言不苟合,行不苟容”。任司隶校尉时,敢于“纠正豪右”,压抑世族豪强势力。深为时人称道。向晋武帝写下了《宜罢中正疏》,力主晋帝“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刘的建议虽未得晋武帝采纳,但在那时就能深刻认识到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并力主废弃,足见其高远的政治目光和过人的智慧。70岁告老归第,授光禄大夫衔。晋太康五年(285)卒。有《文集》两卷传世。
王景(889—963) 掖县人,五代、北宋时名将。少年时即倜傥无羁,善骑射。历仕梁、晋、汉、周,累破契丹,为护国军节度。后周显德元年(954)封褒国公,次年周世宗即位,加兼中书令。又任西面行营都部署,在上邽大破蜀军,斩首数万,进封凉国公。北宋改元,太祖为其加太保,封太原郡王,卒赠太傅,追封凉国公,谥号无靖。他为政宽缓怀素而极有主见,尤善施抚、赈之策。
辛次膺(1091—1170) 字起季,掖县人,南宋名臣,官至参知政事。绍兴年间任右正言,力主抗金,曾前后七次上疏劝谏高宗接受宣和、靖康年间的教训,不与敌议和。宋、金和约达成以后,辛次膺义愤填膺,上疏抨击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史称“渡江以后,直言之臣以次膺为首”。终因势单力薄,为秦桧忌害,被削职为民,流落乡里达20年,直到孝宗即位,才被再次起用,任御史中丞、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力主抗金不懈。
刘长生(1147—1203) 名处玄,字通妙,以号行,莱州武官村人,金代著名的道家“全真派七真人”之一,全真道随山派创立者。金大定九年(1169)春,被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收为关门弟子,赐以名号。出家后,随师傅至昆嵛山烟霞洞、终南山修炼,王重阳羽化后。刘长生回到故乡,居武官灵虚观,创立全真道北七真派之一的随山派,收徒讲注《道德》、《黄庭》、《清静》诸经。金明昌六年(1195),刘长生与邱处机等道侣七人至崂山传道,独留太清宫。承安二年(1197)冬,金章宗派使者以隆重的礼节将刘长生召赴京都,待为上宾。数月后刘长生携旨返回故里于大基山道士谷修建先天观。刘长生精诗词书法,武官、大基山都有他的诗刻。迎祥观亦曾有其手书“蓬莱”二字。元时国戚皇姑多在此观修道,明洪武中易名青罗观。武官遇仙园碑前书“遇仙园”、碑阴书“遇仙楼”字大逾斗,笔势如龙凤翻舞。泰和三年(1203)二月六日羽化,年56岁。元至元中赠辅化明德真人。著有《道德经注》、《阴符经解》等。
刘迎(?—1180) 字无党,号无诤居士,东莱(郡治今莱州市)人,金代著名诗人。初以荫试部椽,大定十三年(1173)以荐书对策为当时第一,大定十四年登进士第,任完颜永成邠王府记室,后改任太子司经,深得世宗和太子完颜允恭器重。“代劳者歌”是他诗作的最主要特点,这个特点在《淮安行》、《河防行》、《修城行》、《推车行》、《败车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刘迎诗文当时就很受推重。金章宗曾评论:“郝俣赋诗颇佳,旧对刘迎能之,李晏不及也。”刘迎的诗文乐府集《山林长语》曾作为金朝国学刊行。金人元好问《中州集》曾收录刘迎诗75首。今人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也收了刘迎词4首。在现在的教科书和试卷中都选录有他的诗词,在全国各地也都流传着他的不少诗词作品。大定二十年随皇上至凉陉,因病去世。
毛纪(1463—1545) 字维之,掖县城里人,明代重臣,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父毛敏博学忠直,曾任杭州府教授,晚年退归,名重乡里。 毛纪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放榜解元,翌年中进士后授翰林,孝宗弘治初为检讨、侍读。曾参与纂修《孝宗实录》。后任侍学士、学士、户部侍郎,正德十年(1515)由吏部左侍郎升任礼部尚书,旋迁户部尚书,后兼东阁大学士,辅佐皇帝处理军国要务。因迎驾明世宗有功,毛纪被明世宗加为伯爵。有《鳌峰类稿》等多部著作,并纂修成第一部《莱州府志》8卷,嘉靖十四年刻印发行。逝后赠太保,谥文简。至今民间仍流传着毛阁老的许多传说,蒲松龄的《姊妹易嫁》就是其中之一。
赵焕(1541—1619) 字文光,号吉亭,掖城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乌程知县,后调任工部主事,再改任御史。后任顺天府丞,左佥都御史。不久改任工部右侍郎,进吏部左侍郎,获准离职还乡。16年后奉召任刑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后又兼吏部尚书。时神宗怠于政事,曹暑多空,“六卿止一焕在”,身兼二任,户、礼、工三部只一侍郎,兵部连侍郎也没有。都察院已八年无正官,赵焕多次上疏要求增补官员,神宗未允。是年八月,神宗用赵焕为吏部尚书,采纳赵焕的意见,各部各任命侍郎,又考选补充给事中、御史,言路称盛。死后熹宗赠太子太保。
刘重庆 (1579—1632) 字幼孙,号耳枝,掖城人,明末著名书法家,官至户部右侍郎。幼,家贫,居大泽山红庙石屋内苦读,无钱买纸.采来柿树叶习书不辍。后人曾赞:“挥毫大泽龙蛇舞,采向空山柿叶稀”。后书法名震京师、宫廷,曾有“飞笔填点”的传说。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后升为御史,因不依附宦官魏忠贤被诬罢官。崇祯改元再任御史,上书将魏逆奸党李永贞、刘若愚、李实逮捕正法。后任大理通政,升户部右侍郎。孔有德兵变围莱,刘重庆三次上疏,陈明莱州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及莱地失守将造成“南北中梗”的严重后果,备述莱州阖城军民浴血奋战、死守孤城的壮烈情景,怒斥兵部不作为,请求皇上调边关精兵速援莱州,并自请降为御史督师赴莱,与莱州军民同生死,共存亡,情词恳切。但兵部熊明遇主抚,刘重庆主剿力争不得,郁愤成疾,崇桢五年(1632)七月初三卒,年53岁。
朱万年 (?一1632) 宇鹤南,贵州黎平府开泰(今贵州锦屏县)人,明代莱州知府,李九成、孔有德兵变时为保卫莱州城壮烈殉难。崇祯四年(1631)任莱州府知府。时年冬闰十一月二十八日,登州(治所今蓬莱)将领李九成、孔有德兵变吴桥(今河北吴桥县),连破济属6县。朱万年闻之,昼夜运储粮草器物备战。次年正月,叛军攻陷登州、黄县,直逼莱州城。朱万年部署已毕,官绅将吏各守其门,他自己坐镇南门。二月初三叛军兵围莱州城。四日开始攻城,朱万年与守城将士同心,死守孤城。攻城无术,叛军诈降,朱万年受降被缚,诱叛军至城下,大声向城上喊道:“我已无生理,贼精骑尽在此,急击之勿顾我也。”守军不忍。朱万年挺身顿足大声辱骂以激怒叛军,叛军乱刀砍下,壮烈殉难,实践了其生前“生作奇男子,死为烈丈夫”的誓言。赠太常寺卿,赐祭葬,并在殉难处建忠烈祠。至今当地七巧节提前一天,就是为了七月七日纪念朱万年。自此,“铁打的莱州,纸糊的登州”便流传开来。
王应豸 (1580—1632) 字惠文,掖县王家楼村人,明代蓟门巡抚。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授户部主事。黔南战乱起,皇帝命应豸带十万帑金犒军。王应豸到后使战乱很快平复。归京后升为郎中,再升关内副使。任内劾贪官巢丕昌,深挖护城河,环山开凿几十里长的沟渠,边关面貌为之一新。崇祯改元,王应豸被任命为蓟门巡抚。他审时度势,建议皇帝将安营地由遵化改为喜峰,并增兵万余驻防龙井、大安、马兰等军事要冲,关外清军闻知各要塞明军兵精将强,戒备森严,数年不敢来犯,蓟门百姓遂得安居乐业。皇帝曾有“天下巡抚果如王应豸者,何虑天下不安”的赞语。1632年被诬陷杀害,年52岁。
李森先 (?一1660) 字琳枝,号滟石,掖城人,清代名御史。少年时即以文章著名,明崇祯十三年中进士,官博士。李自成攻克北京后任农民军祠祭司从事,清入关后被举荐任职,顺治二年(1645)由国子学博士考选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因“耿直敢言,不避权贵”,在御史任上曾被三次罢官,两次下狱。在弹劾大学士冯铨一案中,李森先言词激烈,被多尔衮以“结党谋害”罪名革职归里。他给自家城南阁外住处取名“椒雨园”(椒雨,酒之辛者),饮酒吟诗,豪放不羁,离世脱俗,颇有竹林之风。“倾樽浇块垒,狂啸拔笼藩。”可看出他忧国忧民的真实心态。第三次官复原职后任河南巡察荒情。十六年卒于河南汝州。有《椒雨园集》、《李森先谏草》一卷、《天中记游》二卷留世。
张士保 (1805—1879) 号菊如,掖城人,清代著名画家、学者。道光十二年(1832)选为副贡。同治初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在济南历下李清照故居设尚志堂,遍请“齐鲁穷经之士”来济讲学,张士保“巍然居首”。光绪四年(1878)被选任临淄教谕,卒于任上,终年75岁。张土保是清末著名的书画家,书法行、楷,篆、隶无所不精,尤以钟鼎文见长,而最享有盛名的则是他的画。他画的山水花鸟,取意旁枝别出,匠心独具,人物画更是笔道古雅,形态静穆,深得陈洪绶、崔子忠一派承宗古法的真传。其代表作有《云台二十八将图》、《罗汉图》、《古木高士图》(仿程穆倩)以及为陈晋卿作的《执砚图》和《太常仙蝶图》等,后被收入《日本现代支那名画目录》、《知鱼堂画录》和《张菊如评传》等书中。张士保还曾画过《百驴图》、《四君子》、《放爆竹》、《鹿鹤同春》、《金鱼缸》等窗花稿样。其著述有《南华指月》6册,《南华外杂篇辨伪》4册,《楞严义贯》8册。
林凤官 (1817—1895) 字蔼人,掖城东南隅人,清代书法四小名家之一。幼年丧父,靠孀居的母亲手工纺织供给读书成人。道光十七年(1837)选为拔贡,任工部虞衡司主事(七品京官)40多年,任劳任怨,深受上司倚重。他生性耿介廉正,不事钻营聚敛,其女儿、儿媳给鞋铺纳鞋底维持生活。晚年出任山西平阳知府,十分注意抚恤饥民,培养人才,深受百姓拥戴。林风官书法艺术独具一格,融晋、魏,唐、宋书法艺术于一体而自成一家,其字雄浑稳健,潇洒超脱,形神兼备,与何绍基、牟所、毕道远并称“清代四小名家”。还以擅画风竹、雪竹、雨竹出名。伹他一生惜墨如金,不多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少。
翟云升 (1776—1860) 字舜堂,号文泉,掖城东南隅村人,清代著名语言学家、书法家。自幼天资过人,习作曾令“塾师避席”。童子试得第一名,嘉庆五年(1800)中举,道光二年(1822)登进士第。性情淡泊,无意仕途。中举后任黄县教谕,不久便辞职回乡。中进士后授广西知县,以母亲年迈为由辞任;相国陈文恪得知其学识渊博,推荐去京师任国子监丞,未赴。一生潜心著述。人评“说文拟严(可均)、段(玉裁),音韵比顾(炎武)、江(永),训诂等郝(懿行)、王(引之)”。他精于书法,尤工隶书。著作以《隶书大字典》名印行。他书写的东海神庙碑,笔意传神,笔力苍健,拓本流传甚广,已成为人们学习隶书的典范。
邱丕振 (1885—1914) 名天作,以字行,掖县大珍珠村人,同盟会员,辛亥革命烈士。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入济南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被选派入日本振武学校学习。在日本与五兄邱砥之联合部分学友共创“利群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鼓动推翻清王朝。后创办“公学”,招收学生、培养革命人才;创办公司和印刷所等筹措资金,为革命做准备。辛亥革命爆发后,邱丕振偕八弟典五、九弟子厚、十弟绍尹,谒徐镜心,在烟台共同组建“共和急进会”,因形势所迫转移大连。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廿六日,邱丕振与徐镜心率队攻入驻登州清廷水师营,生俘统领王步青,光复登州,成立山东军政府。先任山东军政府司令后改登州军政分府司令。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案发后,邱丕振组“革新会”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去天津组织武装,准备大举起义,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还研究改进枪械,设计了一种新式连发枪并绘草图,并写下了《告国人书》。1914年l0月26日,在济南被袁世凯杀害,年仅29岁。
吕海寰 (1843—1927) 字镜宇,掖城西南隅村人。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历任工、兵、外务部尚书等职。清同治六年(1867)中举,后任兵部员外郎十余年,光绪二十年(1894)任江苏常镇通海道。时逢日本强迫清政府拟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草约,他将“洋货照完半税”改为“照完正税”,“准日人在通商口岸城镇运货设行栈”改为“通商口岸之城镇”,等等,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了补救。泰安、江阴两教案及英国轮船以在台湾被扣留检查为由要求赔偿损失一案均处理得有理有节,中外钦服,遂以善办外交闻名。光绪二十三年,李鸿章专荐吕海寰为驻德国、荷兰大臣。凡是涉及国体主权方面的事情都据理力争,毫不妥协。回国后督办津浦铁路,解决了浦口站、泺口桥两大关键问题,使铁路顺利通车。吕海寰任常镇通海道时即曾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创设保婴局、救生会,开浚船坞等。于1904年3月10日在上海组织正式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此为中国红十字会之始。该会属慈善性质,由中、英、美、德、法五个中立国合办,直接目的在于救护日俄交战双方伤兵及东北战地难民出境医治。日俄战争两年间,共救护46.7万余人出境。光绪帝曾发上谕“颁发内银十万两”作经费,以为褒奖。三十三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吕海寰任会长。辛亥革命爆发,他会同他人办理战地救护事宜。其间大清红十字会改为“中国红十字会”,于十月廿五日派出医疗队驰武汉、武昌一役,治疗伤者数千人,掩埋尸骸8千余具。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批准中国红十字会立案,2月正式获得承认。10月,政府以总统令形式任命吕海寰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此后,吕海寰领导红十字会在国内进行多次救灾,成绩斐然。
早在红十字会初创时期,吕海寰即为中国加入国际红十字组织多方奔走,在吕海寰的不懈努力下,1912年1月15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正式通过承认中国红十字会。1919年7月8日,中国红十字会正式加入各国红十字协会(现称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协会)。此后,吕海寰领导红十字会积极开展了国际救济活动。1920年9月,年事已高的吕海寰辞去了会长职务,仍被公推为名誉会长。此后定居天津,1927年1月病逝,享年85岁。次年归葬家乡。著有《奉使金鉴》60卷、补辑40卷,《庚子海外记事》4卷。
赵尔巽 (1844—1927) 字次珊,号无补,清史馆馆长,《清史稿》主编。原籍辽宁铁岭,同治十三年(1874)中进士,入选翰林院编修,历任御史、湖北乡试副考官,新疆布政使、山西巡抚、盛京将军、四川总督、东北三省总督等职。督川时期奏设“经征局”负责清理财赋,一年时间财政裕平。对凉山少数民族。实行“改土归流”,设“平夷局”联络民族间感情,受到少数民族的拥护。1914年3月,赵尔巽被袁世凯召为清史馆馆长。他上任以后,组成纂修班子,开始编修清史。时值军阀混战,经费紧张,1917年后费用几乎到了毫无着落的地步。赵尔巽认为事关一代国史,“失今不修,后来益难著手”,再困难也“不敢诿卸”。一方面节约开支,敦促同仁加快进度、多尽义务,一方面以其资望向各军阀募捐,并言:“不能刊《清史》,独不能刊《清史稿》乎!”终于1927年编成《清史稿》,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权威史料。当年9月3日在北京病逝,时年83岁。翌年,《清史稿》正式付印出版。
卢景贵 (1891—1967) 字介卿,掖县梁郭西南卢家村人,机械学、天文学专家。1913年选送美国意利诺大学留学,获机械科学士学位,进普度大学机械科攻读硕士学位。1918年任奉天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主任教授、四洮铁路局长。1928年兼任东三省交通委员会路政主任委员。1932年被国民党政府聘为参与国际联合会调查委员会中国代表处专门委员,同年东三省交通委员会裁撤,愤而闭门著书。有《高等天文学》(中华书局出版)、英文译著《卜朗氏月理初编》出版。有《卢氏汉字声韵之研究》、《曹氏八卦掌谱》等著作稿。1947年被聘为长春铁路公司理事会顾问。1956年,著成《蒸汽机车学》稿。
张宗昌 (1882--1932) 字效坤,路旺镇祝家村人。18岁时闯关东,到哈尔滨一带淘金。曾参加日俄战争,当过土匪,继而流落到海参崴,当了华商总会门警的小头目。辛亥革命后,张投机革命,暗拜李征五为师,被编为革命军骑兵团,张任团长。1913年7月,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张宗昌所在三师奉命扼守徐州,战败。他见革命无望,便只身投降辫子军张鞑,当了冯国璋的侍从官长。1916年5月,张宗昌被袁世凯以40万元收买,派人潜沪刺杀了陈其美。1922年2月,投靠奉系军阀张作霖,被委以高参。5月,张宗昌率部为张作霖平定高士傧、卢永贵之乱,被委任为吉林省防军第三混成旅旅长兼绥宁镇守使和中东铁路护路军副司令。张又乘乱收编了装备精良的白俄军五六千人,编为奉天陆军第三混成旅,驻防奉天。从此,张宗昌成为奉系军阀的实力派人物。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宗昌被委为副军长,后因战绩显赫,被推为第一军军长,拥兵10余万。1924年11月,张宗昌率军进攻江苏齐燮元,沿津浦路南下,长驱直入,进攻南京。齐军弃城逃往上海,张收编齐部2万余人,并进逼上海。段祺瑞发布命令,加授张宗昌陆军上将军衔并任命其为苏皖鲁三省剿匪司令。1925年4月,段棋瑞任命张宗昌为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督鲁三年,横征暴敛,淫乱贪杀,勾结日寇,穷兵黩武,给山东人民造成了极其深重的灾难。1928年4月,张宗昌率部企图阻挡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而被彻底打垮,亡走大连,旋赴旅顺,后寓居日本。1932年9月.张窜回山东以图东山再起,被韩复榘派人刺杀于济南火车站,卒年50岁。
郑耀南 (1908—1946) 掖县郑家村人,名盛宸,号耀南。掖县共产党组织和三支队创始人。学生时多次组织学生罢课、示威游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旧教育制度。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秋,中共掖县委员会成立,郑耀南任书记,创办党报《红星》,并兼任主编。曾参加了吉鸿昌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任秘书、参谋等职。同盟军失败后,他辗转龙口为商,后转移东北从事革命活动。后回到掖县,任中共胶东临时工委教育宣传委员兼党刊《战斗》主编。他组织成立了抗日武装—掖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任军事委员。1938年3月8日,郑耀南带领“民动”在城北玉皇顶举行武装起义,摧毁日伪政权,成立胶东抗日游击第三军政委员会,任三支队支队长兼军政主席。与三军和编后,先后担任六十二团团长兼蓬黄掖警备司令、二十一旅旅长。1939年10月,郑耀南被派赴延安,进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秋调中央军委一局工作。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使他积劳成疾,患腰椎结核,仍带病坚持工作、学习,1946年2月23日在延安逝世。
王式廓 (1911—1973) 字子容,掖县西由街西村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历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员、晋冀鲁豫北方大学教授,华北大学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委员、教授,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作品先后有《寒鸦栖枝图》、《总动员》、《保家卫国》、《台儿庄大捷》、《游击队员》、《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平型关大战》、木刻《开荒》、《二流子的转变》、素描《进边区》、《读报》、《参军》、《井冈山会师》、《发现者的夜晚》等油画及大型素描《血衣》。
李登海(1949.11—) 研究员,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玉米大王”,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由于在玉米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他相继获得了包括“星火计划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国家级大奖。他从1972年开始进行高产玉米研究,已培育出近百个玉米新品种,其中“掖单”、“登海”两个系列的玉米品种已经成为我国玉米生产的主力品种。由他选育的紧凑型玉米种,使我国的玉米产量从亩产700公斤提高到1100公斤,使中国玉米生产跃入了世界领先的行列。2005年10月17日,李登海以超级玉米新品种“登海超试1号”再次创造出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亩产达到了1402.86公斤。由他研究成功的紧凑型高产玉米品种,累计推广8.1亿亩,增产粮食800多亿公斤,直接增加社会经济效益800多亿元。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二、地理文化
莱州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她独特的地理文化。
(一)区域地理特征
1、地形
莱州拥山海之利。地势自东南部低山向西北部沿海低地呈台阶式下降。其中低山占10.25%,丘陵占48.12%,平原占41.63%。
2、山脉
境内有云峰山、胡家顶、大泽山、九顶莲花山、大基山、凤凰山、黄山、鹏鹤顶、游优山等主要山峰55座。
3、水文
有南阳河、王河、朱桥河、龙泉河、苏郭河、龙王河、沙河、胶莱河等河流16条,除胶莱河外,其余河流皆发源于本市的东南山区,源近流短,属季节性河流。海岸线长108公里,百里海岸沙滩连绵,海水澄净。有三山岛、石虎嘴、刁龙嘴、海庙后、虎头崖、太平湾等自然港湾,皆为人间佳境、旅游胜地。莱州湾浅海水域离岸6公里,有一面积为0.35平方公里的芙蓉岛。
4、气候
莱州属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莱州自然资源丰富,堪称藏金埋玉之地。已发现矿产资源30多种。现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有黄金、莱州玉、滑石、菱镁石、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磷灰石、钾长石、萤石、铁、银、铜、铅、锌、钼等。其中,黄金储量居全国首位,滑石、菱镁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卤水储量居山东省首位。农副产品有粮、油、肉、蛋、蔬菜、水果、葡萄、大葱、月季花等等,以品种优、产量高闻名遐迩。故莱州有“山东粮仓”和“月季之乡”的美誉。海产品有蟹、鱼、虾、贝、藻等300余种。其中对虾、梭子蟹、文蛤、大竹蛏被称为莱州“四大名鲜”,举世闻名。
(二)经济概况
近年来,莱州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既快又好、协调发展的态势。年实现生产总值233亿元,平均年增长18%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近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13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8亿元。人均GDP突破2万元大关,已经达到23072元。是山东省 30个经济强县和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农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林、牧、渔业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始终坚持“工业立市”的战略方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结构加速升级,产业特色开始形成,全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1.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达到279家,年工业总产值达229.5亿元。莱州是中国黄金生产基地,黄金生产能力占全国黄金产量的 13.4%,占山东省黄金产量的52.7%。 金仓矿业公司、天承生物金业公司和焦家金矿在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单位和指定“可提供标准金锭企业”后,精炼的品牌国际产品黄金产销两旺。莱州已成为中国北方石材出口基地,由于石材资源丰富,加工设备先进,首都天安门广场、中华世纪坛、北京、上海、深圳国际机场等重点工程都闪烁着莱州石材的风采。2003年4月,莱州被中国石材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石都”。总投资30亿元集生产与贸易于一体的“中国(莱州)国际石材城”使莱州成为亚洲的石材集散地。莱州是全国日晒盐出口基地和中国北方盐化工生产基地,年产原盐 100 万吨,纯碱 6 万吨,溴素 8000 吨,溴系医药中间体100吨。目前,莱州制盐、制溴等生产工艺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交通运输全面增长;旅游业持续升温。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7.5亿元。对外经济贸易稳定增长。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4亿美元。财政税收保持较快增长。财政年总收入达1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8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5546元。金融形势稳定。全市金融机构存款年末余额为16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6.8亿元。
进入“十一五”,莱州经济着力构建“六大支撑体系”。打造“两带五区”,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做大做强机电、建材、黄金、盐及盐化工,到2010年,二产增加值将达到282亿元;莱州港口建设正在完成5个5万吨、2个3万吨和3个2万吨的泊位建设,完成后港口吞吐能力将达到3千万吨;莱州的城市建设正在按照“开发新城区、提升老城区、建设临港区、膨胀中心镇”发展,面积将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
莱州市市域区位优越,是联结山东沿海开放前沿城市与内地后方的枢纽。古时的官道在市区交织成网,而且处在京城连接胶东半岛其他沿海古县的要道。现在村村通公路,境内有威乌高速公路、大莱龙铁路,沿海有莱州港。交通方便。
(三)名特土产
1、海产品
莱州盛产海产品,其中尤以梭子蟹、大竹蛏和西施舌最为著名。
(1)梭子蟹 俗称大蟹子。因背甲隆起三个疣瘤,整体似梭子形,故学名为三疣梭子蟹。莱州湾滩缓波稳,适合蟹子的潜沙习性。境内胶莱河、沙河、王河等十几条河流携带大量营养物质入海,促使浮游生物繁衍,给蟹子准备了充足的饵料。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莱州蟹个大丰满,格外鲜美,名扬中外。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随着水温的逐渐上升,母蟹便从黄河口以北的越冬场,陆续向莱州沿海港湾、河口览食、繁殖。母蟹蹬籽前肉肥膏满,大者斤余重。产卵后体弱肉瘦,香虽不如前,鲜度却有增无减。盛夏前,公蟹从越冬场成群结队,姗姗横行而来,到近岸素食,寻求配偶。此时,公蟹体重多肉,质量优于母蟹,故有“春吃团脐(雌),优吃长脐(雄)”之说。待中秋节之后,莱州蟹日渐丰腴,至霜降前后,个个都脂膏盈甲,壳满肉肥,当地谓之“顶盖肥”,是一年中食用的又一最佳季节。
莱州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和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营养价值颇高。由于政府采用增殖放流,自然资源有增无减,莱州年产蟹500万公斤以上,销往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城市,蟹罐头和冻蟹远销香港、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2)大竹蛏 竹蛏属贝类,莱州沿海的胶莱河至过西的浅海区出产颇多。皮薄肉嫩,味道极佳,是很受人们欢迎的营养珍品。当地妇女产后奶水不足,以蛏子汤催乳。全市有资源面积数万亩,品种有大竹蛏、细长竹蛏、小竹蛏等四种。年捕300多吨。
(3)西施舌 以我国古代美人西施命名的西施舌,属贝类,是一种双壳软体动物,个大、壳薄而光滑,壳顶泛紫红色艳光,象西施红润的面颊,分外俏丽。莱州沿海均有分布,尤以三山岛至胶莱河口一带最多。西施舌营养丰富,其足肌肉白嫩细腻如舌状,味道鲜美,可作多种佳肴。
2、月季 莱州被称为月季之乡。明朝洪武(一说永乐)年间,四川有一对年轻夫妻迁到莱州城北定居下来。他俩酷爱养花,把离乡时所带的月季栽种在这里,从此,这个村便得名花园。后来,这庄的月季繁衍到周围村庄。现在,全县栽培月季的村庄有100多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栽植,莱州成为月季生产基地,每年向全国各地提供月季数百万株,因而有“莱州月季遍天下”之说。现有300多个品种,其中古铜妆、羽士妆、虢国淡妆、飞燕新妆、春水绿波、密波、汉宫、桃花坞为传统名品“四妆月季”。近几年,被列为世界十大名品的明星、白雪山,北京市1980年首届月季花赛会上被选为十品的蓝月、白玫瑰、游园会、从中笑、新柏林、红和平、信用、菜花黄、杏子黄等品种,也都在掖县大量栽培。
3、毛笔 莱州毛笔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曾作为当地四大珍品之一进贡朝廷。清康熙年间,路旺、苗家、梁郭等乡村,都有了制笔的作坊,从事专业生产。建国后,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经过创新发展,莱州毛笔品种不断增加,质量显著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越来越多的声誉。1973年,曾为郭沫若承做过毛笔。邓小平访问日本时,就选的“泰岱翠峰”大楷狼毫为礼品,馈赠予日本朋友。
莱州毛笔有400多个品种。为出口免检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笔头的形状,有叶锋形、壮笋形、宝塔形的。按笔头的材料分类,有狼毫、羊毫、兼毫、紫毫(山兔毛)、金鸡毫、石獾笔以及胎毛笔等。按笔头的长度分,有大楷、中楷、小楷。按用途分有字笔、画笔、眉笔等。笔杆也多种多样,有湖南湘妃竹、福建凤眼竹、水牛角、有机玻璃、象牙、玉石等。莱州毛笔从选料到制成,经过选、配、垫、梳、圆、修、捋等120多道工序。狼毫笔尖的原料,要选长度适宜、笔杆直顺、粗硬挺拔、锋颖细长的公黄鼠狼尾毫,以保证笔尖尖锐,笔柱钢性充足;笔头的盖毛则要选母黄鼠狼颜色嫩黄的尾毛,精工细做。
中国画研究院对莱州毛笔的鉴定评价是:“作写意、人物皆可,吸水适度有弹性,画细致或作大笔铺张皆宜,随行笔舒,变化丰富,柔而不软,刚而含蓄,既挺拔且润秀,勾、点、皴、擦皆宜。”舒同题词:“绚丽多姿。”启功题词:“仆自幼即爱好书画,而功浅脆弱,必持佳毫以助笔力。顾近光制笔多重管饰,百金之笔竟至书不成字,手腕之掘,足胎贻大方之笑,及得掖县笔厂所制诸品,柔健得中,管轻适手,使余秋蚓顿化春龙,因赘小言,以告同好。”赵朴初题词:“圆健尖齐四字经,阵图早献左将军,如今夺取状元笔,喜看横天扫白云。”
4、草艺品 草艺品最原始的雏形是草辫,在莱州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先民受发辫的启示,用灵巧的双手将一根根的麦杆,经过不同的挑压交叉,编掐出了各种纹理结构的花样草辫。以后品种渐增,用它们制的生活用品也越来越多,至明朝,通过直隶、豫州等地,在国内外传播开来。50年代末,又以玉米皮为主要原料,生产出了提篮、提袋、挎包、茶垫、地席、草帽、门帘、果盒、纸篓、婴儿篮等生活用品,品种己达上千种。70年代后,麦秆贴画问世。它将麦秆漂染,经过削、剪、冲、抢、撕等工艺处理,制成类似禽羽、兽毛等物,巧妙拼成画。集国画、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擅长表现花鸟虫鱼和山川风光。近几年来,麦秆贴盒脱颖而出,它做工精细,造型繁多,既可实用,又可欣赏,成为国内外游客喜爱的艺术佳品。
莱州草艺品曾夺得全国优秀包装产品奖杯和希望杯。在历届中国工艺品美术百花奖评比中,曾获优质产品奖。皮革、合成革、草编合制的提篮,获优秀创作一等奖。麦秆贴盒与平编高档座垫获优秀创作二等奖。莱州草艺品出口额占全国第—位,获外贸部荣誉证书。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