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王鞠陶开拓北豳
来 源:庆阳历史文化揽胜 作 者:路笛
鞠陶是周先祖奔庆阳后的第二代首领,也是周族在北豳事业的真正开拓者。因为不窋奔戎狄时已经年老(史称“末年”),这时的鞠陶已是成年之人,不窋 不久去世,开拓发展周族北豳事业的担子便历史地落在了鞠陶身上。于是,鞠陶继承先王之志,带领周族部落开始了新的创业。 鞠陶就是史志上所说的周老王。明、清《庆阳府志》载:“天子掌,在县城东70里,地近东岭,两侧深沟,中央平坦,树木葱茏,相传是周老王牧羊造林处”。府志又云:“周老王陵在县城西60里刘家坪北,莫考为周之何王,居号为天子冢”。这里清楚地记载着天子掌和天子冢都是因周老王而得名。不帘坟在庆城东山,有碑、有冢和历史文献为证;鞠陶的儿子公刘青年时代就南迁至豳,即今宁县城西之庙坪,古称公刘邑;那么,城西60里处的周老王陵那当然只能是鞠陶之陵了。
鞠陶并不是周懒王。民间所传周懒王实际上是周老王鞠陶与东周最后一个皇帝周赧王之误传。在庆阳地区确实有“周懒王坐庆阳龙脉斩断”的传说,后人还为此写了许多诗词来褒贬这一事件,但那是以讹传讹,并非真实历史。周老王鞠陶虽然斩过龙脉,然而那和民间所说的周懒王是没有关系的。民间所说的周懒王,话是这样说的:“周懒王坐庆阳龙脉斩断,闪上了十七国要夺江山”。这就是说,周懒王斩断了龙脉以后,天下大乱,诸侯造反割据称王,周朝江山就要完蛋了。这后一句显然是指东周末年最后一个皇上周赧王,其历史背景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因为周赧王是没落时代的帝王,而周老王是开国之王,他们两者之间有很大区别。以周懒王斩龙脉为主题的诗写道:“土龙无首天地愁,千山哭泣九破头,山河破碎非祥兆,从此黄壤难属周”,这显然是指周赧王时代。赧、懒读音十分相近,所以周懒王实际上是周赧王之误,历史上并无周懒王这个人。周赧王是周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死在洛阳,庆阳人之所以把斩龙脉之事说成是周赧王所为,又把他丧失江山的地点移在庆阳,我分析,是因为庆阳是周族的发祥地,庆阳人对周王朝有特殊感情,对周王朝的兴衰十分关心,许多人认为周王朝的首都始终在庆阳,而不是在洛阳。有一出“李广出庆阳”的戏就写道,周惠王的母亲被奸妃所害,由大臣李广保护逃出京城庆阳,后生下周惠王,李广扶植惠王登帝位。以后,李广又被奸臣所害,周惠王斩了李广,致成冤案。此剧在陕陇地区流传甚广。这出戏里所写的京城就是庆阳城。这出戏同周赧王坐庆阳一样,实际是民间的文艺创作,并非历史史实。而斩龙脉是借用了周老王(鞠陶)斩龙脉一事,改头换面拼凑成一个似是而非的故事,流传至今。
有些学者在研究先周历史时,因找不到周懒王,又不同意周懒王即周赧王的观点,于是说周老王鞠陶因懒惰而称为周懒王,并加以渲‘染,编出了不少周老王懒:惰的故事。这就从根本上贬低和否定了周老王鞠陶在庆阳开创基业的功绩。
周老王是否懒?这要用事实来说明。事实是,周老王在北豳主政期间建立了赫赫功绩,归综起来为开拓、发展、建设、除患四件大事。
一、开拓了北豳疆域
北豳疆域,最初以庆阳城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展。鞠陶执政后,先后占领了环江两岸及白马川、合水川,范围包括今庆阳县、环县、华池县全部及合水县的大部分土地。清《庆阳府志》记载。“花坡在府东10里”,“天子掌在县城东70里”,“周老王陵在县城西60里”;“西姬峪,在府西南三里”;“公刘庄,在府北30里”。《庆阳县志》记:“延庆镇……东留眷马山,西遗手拍墙,若天子掌、娃儿岘、砚台冢、圣水塘、白马涧、雷鼓坪,旧迹昭然尚存”。这些地方都是周族部落故居之地,大致说明了鞠陶初期所开辟的势力范围。在鞠陶主政时,周围有些戎狄部落同周氏部落为争夺牧场和农田,开始发生小磨擦,所以做好部落安全保护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鞠陶就叫儿子公刘管理此项工作,公刘也因此而得名。刘者,兵器也;公者,尊长也。那时,兵器平时由一人集中保管;遇到打仗时,给部落男人每人发一件兵器出征,这便是部落军队的雏形。公刘是因为负责公共安全、管理武器而被人民称为公刘的,也即国家的安全部长。后来公刘这个职务名称就变成了人名,世代相传。周族有了军队和兵器,就可以随时征伐周围不听从命令的其他民族部落,于是有的融合,有的远避,有的反叛后被镇压,使北豳地域不断扩大,成为周人先民的一统天下。崔述在《丰镐考信录》中说:“盖自不窋窜戎以后,地非安乐,事多草创,历三世至公刘有令德”。这里说的“地非安乐”即指安全受到威胁,族内有反叛者,族外有侵略者,经常会发生战争。“事多草创”是说,许多事情得从头做起,立足创业。这些事情实际上都是鞠陶干的。没有他承前启后地奋斗,就不会有周人的北豳基地。1984年4月,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单位在合水县合水川蒿咀铺乡九站齐家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这是一处寺洼文化的群落遗址,总面积达48000平方米,居民以房屋窑穴为主,在陶器底部重复出现谷物痕迹。据考古专家邹衡先生初步鉴定,该站出土的陶器,相当于商、先周、周初时期,出土陶器数量之多,在陇东还是首次。大量陶器的出土,说明在这里居住的部族绝不是什么游牧民族,而是长期定居的并从事农业生产的部族。九站遗址处于马莲河支流地带,距庆阳县城将近百里。这里很有可能就是周部族活动的区域。
二、发展了农牧业生产
北豳原来是以游牧为主的地区,故称北荒。此后因是北荒之地被称为北地,北地之北又被称为朔方。那时,大原上生长着茂盛的牧草,山坡沟渠里尽是密密的森林,森林里生活着众多的野兽,以狼、豹、野猪、山鹿为最多。周人到来后,将秦川和中原农耕文化技术带到了北豳。他们先在比较平坦的川道地区烧荒垦田,扩大种植面积,发展农业生产。鞠陶主政后,联合当地戎狄民族,将畜牧、农业一齐抓起来,种植、养殖、狩猎同时并举,迅速推动了北豳经济的发展。《甘肃通志》载:庆阳府“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在合水有“务耕作事樵采,人无逐末,依然古风”的记述。在合水九站文化遗址中,我们不但发现了谷物,还发现了纺。《汉书·地理志》云:安定、北地“以射猎为先”,“《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这些古风俗都是从先周时期开始的,而鞠陶在这些事业的发展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在鞠陶的几个民间传说上可以得到印证:
故事之一:老王耕田
话说,每年惊蜇后的第一天是周老王亲自耕田的日子,朝里大小官员和附近老百姓都跑到西姬峪的田间地头看老王耕田。农谚说,“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这年惊蜇恰在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周老王遇上这么个好日子,便满心欢喜地拉了一头大犍牛耕田。这头大犍牛平时别人耕地,很听使唤,谁知这天周老王耕地,它连跳带蹦,根本不愿拉套,气得周老王用鞭子抽,用棍子打,越打越不行,惹得看热闹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哈哈大笑。喂养这头大犍牛的主人见此情形,便走过来摸了摸大犍牛的头,说了声“听话”。这位主人接过犁把,喊了声“牛”,这头牛便乖乖地拉着犁向前走去,一点也不调皮捣蛋了。周老王问牛主人:“这是什么原因?”牛主人说:“这牛认主人。你身穿黄马褂,头戴王冠,一年只下地试耕一次,牛怎会认你这个主人?牛见你害怕,你越打,它越怕!”周老王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高高在上,连耕牛也不认他这个主人的主人了。从此,周老王经常和老百姓一起下地劳动,喂牛喂马,耕耘试种,受到了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故事之二:老王放羊
周老王虽是周族部落首领,但他和老百姓一样,自己家里也养着一群羊,一有空就亲自赶着羊去深山放牧。他家门前有一条河叫玄马河,河对面有座山叫龙山,山上林茂草丰,是放羊的好地方。但是因河水阻隔,羊群难以过河。周老王亲自下水去测试了水的深浅,觉得只要在河里铺一条石子路就可以过去。于是他搬来许多大石头,将石头一个一个排列在河水里,一条简易石桥便出现了。羊儿踏着石块一只一只过了河,进入浓雾山中。这就是最早的“列石”桥,适用于浅水河,这个办法沿用至今。周老王放羊,和别人不同,他的放羊鞭子上经常拴一块红布,用红布训练羊群。红布在鞭梢上一绕,羊就知道不敢再向前走了,再走就要挨鞭子。他用这种办法长期训练,羊只非常听话。于是他在草场四周各插一杆用红布做的旗子,羊群吃草时,走到旗子下面就自动返回了。由此可见周老王确实聪明过人。
故事之三:老王智降白龙马
有一天,周老王在白马川山坡上放羊,睡觉时,梦见天赐白马给他。睡梦中忽听附近林子里传出一声怪叫声。醒来后,见一个老头子从林子里跑来哭诉说他儿子被妖马伤害了,这怪叫声就是妖马的叫声。周老王问:“马是什么颜色?”“白色!”。老王联想起梦中的情形,顿时精神焕发,高声喊道:“天赐良马给我也!”他安慰了老人家几句,说:“让我去降这烈马,为你儿子报仇!”为了降住烈马,周老王作了充分的准备。他先在烈马常出没的地方挖下拌马坑,拴上拌马绳。为了不伤害别人,他用蒿草捆绑了许多草人、草牛、草羊插在烈马经常行走的山路两边。他自己藏在林中,双手紧紧抓着套索的另一头。当烈马走出林子去河边喝水时,牡看见两边的人群和牛羊,立即像飞一样四蹄腾空,高速度扑向河边。不料前蹄落地时一下子掉进拌马坑里,一条绳索紧紧套住了马脖子。绳索的另一头因握在周老王的手里,烈马左冲右撞,怎么也出不了拌马坑,最后只得乖乖地卧在坑里。周老王见制服了烈马,他用绳索给马挽了一个笼头,拴上缰绳,套在马头上,然后一跃而跳上马背。只见白马跃身而起,向广阔的山川奔去。因周老王早就是一位勇敢的骑士,任凭白马如何奔跑,也甩不掉他。经过一个多时辰,白马已跑出一百多里,累得直喘气,最后自己才慢慢停下来。这时周老王才从马背上下来,拉着马往回走。烈马终于被他制服了,老百姓一片欢呼声,都说:“这匹马是上天赐给周老王的白龙马”。从此,这匹白马一直是周老王走路、行军打仗的得力帮手。传说,白龙马曾在马蹬砭救主,在刘八沟用蹄子创出圣水泉,群众称为马蹄泉。由此又产生了白马川、白马河、白马涧、白马庙等胜迹。
[此帖子已被 ju山东 在 2009-3-11 7:48:50 编辑过]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