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氏 与 家 谱
来源:湖南地方文献丛谈 (有删节)
1、 姓氏是什么
姓是社会成员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识别标志和符号,是区别这个或那个有着血缘关系(或其他联系)的家族的标志和符号。比如孔子的孔,据《姓氏寻源》卷二四"《广韵》云,孔,姓,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简逖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天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孔子苗裔至今已传至70多代,也都是孔姓。
为什么姓是一个有着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呢?这可以从姓的字形来探求姓的意义。姓是会意字,由女、生两字合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由此可知,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同一个母亲生的子女就是同姓,同姓也即同祖。中国的姓起源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以女子为中心,形成一个共同始祖母的母系氏族,若干个氏族组成一个原始的部落。为了区别不同血缘的这个与那个母系氏族,每一个母系氏族都产生了自己特有的标志和称号,而这些标志和称号就是最原始的姓。最原始的姓有姬、妫、姒、姚、姜、妘、嬴、子、好、姞、任(妊)、隗、芈、弋(囗)等,大都从"女"字,恰恰说明了姓是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有了姓,可以辨别同一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主要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通婚",使原始时代的群婚制发展到了以血缘为准则的婚姻制,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母系氏族制度经过一段繁荣发展之后,生产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取代妇女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氏族内部的结构、制度以及氏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在同部落若干个母系氏族中,一些处于重要地位的男子需要有符号作为自己的标志,于是就产生了氏。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是男子在母系氏族社会逐步取代女子地位的象征。"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鉴·外记·注》)"氏"字起先用"是",表示存在的意思,即谁谁在这儿,也就是部落支系的居住地,往往借用图腾、徽号或地名作为标记。在从父家长制家族向奴隶制家族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有姓氏的家族。传说这些家族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舞台上驰骋风云,演出了一幕幕丰富多彩的氏族悲喜剧。比较著名的大致有如下家族系统:一是神农氏系统,姜姓,最早的族长炎帝。最著名的家族有烈山氏、共工氏和四岳。二是伏羲氏系统,风姓,最早的族长有太皞、少皞。《帝王世纪》说这个家族从太皞死后,共传了从女娲氏、太扈氏到无怀氏十五代。三是高阳氏系统和高辛氏系统。高阳氏最早的族长颛顼,高辛氏最早的族长叫帝喾,这是两个有较近血缘关系的家族或部落。这两个家族人丁繁衍特别兴旺,《史记》根据传说,把虞舜、夏禹说成是高阳氏的后裔,把唐尧、殷契、周弃说成是高辛氏的后裔。四是轩辕氏系统,最早的族长黄帝。传说黄帝同蚩尤作战时,曾率熊、罴、貔、貅、貙、虎参战,这应是以兽为图腾的六个氏族,所以黄帝又称有熊氏,说明黄帝既是辕辕氏,又是有熊氏的族长。传说黄帝有25子,即25个家族,其得姓14人,为12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又传说姬姓为黄帝的嫡传,建立周王朝的姬姓周家族是黄帝的轩辕氏的嫡系。至于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说少皞、颛顼、帝喾是黄帝的子、孙和曾孙,那只是传说中的一种记载而已。各种传说留传下来,形成了不同版本的说法。
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正如《通志·氏族略》说的那样,"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在夏商周之时,姓氏分而为二。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中国姓氏究竟有多少?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近12000个姓氏,其中单字姓氏5000多个,双字姓氏4000多个,3-9字的姓氏2000多个。流传久远的启蒙读物《百家姓》,乃宋初钱塘老儒所作。仅收录438个姓,其中单姓408个,复姓30个。
2、 姓氏的来源
中国姓氏的来源纷繁复杂,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况: (1)以祖先的居住地、封国、封邑、采邑为姓
传说中的黄帝,名轩辕,姓姬,"因长于姬水,因以为姓";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以"姜"为姓。
周王朝建立后,周家族为了巩固在全国的统治地位,采取了"营成周"、"建侯卫"的策略,把周家族历代族长(周王)的子孙和与之通婚的姻亲家族以及臣服周朝的古老家族分封建国,"致邑立宗",以致于形成周初有"数百国"之称。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诸侯国逐渐被消灭,其子孙后裔多以封国为姓,如周、吴、郑、陈、卫、蒋、沈、韩、朱、秦等二百余姓。封邑不同于封国,古代有十家为邑之说,邑的范围要比国小得多。采邑,周朝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卿、大夫以采邑为食禄,故亦称食邑。有冯、华、苏、范、苗、柳、薛、鲍、蓝、濮、雍等二百余姓起源于封邑和采邑。
(2)以祖先的姓氏、名字、谥号、封号为姓
以祖先的姓、名、字、号、谥号、封号为姓,产生在周朝,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较多,有孙、张、孔、金、柏、潘、葛、奚、昌、凤、方、俞、袁、史、常等三百余姓。如韩姓,以韩流为始祖;高,出自姜姓。齐国上卿傒,是公子高的孙子,因功受赐,以祖父的名高为姓;张姓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解侯为始祖,解侯,字张,后人以字命氏;周武王为其父谥号为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有以谥号文为姓者。
(3)以祖先的职官、爵位为姓
中国历代都设有不同的官职、爵位。在古代当过职官的人,其后代子孙以为荣,有的遂以祖先职官、爵位为氏,有卜、仓、符、节、寇、库、农、钱、山、权、师、司马、司空、司徒、司寇、乐正、宗正等百余姓。如山,据《广韵》记载,两周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山师,其后代子孙以职官为姓;稻,《周礼》记载,周朝官制中有稻人一职,掌农田耕作之事,任此官职的后人遂以稻为姓;公,据《通志·氏族略》载:鲁定公封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为二人为公爵,人称公衍、公为,二人的子孙便以衍、为的爵位为氏。
(4)以职业、技艺为姓
《风俗通·姓氏篇》云:"凡氏于事(指职事,即职业技艺)者,巫、卜、陶、匠。"陶姓,相传帝尧在任部落首领之前以烧制陶器为业,后人中有一支以先祖职业为氏;巫姓,传说帝喾的后代有专门掌管占卜、祝祷的,又会医术,人称巫人、巫祝,其后人以技艺传家并以巫为氏;梓姓,古代制作木器的匠人中有一种称为梓人,其裔以梓为氏。还有董、甄、糜、屠、镜、画、钓、僧、驺、检等姓。
(5)以事为姓
以事为姓,即以祖先所经历的某个重大事件为氏。如所姓,春秋虞国有个主管伐木的官名虞衡,闻伐木之声"所所"而取之为姓;班姓,据说春秋时楚国王若敖之子斗伯比,幼时曾被弃于野外,有猛虎哺乳未死。后代子孙因虎身有斑文而命姓斑,古时斑、班通用,后遂为班姓。还有松、冠、东、锐、苻、蒲、药、幸、白象、羊舌等姓。
(6)以图腾、族号为姓
有的姓氏源于古代的图腾或族号。所谓图腾,是指上古时一些氏族视某种动、植物为保护神,产生对其的崇拜和信仰,于是以图腾为氏。如传说中伏羲是雷神的后代,雷神是一个龙身人头的天神,所以伏羲崇拜"龙";上古五帝之一的少皞,以鸟为图腾,因此有龙氏、凤氏。古代,一个部落、一个氏族,均有自己的族号,这些族号后来都衍变成姓氏,如商族的商,夏族的夏,周族的周等等。
(7)以天干地支为姓
古代用十天干、十二地支循环相配,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以此命姓氏。
(8)以次第、方位为姓
伯、仲、叔、季、孟、维、孺、太伯、太叔、仲叔、叔孙、季孙、第三、第五等姓氏,分别来自兄弟排行次序、其他亲属辈份次序以及家族次第等。东方、西门、南门、北门、北郭等姓氏,又是以祖上居住的方位为姓。
(9)帝王赐姓、贬姓
从汉朝起,有不少封建帝王为了笼络臣民,给有功的大臣赐姓,多赐以国姓,即皇家的姓氏。汉高祖曾赐项伯姓刘,并封他为列侯;赐娄敬为刘敬。历代皇帝除赐国姓外,有时还赐臣民别姓。如蒙古人脱欢之父明洪武年间归顺明朝,明太祖赐其姓薛,后来脱欢嗣父职,又赐名斌。在赐功臣、归降将领国姓、别姓以示恩宠、进行笼络的同时,历代皇帝还有赐恶姓来惩罚异己的。如南朝齐明帝杀鱼腹侯萧子响后,贬其姓为"蟏",名叫蟏蛸,蛸是一种长脚蜘蛛。
(10)因避讳、避难改姓
古代有所谓的避讳制,即遇到君父尊亲的名字要回避。随着封建宗法制度和儒教礼学的兴盛,避讳渐渐由礼法形成制度,最重要的是避君讳,称国讳、公讳,若犯君讳则有"大不敬"之罪,有杀头之祸。在历史上,约有二十多个姓因避讳而改姓。如西楚霸王名籍,当时的籍氏改为席氏;汉宣帝名洵,荀洵同音,荀氏改为孙氏;东汉明帝名庄,东汉姓庄的改为严姓,老庄则称为老严,庄子称为严子;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当时匡姓为避其偏讳改姓为音近字羌,胤姓改为同义词嗣;赵匡胤的父亲名玄郎,皇上下令世上玄姓改为元姓。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朝代更迭,战争频仍,人为迫害,其受害者或失败者逃难他乡,改姓埋名,其后代子孙亦沿袭相传。如束姓,西汉高士疏广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逃至东海沙鹿山,改姓束;龚氏、洪氏,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其后代因避仇遂在共字上加龙字,成为龚姓,在共字旁边加"三点水",成为洪姓。
(11)外来民族引来的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些外来民族进入中原,有些与汉人通婚后逐渐汉化,就以原部落或氏族名为姓,多数为复姓,如尉迟、拓拔、鲜于、宇文、赫连等。也有的外来民族受汉文化的影响,以卜居地名为姓,如桃源翦姓,为新疆维吾尔族一支。明初军屯桃源,以居住地剪刀溪命剪为姓,后因"剪"字不雅,改"剪"为翦。少数民族在接受汉语、汉字的时候,又创造出不少汉字姓氏,如朝鲜族的"朴"姓,苗族的"刀"姓,瑶族的"盘"姓,傣族的"召"姓等等。
(12)其他姓
有些姓氏,目前还不能归于上述起源,象慕容一姓源于"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为由,取姓慕容。"还有的是由字形或字音变化而形成的,如曾姓,出自姬姓,夏朝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地,后人以封邑为氏。春秋鲁襄公时,莒国灭掉鄫,太子巫逃往鲁国,将鄫字去"邑"而为曾。还有朱姓,本邾也。周封曹挟于邾,邾国后为楚所灭,曹挟的子孙"去邑以朱为氏"。皇甫,本姓皇父,汉代时,皇父氏从鲁迁居茂陵,改父为甫,自此以皇甫为姓。另外,还有很多姓氏还不清楚源于何事、何因,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考证。
3、 名、字、号
一个的名、字、号,是其特定的称谓符号,是人们以语言文字作符号区别于群体的个体标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是对"名"字的结构和字义的分析,也说明了人名的起源及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在一片冥暗中,二人相遇却不知对方是"哪一个",于是"那一个便以口自名",即说出对方能认知自己的标志,诸如形体特征、行为方式等,并非现在所说的具体的名。只是到了有文字的时代,才开始有标志人名的专指性语言符号。中国人名的语言形式,汉人一般为二字名或一字名。三国以前以一字名为主,两晋以后二字名逐渐增多并渐以二字为主。一个人一生有许多名,第一个就是乳名,亦称小名,是在襁褓中由父母命定的;寄名,是把名字寄托在某人、某物、某神鬼之下,父母祈求子女能健康成长;派名,也叫谱名,一个人在家族中的辈份,根据约定俗成的派语字辈取名;学名,也有以派名作学名的,也有另外起学名的,以寄托先辈的希望,或包含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以故里冠以姓氏代替名字,如韩昌黎(韩愈)、柳河东(柳宗元)、曾湘乡(曾国藩)、张南皮(张之洞)等。还有笔名、艺名、化名等。
中国人除了名以外还有字,又叫表字,是在本名之外所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指古代男子二十岁结发(将头发盘成发结)而举行冠礼时,要取字。"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礼记·冠义》)。《仪礼·士冠礼》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古人在成年之后,名只供长辈呼唤或自谦其名,社会上交往时都以字相称,以示相互尊重。而女子则是在15字岁举行笄礼(即别上簪子束发)时取字,表示可以许嫁婚配。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盛行在周代,"冠而字"已成为周代礼法的一部分。这种命名与字的模式,在后代被视为一种制度而延续不衰,直至当代,才不再流行了。古人取字,是从与名的联系上考虑,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二者互为表里。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为同义互训;韩愈,字退之,愈、退其意相反,谓反义相对;如赵家驹,字千里,驹与千里连义推想;等等,名与字的连贯艺术可以说各有千秋,纷繁多变,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思想土壤里,孕育了特色各异的命字现象。
人有名有字,还有号,人的号与名、字一般无意义的内在联系,而是寄意为号。人的号可分为自号、赠号、绰号、法号、年号、封号、谥号、庙号等。
自号,顾名思义,即自我取号,又叫别字,它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志趣、地名、官爵等。有的固定一个号,有的因意、因事随时取号。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常与客人到琅琊山间饮酒,少饮即醉,自号醉翁,晚年信佛,又号六一居士,即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宋朝著名的理学家邵雍,晚年隐居峡州,放浪长扬山谷间,闲看云卷云舒,自号白云先生。明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八和大合为囗,哭不象哭,笑不象笑,哭笑不得,是对明朝社会的一种讽刺。
赠号,即他人赠送某人的号。如李白,时称"谪仙",由贺知章赞李白"子,谪仙人也!"演绎而来。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宝祐四年(1256)到临安应考高中状元,宋理宗看到他的名字觉得很吉利,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于是别人以"宋瑞"为号赠给他。
绰号,俗称外号,是外界人给某个人根据其外貌、性情、爱好、学识、德行、嗜癖等特征强加给某个人的特定姓名符号,往往具有生动、幽默、夸张的特色,鲜明地概括出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历史功过、是非曲直等,大体上可分为褒扬和贬斥两类。如颂包拯、海瑞为包青天、海青天;东汉会稽太守刘宠,为政清廉,离任时,山阴县有五六个老人为其送行,送他一百个铜钱,刘盛情难却,留下一枚铜钱做纪念,会稽人送给他"一钱太守"的绰号。"铜臭"一词是东汉灵帝时官居司徒之职的崔烈的绰号,他这个司徒是走皇帝奶妈的后门,花五百钱买来的。南北朝时梁朝有个叫鱼弘的太守,声称在什么地方任官就叫那个地方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民庶尽,人称"四尽太守"。
法号,从事宗教活动的人的称号。如唐玄奘,法号"三藏法师",故又称唐三藏。破山明,明朝著名南派禅宗继承人,法号海明。
封号,因功而受封爵位,因爵位而为号,称为封号。班超,东汉名将,因功受封定远侯,人称班定远。马援,亦东汉名将,任伏波将军,因镇"蛮夷"有功,封新息侯,世人因称之,又称马伏波。
年号,是封建皇帝用来表示一个新的年代开始的纪年号。一般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但也有皇帝在位时多次改称年号,如唐高宗在位三十二年,改元十四次。元惠宗(顺帝)在位三十七年,就使用了元统、至元、至正三个年号。明朝建立以后,才是一帝一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历史上常使用朱洪武,即指朱元璋;清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康熙、雍正、乾隆分别是爱新觉罗玄烨、胤禛、弘历皇帝使用的年号。
谥号,是加封给统治阶层人士的一种特殊礼遇。古礼规定,诸侯死,天子赐谥;君子死,礼官议谥;高官大臣死,朝廷赐谥。汉朝以后,对谥号越来越讲究,谥法也有严格的规定。谥号的本来作用是褒善惩恶,即善行得美谥,恶行得恶谥。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谥号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曾国藩死后谥"文正",世称曾文正公;左宗棠死后谥"文襄",人称左文襄公。除了褒扬之外,还有恶谥,如隋朝的杨广,死后被谥为"炀","好内远礼,去礼远众曰炀",后人称隋炀帝杨广。南宋秦桧,陷害忠臣岳飞,留万古臭名。宋高宗谥"忠献",直到宋宁宗才追夺秦桧王爵,改谥"缪丑",以正视听。此外还有私谥,即不请于朝廷而由生前友好议定的,如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其学行为世人所重,当其死后,士大夫中人莫不哀痛,文彦博根据众人的品评题其墓碑曰:"明道先生之墓","明道先生"就成了程颢的谥号。
庙号,是封建社会皇帝去世以后,新登基的皇帝给先皇帝加封的称号,以示敬重,不忘祖宗,并按时祭祀。如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用"太祖"、"圣祖",北宋皇帝赵匡胤称宋太祖,明朝皇帝朱元璋称明太祖;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称清圣祖等。
4 、派行与取名
取名是一种艺术,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名的方法五花八门,异彩纷呈。排行取名是其中的一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伯仲叔季取名就已经盛行。魏晋以后,一个家族同一辈分的子弟就很讲究以命名表示同辈的血缘关系。一是在兄弟辈分二字名中用同一个字,顾炎武的《日知录》云:"兄弟二名而用同一字者,世谓之排行,如德宗、德文;义符、义真之类。"三国魏夏侯渊有五子,名与字为:夏侯和字义权,霸字仲权,称字叔权,威字季权,武字稚权。南北朝梁简文帝诸子的名与字是:大器字仁宗,大心字仁恕,大款字仁师,大临字仁宜,大连字仁靖等。二是单字名用同一偏旁字。如唐代宗20个儿子,以单字名均以" (辶)"为旁,如适、迥、遐等,无一例外。唐代重臣郭子仪有8个儿子,名字是曜、旰、晞、昢、晤、暖、曙、映。三是以数字命名,唐代盛行以数字排行和所任官职称呼一个人。白居易有一首诗,标题是《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卿、澧州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开州韦大员外庾三十二补阙、杜十四拾遗、李二十助教员外、窦七校书》,元大指元稹,李十一,指李建,崔二十二指崔韶,韦大指韦处厚,庾三十二指庾敬林,杜十四指杜元颖,李二十指李绅,窦七指窦巩。数字排行名称并不是指同胞兄弟而言,而指同一曾祖母所出之族兄弟排行,这种排行法也适用女子,例如杜十娘等。除此之外,以同一义类的字表明兄弟排行的。如唐代吕渭有4个儿子,分别命名为温、良、俭、让。从字形上看,这4个字互不相干,但因出于《论语·学而》的"夫子温、良、恭、俭、让"这句话,含意隽永。很显然,这种排行取名并不能解决家族内部成员上下左右的辈分纵横关系,只是到了明初以后逐渐时兴起来的用派行取名,上至皇室贵胄,下至黎民百姓,都采用派行取名,才从真正意义上理顺了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辈分关系,有别于长幼尊卑,维护封建的宗法制度。所谓派行,也可以叫辈行、辈分、班行等,是某一家族在修家谱时,预先选定一些字,这些被选用的字都是能表达美好愿望的字,字选吉祥,词征富丽,如五世其昌、光宗耀祖、龙凤呈祥、紫气东来、诗礼传家、万世流芳等等,把这些选用的字用四言、五言、七言一句连贯起来,谓之派语,或叫班行诗、字辈语。派语要载入家谱,具有宗法的权威性和历史的连续性。俗曰:"派为谱之纲也,辑谱定派则大纲既举,万目斯张。"族人在取派名或叫谱名时,必须严格按辈分高低依次选取派语中相应字辈的字,或放在双名的中间,或放在后面。派行取名,据说源于明朝开国君王朱元璋。朱元璋登上大明皇帝宝座之后,自然妻妾成群,儿女众多。他有24个儿子,朱皇帝考虑到随着子孙的繁衍离散,可能会名字重复,出现亲疏不分、昭穆难辨的现象。于是亲自为子孙制定了取名命字的方法和原则。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一代。凡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一个字必须是以五行做偏旁的字,取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道理。如朱元璋为其第18个儿子朱楩的后代选定的派语为:徽音膺彦誉,定幹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是岷庄王朱楩的第十八世孙,堂兄弟有镕城、镕增、镕堃、镕坚、镕墨、镕垒、镕在、镕垂、镕培、镕堯、镕墩、镕圻、镕壔、镕垠、镕墐等,"镕"字是钦定的派行字,后一个字都是以"土"字作偏旁,意为土生金之义。此后,按派行字取名,从皇室扩展到民间,逐步形成了一种取名命字的制度。以至于这种取名方法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人心,它既可以解决家族成员之间横的关系,也可以明晰纵的脉络,,对明长幼,别婚姻有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某种内在的凝聚力量。如孔子家族,世称天下第一家族,历来为封建统治者所看重。明代朱元璋皇帝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为孔氏家族第五十六代孙起钦定十个派行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在取名时,"言"是作为偏旁部首。清代高宗皇帝在乾隆五年(1740)又御赐"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字;道光十九年(1839)又钦赐"令德维(祗)垂佑,钦绍念显扬"。1920年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在前三十字后续二十字,并经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批准各省县遵照执行:建道敦(教)安定,懋修肇益(彝)常,裕(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孟子、颜回、曾参的后裔所用的派语和孔氏家族相同,也是清朝皇帝钦赐的。例如,晚清大儒曾国藩,谱(派)名传豫,"传"字辈。但孔氏家族因"天下无二孔"而做到了完全意义上的全国统一,而曾氏家族却未能做到全国统一,有些地方的曾氏家族的派语是自订的。
在家族按派行取名时,一般只限于男子,女子是不入家谱的。只是到了民国后期,有些比较开明的家族允许不字(指不出嫁)的女子,经族人认定有承嗣权者才按派行提名入谱,至于已字的妇女是绝对不可能提行入谱的。
历史进入20世纪50年代,除了少数农村外,用派行取名逐渐走向消失,因为派行取名的依据是家谱,家谱作为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遭到焚毁,修谱活动已经停止。而到了80年代,一些农村又开始了修新谱,随之用派行取名也时兴起来。但可以预料,因人们所依赖的社会环境日益变化,思想观念新陈代谢,按派行取名很难沿袭下去。
(下续)
[此帖子已被 鞠海峰 在 2010-7-6 14:20:39 编辑过]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