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姓简史
1、鞠姓概况
当代鞠姓的人口大约2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o.016%,为第二百七十六位大姓姓氏。 《说文》曰:鞠,踏鞠也。鞠为古代一种用皮缝制的小球,内垫毛,娱乐之具,为古代的足球,起源于齐国。鞠人发明了鞠,并擅长制作鞠,以鞠为氏族的原始图腾,是鞠姓起源的重要一支。鞠同麴,酒母也。标准的鞠,为淡黄色,,鞠人是擅长制作酒母和酿酒的氏族,以麴为氏族的原始崇拜图腾,并命名氏族,之后分族为鞠氏族,最终出现鞠姓。
2、鞠姓地理分布
自宋朝至今l 000年中,鞠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鞠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仍以山东为第一大省,大约占鞠姓总人口的2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江苏、吉林、四川等地。鞠姓在人群中分布:在山东东部、辽宁大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鞠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11%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5%,居住了大约64%的鞠姓人群。
今辽宁省的盘锦市、沈阳市,江苏省的如皋市、金坛市、泰兴市、苏州市、张家港市、淮安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农安县、八面城、德惠县,贵州省的遵义市正安县,河南省的漯河市、邓州市,河北省的秦皇岛市,内蒙古,山东省的东阿市、文登县、潍坊市、诸城市、滕州市、青岛市、即墨市、文登县、龙口市、乐陵县、海阳县、五莲县,台湾省的台北市,四川省的乐山市、万源县、攀枝花市,江西省的九江市、南昌市、吉水县,重庆市的垫江县,安徽省的阜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湖北省的麻城市,湖南省的武冈县,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哈尔滨市、大庆市肇州县,云南省的文山县等地,均有鞠氏族人分布。
3、鞠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
出自黄帝后裔不窋之子鞠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名贤氏族类稿》等记载,黄帝有个后裔名曰弃(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弃之子不窋有个儿子叫陶,传说他生下来时手上的掌纹很象古文“鞠”字,因此不窋便给这个儿子起名叫“鞠陶”。
鞠陶后来成为了周族人的首领,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鞠氏、陶氏。
在鞠陶的后裔子孙中,鞠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是为洛阳鞠氏,亦称成周鞠氏。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jū(ㄐㄩ),今读作jú(ㄐㄩˊ)亦可。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 春秋时期的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孔子的学生中出现了一个叫鞠语的人,姬姓,他是鲁国开国君主伯禽的一支后裔,其家族主要在安邑一带生息繁衍(今山西夏县),据说是一个造皮革制品的世家,在当时还很有钱,因此给儿子起名为“鞠语”。在这里,“鞠”就是“制革”的意思。
正因为鞠语是鲁国首君的后裔,因此虽然学智平平,以后也名不见经传,但孔子仍然收其为弟子。孔子爱食肉,因此要鞠语每个月额外“纳十脩”为学费(十根用香料制成的干肉)。
在鞠语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鞠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晋南鞠氏。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
第三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鞠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鞠人,是两周时期王室内侍之一,实际上就是专门在君王出入门闱之时,负责为君王开启门扉、掀起门帘的小吏。
后来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王室宫闱中皆有此类小吏,一如当今在大酒店、星级宾馆里为客人开启门扉的职业门童、门淑,只不过没有小费可拿。
在鞠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鞠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jú(ㄐㄩ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末期燕国上大夫鞠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战国晚期,燕易王有个儿子叫姬升,即王子升。姬升是燕易王的次夫人所生,因此虽然年长于弟弟姬哙,却属于非嫡出。在燕易王病逝后,姬升因与燕易王的长夫人所生的儿子姬哙争夺王位,结果惨遭失败,被迫躲避到了辽东东梁河(东梁河南岸),之后忿而弃姬姓而改鞠氏,称鞠升。
“鞠”之一字,在古代义为“事败而好鞠之”,就是势败计穷无可奈何的意思。该支鞠氏族人就称姬升为“第一世鞠升公”,为河北鞠氏的真正鼻祖。后来到了先秦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燕国上大夫鞠武,是燕太子丹老师即太傅,他就是鞠升的曾孙。
在先秦时期,有一段著名的“鞠武谏燕丹”的历史:就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国将军樊于期因“传檄讨秦王”失败而亡命到了燕国,由此引发了秦始皇对燕国的仇恨。
据史籍《史记》中的记载:秦始皇嬴政之母赵姬在与吕不韦同居时就已身怀有孕,只是吕不韦和赵姬一起对子楚隐瞒了事情的真相。按司马迁的记载,秦始皇嬴政实际上应当是吕不韦的儿子。樊于期“传檄讨秦王”的原因便在于此。
樊于期素恶吕不韦盗国之事,更对秦始皇以一系列残酷杀戮的方式统一各国的方式不满,便以此为借口,以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嬴成峤的名义草就了一分十分著名的讨秦檄文:“长安君布告中外臣民知悉:传国之义,适统为尊;覆宗之恶,阴谋为甚。文信侯吕不韦者,以阳翟氏贾人,窥咸阳之主器。今王政,实非先王之嗣,乃不韦之子也。始以怀娠之妾,巧惑先君,继以奸生之儿,遂蒙血胤。恃行金为奇策,邀反国为上功。两君之不寿有繇,是可忍也?三世之大权在握,孰能御之!朝岂真王,阴以易赢而为吕;尊居假父,终当以臣而篡君。社稷将危,神人胥怒!某叨为嫡嗣,欲讫天诛。甲胄干戈,载义声而生色;子孙臣庶,念先德以同驱。檄文到日,磨厉以须,车马临时,市肆勿变。”
之后樊于期将檄文四下传布,然后将长安君属下以及屯留附县的丁壮悉数编入军伍,一鼓气攻下长子壶关,兵势益盛,直指秦都咸阳。
秦始皇见檄文后大怒,立即召仲父吕不韦计议。吕不韦淡淡地说:“长安君年少,不办为此。此乃樊于期所为也。于期有勇无谋,并出即当就擒,不必过虑。”于是秦始皇乃拜王翦为大将,以桓齮、王贲为左右先锋,统军十万往讨长安君。
樊于期骁勇善战,但所辖之兵寡不敌众,遂在秦军重兵之下杀开一条血路,王翦追之不及,樊于期成功逃至燕国。当时,一直坚持抗秦的燕太子丹见樊于期非常高兴,待其为上宾,还在易水河畔专门为樊于期建了一座公馆(今河北易县镇陵塔),时人们称之为樊馆。
但是,太傅鞠武却认为太子丹作这一系列的事无异于玩火,便劝谏太子丹说:“像秦王这样暴虐的人,对燕国本来就久有积怨,那已经够让人心寒的了,更何况我们又收留樊于期呢?这无异于把肥肉送到老虎的嘴上。希望太子急速将樊于期送到匈奴去,来消除秦国攻打我们的借口。”
太子丹说:“樊将军在天下各处都难以容身的时候投奔到咱们燕国来,我们不能因为屈服于强秦的胁迫,就抛弃我们的朋友啊。太傅,我们究竟有什么办法来对付秦国呢?”
鞠武说:“为结交一个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安危,这就叫做‘资助怨恨和灾祸’。把鸿毛放到燃烧的火炉上,当然很快就会被烧光的。若说起对付秦国的办法,咱们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且与樊于期相识。那田光为人智谋深远,勇敢沉着,可以找他想想办法。”
其实,鞠武早就知道田光以“侠”著称,侠者在战国时期就是刺客的代称,因此他想利用田光以其职业特长组织安排除去秦始皇,以此消除秦国对燕国的威胁。于是,后来就有了田光将荆轲推荐给燕太子丹的情形,也由此产生了“荆轲借樊于期之首刺杀秦王”的历史事件。
在鞠升及其曾孙鞠武的后裔子孙中,多有称鞠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鞠氏正宗。该支鞠氏正确读音作qū(ㄑㄩ),今读作jú(ㄐㄩˊ)亦可。
要说明的是,后来到了北宋末年,该支鞠氏族人中有山东黄县冶基人鞠俨的后代鞠杲在中进士第后不久,便上书弹劾奸相张惇,结果遭到残酷报复,被获罪夷族。当时许多鞠氏族人被迫改以同音的“曲”为氏以避其难,成为现代曲氏家族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山东地区自宋朝以来就有“死鞠活曲,鞠曲一家”的传言,但在家谱上仍然记载为鞠氏。由此形成的曲氏族人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得以复姓,有一些曲氏族人复为鞠氏,还有更多的曲氏族人却“依曲为沿”,就这么称曲氏至今。
该支鞠氏、曲氏族人皆尊奉鞠升(姬升)、鞠武为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