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前山东人口锐减之迷
(摘录、删改)
通过宋、金、元、明史及相关史料,我们探寻山东先民的去向之谜。
从北宋末年(1127年)到明初(1368年)的240余年间,山东地区人口锐减。
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济南知府陈修上报:北方郡县近城之地多荒芜。”
据《宋史·地理志》载:“京东东路,莱州,户97427,领县四:掖(县)、莱阳、胶水、即墨。”
《金史·地理志》载:“山东东路,莱州,户86675,县五、镇一:掖、莱阳(衡村镇)、即墨、胶水、招远。”
《元史·地理志》载:“太祖二十二年(1277年),益都路,领司一,司领县六、州八、州领县十五(含即墨在内共21县)有户27164。”
据《元史·百官志》载:“江北州县,六千户之上者为上县,两千户之上者为中县,不及两千户者为下县。”
以上记载说明,从北宋末年至明初的240余年间,胶东地区乃至整个山东人口锐减。探究如下:
(一)、从1125年至1209年间,金对宋朝的战争和对汉民族的掠夺,是造成山东乃至北方人口锐减的第一个原因。
北宋建立之初,山西、河北的燕云16州并未收复,金兵从1125年开始南侵,直至1127年灭亡北宋。
据《宋史·钦宗本纪》载:“靖康元年,金兵陷威盛、隆德、汾、晋、泽(今山西一带),民皆渡河南奔,州县皆空”。
《宋史.高宗本纪》载 :建炎二年,金兵焚真州、邓州、西京、随州(今河北地)。三年,金兵焚潍州(今潍坊),屠洪州。
《续资治通鉴》载:金兵二次过后“时山东大饥,人相食,州县被兵后各不相顾,盘踞在即墨的巨寇宫仪,每车载干尸为粮”。
不仅如此,北宋灭亡之后,当时处于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女真族,对汉民族实行奴隶统治,任意杖杀汉人,掠取民田。《金史·良弼传》载:“可喜在会宁一月间杖而杀之者二十人,其罪皆不至于死”。另外,金朝法律“以杖折徒(刑)累计二百,州县立威,甚置刃于杖,多置人死。”并“率意不恤百姓,诏检括官田,凡地名疑似者不问民田契验,一切籍之”(《金史·张九思传》),致使大量汉人因酷刑和丧失土地而无法生存。
另外,金兵既要入侵南宋,又要对付日益兴起的蒙古族。在金朝的整个统治时期,几乎战争连年,因而,在占领区大量抓兵丁。据《金史.兵志》载,从贞元三年开始,诏河北、山东等路所签军“辄下令签军,使远近骚动,民家丁男若皆强壮,或尽取无遗,号泣动呼乡里,嗟怨盈于道路”。由此可见,金对宋朝的战争和对汉民族的掠夺,是造成北方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
(二)从1210年至1350年间,蒙元对金的战争和对汉民族的掠夺,是造成山东乃至北方人口减少的第二个原因。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于1210年发动对金朝的侵略战争。成吉思汗初期对金朝重在掠夺,不在于永久占领,因而,对金的征服手段异常野蛮残暴,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遭到大肆破坏。
据《元史·太祖本纪》载,成吉思汗分兵三道,帝于拖雷为中军,经河南东北取山东的“泰安、济南、滨、棣、益都、淄、潍、登、莱、沂等郡,命木华黎攻密州(今诸城)屠之”。到公元1214年,蒙古军攻掠了河北以北大部金国领土。蒙古军在包围金中都(北京)时,“诸将请乘胜破燕,帝不从,谴使谕金主曰:汝山东河北郡县悉为我有,汝所守唯燕京耳,我今还军,汝不能犒师以弭我诸将之怒耶”,金宣宗遂谴使求和。
据《中国通史》载,蒙古军在出居庸关北返时,发现从各地掳掠来的人口中,有大批农民对游牧没甚用处,便将他们全部杀掉,只带走他们认为有用的工匠和牲口。《元史·石抹明安传》载:“明安对帝曰:这些人本当死,倘让他们活着,别处郡县会闻风来降”。据《中国历史纲要》载,由于蒙古军的烧杀掳掠,“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被杀几尽,金帛子女被抢一空,房舍尽焚,城郭丘墟”。
《元史·商挺传》也载:“关中八州十二县,兵火之余,户不满万”。
《元史·地理志》载,公元1234年(元太宗六年)蒙古灭金。次年下诏籍(登记)民,共得北方人口475万人,比金朝章宗太和七年的4581万人减少了几乎十分之九。
元朝建立之后,在北方推行以游牧为主的农业经济。据《元史·耶律楚材传》载,近臣别迭对帝曰:“汉人无补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这项建议尽管元帝没有完全采纳,但据《元史·世祖本纪》载,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元世祖仍“谕河南管军官于近城地量存牧场,余听民耕”。蒙古贵族因而以战胜者自居,大量圈占民田,少的也有千顷,多的达十余万顷。
另外,蒙古为灭南宋,强征北方汉人当兵打仗。据《元史·陈佑传》载:“朝廷伐宋签军,山东民多逃匿,捕之急,逃入宋境”。元朝统治时期,分居民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南方汉人)四等,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人与南人为贱民。
由于土地被夺,徭役繁重,北方汉人无以生存,被迫大量南逃。
据《元史·崔语传》载,仅在公元1238年,“内地百姓流移江南避赋役者,就有十五万户之多。”
可见,蒙元对金朝的战争和对汉民族的掠夺、杀戮,又一次造成了山东乃至北方人口的大量减少。
(三)从1351年至1368年间,农民起义与元军的割据战争,是造成山东人口减少的第三个原因。
元末,江淮地区爆发了以刘福通、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义军东路由毛贵率领于至正十七年攻入山东,《元史·顺帝本纪》载:“十八年,毛贵陷济南路,山东郡县尽陷”。继之义军内乱,赵君用为图谋山东地盘,将毛贵杀害。毛贵部将徐继祖又杀赵君用,义军各部遂互相仇杀,势力因而受到极大削弱,最终于至正二十一年被元军打败,山东各地遂又被元军占领。继之,又是明军对元军收复山东的战事。
从至正十七年(1351年),毛贵攻打山东,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收复山东的11年间,山东因战乱不断,造成人口又一次大量减少。据《明太祖实录》载:“特别是山东、河南受战乱破坏最重,多是无人之地”“有的地方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史实证明,山东半岛上的三次劫难导致原著居民大量死亡、逃逸,人口锐减。明朝建立后,针对北方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的社会状况,实行了一系列军屯、移民政策,使北方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人口逐年增加。特别是明朝洪武、永乐的励精图治,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和发展,再加上移民政策的实施,也加快了山东人口的恢复。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