麴 qū
1<名>
2见“曲4”
3姓。汉有麴义
以下为网络摘抄:
麴姓起源,名人及家谱
发布时间: 2008-07-17 18:46:52 来源: 商都网文化频道
一、寻根溯祖
1、以职官名命姓。麴,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西周时,有官职名为"麴人",即负责酿制酒类的官员,其后代子孙,以祖上职官为姓,称麴姓(传说,无考)。
2、东汉时有鞠谭为了避难改麴姓.据《汉书》和《元和姓纂》记载,鞠谭是汉哀帝的尚书令。........(与居庸关所写相同,不再次引用)鞠谭和儿子鞠闭(门字框+必,用闭代)因为避难逃避到凉州西平(古称西都,今西宁市)改姓为麴。这就是《元和姓纂》记载的“鞠麴同宗”的来源。
另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在袁绍帐下有一员与河北名将颜良文丑齐名的悍将叫麴义的就是鞠谭的后代。他不但帮助袁绍战胜韩馥夺得冀州(今河北冀县),而且把凉州羌人“斩马腿”的战法运用到“界桥之战”大败公孙瓒,为袁绍立下赫赫战功;后因居功自傲,终被袁绍所杀。公元200年前后,鞠谭的后代西平人麴演(衍)、麴光、麴莫在凉州起兵反操杀郡守。他们带领部队经常活动在西平、金城一带,并与韩遂、马超遥相互应同曹操抗衡;后来因内部分裂,麴演伙同蒋石诱杀韩遂投降了曹操。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也是鞠谭的后代,他在公元300年带领族人时任西晋雍州刺史的麴特、北地郡(甘肃庆阳)太守麴昌曾多次与汉(前赵)刘聪的大都督刘曜作战,由于战功卓著深得晋愍帝的信任。麴允是金城名门望族,西州民谚有“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的说法,其权势和富有可见一斑。鞠谭改麴姓到西平后,其家族由西平到金城始终沿湟水两岸发展。金城麴氏也也出自汉尚书令鞠谭。
公元501年,麴嘉建立了一个承传九代历时134年的真正的高昌王国。据《唐书》和《西突厥史》记载:“麴氏家族是汉族血统,自凉州金城榆中迁来,信奉佛教”。公元640年,高昌国灭亡被唐朝伊州取代。为了安抚高昌王眷属,唐太宗拜麴智盛为左武卫将军封金城公;拜其弟麴智湛为右武卫中郎将封天山公,并留在朝廷世代为官。公元690年,麴智湛的儿子麴崇裕授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虽然官居二品但却受到武则天的宠信。
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从凉州迁徙到江苏吴兴,现在台湾的麴姓就有望出吴兴的。据《唐书》载:麴信陵,唐贞观中望江令,望出吴兴,有惠政。大旱时祈雨即应,百姓为之立祠。白居易为之作《秦中吟》。有联颂之曰“祷获甘露,居易作诗歌惠政;世为豪族,西州传语望朱门”。由此印证了吴兴麴姓出自凉州麴氏。另据考证,曲字乃麴字的变形(麴-麯-曲),曲姓的出处中也有来源于麴姓的说法。有曲氏宗祠四言联为证:“金城望族,泉郡名宗”。上联指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金城榆中人麴(麯)允 ;下联指南北朝时北齐安康郡王,豫州刺史酒泉人麯(曲)珍。
3、为春秋时鲁国贵族的后代,命姓原因不详。
二、郡望堂号
【堂号】 "惠政堂":惠政意思是爱民的政治。唐朝时有望江令麴信陵,他关心百姓福利,有惠政。大旱时祈雨即应,百姓为他建了生祠。
【郡望】西平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西平(今西宁)。金城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金城(今兰州西).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中部上蔡县)。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麴氏数代兴高吕
新华网甘肃频道(2005-05-27 14:44)
1973年8月,县文化馆在兴隆山峡口北两公里的朱家湾村,发现了一处唐代的石椁墓,墓室为青砖拱形窑洞,顶部有盗洞,石椁一角被砸。椁前有一匹马、两只羊、一条狗的骨骸和一具女人骨骸。石椁内有木棺一具,只有一枚镶嵌红、绿宝石的戒指和一块鹅颌骨。据墓志铭记载,这是唐代高昌国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慕容氏溺死于金城。
慕容氏是高昌王麴文泰后裔麴崇裕的夫人。榆中地为何埋葬高昌人?这要从汉武帝说起。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原是西域车师国前王之地,汉武帝开拓西域,在此地屯田,筑高昌垒,因此名曰“高昌”。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两汉时,戊己校尉亦驻此地。晋以其地为高昌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属前凉,后属前秦。北魏文成帝和平六年(460年),柔然占有其地,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传二世。伯周死后,少于义成继位。一年多之后,阚首归杀胞弟义成而自立为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年),高车(铁勒)出兵,杀阚首归而立敦煌人张孟明为王。八年后,国人杀张孟明立马儒为王,以榆中人麴嘉为右长史。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年),马儒派使臣向北魏朝贡,请求举国内迁,孝帝答应并割伊吾土地500里,让大将军孟威率骑千余前往接应,马儒也派使臣、军队迎接。但高昌国人依恋故土,不愿东迁。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国人杀死马儒,推举麴嘉为高昌王。
麴嘉统治高昌后,北魏授其为东骑将军、司空公、都督秦州诸军事、金城郡开国公。
高昌建国初期,地域东西长800里,南北宽500里,境内四面多山,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耕地近千公顷,谷麦一年两熟,国民养蚕产丝发展生产。同时,这里出产赤盐,复有白盐,光泽如玉,麴嘉常将此作为进贡中原的贡品。另外,这里还盛产葡萄酒,深得邻国的青睐。
高昌国北有赤石山,70里有贪汗山,夏有积雪,此山北为铁勒界。当地百姓多以陇右移民为主,汉族姓氏主要有麴、张、马、索、汜、阳、宋、赵等大姓,麴氏又分为两支,金城(今甘肃兰州)榆中一支为中央王族,西平(今青海西宁)一支为地方旁支。高昌国内多种民族杂居,其主要家族有鲜卑的秃发氏,突厥的阿史那氏,车师的车氏,鄯善的鄯氏,龟兹的白氏,焉耆的龙氏,天竺的竺氏,月氏的支氏,石国的石氏等和昭武九姓的康、安、曹、史、米、何等姓氏。由此,高昌国被中原政权当作“西北诸戎”。国人风俗习惯与中原略同,传习“五经”和历代史、诸子集等典籍,婚姻也行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这里的房屋大都与榆中百姓的房屋相同,因气候干燥,房屋均为土木结构,屋顶覆土。职官制度模仿中原又自具特色,其中央行政体制据藩国标准设计,地方行政类似郡县制,而实际上郡不管县,郡守、县守由中央贵族担任,官有四镇将军、长史、司马、门下校郎、中兵校郎、通事舍人、谘议、校尉、主簿等。高昌施行军政、军民合一,兵丁可以占田,可与土民通婚定居,其赋役制度十分苛刻复杂。宗教融合内地与西域各民族信仰,佛教、道教、袄教并存,而以佛教为盛,境内有佛寺150余座,僧尼数千,常远到西域和中原取经传道。
麴嘉立国后,为了能在大国纷争中得以生存,一方面向蠕蠕(柔然)称臣纳贡,另一方面又派使臣去洛阳朝拜魏主联系东迁。后来,蠕蠕主伏图被高车所杀,便又向高车纳贡。几年后,高昌国势稍盛,恰逢邻国焉耆为厌哒所灭,应焉耆国人的请求,麴嘉便派次子麴坚前往焉耆,暂时以其国王身份主持该国事务。七年后,麴嘉以遣派其侄左卫将军田地太守麴孝亮朝拜京师,仍请求内迁,后来因为魏主的迎接误期而耽搁。此后,麴嘉又十几次派人向魏主晋献珠像、白黑貂裘、名马、盐枕等。延昌年间,魏主下诏:“以嘉为持节平西将军、瓜州刺史、泰临县开国伯、私署王如故。”此后,麴嘉又遣使朝献,魏孝明帝便下诏书安慰麴嘉作为“汉魏遗黎”的高昌人不宜急于内迁。后又请求,仍然没有得到准许,于是便请求借“五经”诸史,并请国子助教刘燮任博士,以教授学生。魏孝明帝准奏,并按麴嘉的要求遣使送归。525年,麴嘉病逝,魏孝明帝赠谥号镇西将军、凉州刺史。封其子麴光为高昌王,然而因史书残缺,在其为政的五年,详情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自麴嘉始,高昌国各王都以中原政权为样板,并与之交好,时而接受封号。正是因为这种“高瞻远瞩”,才使得这一弹丸小国在历史的风雨中,摇晃而立。
531年,麴坚继位,他是麴光的弟弟,也是高昌国的第三代王。麴坚为王之后,仍对邻邦强国纳贡。梁大同年间(535年一545年),又与南朝通好,并为南朝每年进贡鸣盐枕、葡萄、良马、氍毹等物,同时也从南朝带回大量儒家与佛家经书。麴坚还在自己的坐室中,绘刻了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作为仁政的象征。也就是从这时起,南朝以《孝经》随葬的礼俗传到了高昌。
到了561年,第七个高昌王麴乾固即位,然而,由于突厥破高昌四域,麴乾固被迫依附内地政权,并娶突厥可汗女为妻。麴乾固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曾在591年让人抄写了150部《仁王般若经》,597年农历十月十六日,让人抄写了《金光明经》等经书。在他长达41年的统治其间,高昌国佛教盛行,各地佛寺迅猛发展。
麴乾固死后,他的儿子伯雅继位。突厥令他依附于突厥的风俗,伯雅不从,但最终在突厥的多方施压下,不得不暂时屈从。为了摆脱突厥的控制,麴伯雅又遣使交好中原。608年,向隋朝进贡。第二年,隋炀帝西巡,麴伯雅领头,组织西域27国国王,佩玉披锦,焚香奏乐,跪在道旁相迎,其场面壮阔为西域历代少见。此后,麴伯雅又随隋炀帝前往长安,在长安观风殿受到了隋炀帝的设宴款待,其余西域的使者皆陪在阶庭之下,最后的赏赐差别也很大。同时赐封麴伯雅为左光禄大夫、车师太守,封弁国公,以戚属宇文氏女为华容公主做妻子。621年,麴伯雅随隋炀帝出征高丽凯旋而归后,又回到了高昌。一到属地,便下令全国,要求国民解辫,并改穿中原服饰。隋炀帝听到消息后,非常赞赏,下了一道很长的诏书表示赞扬。
高昌国在向隋进贡的同时,也向西域铁勒纳贡。造成国民的赋税日益加重,终于在614年引发暴乱,伯雅被逐。直到620年,在西域诸国的帮助下,麴伯雅又登上王位,三年后因病去世,由其子麴文泰继位。
麴文泰继位后,与当时中原的唐朝大力修好,并大量进贡珍宝。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他亲自到长安觐见了李世民,受到了李世民的厚待。麴氏高昌与唐王朝的关系此时达到了最佳状态。
麴文泰非常重视高昌佛教的推行,自己也虔诚无比。他在朝见唐太宗李世民后,归国途中经过金城(兰州)时,将李赏赐的千两金银尽数捐给金城嘉福寺,修建了木塔,表示对家乡的怀念。
另外,麴文泰一心向佛,使得佛教在高昌国盛行开来。唐太宗贞观元年或二年(627年或628年),也就是高昌王麴文泰延寿四年或五年,唐三藏玄奘为了解决佛性问题的争论,西行印度求取真经。他只身一人,靠着老马识途,渡过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莫贺延碛,来到伊吾(今哈密)。他本打算从伊吾向西北,经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向西前进。恰好当时有高昌国的使者从伊吾回国,将玄奘在伊吾的情况告诉了国王。高昌王麴文泰立即派贵臣带着数十匹好马赶到伊吾,请玄奘到高昌。玄奘推托不掉,只好随使者而去。六天后,来到高昌界内的白苈城。这时已是黄昏时分,玄奘想在此停留,但使者受命在身,声称都城已经不远,换了良马,继续前进。半夜时分才到了高昌城,被隆重地接人王宫后院。麴文泰和王妃都未入睡,一面读经,一面敬候玄奘法师的到来。见面后,文泰拜问甚周,直到天将破晓,玄奘才告辞还宫。天刚发白,疲惫不堪的玄奘还没休息一会儿,高昌王就率王妃以下众人前来礼问,请玄奘移住在王宫旁边的道场中,派人侍卫,又让高昌国的佛教大师前来相见,并劝说玄奘不要再往西天取经,玄奘谢绝不应。
十几天以后,玄奘想辞行,高昌王执意挽留,要以弟子身份终身供养玄奘,再次劝说玄奘不要再念念不忘西行了,并说让全国人都成为玄奘的弟子,请玄奘讲经,数千弟子都作玄奘的听众。玄奘坚决不允,表示即使死了,骨头可以留下,但神智也不会留。两人相持不下,高昌王虽然倍加供养,每天亲自捧盘送食,但玄奘水浆不进,用绝食来表示西行的决心。到第四天,玄奘已气息奄奄,高昌王只好答应玄奘的请求,条件是和玄奘结为兄弟,等玄奘取经回来时,到高昌国住三年,受国王弟子供养。并且让玄奘再停一个月,讲《仁王般若经》。每次讲经,麴文泰都亲自执香炉来迎接玄奘入帐,并在300余听众面前,跪在地上当凳子,让玄奘踩着他的背,坐到法座上去。
高昌王麴文泰还为玄奘的西行准备了丰厚的行装,总共有4个侍奉玄奘的小和尚;法服30套,防寒用的面衣(脸罩)、手衣(手套)、靴袜等数十件;黄金100两、银钱3万,绫和绢等丝织物500匹,作为玄奘往返20年的费用;赠马30匹,仆役25人;又写了24封书信,每封信附有大绫1匹,请高昌以西龟兹等24国让玄奘顺利通过;最后,又带上绫绡500匹、果味两车,献给当时西域的霸主西突厥叶护可汗,并致书请可汗护送玄奘到印度求经。对于高昌王来说,这应当就是他所能办到的最丰厚的行装了。玄奘走的那天,高昌城的僧侣、大臣以及百姓倾城送出。国王麴文泰抱着玄奘恸哭不已,亲自送了数十里才回。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唐朝改西伊州为伊州,使之完全成为等同于内地的州县,这充分表明了唐朝向西推进的意图。唐朝在伊州的立足,首先感到威胁的是紧挨在西边吐鲁番盆地的麴氏高昌国。高昌王麴文泰虽然在贞观四年入朝觐见唐太宗,但回国后就与西突厥的统叶护可汗联兵,东攻伊吾,企图封堵这个唐朝进入西域的门户;又西向攻陷与唐和好的焉耆所属5座城镇,掠男女1500人,焚烧屋舍而去;还截掠西域前往唐朝进贡的使臣。于是,唐太宗以此为借口,于贞观十三年(639年)十二月,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带领薛万备、薛孤吴儿、牛进达、姜行本等将领,率兵进攻高昌。
高昌王麴文泰与屯驻浮图城的西突厥可汗欲谷设约定,有急相救,共为表里,企图凭借着大患鬼魅碛的天险,负隅顽抗。唐军从伊吾㈩发,分兵几路前进,其中姜行本曾由伊吾北上天山,砍伐林木来制造攻城的冲梯,并在这里立了《纪功碑》,记录唐朝这次远征高昌的壮举。另一支唐军经赤谷,越过天山,进击可汗浮图城,西突厥可汗欲谷设望风而逃,随后投降了唐朝。高昌失掉了西突厥的支援,当听说唐军主力已进到碛口时,麴文泰惶恐骇怕,无计可施,发病而死。子麴智盛嗣立。唐军自柳谷而下,先攻破田地郡城,进逼高昌城。贞观十四年(640年)八月八日,麴智盛开门出降。麴氏高昌国经过10代.139年,至此终于灭亡。
麴智盛归唐的第二年,被拜为左武卫将军、封金城郡公。他的弟弟智湛为右武卫中郎将、天山县公。690年,麴智湛的儿子麴崇裕授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虽官阶为二品,但受武则天宠信。麴氏以武则天面容为佛像造型,加以推广。他的夫人在金城溺死后,葬于麴氏故乡榆中,也正是因为她的石椁墓的发现,才使得榆中人民搜古索史,找回并得知了麴氏数代兴高昌的壮举。(高国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