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家谱为证
上述鞠氏四代五人的实绩被收入宋史并专门立传说明了鞠常和鞠仲谋在当时的名望,同时也传达了鞠常和鞠仲谋是父子关系这一重要信息。若再结合仓海一鼠家族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重修的《鞠氏族谱重修世纪图小引》记录的“(尊)自高密至石岗始迁之祖砥公已(以)上六世玉闰公为世纪一世之祖”和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三修的《鞠氏重修族谱原世小引》记录的“仲谋公……登石岗览山水之秀遂令次子砥公筑石斯址后迁宫侧……”中表明的鞠仲谋与鞠砥也是父子关系的记载,经研究考证确认从鞠玉闰至鞠砥的辈分关系排列顺序应为:鞠玉闰——鞠 ** ——鞠真——鞠庆孙——鞠常——鞠仲谋——鞠砥……(以下接仓海的家乘枝谱)。其中鞠常的一个兄弟叫鞠愉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广顺年间进士,在当时也与鞠常齐名。
《鞠氏重修族谱原世小引》上还介绍说,鞠仲谋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官授康乐(今江西万载)主薄,又于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升任连江县令,在从康乐到连江举家搬迁过程中,当舟船沿锦江顺流而下行驶到赣江边上的新建县石岗时,“舟阻新建登石岗览山水之秀遂令次子砥公筑石斯址后迁宫侧”。家乘的持有人在解释“舟阻新建”一句时说“遇到了洪水,以为不吉利便留下次子砥公在石岗这个地方筑石斯址后迁宫侧”。如果单从《鞠氏重修族谱原世小引》的字面分析,因何“舟阻新建”文中并未说明,“遂令次子砥公筑石斯址”是因为“舟阻新建登石岗览山水之秀”而作出的决定,中国古人特别是豪门仕宦都对建宅选址的阴阳八卦有所研究和偏好,好的宅基地据说可以佑护主人飞黄腾达,家族繁盛兴旺。但鄙人以为:这是鞠仲谋在此前13年的为官生涯中深感仕途险恶,联想到这次到连江赴任前途未卜,为自己的将来留下的一个退路。没想到此去连江便创下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官品从此一升再升,从连江县令到殿中丞到皇帝钦点的开封府判官到陕西转运史最后竟作到了兵部员外郎。鞠仲谋最终并没有回到新建石岗的宅第,但他的次子鞠砥一枝在江西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鞠砥的子孙们沿赣江两岸发展到南昌、进贤、高安、吉水一带并通过宜春进入湖南或顺赣江而下发展到江汉平原,成为后来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次大规模移民的主要力量。
如果把鞠砥一枝的初次修谱时间定位在那篇“残篇断简”的草稿标明的明朝正德甲戌年(1514年),那么它距离鞠性覆“动念思源”修订家谱的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间隔了357年,而鞠性覆修谱时距鞠仲谋过世大约也应在135年之后。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石岗的家谱是一部以鞠砥为核心的鞠仲谋在江西的后代的支谱,这部家谱完整的记录了这枝鞠姓的起源立姓和从东莱到石岗的迁徙过程,成为鞠氏家族发展的一个缩影必将名留史册!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鞠德华公与妻子向氏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四十八洞鞠家村“携五子”,随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迁徙大军乘船顺赣江而下,到鄱阳湖湖口再溯长江而上,过三峡在忠县或酆都一带下船,再翻山越岭走陆路到达垫江沙河。五个儿子中长、次、四、五子的家谱传续已无记录,只有三子鞠才可传太阳娶妻王氏,太阳又传三个儿子,待长大成人后分家称三大房一段记载的较为详细,而且相传至今。序言记述:长子叫陞吉居住打草湾(长冲沟),次子颐吉居住斑竹滩,三子令吉居住观音滩,繁衍至今已传二十余代,大家都尊称始迁祖德华公为本枝的一世祖。当这枝鞠氏传到十一世的时候,廷芝、廷蓉公广泛收集各枝的记录旁征博采,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正式续谱,这篇仅存一页的非常珍贵的修谱序言写道:“鞠氏者系出姬氏山阳郡公族大夫燕国鞠武即其后也特以派衍日蕃或宦游或迁徙散处四方者虽欲考之而不可得矣,吁、崛起西岐凡民何敢祖天子,发源北燕后嗣莫由溯公卿......”。这段记载的大概意思是说:鞠姓起源于姬氏山阳郡,燕国王室后裔、大夫鞠武就是他的后代。为什么这样理解呢?按理说,你即便是为西周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西岐百姓也不敢随便使用皇家的姓氏,你即便真正是燕国的后代传人也不能随心所欲的攀附燕国权贵,既然先祖们一代一代都这样口口相传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只不过是由于年代久远,繁衍日盛,况且长期以来家族成员或者官迁或者民徙,使得很多了解情况的鞠姓族人作古的作古,活着的也散居四面八方,要想证明这种说法的来源已经非常困难而已。
山阳郡作为地名上文已经做过分析,如果作为公族的代称则无法考证。但是“公族大夫燕国鞠武”一语则明显指“大夫鞠武”是燕国王室后裔。这则家谱对鞠氏源流只作了来源于“姬氏燕国王室”的记载,究竟如何改姓则不如仓海谱记录的详细和直截了当。
明朝宪宗成化十三年(丁酉年,公元1477年),江西进贤籍的鞠孟辉被朝廷选拔贡生到京师国子监就读,学业期满后被派遣到云南沧川州作教谕(管理教育的一种学官),卸任后于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徙居湖南武冈。江西进贤是富庶之地,既然已经罢职为什么不回老家而迁居到一个人地生疏的地方呢?原来明朝政府有这样的规定:“明朝的文武官员在任职地入籍妻儿相随的,本人卸任、罢免后,其全家不得返回原籍,本人死亡的,妻儿也不得返回原籍,叫做文武官员任职迁徙的回避制度”。朱元璋制定如此苛刻的制度主要目的是防止卸任的官员反籍后与民争地或利用在职时国家给予的特权大搞衣锦还乡,为害乡里。从时间和居住地来推断,鞠孟辉和鞠德华都应当出自鞠砥之后。而且两位先祖迁出江西的时间比江西鞠氏初修族谱的明朝正德甲戌年分别要早37年和145年。但是这种“远以通百世之灵爽,近以展一族之孝思”的忠义孝悌、诗礼传家的优秀传统却代代相传。留下了“祖世有显德,裕后定荣昌, 传家习诗礼,华国耀文章(仓海一鼠家乘)”;“德本心中玉,清奇色秀光,开承如大正,永远一枝芳(juqingzao家乘)”;“茂宗世成荣,国泰永康宁,祖德积愈远,昆弟应其昌。当代崇文学,诗书继治先,家传惟孝友,式度启仁贤(ju329家乘)”;“士德永克,世应兆芳,清泽维远,鸿传成章,基业万奠,宗序其昌,汝奉祖考,昭穆相当,理田本善,蕴培文良(鞠传孟家乘)”的行辈歌供后人代代传诵。
(八)迁徙脉络
在上述大量史籍中,记载最早的鞠羡的祖上什么时间从什么地方因何来到东莱史志没有记述,鞠彭、鞠彦云、鞠严、鞠常这四位横跨六百多年历史长河的鞠姓先祖是否为同一枝鞠氏的嫡系传人目前也无法考证,但是从鞠仲谋那枝的家谱序言中“郡号汝南”的记载可以认定东莱鞠氏是从汝南郡分衍出来的山东鞠姓的土著应该视为不争。在东莱长时期的动荡不定的生活中,这枝鞠姓沿着以祖居地黄县(今龙口,曾经为东莱郡治所)野极(今龙口冶基村)为中心,向周边地区的文登、高密不断的扩展和迁徙,据《文登县志稿》记载:文登鞠姓的始迁祖是鞠积,鞠积公则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由祖居地黄县野极移居文登的。而高密籍的鞠常和鞠仲谋家族究竟始迁于何时何地,是迁自南山灵源观鞠家庄还是来自野极鞠家村目前尚不得而知。
在这种不间断的迁徙中最主要的路径有三条,第一条是上文提到的鞠彭率众跨海北渡辽东的途路线;另一条是向东扩展到山东半岛边缘的文登一带;第三条则是向南迁徙到达高密并通过高密进一步向南发展。在这三条迁徙途径中,从黄县到掖城、平度、高密、诸城、莒县、临沂、淮安、扬州一直迁徙到大江南北中华腹地的迁徙通道最为著名,从隋唐时期到元末明初,大部分鞠姓先民都是通过这条通道迁徙到全国各地。在这条通道中,淮安山阳因为依傍运河而成为通道上最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集散地,很多先民在从早期的东莱郡或五代以后的登莱二州向南的迁徙中都在这里弃车作短暂停留等待乘船,或许有的便在此长期定居下来甚至发展成为当地的高门大户,因而留下了“山阳衍派,太傅分支” 这著名的宗祠对联。在这种不间断的迁徙中,由于不甘忍受金元等少数民族的统治和奴役从北宋末年(1126年)开始的靖康大移民一直持续了长达150年的时间,这期间,从黄河下游一带向长江流域及其下游一带移民总数达500万之多。山东的鞠姓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这期间跟随抗金英雄岳飞迁徙到长江下游北岸以泰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据传说,当岳飞被十二道金牌招回时,曾安抚跟随他从山东来到泰州的包括鞠姓在内的二十个姓氏的先祖说:你们一定要在这里安心的生活下去。他们遵照岳武穆王的遗训,将他乡当故里,在这里世代生息繁衍。他们的子孙也曾在这里从军,跟随朱元璋决战大江南北,为驱除达虏、建立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
元朝末年,在山东境内爆发了著名的红巾军之乱,这些头扎红头巾的号称“农民起义”的暴民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所到之处白骨蔽野,民不聊生,人们迫不得已躲避山林,迁居他乡。网名叫“见世面”的一位鞠姓网友公布的家谱资料说:我始祖原籍登州黄县野鸡沟,自元末明初避红巾军之乱,兄弟三人逃于沂邑西南召忽庄。后文清祖居莒州,文锡、文周祖双居召忽。如今,三兄弟中只有文周公一枝的家谱完整的流传下来,而当初“召忽鞠氏三兄弟”始迁时走的也正是这条通道。
在鞠姓先民的迁徙中,有“官迁”和“民徙”两种形式,一般情况下官迁的迁徙路线脉络都比较清晰,谱牒相对比较完整,泛字井然有序;而民徙的大多都没有家谱,泛字毫无规律乃至无法接续。在种种因素造成的迁徙中,当然也有早期迁出胶东,过了许多代又回迁的情况,正是这种周而复始的迁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官逼民跑”的时代浪潮。当然,这种迁徙不仅限于鞠姓,他包括了生活在胶东地区的土生土长的广大贫苦农民。
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和灾荒,山东境内十室九空,成为千里无人烟的荒僻之地,山东现在的鞠姓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后迁过来的。这种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移民有军垦戍边的军人集体调动和山西、河北民间移民两种形式。
据乳山市志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守卫海阳千户所的二十四个姓氏的军户中就有鞠姓军户。明初为防倭寇侵扰,朝廷曾经将地处云贵川交界的“乌撒卫”的士兵成建制的调往山东沿海守备屯田,他们先从陆路到重庆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直抵江苏的扬州,然后转大运河北至淮阴弃舟陆行,取道赣榆、诸城、胶州而达即墨各地。所谓云南移民乘船来山东,即指此而言。这些调到胶东地区的军户大多都是当初追随朱元璋起兵,祖籍在苏皖北部和朱的家乡凤阳的有功军校,由于在云南携家带眷居住的时间较短(据考证只有二十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难怪他们的后代只记得苏皖北部的祖籍而不记得云南的家了。在海阳所的鞠姓军户转业后,沿海阳所——白沙镇念头村(原名叫鞠家庄,明朝末年鞠姓迁走后更此名)——南黄镇西洋水村的路线迁徙到山东半岛腹地。在居住地,这枝鞠姓和其他云南军户一样都被当地人称作“小云南”,经考证所说的“小云南”不是地域名称,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一个移民族群”整体的俚称,是山东土著对千里迢迢来自云南军户移民集体的民间称谓,就象东北人对山东移民叫“小山东”,中原人对四川过来的人叫“小四川”一样。这里的“小”是俚称,“云南”则是地域名称,并不专指云南某地。
据有的曲姓朋友家传,说他们原本也姓鞠,是明初大将鞠福禄的后代,鞠福禄随同朱元璋起兵在征战中殉国,临死前向朱元璋推荐了著名将领徐达,念及旧情其子孙被朱元璋封在云南某地为定远侯。后来因为得罪国舅(西宫之父)获罪满门抄斩,圣旨传到辖地,县令欲相救便问:“屈不屈”?答道:“曲”,于是便改鞠为曲;这位朋友确信自己是鞠氏的后代,并说其祖坟的石碑上有“曲姓传承于鞠氏”的记载为证。这段故事至少传递两点信息,第一其先祖来自云南,第二是朱元璋起兵时的将领,这两点与上文的说法是否吻合?可见这枝鞠姓应该是当年跟随朱元璋在苏皖北部的山阳郡从军,建国后又奉命跟随傅友德到云南平叛,平叛结束后又被征调到海阳千户所守备屯田的军户。
综上所述,鞠氏家族的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艰苦的迁徙过程。首先在先周时期甘肃庆阳的北豳起步逐渐向南迁徙进入关中,大约在东周和春秋时期又发展到山东一带,然后两支鞠姓合流。鞠姓的郡望由先周时期的北豳——战国时期燕国的辽东郡——两汉时期的汝南郡——魏晋时期的东莱郡一直发展到宋元时期的山阳郡。其中,上文提到的东晋初年的东莱太守鞠彭率众迁徙辽东的鞠姓与秦始皇灭燕后在辽东襄平的鞠姓土著再次合流又向北或向东迁徙进入三江平原和高句丽,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满族和朝鲜族的鞠姓。据统计,目前中国朝鲜族的鞠姓已经列入前80位。另据研究发现,隋唐时期在“黑水”(今黑龙江)流域一带出现了一个古部落叫“黑水鞠”,很多探源文章都称“黑水鞠”是满族的直系祖先(有争论,目前尚无定论—编者)。对此《新唐书》记载说:“有鞠,或曰祴(gai平声),居拔野古东北,邻于黠戛斯剑海之濒,有木无草,地多苔。无羊马,人豢鹿若牛马,惟食苔,俗以驾车。又以鹿皮为衣,聚木作屋,尊卑共居”。由此证明这个称为“鞠”的部落历史上确实存在。按照“在我国古代史中,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地处中原的民族和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相互的不间断的迁徙、分衍和融合;同时地处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对中原民族的向心力”这一基本理论分析,很显然这个作为古代部落名称的“鞠”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鞠姓相吻合决不是偶然的。
在汝南郡,由于政权的更迭鞠武的直系后代便从躲避转入公开并且定居了很长一段时间。经过休养生息,家族宗属枝系繁茂,汝南郡遂被确定为鞠氏早期的“郡望”一直流传至今。同时汝南郡在其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呈放射状的向全国各地发展,从西汉晚期鞠谭的入仕京城长安,转而因“东平王事件”的牵连又率其子鞠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鞠为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鞠羡、鞠彭、鞠殷祖孙的任职东莱和稍后的鞠璋、鞠延增、鞠彦云祖孙三代在东莱活动的记录以及其他因生活所迫而进行的不见经史传略记载的迁徙都证明了这种分衍的过程。在各种因素造成的迁徙中,任职导致的迁徙在我国历史上的多次人口大灭绝的洗礼中经验证具有强大的生存权和生命力,正是这种因职务升迁而造成的分衍和迁徙使得鞠氏在历次磨难中将仅存的一点微弱的生命之火得以延续,乃至发展到今天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具有16万(数据来源系转载,不一定准确。笔者认为绝不止这个数字)人口规模的姓氏。
另据研究发现大约在清朝后期的咸丰年间(1860年)关东地区正式向流民开禁,山东百姓由于1855年黄河改道的水患造成大量土地的盐碱化以及农民起义战火的蔓延纷纷涌向开放的关东,大批鞠姓家庭正是在这一时期携妻带子扶老携幼,大多数都是乘小舢板跨越渤海湾从水路闯入关东,这就是东北的绝大部分鞠姓家庭祖籍都来源于山东半岛的原因之所在。笔者的祖上就来自一个叫做“登州府文登县小二甲莱明社”的地方,那时肯定是因为人多地少,无法生存,于是我的先祖便沿着他的先祖开辟的那条海上路线被迫北渡辽东在一个叫“大孤山”的地方第一次落脚,后来又挑着箩筐,一边装着的是一个或几个年幼的娃娃,一边是仅有的一点衣食行囊,几经辗转最后定居在松花江畔。对这渺茫的身世我曾利用过去方便的条件探询过,也曾以“ 祖居文登考无边;横渡辽东大孤山。车马济济阳关道;箩筐楚楚陌路间。老山头下风水地;树影倒挂水瓮前。安得钟馗斩魔刀;砍断喇庙雕翎箭”的诗句来寻根问祖,但是都一无所获。经查询,前面提到的“甲”为保甲,“社”为社仓;社仓是清代保甲制度中的基本单元,有“常则社仓易于醵资,变则团练易于合力”的作用。直到今天在山东东部地区以某某甲命名的村屯仍然很多。据统计,目前山东威海、江苏泰州、河南邓州、东北地区是中华鞠氏的四大集居地,江西和四川也有一定规模的分布。
鞠姓家庭的迁徙过程充满了痛苦与艰辛,他们或避难或躲灾或迫于生计或隐姓埋名。由此在鞠氏家族内部或民间盛传的“鞠麴一家 ”“鞠曲一家”“死鞠活曲”之说绝不是无稽之谈。这种不得已的隐姓埋名改换门庭的作法极大的限制了鞠姓家庭的发展,这应该是鞠姓到目前仍然是小姓的原因之一。但鞠姓先民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他们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终于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繁盛中国大地!
[注: 2005年11月20日第一稿 ,2006年4月18日第一次修改增补,2006年7月25日第二次修改增补,2006年12月14日第三次修改增补,2007年2月19日第四次修改增补, 2007年6月25日第五次修改增补]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