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鞠氏高昌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资料赞助≡发布资料文化的鞠氏高昌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1 | 点击数:2682       
文化的鞠氏高昌
ju山东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806
经验:2808
金币:2808
注册:2007年3月2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文化高昌
无数的事实证明,民族的冲突就是文化的冲突,民族的融和就是文化的融和。德国著名的东方文化学者克林凯特有一段话令人深思:“几乎没有哪个绿洲,在文化面貌上像吐鲁番这样丰富多彩……它像一块海绵,从各个方面吸收精神内容与文字形式,而并不一定要把它统一化和规范化。”历史上的吐鲁番像图书馆像博物馆,像一个国际化的大舞台,兼收并蓄,包容大千,正因为此,西域把最壮丽、最浑厚、最有历史资望的两座古城—交河古城和高昌古城,给了吐鲁番。它们不仅是凝固了的远去的历史,而且也是汉唐文化精神的丰碑和化石。
      两座古城都有厚重的底蕴,但气质侧重各有不同。交河古城是赵破奴的,是班超、班勇父子的,是都护府的,是战城,是军事重镇,更多的是肃杀和“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铁骑英雄气。而高昌古城却不同,视野和气象要大得多,更适合作王城。它不满足于只做做高昌壁,不满足于只做做边地戍堡,而在这里培育着一个又一个王国,收纳囊蓄着南北西东形形色色的文化精英。高昌是政治和文化的高昌。
      高昌古城所在地,秦汉时默默无闻,只是车师前国的一块属境。公元前1世纪时西汉大将赵破奴扫边扩疆,在这里设了高昌壁,为屯兵之地,一直到东晋。进入南北朝之后,这里开始不甘寂寞了,据地称王的事渐渐多起来,譬如北凉王族沮渠无讳、阚伯周,金城榆中人鞠嘉等等。其中鞠氏高昌王朝最成气候,属地竟拥有3州5县22城,传了9世15王累141年,跨越了南北朝、隋朝直到唐初。之后高昌便遭不幸,陷入动乱和纷变,先后经历了吐蕃、回鹘、元蒙的霸据、经营和破坏,直至明初,这座阅尽1500多年繁华和烽烟的庞大古城彻底废弃,成为一堆零落的历史碎片。
    高昌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少见的宽容性上。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都来到这里,一展魅力,相互兼容和参照。在柏孜克里克石窟第33窟后壁的佛陀举哀图中,我们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僧俗人众中竟有那么多截然不同的肤色和发式服装,足见古高昌的民族和人种之多!高昌出土的文献也告诉我们,此地素为杂胡共居地带,车师、回鹘、突厥、匈奴、高车、吐蕃、元蒙以及中亚、欧罗巴的各种民族等等,语种混杂,至少在二十种以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化,五色杂陈,共聚一处,相互交融,取长补短,塑造了高昌独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
    作为“杂胡地”,高昌文化的相容性,尤其表现在与汉文化的平等心态和相互渗透融合上,在一些时期,汉人和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在唱主角。
    有很长一段时间,高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唐代西州时期,高昌还建立了与内地一样的学校,讲授《毛诗》、《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为主的汉文化。回鹘王国的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背面刻的是回鹘文,正面却刻的是汉文,主次地位显而易见。高昌出土的唐代珍贵的墨块“松心真”、绢画绢花和唐尺,5世纪的“共命鸟纹刺绣”,大量高昌王国的汉字官私文书,朱、墨和刻字书法墓志砖,还有风干了的千年以前的水饺和面条等,都是汉文化影响高昌的见证。尤其古城以北2公里处的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多幅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绢像,更说明了汉文化在高昌文化中的显要地位。
巡视高昌古城,我们发现周长约5公里的城池呈正方形,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城垣十分高大,有12道门,建筑格局与古长安城非常相似。可见,高昌的建筑风格,也一样受到汉唐理念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还有第14代高昌王鞠伯雅的文化胸怀。他虚心学习和引进中原文化,力倡改变高昌的服饰制度和人的发式。公元609年,隋炀帝杨广西巡,在甘州(今甘肃张掖)举办盛大的中西贸易交流会时,他欣然派重臣带商队与西域其他26国使节前往,表示祝贺并与汉民族进行贸易互市,表现出这个西域国王的开明和进步。
    在汉文化占主流的时期,高昌也没有排斥异族文化的存在。据考证得知,高昌的汉人历来有向胡人学习语言的风气,当地汉人“多懂胡语”,并与胡人通婚。驰名中外的高昌古乐,以浓烈的异域风情和丰富的艺术语汇见长,为汉人所喜闻乐见,甚至被带到隋唐内地广为传播,进入唐十部大乐之列。西州(吐鲁番)艺人何妥还曾被隋朝用为国子博士,专司音乐舞蹈制作……这些都说明当时文化环境是多么宽松和开放!
    人种和语言的多元化,往往带来的是文化的杂交和更新复壮。文化再造,呈现新的希望。
    高昌的文化人格,还在于它对多种宗教的宽容。吐鲁番接纳过的宗教很多:佛教、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不一而足。佛教入主高昌,要比入主敦煌早,开始是讲经,后来借助绘画和雕塑,绵延长达1000余年。我们从高昌古城和交河古城的两座规模宏大的佛寺,从柏孜克里克和吐峪沟等地的千佛洞,可以看出佛教对于高昌的巨大影响。当然,佛教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也给其他教派留有空间,譬如教(拜火教),由粟特商人从波斯国带来后,高昌王国并没有把它看成异端邪说给消灭掉,而是很宽容地予以接纳,允许它与佛教相安共处。景教(基督教)也是,7世纪传入中国,后在内地被禁止而渐致衰落,惟独在西域高昌地面上可以存在很多年,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没有别的解释,只因高昌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胸怀。
    我们还从高昌古城出土的诸多文物中发现,高昌的通衢大邑地位和开放的文化胸怀,又自然引导它经济上的勃兴和繁荣。高昌受益的,正是汉唐文化建国的成功经验和风范。
    与高昌古城有关的人物很多,最令我感兴趣的是那个兰州人鞠文泰。当时的高昌王鞠文泰笃信佛教,极为虔诚。有一天,当他听说大唐高僧玄奘西去印度取经,已经来到伊吾(今哈密)时,兴奋不已,立即派使者前去迎请。几天之后,玄奘来到高昌王国。鞠文泰拜问至周,隆重地尊玄奘为国师,并表示要以弟子身份终生供养,执意挽留玄奘永久地住下来,竟至弄到非常别扭生硬、逼得玄奘不得不以绝食来明志的地步。好在高昌王最终感到无奈,还是在请玄奘讲经一个月之后放行了。非常感人的是临行前,高昌王为玄奘写了24封致西域各国的通行文书,还赠送了大量金银、马匹和25名仆役。出发那天,全城夹道相送,鞠文泰抱住法师失声恸哭,亲送至一百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别。
    玄奘的这段经历非常传奇而美丽,后来把它口述给弟子慧立等,通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书留传下来,并出现在吴承恩的《西游记》里。这是发生在鞠氏高昌王国的一段真实的故事,高昌古城因这一段故事而绚丽,更有了文化的分量和内涵。
    笔者在高昌古城见到一处大型讲经堂遗址,那高大而弥漫着庄严肃穆气氛的墙垣高台气象非凡,这里就是当年玄奘法师为鞠氏王国信众们讲法的地方。站在这里,闭目驰想,心游千载,不禁为当年的盛大场面和高昌的文化虔诚,怦然心动……
    离开高昌古城的时候,已近黄昏,金色的阳光染红了城垣,满目灿烂,这仿佛象征着高昌文化曾有的辉煌。苍茫和凄凉的气氛消散了,剩下的只是古典的美,还有文化种性的分量……
(作者单位:甘肃经济报社)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
2008/10/29 14:09:15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文化的鞠氏高昌
居庸关



角色:管理员
等级:尚书
发帖:625
经验:2052
金币:2052
注册:2006年12月1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第一代高昌王麴嘉是鞠谭的儿子麴閟的第十一世孙。
2008/10/29 15:52:19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5-2006 『鞠氏家谱网』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2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5/2 2:09:57
Processed in 0.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