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庆征文】法家思想探索:商君书解读(一/二/三/四)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鞠氏文化≡说文解字【岁庆征文】法家思想探索:商君书解读(一/二/三/四)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6 | 点击数:2518       
【岁庆征文】法家思想探索:商君书解读(一/二/三/四)
鞠海峰
 



角色:管理员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商 君 书》

          作者:商 鞅

    有专家说是后人根据商鞅的言论编撰,不是商鞅亲手写作。不管怎样,看了前四篇,觉得确实是商鞅的思想无疑。

    按照居庸关本家的论述,鞠姓起源于西部,鞠姓先祖也是秦晋文化的元初,我想鞠姓人研究研究发起并兴盛于西部的法家思想非常有意义,法家推动秦国由弱变强,逐步强大到超过其它六国,统一四海,并吞八荒。这是怎样的一种思想和社会变革?后世独尊儒术,少有深刻探讨和广为传播的法家思想,在历史上有如此不俗的丰功伟绩,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带着这样的问题,希望自己能把法家之学开个头,抛砖引玉,丰富深化鞠姓人学习、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品质。吾之愿也!!!

        第一卷

    更法第一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民主张(《新序?善谋篇》作“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解读感悟:变法随之更礼,看来春秋时代即讲究配套改革,一揽子方案,只是那时没有搞试点,可能是国太小,社会事务还不像今天这么复杂吧。秦孝公最后的顾虑足以见证其为英明君主,虽然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改革者的座右铭,但做为一个国家不同于个人,动一动翻天地覆,不可不慎重,不可不在乎民众的思想能否跟得上,这关乎改革的成败,顾虑是当然的,或者说也是在考察商鞅在这方面的思想成熟度,都是需要首先点出这个问题,最起码国家元老重臣甘龙杜挚就反对,这是现实的问题。]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新序?善谋篇》“成”作“名”),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解读,商鞅的解答精彩,‘疑行无成、疑事无功’,类似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都是一个道理,当然现代企业经营又冒出个‘疑人用人’理论,这是时代历史条件造成的,劳动法鼓励人才流动,企业核心人才与其核心技术及商业秘密相关,自然是疑人用人了。高人为何其见负于世、其虑骜于民?全在接下来的‘知者见于未萌’,所以我看这里的民不可与虑始是说一般民众缺乏对事物的预见性,就自然无法理解你的高瞻远瞩先知先觉,我看古时候文化普及底,民智未开而已,今天的社会应当有很多社会先达智者,当政者是可以与之虑始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当今的特色,与商鞅时代有划时代的不同。

    这里值得多说一句的是商鞅自己也没有始终做到‘知者见于未萌’,人的知识都有盲点,预见性各有强弱和差别。再有就是法者所以爱民,礼者所以便事。恐怕商鞅自己就没有做到极致,秦法在秦始皇时代最终走上了极端,成为民众头上残酷的枷锁。商鞅在变法之初没有在法如何爱民上做足基础和准备,好像仅仅是大道理这么一说而已。这是商鞅留下的缺憾。]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解读感悟:老甘龙的‘圣人不易民而教...’显然是儒家思想,陈腐守旧。后面的话基本上是不看国家实情的武断评说,当时秦国社会矛盾也是开始积累加重,河西土地被魏国抢占,秦献公武力抢夺未果,足见秦国的力量和实力严重不足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加剧,秦人已经开始背离从前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战斗力急剧下降已经是事实。所以秦孝公继位才有下决心变法图强。甘龙代表贵族势力,就像当前的房地产商及其势力集团,在做各种阻止不利于本集团的各种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

    商鞅接下来的回答切中甘龙软肋,‘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这是最能打动君王的话,夏商周的确不同礼,春秋五霸法律的确不同,却都能成就事业,是最有说服力的实例。后面的话感觉商鞅过于偏激,自己在给自己增加变法的阻力,也给自己身首异处埋下伏笔。]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解读感悟:杜挚此话看似有理,务求做事稳妥,具备条件在行动,实则不符合秦国当时实情,秦当时已经不是研究利足百、功足十的问题了,而是如何摆脱不利、衰落,甚至亡国的危局,就像今天的流行语‘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当然今天改革都活了,死的人没有。可那个年代商鞅确实是找死了的。哎!]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严万里曰“诸本及《史记》作‘循古’,今据司马贞《索隐》改”)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怪”严本原作“恡”,《太平御览》卷195 引作“恠”,“恠”即“怪”字,今据改),曲学多辨。愚者笑之(《新序?善谋篇》作“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解读感悟:商鞅对杜挚的回答原理上与回答甘龙的相同,不再多评说。

    秦孝公的最后总结发言感觉是道家的思维智慧。‘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感觉颇像老子的睿智之观察,道家辩证之提炼。]

[此帖子已被 鞠海峰 在 2010-4-16 11:15:44 编辑过]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4 13:53:49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法家思想探索:商君书解读(一)
鞠海峰
 



角色:管理员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总结商鞅更法篇思想:

一、变法是治世的客观需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礼法以时而定'

二、做事不能游移不定: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三、变法需要配套改革:要变法,还要更礼

四、法律的目的是爱民:‘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五、实事求是,辩证否定:‘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4 13:56:54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法家思想探索:商君书解读(一)
鞠海峰
 



角色:管理员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3

垦令第二


    (这篇读来有个特点,颇像北京人说话,因果递进得出结论,想象商鞅是不是在北京呆过。)

    遥想当年,为什么商鞅把垦荒放在了第二篇?看来这法家确实因时因事而设法,秦人从游牧中走出,当时半耕半牧,更有靠打猎就可以维持部落生存的。新法旧法对游牧之民都约束乏力,关中平原陇西大山多的是荒地,垦荒大力发展农业就成了基础性的前提。

    这篇不再原文一字不落贴上,只记个人认为的精华和糟粕:

    一、针对实际情况,见招拆招,很细致很具体采取有效措施,有利垦荒的法制规定多数可操作性极强。这是法家的长处,不似儒家仅能座谈立标。

    如: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赋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二、强调官员吏治和政府办事效率,强调政策的稳定,取信于民。这些都有积极意义。

    如: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馀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馀日,则草必垦矣。


    三、从政策入手,采取宏观调控一样的手段,使各种行业的人和游民重视农业。一头用各种限制抑制政策,一头用各种鼓励奖励政策。农耕有农爵制,商旅宾馆贵族山林等统统设计一套规则向有利于开荒倾斜。

    如士大夫贵族不许雇工,废除旅馆,禁止民间华丽服饰,还不让听音乐。限制大夫大臣与民众的接触(看来脱离群众是从法家开始的),加重关税等等。其中有经济杠杆、有行政制度,用的很全了。

    垦令虽然在当时有富国强国的作用,但就是在当时也是有很多反动的东西,只要对眼前强国有利,不顾民众的利益,不顾国家长远利益,一律打家伙下手管制,这种堵塞的办法是错误的,其中尤以愚民政策最为反动。治国之理存在根本性的错误,错在哪呢?大禹治水以疏导而治,法家不行疏导,一味强权酷法压制,就像弹簧,呵呵,反弹力更大。可惜秦末大动乱没有被商鞅赶上。不知法家治国能臣会作何感想。

    当然,垦令中也有一些执法上可操作性极差的规定,如解决贵族子弟逃避徭役的规定,不准氏族雇佣工的规定,统一山林管理等,管理起来都会有很大出入的。

    最反动的是与您政策,不让人们听音乐,‘休居不听,则气不淫。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垦矣。’和现在家长管孩子学习,不让看电视一个模子,学习阶段可以,一辈子不让看不人道也。还有连做法、不让掌握信息和思想的大臣士大夫接触民众,怕民众受到蛊惑,农民没地方听到思想和信息,就会不喜欢知识,愚笨有利于一心务农。简直是拿人不当人看。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4 13:57:58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法家思想探索:商君书解读(一)
鞠海峰
 



角色:管理员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4

农战第三


一、商鞅时代的农战与今天的工战

    加了此标题目的很明显,谈感想谈设想,古为今用不再注解原文。

    封建时代,土地农民、士兵军队就是强国的基础标志,也是重点。商鞅的农战思想非常不凡,抓住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强国基本要素。其具体的阐述也无外呼从政治、政府、官吏、手工业、商业等等角度来看农战的重要性,采取的收发仍然和垦令篇一样,一边是激励鼓励农战之术,一边是抑制控制不利农战的方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的重要地位让给了工业,所以今天的强国必然是强调工战,工业里的关键不再像农业那样简单,就是农民和土地两个要素。工业的强国要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一是战略资源的生产力(包括粮食、钢铁、水泥等),二是制造能力,三是科技水平能力,四是信息处理能力。当然这些能力背后的支撑力就是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其实不论农战还是工战,都有个共同的要素,就是变法图强,变法就是改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改变社会政治经济的运行规则。你得政策向哪里倾斜?这很重要,有什么样的规则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目前我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有的规则都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现代经济生活,有很多有利于经济的规则不见得有利于长久保持强国富民。我认为经济上去了后,就面临的进一步的改革,中国再过几年需要重提改革,扬起强国的大旗。政策规则向强国倾斜。我想时机可能是再过20年,我们再相会。那时更法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旗可能应当让位于强国的大旗,建立国内国际新秩序将是主题。

二、优秀的文明为何被落后的文明征服?

    [“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业,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皆以避农战]。又说[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

    农战篇的这个思想给我很大的启发,它可以解释历史上为什么落后的文明可以征服先进的文明,可以说古希腊、罗马,中国的南宋都是明显的例子,虽然具体的失败原因各有不同,但其理相近,即财富和地位逐渐不以为国家的基本力量和国力增强的贡献来分配,其实唐代的衰亡也是这个道理,历朝历代的盛衰差不多都是这个道理。就说南宋吧,可有鼓励农耕生产的政策?可有因农耕贡献大而得爵位的?可有因发展社会手工生产,增强武备而得到提升的吗?财富官职的获得靠程朱理学,靠精通儒学之一经。武举武官的选拔增设了背古代的兵书,并成为一票否决的硬指标,造成很多武艺高强、有组织军队号令军士潜力的人被拒之于军队门外,如果没有金兵南下,哪有岳飞等人的出人头地?这样落后腐朽没落的政治体制与先进的文明及不相称,是为畸形的文明发展,不是和谐平衡的协调发展。

    秦国之所以在战国时代成为超强国,我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个责权利紧密的结合,财富官职有功者得之、用贡献者拥之,极大的激发了全国人积极生产、积极备战的热情,国力焉有不强的道理。

三、农战篇与建国之初及许振超和现代中国之劳动大军

    [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这是农战篇的话,他反映了一个人力资源流动方向问题,为什么商鞅如此强调鼓励人民从事农业?不鼓励从事百工和商业?看商君书感到当年的百工和商业获利是大于农业的,和今天没什么两样。美日英等西方国家目前也是采取政策大力补贴扶持农业。而几千年前的生产力低下,农业如果不吸纳足够的劳动力就无法保障全国人的吃饭问题,更不用说养足够的军队了。当前的中国似乎人力足够,不用考虑这样的问题,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有足够的劳动力,我国国策建立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就是硬道理等原则上,属于重工、重商的政策。农业的发展也是靠纳入到商品流通的盘子里来考量。

    但个人觉得受商君书启发,现在有些问题还是应当开始重视的。

    建国初期的重视劳动的思想观念和传统需要大力提倡,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劳动人民走在历史的前面,王进喜,焦裕禄,孟泰,时传祥等都是劳动的典范,那个时代的这种体制为新中国的物资、财力积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规则下,这种规则仍然具有巨大的荣誉作用,许振超等脱颖而出,但我认为在政策上和制度上体现的还不足,老一辈的技术工人、农民的子女,他们的观念再不是以吃苦最多劳动最多为荣,甚至父母也不喜欢自己的子女像自己一样辛辛苦苦一辈子,而是望子成龙当个白领,西装革履出入高楼大厦,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风光的。我觉得这样的观念与强国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生活保持长久提升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相悖的。许多聪明智慧都浮在上层,没有人愿意在基层扎实工作,现在我所在的企业就存在这样的情况,有能力有经验、头脑聪明的人逐步脱离基层岗位,造成基层的技术水平已经下降,很多生产上的小问题层出不穷,一些工作效率和技术提高成了制约效益和效率的关键。

    几千年前的弊端依然存在于现代企业中,大家都以提官脱离一线为荣,都以善于交际关系网庞大为荣,都以有后门有关系为荣,就是缺少以贡献为荣的。企业的政策导向出了问题。比如有些劳模,甚至全国劳模退休后晚景凄凉,虽有各级政府工会逢年过节看望,但没有制度政策扶持做保障,应当出台劳模胜过公务员的退休待遇政策,并建立逐级的保障制度,如此才能令民归心于劳动和奉献。

    我认为我们国家应当考虑在国策上解决这个问题了,消灭问题于萌芽,不要等到问题显现在做。13亿人出不了1000各许振超,国之殇也,应当至少有1000万个许振超才勉强相匹配。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4 13:59:01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法家思想探索:商君书解读(一)
鞠海峰
 



角色:管理员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5

去强第四


      强指百姓不听政令,很多注解都是这样解释的,不能说这样的解释是错的,但这样理解就把法家的很多片面认识一笔轻描了。强应当是指强悍的民众,民众强悍则不易领导,所以必须要压制,要去其强。如果从国家军队需要同意号令,步调一致这个角度看,去强就是真理。但法家从认识到方法上有很多错误之处,可成于一时,无法做到长久。


      还得看去强篇具体的论述,可以看出其实质是去强去善之术,去百姓的强,去政府的善。商君书说:“以强去强者弱”,又说“国为善,奸必多”。我看去强之术有发挥作用积极的一面,也有其片面埋下祸根的一面。

      对强悍不听号令的民众,靠法压制可奏效一时,就是全部杀之也不过解决了一代人的问题。人类一代又一代,强悍者的出现是再自然不过的客观必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靠法家强盛而一四海,不过二世而群雄并起,事实明证了陈胜、刘邦不比秦始皇水平能力小多少。汉代以后虽独尊儒术,国家政治实则外儒而内法,一直坚持到吴佩孚、蒋介石,再也压制不住民众的强。

      法家不知也没有去调查民众为何不愿听政府号令?靠强权高压奏效于一时,如果用现代管理学考之,民众可分为四类:强而不听令,强而听令,弱而不听令、弱而听令。强不等于不服管束,看来法家并不懂得同时代的兵家思想,孙子兵法说“上下同欲者胜”,法家说“以法去强者胜”。其实两者不是学术辩论的不能相容,我看都是胜利的充要条件。秦变法到统一中国时期,虽不强调上下同欲,实则达到了上下同欲。始皇后期至二世,秦法虽在,但上下已不再同欲。反之兵家也强调法令的重要性,孙子曰“合之以文,齐之以武”。又说“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法家则不考察你服不服,法不容情,于理无可反驳,于实际则多有‘宁信度、不信人’的味道。

      看商君书到此,见去强篇始感法家之误,但这种看法是基于当前社会之意义而言的。如果把去强篇放到秦孝公的当时历史条件下,可以看出商鞅的意图和思路是客观而针对时弊的。秦国不变法就不能图强,所以有更法第一;秦国半耕半牧的生产结构使国家不能聚集足够的战略资源,广阔的土地、稀少的人民,贩卖马匹和生活用具往返于中原和西部草原之间,获利颇丰,所以才有垦令第二;而如何巩固并保证人民从事农耕,保证激励士卒积极备战,就需要政策上的导向作用,所以有了农战第三;秦人民风纯朴彪悍,勇于内斗,秦献公时代最多有1.5万人/年死于内部仇杀斗殴,最少年份也有七八百人死于内斗,这样的风气不制止,无法保证国家充足的劳动力,无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所以也就有了去强第四。

      但今天看来,去强篇的方法的确片面,典型的战时法令,纠枉过正。这个问题还是孙武子做的好,三令五申之后再下杀手,曾国藩做的更好,老曾说“先有教化,后有督责”。去强的确应当先儒后法,比商鞅的强梁武断强多了。请看商鞅如下的话“国有礼、乐、诗、书、善、修、孝、弟、廉、辩,则国比削至亡”,没想到商鞅片面至此。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4 14:02:07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法家思想探索:商君书解读(一)
ju329
 



角色:VIP
等级:尚书
发帖:715
经验:2387
金币:2387
注册:2007年1月23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6

剖之翔实,颇有见地!


人生旅途\珍惜万千\开开心心\每一天
2008/12/6 9:35:11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法家思想探索:商君书解读(一)
鞠远刚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御史
发帖:294
经验:932
金币:932
注册:2007年5月1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7

拜读大作,受益匪浅!

海峰哥学贯古今,指点江山,信手捏来!




困难,特别吸引坚强的人,因为他只有在拥抱困难时,才会真正认识自己。
2009/11/19 15:40:11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5-2006 『鞠氏家谱网』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2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5/3 3:07:56
Processed in 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