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法第十》
商鞅的战法篇应当不能完全当做军事学问来看,基本上是从政治的角度看军事。战法应当理解为战争之法,而不理解为作战之法。
【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则其民不争,不争则无以私意,以上为意。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
解读:‘凡战法必本于政胜’,个人认为这是商鞅本篇的核心思想,差不多也是真正战胜的根本,政不胜的战争的确不是最后的胜利,刘秀平定天下用了14年,根源即在于政治上不成熟不稳定,刘邦用了6年,看前期的刘邦败仗不少,也是政治不成熟,尤其彭城之败,几十万被人家3万击败。再看曹操,前期征徐州,征张秀,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政治上不成熟,造成许多不该有的败仗。官渡袁绍同样的道理,一路势如破竹是攻势,最后政治上的败仗导致胜算皆失,打败而回,就算官渡败了,可袁绍的地盘、人才、实力仍在,如果政治上英明,不犯错误,曹操仍然是难以评定河北的,可惜历史不是这样的,袁绍没有总结改正错误的能力。再看诸葛亮,六出祁山无果而返,自己都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非为军事不可为,乃政治上不可为也。政胜则民安必不乱,无私意而与君上的意相同,这和孙子兵法重说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欲也”是一样的道理。
【见敌如溃,溃而不止,则免。故兵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这是穷寇勿追的意思,我认为这是指战役和战斗的层次说的,如果从战略角度讲可能就不对,古代步兵跑10里基本上就精疲力竭了,这样的追击如何能扩大战果,弄不好被反击就会溃败。
【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故曰: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先知也。】这是实力对比的意思,和孙子兵法里面说的大同小异,是为在战略上知可战与不可战的分析方式。但对于具体战斗可能在某种条件下不遵循这样的原则,其实道理好说也好明白,关键在哪呢?我认为关键在料敌的全面和准确性,‘敌尽不如、击之勿疑’,这在赤壁之战时大概曹操就是这么看的,东吴加刘备那点几千败兵,如何抵挡我80万优势?也就是说军事家曹操都经常犯思虑不健全的毛病。自以为敌尽不如我,实则不然。即使战争之初确实敌尽不如我,但随着战局的发展,还有个此消彼长的问题,抗日战争就是这样的例子。
【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胜而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曹操在这点上做的就好,赤壁之败回来总结的条条是道,袁绍官渡之后就不行了,不但不总结,还慕虚荣面子杀了田丰,自己有抑郁死去,如何能打胜仗?
【若兵敌强弱,将贤则胜,将不如则败。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若民服而听上,则国富而兵胜,行是,必久王。】这句话还是论述政治上的制胜才是最根本的制胜之道。
【其过失,无敌深入,偕险绝塞,民倦且饥渴,而复遇疾,此其道也。故将使民者乘良马者,不可不齐也。】‘故将使民者乘良马者’,这个比喻感觉很具体,我想一定是秦孝公非常懂得战马的养护,所以才以此为例来说事,养军队就像养战马一样,战马不能使残了,军队同样不能使其处在饥渴危险的境地,行军打仗,知山川险要,知算计里程,如此才是知军队的进退,这样才能做到长驱而顺利,每扎营而物资环境友好、安全、有利,此知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