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 鞠氏 山东 河北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家谱研究≡迁徙分布移民 鞠氏 山东 河北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0 | 点击数:4087       
移民 鞠氏 山东 河北
沙丘鞠氏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总督
发帖:141
经验:469
金币:469
注册:2007年4月12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从明初山西移民看山东、河北等地家族构成
        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同山西不相上下,但可耕土地比山西大多了,由于黄河泛滥,灾疫盛行,再加上“靖难之役”,南北构兵,造成人烟稀少,也是移民的重点省之一。山东省移民以明时的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最多。现移民于山东有据可查者达八十余县。其分布如下:

                 山东省移民分布一览表:
          济南历城章丘 长青 青岛 胶南 即墨 淄博 枣庄 滕县
                 德州 宁津 商河 济阳 禹城 夏津 陵县 齐河 武河 广饶
                 滨县 垦利 阳信 沾化 利津 博兴 惠民 潍坊 潍县 诸城
                 安丘 临朐 寿光 高密 益都 烟台 牟平 文登 莱阳 栖霞
                 掖县 荣城 莱西 招远 黄县 临沂 沂水 日照 平邑 沂源
                 沂南 莒县 莒南 费县 泰安 莱芫 新汶 肥城 平阴 宁阳
                 东平 济宁 兖州 鱼台 嘉祥 汶上 曲阜 邹县 菏泽 郓城
                 巨野 单县 曹县 鄄城 梁山 定陶 东明 聊城 东阿 临清
                 莘县 金乡 徽山 阳谷 茌平 冠县 高唐
                 山东移民以洪武朝为多,永乐朝次之。也有个别为其他朝迁者。从家谱、碑文中的记载看,大多记载为从洪洞迁出,也有个别从它县迁出。
                
      定陶县一千王村民国时期写的《王氏家谱序》载:我王氏自明洪武二十五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始祖讳良,带来随手兵器一件,庄名‘一枪王’……宗族甚多、门户虽别,乃是一家人。后人共称"一千王"。
                
      定陶县光绪二年续写的《张氏家谱》载:“我始祖讳四老字开墓,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远祖洪洞者不可考,始祖开墓公当明定鼎之初,奉诏迁徙山东,籍隶定陶,居城二十六里堂林坡村,即今之陈集奄东南东张庄是也,尔时兹土荒芜、户口流亡……”已传二十三世。
                
      沾化县《王氏族谱》载:“我王氏当宋、元之际,世居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古晋人也。迄明初洪武二年,吾祖由洪洞县迁籍济南府历城县东关,北临柳符头,两地虽遥,先人之庐宛在也。但我王氏有的迁至济南龙洞及直省河间府者已失联系。迁来沾境者系六世社讳兴,萃二老,先住沾境‘王家庄村’,后移邻近铁匠家(西孙村),现另有族人移居滨州“刀子王家”
      滕县《马氏家谱》载:“始祖三世太、清、壮,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明洪武二年迁山东滕县,住城西石井村,因子孙繁衍曰‘马家村’。"
                
      临清县肖寨村光绪二十一年写的《李氏族谱序》载:“尔近溯之原籍,山西洪洞县。明初定鼎之后,东省户口零落。逐移于清邑居焉。”又康熙四十年写的《李氏始祖碑文》记载:“自元末运数当劫,民遭奇患,山左居民几无孑遗,暨明太祖建国,分民诏下,移民迁众,我始祖自山西太原市(原文如此)洪洞迁此清邑,披荆斩棘,蒙霜露而居焉。当是时,垦田构室,几费艰辛,而不惮烦者,贻劂后也。”
                 临清县乾隆二十五年写的《张氏族谱序》记载:“张氏系出于山西之洪洞……自有明奉敕迁徙清源(临清)遂族而家焉。”
                 商河县《王氏祖碑》记载“祖辈是明朝洪武年间迁来,”历经千难万险,由山西省洪洞县虾蟆湾来此居住,望孝子贤孙世代相传牢记故乡。
                 临朐县尧山乡王寨村崖村群众在坟中曾扒出一石碑,上面记载周围几个村庄,都是自洪洞大槐树下,于洪武间迁去的。
                 汶上县《杨氏墓碑》载:“杨氏迁汶已十余世矣,溯其始世居山西洪洞。”
                
      清平县《周氏家谱》载:“周氏,清邑(清平)望族也……‘于洪武年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清邑城西北,距城四十五里欲一里八甲居周庄。”
                
      此外,肥城县《朱氏家谱》、商河界《王氏家谱》,阳谷县《姜氏墓碑》、滕县《徐氏家谱》、惠民县《咿氏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是洪武年间从洪洞迁鲁的。
                
      曹县乾隆七年立《追远碑.大清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历来迁居追远序》载:“溯其渊源,考其履历,其迁也,奉永乐诏起自洪洞,迁于大梁。……弘治三年……有祖讳希颜复迁于鲁河东岸。”。
                 潍坊市《李氏家谱》载:“李氏先祖李唐、李树兄弟二个,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民到山东潍县,在一边定居,起名李家寨。”
                
      嘉祥县张氏、兖州张氏、禹城刘氏、菏泽县袁氏,先祖都是永乐年间由洪洞迁去的。无棣县水湾乡牛氏始祖是明永乐二年奉旨迁入海奉(无棣)的,据先辈传,是在洪洞大槐树下分路而迁,迁时砸破一口大锅,每人拿一块碎铁为纪念,人称“打锅牛”,河北、河南等地也有打锅牛的传说。
                
      从山东的资料来看,以洪武年间迁民较多。据嘉祥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全县70%的自然村均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的。据山东省莒县地名办公室初步调查,洪洞明初迁民于莒县情况如下:
                 原籍及姓氏       迁莒时间       迁莒地点       备考
                 洪洞县马氏       明洪武         弧山庄        《重修莒志.氏族》
                 洪洞县僚洼       明洪武         石岭子        《重修莒武.氏族》
                 村高氏
                 洪洞县孝义       元末           城西粟园 《重修莒志.氏族》
                 村郝氏
                 洪洞县万氏       明初           万象山        《重修莒志.氏族》
                 洪洞县赵氏       明初           山东益        《重修莒志.氏族》
                                  永乐           莒北门        《重修莒志.氏族》
                 洪洞县赵氏       明洪武初       今棋山乡          《赵氏族谱》
                 赵家庄子
                 洪洞县徐氏       洪武二年       棋山乡水沟        《徐氏族谱》
                 山西段氏         洪武初         棋山乡威服村 《段氏族谱》
                 洪洞县孙氏       棋山乡         褚家坡           当时迁民执照
                 洪洞县韩氏       棋山乡          长宁村              传说
                 洪洞县林氏       棋山乡         大林茂               传说
                 洪洞县僚洼       洪武           招贤乡高家桥         族谱
                 村高氏
                 山西省祁县        明            徙阿庄        《重修莒志.氏族》
                
      定陶县现有村庄1050个,其中有396个村庄居民祖先是明朝由洪洞县迁移而来,另有18个村是元、清时期由洪洞县迁来。最多是明洪武时期来定陶者即占241户。据调查,当时移民每户一般为一至三人,人别有四至五人,按此推算,明朝从洪洞县迁定陶县约396户,计800余人。
                
      上表可以看出只有一户不是洪洞迁出的,也有洪武、永乐前后迁去的。聊城县《段氏家谱》载:“大明天启年,自山西洪洞县北关迁山东东昌府城北十八里,自立小段庄。”沂南《傅氏墓碑》写道“始祖居山西省洪洞县喜鹊窝,于万历年间迁此处。”
                
      1956年在济宁发现一座坟墓,棺木未朽,尸衣未腐,被上纸写道:“明朝郭轩,嘉靖十五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济州南关外住。终年五十六岁。”
      迁往北京、天津、河北地区
             
      明朝初年,退居漠北的元帝势力仍然不小,不时骚扰边境,为了巩固边防,充实粮饷,洪武时就移民河北地区,还衽了军屯。以后,明朝迁都北京、政治军事中心随之转移,为了捍卫京畿之安全,巩固明朝中枢,永乐时又多次移民河北地区。《明实录》记载,移民河北地区,以当时北京、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所属县为多。
                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移民分布一览表:
                北京 昌平 延庆 怀柔 密云 平谷 通县 大兴 房山
                天津 静海 武清 宝坻 蓟县 石家庄 唐山 灵寿 束鹿 晋县
                藁城 赵县 井陉 获鹿 新乐 正定 深泽 赞皇 元氏 栾城
                平山 张家口 怀来 蔚县 张北 宣化 涿鹿 怀安 栾平 隆化
                丰宁 怀安 迁西 迁安 昌黎 卢龙 滦南 遵化 玉田 乐亭
                滦县 丰南 安次 三河 霸县 固安 大城 永清 保定 涞水
                涿县 定兴 安新 蠢县 博野 定县 涞源 新城 完县 清苑
                满城 沧县 东光 河间 献县 衡水 铙阳 阜城 景县 枣强
                深县 武强 邯郸 永年 曲周 魏县 成安 大名 涉县 广平
                临漳 磁县 武安 邢台 柏乡 隆尧 南宫 巨鹿 沙河 临城
                新河 清河 广宗 内丘
                河北省大量地方志和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洪武、永乐从洪洞迁民的记载,在地名普查中也不少综合资料,说明河北是移民重点省份之一。
                北京市大兴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全境526个自然村,110个村庄是由山西洪洞大槐树处直接迁去的,其中以移民者姓氏为名的有45个。
                邯郸县地名办公室在普查地名中发现,全县12个乡镇250个村庄,一半以上是自洪洞迁去的,几乎都有家谱、碑文可稽查。
               
      “七.七”事变前,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曾在定县搞过社会调查,最后由李景汉主编成《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调查的62个村中,有10445户,约计58000人。分为529族,共110姓。调查这些家族的来源,除极少部分外,都说是在500年前,“燕王妇碑”以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
               
《正定县地名资料汇编》载:全县233个自然村,明显记载为洪洞迁民的有34个,还有一部分自然村,虽为移民置村,但未标明是从洪洞迁民。
                《成安县地名志》载:全县有31个自然村明显记载为洪洞迁民。
               
      河间县北石槽乡满堂村《顾氏宗谱》记载正德五年二月顾氏五世祖三兄弟,文瑾、文达、文昌立先祖《刘德成故碑》一通,高四尺、宽一尺七寸,上载:“原籍山西乌邑人氏,永乐元年迁来……初莅时每人三十亩良田,一只耕牛,祖茔东北一百余步有庄宅,至德成公家业发大,南至南石槽村有果木园、西至恒道皆有庄田。四世本姓刘,五世乃改姓顾。”
               
      魏县野吸拐乡岸上村《五氏始祖佳城》墓碑载:“祖公讳用中,号允*,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氏,自永乐迁民,因与其弟同离西土就于魏邑之南定居。”
                束鹿县《孟氏祖茔》石碑记载:“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劳光卧迁来,肇基斯土、子孙绵瓞。”
                阜城县王海乡曲龙河村《刘氏家谱》载:”原籍山西洪洞县东关刘庄人,前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大槐树,迁居直隶东光县城西王垣南庄。”
                深县关山乡西李秋村《寇氏家谱》载:“我祖寇尧埋在洪洞,明永乐二年自洪洞迁至河北省深县西李村,有始祖寇尧葬在洪洞之说。
                大城县刘各庄乡九宫村,《李氏族谱》载:”相传吾家原籍山西洪洞县瓦里瓦岗村,于明永乐年间迁居此村小九宫,彼时有谱亡佚,即有所传。”
               
      邯郸市光绪二十八年写的《田氏族谱》载:“始祖讳盛,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自前明永乐年间迁入邯郸县,居城西隅南庄家焉,入城东社八甲民籍。”
               
      涉县王金庄《曹姓族谱》载:“始祖曹岱,自大明洪元年由山西洪洞迁来,先在曹家奄湮水岭暂居数月,观其地势偏小,并且群山壁立,森林丛杂,恐后人居住受困,遂迁居外地,彼时古时名曰黄金庄。”
                该县南庄村《郝有道墓碑》载:“始祖山西洪洞人,前明洪武三年诏迁民于河北,始祖奉诏来涉。”
               
      河北省民间家谱、碑文记载以永乐年间迁民为多,这与“燕王扫碑”即“靖难之役”河北地区战乱严重,以及朱棣迁都北京是有上接关系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傅振伦先生于1928年曾参与修撰《新河县志》他们调查全县各村概况,明代自山西迁去者六十五村,明初迁去六村,洪武年间迁去者一村,二村是成化年间迁去,其他均为永乐年间迁去,除三村是高平县、一村是介休县移民外,其余为洪洞移民,有部分碑文、家谱作证。"
               
      河北地区移民以姓氏(迁民始祖)为村名者甚多,分姓者也不少,这与当时地广人稀为了占田,迁民数量多有很大关系,新乐县地名办公室调查,新乐县北齐同、石家庄、赵家庄、周家庄、王村、东张村等全部是洪洞迁民,移居去后,以姓氏改立村名,正定县的罗家庄、赵村、吴家营、曹村等,成安县的贾庄、宠庄、孙庄、大吕彪、杨庄等都是以洪洞迁民姓氏为名的,《广平府志》和《成安县志》记载,迁民与土著分里甲之别。”屯因先世马尚稀,迁朔方(北方)关右(山西)民屯田焉,屯民即新徙者,这民即土著者,大吕彪从村吕彪从洪洞迁入后立吕彪屯。直到嘉靖时成安县仍有社十三,民屯七、军屯七,可见迁民人数是不少的。
      迁往晋北、晋东等地 间接迁往各省区
        “祖先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晋北、晋东各地也盛传这种说法,山西省政协编写的《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记载阎锡山祖籍洪洞,他为其父阎书堂逝世所发的《哀启》中说:“先世于明洪武初由洪洞县棘针沟迁居阳曲县坡子街,继而迁居五台县长条坡,终乃定居河边村,遂隶籍五台。”
               
      太原市马庄山头苏姓,世世以琉璃匠为业,相传其祖先于明朝从洪洞大槐树下迁去。民国版《徐沟县志》载:该县“前明迁自洪洞或洪洞大槐树者三十三姓”。
                平定《张氏族谱.序》载:张氏始祖“于明洪武初迁自洪洞”。
                寿阳祁韵士《万里行程记》载:“余始祖河东公,本大槐树下人,明初迁居寿阳。”
                代县柳容《古大槐树志序》曰:披览族谱,敬悉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洪洞大槐树处迁代之正下社村。
               
      交城、祁县《李氏族谱》记载:“始祖李元清,明初自洪洞大槐树下迁至交城吉尧头村,清嘉庆时,列室而居者二十余户,道光时一户居祁县来源镇。”
               
      太原薛氏、阳城张氏、灵石韩氏、五台赵氏、平遥王氏,先祖都是从大槐树处迁去的。据刘纬毅先生主编的《山西文献总目提要》载:寿阳《王氏家谱》,清源《王氏家谱》、《孟氏家谱》,徐沟《刘氏系图》、《乔氏家谱》、《杜氏家谱》、《温氏家谱》,清徐《张氏家谱》,忻州《陈氏家谱》,平定《张氏世谱》等记载其始祖均是从洪洞迁去的。
               
      古大槐树处移民在史书、家谱、碑文上的记载,从时间上看远远迢过明洪武、永乐年间的范围,前面提到的山东、河北几个县的地名办公室的调查表明,早在南宋,就有少量的移民,而洪武、永乐年间是高潮,一直延续到清初。《续文献通考》载:金天辅“六年既定山西诸州,以上京为内地,移其民实之”。(《续文献通考》卷十二)《洪洞县志》载:“明宣德三年,山西民饥,流徙南阳郡不下十余万”(雍正《洪洞县志》卷八)。《广宗县志》称:“全县十五社内,崇文、仁义二社是成化年间名杰者,由洪洞迁平定州,后又迁宣化府万全。”定陶县有18个村庄是明、清时由洪洞县迁来。据上述文献资料可知,洪洞迁民历时四代。可谓前古未有,后无继者。
               
      古槐移民分布晋、冀、鲁、豫、陕、甘、安徽、江苏、湖北、内蒙古等地,甚至广西、广东、海南也有部分移民,南宁市卢家翎给笔者来信说:“《卢氏族谱》载:卢伯庄、平阳府榕木社人,郡在山西省洪洞县,清弘治年间举人,任广西北流知县,落业北流民安冲头村,生三子。至今子孙已有四万余人,遍及广西、广东、海南三省七县。”从明初至现在,在各个历史时期,昔日由洪洞迁出的移民,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等地区。另外,在历史上还有几点需要说明,明末吴三桂降清后,被封平西王,他率军转战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清史稿.吴三桂》),部下士卒大多是冀、豫、鲁健儿,他们大多是古槐移民后裔,多不愿附逆,可能散居各地。二是清朝建立后,旗民多编入军籍,关外空虚,土地荒芜,为了恢复生产,清政府奖励由关内向关外移民,“顺治十年议准辽东招民开垦,有能招至一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古今图书集成.赋役考》)这项政策,一直贯彻了几十年,从古大槐树迁出的人民,有相当部分再转迁到东北地区。还有一点是,在国民党退居台湾时,有相当部分移民后裔移民祖国的宝岛台湾省,台湾《东方杂志》复刊第十五卷第七期载:高阳齐如山先生写道:“吾族乃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去的,清朝末年,有许多河北省的军官重到山西,又寻到大槐树之所在……足见中国人念旧不忘本的心情之浓厚。”陈纪滢先生也写道:“北方多少代以来,一贯证明成祖燕王扫北后,把山西省迤西居民,迁徙至中原,以洪洞县为移民转运站这件事,互相转述,至今不衰,认为这是历史上北方居民的一次空前大迁徙。”李宗侗先生写道:“明成祖既然想把北京建成新都,所以在永乐间就大批移民,……我家就在这个时候迁到河北省高阳县宠口村,迁居的始祖讳平福,他是由山西省洪洞县的小兴州转来的。”台北新店市张学亮先生给洪洞县政府来信说:“我的祖先是山西洪洞老鹳窝人,姓张。属于‘甜菜芽张’。据现今菏泽市地各志记载,我的祖先是于1368-1398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至山东曹州府西北45里李庄集,后又东移二里建村,是为黎阳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有志青年,更是为了开发建设边疆,而奔赴到边疆各地定居者,可以说:古槐移民后裔遍神州。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甘肃普遍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这一问题还待民俗学者、遗传学者深入研究。在陕西及河南的一部分县中,还传说被绑押解迁出的,因而至今人民走路仍有背手习惯。
               
      在祖国的大地上,遍布着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广大劳动人民从古槐迁走后。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处是我们的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河北省河间县申鲁村高氏在自己家门口栽了一棵槐树;保定府西关谢德先开了名叫“老槐茂”的酱菜铺。河南确山县有槐树庙村、大槐树村、槐树庄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凤。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毫西名门。”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有些移民的名字更表现了留恋家乡的意思,河南偃师县寇店乡韩寨村《赵氏宗谱》载:赵氏始祖兄弟四人,名“经、营、槐、显”“念新造之艰窘,伯与仲故讳经,而讳营。恐故乡之遗忘,叔与季则讳槐,而讳显”。这里“显”显然是“乡”的意思。移民们迁往各地,有一姓分为几个姓者,并且时常保持来往,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山东无二郭”等说法

类别:郝氏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238) | 评论 (0)  上一篇:忍者神龟2存档    下一篇: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详细...
      最近读者:登录后,您就出现在这里。
        自在的清风陆地重巡麦田守望者111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姓 名:    注册 | 登录 *姓名最长为50字节
      
      网址或邮箱: (选填)
      
      内 容:
      
      验证码: 请输入下图中的四位验证码,字母不区分大小写。
       看不清?
      

        

©2007 Baidu

2007/12/26 17:11:57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5-2006 『鞠氏家谱网』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2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4/5/3 12:48:40
Processed in 0.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