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探索:商君书解读(六)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鞠氏文化≡说文解字法家思想探索:商君书解读(六)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0 | 点击数:2333       
法家思想探索:商君书解读(六)
鞠海峰
 



角色:管理员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算地第六



算地就是计算土地,商君在此论述计算土地并利用的方法,土地与人口、资源及强国的关系。其实我看商鞅论算地也只是论了一半,后半部分又回到他的以法治国,令民专心于农耕和作战上的论述了。 


    [凡世主之患,用兵者不量力,治草莱者不度地]

用兵不量力即穷兵黩武,治草莱不度地即土地开垦利用不科学,具体表现有下面几种情况: [故有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民胜其地,务开;地胜其民者,事徕]不用再翻译注解,意思很清楚,该怎么做在清楚不过了。 [开,则行倍] 要开疆扩土就要成倍的扩大军队,这里的行读作银行的行,乃行伍之意,指军队。 [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 民过地即人多地少,吃闲饭的多,国家粮食总量不足以养更多的军队,所以说国功寡而兵力少。地多人少则资源不能有效的被利用。 [夫弃天物遂民淫者,世主之务过也,而上下事之], 这应当是商鞅秦国当时国家治理现状的描述,世主治国没有很好的利用自然资源,没有很好的管理好民众。 [故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 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这个山林10%、河流10%、城市耕地道路40%的比例分配,想来是当时生产力下的通常资源配置结构。 [故为国分田数:小亩五百,足待一役,此地不任也;方土百里,出战卒万人者,数小也]所以分田的时候,500亩的土地足够维持一次战役或者徭役的粮食,这是土地的潜力没有被开发出来,当属人少的问题。如果是方圆百里的土地,能够支持出动一万人的军队,这个数太少,证明人多吃闲饭的多没有更多的粮食来供养更多的军队,或者土地没有完全被开发出来。 [此其垦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处其民,山林、薮泽、山谷足以供其利,薮泽堤防足以畜]这就是开垦的土地要正好确保能养活土地上的人们,都城道路正好够人们居住出行之用,山林河谷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故兵出,粮给而财有余;兵休,民作而畜长足。此所谓任地待役之律也]所以国家出兵则粮食供给得上,国家财力还有余力,军队不打仗时,民众都能辛勤劳作而使国家继续长足,这就是开发土地、使用民力的规律和学问。

   [今世主,有地方数千里,食不足以待役实仓,而兵为邻敌,臣故为世主患之]我解读这不是一个商鞅泛指的例子,而是具体指秦国的可能性大,尤其用了‘今世主’,而不是开篇的凡世主。八百里秦川方圆千里,当时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粮食严重不足。 [夫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不作注解了。 [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用兵之道,务在壹赏]我理解这句话也是专指秦国,为国之数应当是哪里是关键,要务就在哪里。秦国的粮食和兵员是关键,所以商鞅说务在垦草和一赏,一赏这里代表法家治国方略。那么怎样做到呢?就是下面的阐述了: [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私赏禁于下,则民力抟于敌;抟于敌,则胜]把民众农耕以外的利益渠道堵住,那么民众就只能专务于农耕这一条道了,务农能使人们变得纯朴,这就和长期的行业特点熏陶形成的职业病差不多,朴素的人心智不转弯,所以愿意听从法令。禁止士大夫私下的赏赐,统统集中到国家的层面执行奖赏,那么民众的力量就集中起来,集中到对抗敌人上面来了,这是取胜之道。 [奚以知其然也?夫民之情,朴则生劳而易力,穷则生知而权利。易力则轻死而乐用,权利则畏罚而易苦。易苦则地力尽,乐用则兵力尽。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 这段话是商鞅解释其中的道理,用现在的话说,一是文化的力量,培养民众朴素的本性,则民众就变得勤劳不吝惜自己的力气。二是从利弊政策法令促使民众趋利避害,使民众为避免更加严酷的法律而选择艰苦的事业,民众选择了艰苦的事业,就是耕种和战争,这样土地上的利益能够尽最大可能的挖掘出来,兵力也能最大限度的发展起来。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性实为人之本性,饿了想吃,累了就想安逸,痛苦就想寻找欢乐,身受屈辱自然想往荣耀。 [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这是说人出于上述本性,在追求想往利益和名誉荣耀的时候难免超出国家社会礼法,不择手段失去正常的人性。 [奚以论其然也?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民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其上世之士,衣不眗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性之常也,而为之者,名也。故曰: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这里商鞅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人追求名利时的超常规表现,一是盗贼,屡禁不止总有铤而走险的,完全是利益在驱动的缘故。二是古代先前的士人,历尽人世间万难艰苦而意志愈坚、胸怀愈广,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精神,这样做的原因都是为了名誉和荣耀。所以说把握住名利这两样东西,则治理民众就掌握了其中的规律。

   [主操名利之柄而能致功名者,数也。圣人审权以操柄,审数以使民]这句话堪称统治管理的学问,掌握了名利之柄不见得就能尽得名利之用,也就是不见得就能致功名,那还缺什么?商鞅这里说的明显还需要‘数也’,这里的‘数’如何理解?数就是气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未来的趋势,君主把我未来趋势,提出有吸引力的目标,这才是把握住名利的权柄,使民众士人跟着君主的目标奋斗不止,所以,也就是商鞅说的‘圣人审权以操柄,审数以使民’。如何操柄呢?简单,不知说看商鞅的古语似乎学问很深,就是君主设计组织机构分官任事,然后制定待遇政策及激励政策,也就是科学艺术恰当的把手中的名和利分给下属和民众。分配好了民众欢喜拥护,积极参与,分配不好就不妙了。 [数者臣主之术,而国之要也。故万乘失数而不危、臣主失术而不乱者,未之有也]。 这是商鞅在阐述‘数’和‘术’的重要性。 [今世主欲辟地治民而不审数,臣欲尽其事而不立术,故国有不服之民,主有不令之臣]这句话看来是商鞅已经成为秦国官员后和秦孝公说的话,说目前国家有不服从的民众,官员中有不听令的臣子,都是因为君主您没有做好‘数’,商鞅我没有做好‘术’造成的。那么如何做好数和术呢?看商鞅接下来说的,商鞅在没有阐述道理,而是直接说具体措施,把‘数’‘术’融于农战。 [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夫农,民之所苦;而战,民之所危也。犯其所苦行其所危者,计也。故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名利之所出,不可不审也。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入使民尽力,则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则胜敌。胜故而草不荒,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入则务农、出则战斗,典型的王霸之术,如何使民众愿意从事艰苦的农耕和危险的战争?商鞅说:“计也”,这个计就是‘术’,就是通过法令设计取得名利的游戏规则,在利于农战的规则下,令民众按照名利荣辱趋利避害自己去选择。如今的企业激励机制建立也是这个道理,有个比喻不雅观但很实际,吊起烧饼让狗去吃,高度设计要恰到好处,太高觉得够不着狗就放弃了,太低轻易一跳就咬到了不能激发狗的积极的努力。感觉商鞅的秦法设计深谙此理,残刑酷法以堵住其它途径,剩下的农战途径则在前面摆上轻重不同的名利诱惑,民众的积极性被激发,一心于农战。

   [今则不然。世主之所以加务者,皆非国之急也]这是对秦孝公说的,那么商鞅为什么要说当今的国君没有把精力力气用到治国的关键急务上呢?用现在的话说是该管的没管,不该管的管得很多。 [身有尧、舜之行,而功不及汤、武之略者,此执柄之罪也]不但没有忙到正地方,其执政方法还有过错,所以自身有尧舜的品行,政绩却不怎么样。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臣请语其过]商鞅开说了: [夫治国舍势而任说说,则身脩而功寡]这个论断感慨颇多,儒学强调修身仁治,不强调任势,认为考虑势往往势力功利,法家商鞅的这个论断正好相反,儒法互相攻击。现在看‘任说’和‘任势’都是需要的,统一思想、培育文化环境需要任说,而具体做事治理国家需要任势,此所谓后来人说的外儒内法之术。只要用对了地方就都有积极作用。 [故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事处士,则民远而非其上;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故五民加于国用,则田荒而兵弱]。 我觉得商鞅这里应当是用词不准,商鞅的意思是不能任用上面提到的五种人,这里的‘事’翻译成任用也不准,应当是任用、尊重、扶持、友善等之意,总之是君主推崇之使之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影响之意。所以这里的事应当理解成不能过分推崇这五种人,以免对国家政治造成不良的影响,即影响民众务农参军的大政。 [谈说之士,资在于口;处士,资在于意;勇士,资在于气;技艺之士,资在于手;商贾之士,资在于身。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资]。 上述五种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所依赖的资本都在于其自身的能力上,他们可以把天下当做一座宅院,凭其能力而自由居住,有本事到哪都吃得开,应当是这个意思。 [民资重于身,而偏托势于外。挟重资,归偏家,尧、舜之所难也。故汤、武禁之,则功立而名成]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即上述五种人的确能给人们带来益处,比如资产财富都课可以通过上述五种能力获得,当人们的资产多的比他自身的价值还要重的时候,人们就会更加重视自己的家业,并且由于这些家业不是在一个国家获得的,而是在各个国家都有市场,于是自然出现‘偏托势于外’的现象,当前不是有‘商人无祖国’的说法吗,说的也是这回事。这样家财万贯,跨国经营的人多了,即使尧舜这样的贤君也难以统一号令,所以商汤、周武下令禁止这种现象,才得以开创国家基业。 [圣人非能以世之所易胜其所难也,必以其所难胜其所易]不好理解吧,感觉商鞅这个道理认识的很清楚,然而没有找到更简练的词汇来表达,让我们今人翻译一下: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不能用民众容易获得的力量或资本来战胜民众难以获得的力量。相反必须用民众难以获得的力量去战胜容易获得的力量。看着还是如坠雾中,简单说吧,就是扬长避短的意思,君主治理国家要掌握民众的长短,采取恰当的办法。易得的事物往往是其长处,难得的事物往往是其短处。看看商鞅是怎么解释的: [故民愚,则知可以胜之;世知,则力可以胜之。臣愚,则易力而难巧;世巧,则易知而难力]。 正是这个意思,民众愚昧,那么用知识可以胜他们;民众有知识智慧,就不能再拼智慧了,则用力量可以胜他们;臣子愚钝,则对出力气的事觉得容易,而对巧思智慧类的事情感到很难;世人都很善于巧思有智慧,则对认知世界掌握学问觉得很容易,而对出力气感到很困难。 [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以随世禁。故千乘惑乱,此其所加务者,过也]。 神农氏成为掌管天下的帝王,就是用难治易,当时民众愚昧,农耕技术对他们来说学起来是难事,神农用智慧知识教他们,而没有用大家都有的力气来征服天下;汤、武时代就不同了,世知则用力,用武力征服的天下。那么当今之世是什么样呢?民众有智慧善巧思,而且喜欢享受各种喜好,这样的民众正适合用汤、武以力服天下的办法,这时候用神农氏的办法,顺从民众的风俗规则,致使千乘之国也要思想困惑国家混乱,这都是他们治国的要务没有选择正确的办法之过。

   [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明君慎观三者,则国治可立,而民能可得]人民的生活中,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英明的国君慎重察知人民的趋利避害行为,则治理国家的原则就能确立,民众的能力可以得到利用。 [国之所以求民者少,而民之所以避求者多,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故圣人之治也]国家要求民众的地方少,而民众躲避国家要求的办法却很多,现代版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古历来如此。如此国家只要求民众在家种好地,出去打好仗,别的就不再过多要求,这是圣明之治。 [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两者偏用,则境内之民壹;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 ‘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这的确是治理国家的办法,或者说是个管理办法,至今仍有其适用的土壤。但就治理民众来说,的确有愚民之嫌,显然当年的法家把民间有危害的还是无危害的各方面能力都禁锢了。这样的法治可强于一时,却使整个社会发展停滞,使国家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如此看来法家把很多眼前于国家无用的民间能力禁锢掉,等到后来有用时为时已晚。比如秦末的楚汉战争,秦国的政治军事水平能力被赵高断送后,民间根本无法及时提供国家需要的各种人才,三秦大地愚民遍地,精英不见踪影,人才都出在关中六国。 [故圣人之为国也,民资藏于地,而偏托危于外。资藏于地则朴,托危于外则惑。民入则朴,出则惑,故其农勉而战戢也]这段话无他,论述商鞅‘农战’政策的好处而已,现代眼光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民资藏于地而托危于外固然对巩固粮食生产和兵员有好处,但也禁锢住了民众的眼界,民智不开化则人才无法维继。 [民之农勉则资重,战戢则邻危。资重则不可负而逃,邻危则不归。于无资、归危外托,狂夫之所不为也。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此臣之所谓过也]。 这段话最有意义的是这句:“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抓住根本才能纲举目张,基本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古语就事论事更具体更生动,给人的感悟更贴切。

   [夫刑者,所以禁邪也;而赏者,所以助禁也]。 刑罚是为禁止奸邪,赏赐是辅助刑罚的,这是法家独有的视角,现在我们通常是奖赏是为了调动积极性,这种视角的不同看似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观念的差别是影响实际行为的,商鞅的法家思想,一切手段皆服务于刑罚,源于人性本恶的观念,难免偏斜。 [羞辱劳苦者,民之所恶也;显荣佚乐者,民之所务也。] 羞耻、侮辱、劳累、痛苦,是人们不喜欢的。显贵、光荣、安逸、快乐,是人们喜欢的。 [故其国刑不可恶而爵禄不足务也,此亡国之兆也]。 这个观点好像与现在有所不同,现在的刑罚目的是劳动教改,恩威并施使犯罪者重新做人,所以刑之可恶虽然这个性质没有改变,然对人性的尊重却是历史的前进了。 [刑人复漏,则小人辟淫而不苦刑,则徼倖于民、上;徼于民、上以利]这里的复漏感觉不是一般的犯罪漏网,个人觉得是法外开恩的可能大一些,或者说执法不严必然造成奸佞小人油滑浸淫于避开法律制裁的情况,这些人不怕刑罚,不惧刑罚之苦,因为他们成了游戏法律的诉讼油子,这样的人在君主和民众两头贪求宠爱和私利。 [求显荣之门不一,则君子事势以成名]刑罚漏洞必然造成争取显贵的途径不再是农战这一个途径,那么就是君子也要每对现实,侍奉势力依次获得名利。 [小人不避其禁,故刑烦。君子不设其令,则罚行]势利小人不怕刑罚,那么这样的刑罚执行起来必然使执法者颇烦恼。官员不执行法令,则刑罚流于形式。 [刑烦而罚行者,国多奸,则富者不能守其财,而贫者不能事其业,田荒而国贫]刑法难以顺利执行的时候,国家往往奸人滋长,到了一定的程度,影响到社会正常秩序了,则富人不能守住财货,贫者不能稳定的从事职业,土地荒芜国家变得贫穷。 [田荒,则民诈生;国贫,则上匮赏]田荒无粮往往造成人穷志短,为了生存互相欺诈。国家贫穷君主就缺少财务进行奖赏。 [故圣人之为治也,刑人无国位,戮人无官任]所以生命的人之力国家,受过刑的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犯过罪的人在国家不能给任何官职。 [刑人有列,则君子下其位;衣锦食肉,则小人冀其利]。 如果受刑的人都有地位,那么就连君子都会看不起自己的地位了。如果犯罪的人还衣锦肉食,那么民众中就会有贪图这种利益的。 [君子下其位则羞功,小人冀其利则伐奸]。 这是个递进的因果阐述,君子看不起自己的地位,自然也就看不起取得地位的功劳。小人希望得到锦衣玉食的利益就会互相使用奸诈手段,这里的伐奸应当和孙子兵法中的伐谋、伐兵是一个意思。 [故刑戮者所以止奸也,而官爵者所以劝功也]。 所以说刑罚就是为了禁止奸佞的,官爵就是为了鼓励建功立业的。 [今国立爵而民羞之,设刑而民乐之,此盖法术之患也]。 不正当途径获得的官爵,民众当然看不惯,认为那是耻辱,贪官污吏哪里有好印象。刑罚不严造成许多人觉得可乐,这是治国的方法和技术上的错误。 [故君子操权一正以立术,立官贵爵以称之,论荣举功以任之,则是上下之称平。上下之称平,则臣得尽其力,而主得专其柄]。 所以负责人有水平的君主操持政治权柄,使国家政治统一到公正公平的法统上来,在这样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法和政治艺术。设立官爵来衡量政治功绩,按照功劳大小授予官爵,这样官爵高低就达到公平,各级官员自然尽心尽力做事,这样君主才能稳定的把我住国家的权柄。

[此帖子已被 鞠海峰 在 2010-4-20 0:02:58 编辑过]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10/4/19 23:57:28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5-2006 『鞠氏家谱网』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2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4/4/30 2:53:47
Processed in 0.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