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安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鞠氏文化≡品菊园江西.高安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2 | 点击数:2462       
江西.高安
ju山东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806
经验:2808
金币:2808
注册:2007年3月2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高安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北,公元前201年建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江西最早的18个建制县之一,1993年撤县设市。全市总面积2439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辖20个乡镇、2个街道、1个垦殖场。市区面积1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约15万。

    高安文化底蕴深厚。宋代史学家刘恕,元代语言学家周德清,明代史学家陈邦瞻,清代三朝帝师元老朱轼,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都是高安人民的骄傲。高安还是闻名全国的戏剧之乡,采茶戏《四九看妹》、《小保管上任》、《孙成打酒》、《南瓜记》等剧目,唱红大江南北,深受群众喜爱。 生态资源丰富。物产殷实,地力肥沃,境内有矿产资源3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超过2亿吨,石灰石、大理石、花岗石等储量多达10亿立方米,瓷土、耐火土的储量在3亿立方米以上。植物资源341种,野生动物184种。森林覆盖率达到40%。

    高安基础设施完善。全市公路四通八达。320国道纵贯东西,赣粤、沪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支线紧连南部3镇2乡,市内6条省道交织成网,市区东邻省会南昌,距昌北机场50余公里,是西入南昌的咽喉要地。

    高安发展前景美好。自古有"农业上县"之称,是江西的传统农业大市,盛产粮、棉、油、果、桑、茶、猪、牛、禽,是全国商品粮、生猪出口、棉花生产、乌龙茶、水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高安工业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建材、食品、轻纺、化工、煤炭、机械六大支柱产业,被称为新兴的"建筑陶瓷城"。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1.45亿元,同比增长12.5%,财政总收入2.49亿元,同比增长14.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9亿元,同比增长17.2%,实际利用市外资金、境外资金同比增长118%和36.7%。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达到建市以来最好水平。全市各项工作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高安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高安境内便有人类居住与活动,距今4000多年。1977年江西省博物馆在高安开展下陈遗址调查,首次考证了这一史实;1982年文物普查时,又相继在相城一带发现了矿山、反泉、消水洞、漳浒、山背、严家山等处遗址,其年代略晚于下陈遗址,相当于青铜器时代,即西周至春秋时期。

    据已有的文字记载,高安原是古三苗活动之地。春秋时属吴国管辖范围,越灭吴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属楚。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高安属九江郡。汉高祖初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遂属淮南国豫章郡。

    高安建县始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取名建成。建成县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四县(市)全境和樟树市一部分。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建成县为多聚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恢复旧名;中平年间(184~189年),从建成县划出一部分设置上蔡县(今上高县)。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建成县属孙吴。黄武年间(222~228年),又从建成县、上蔡县分别划出一部分设置宜丰、阳乐(今万载县)两县。

    晋及南朝时期,建成县仍属豫章郡。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废望蔡(即上蔡),并康乐(即阳乐),宜丰复入建成,是时改豫章郡为洪州,遂属洪州;大业初年(605年),废州复置郡,建成县仍属豫章郡。

    唐朝改郡为州。武德五年(622年),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改建成为高安。据《太平 寰宇记》载:"地形似高而安,故名"。同时在高安设置靖州,恢复望蔡、宜丰、阳乐三县,增设华阳县,连同高安,五县悉统于州。武德七年(624年),先改名米州,继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年)废靖州,将望蔡、宜丰、阳乐,华阳四县并入高安县,隶属洪州。

    五代十国时期,高安先属吴政权、后属南唐政权所辖。保大十年(925年)复置筠州,领高安、上高、万载、清江四县,高安是筠州治所。

    北宋大平兴国六年(981年),从高安、上高分别划出一部分设置新昌县(今宜丰县)。绍兴十三年(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五年后复名筠州。宝庆元年(1225年),因"筠"字与理宗赵昀名同音,且恰逢州治后山的碧落堂发现一株十四茎灵芝草,视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为瑞州,高安仍是县名,为瑞州治所。

    元朝改州为路,高安归瑞州路治。

    明清两朝改路为府,高安归瑞州府治。

    民国3年(1914年)全省划为四道,高安隶属庐陵道。民国15年(1926年)废道,高安直属省管。民国21年(1932年),全省划为十三个行政区,高安隶属第一行政区。民国24年(1935年)全省缩为八个行政区,高安隶属第二行政区 。民国28年(1939年)全省扩为十一个行政区,高安仍属第二行政区。民国31年(1942年)全省调整为九个行政区,高安改属第一行政区。

    1949年7月10日 ,高安解放。同年7月14日成立高安县人民政府,隶属于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区督查专员公署管辖。1959年1月南昌专员公署改名为宜春专员公署,高安县隶属宜春专员公署管辖。此后,宜春专员公署于1968年2月改为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于1978年7月改为宜春地区行政公署 ,高安县仍隶属于其管辖。

    1993年12月8日 ,国务院批准高安撤县设市 。高安市为县级省辖市,由宜春地区(2000年5月改为宜春市)代管.

    高安市共辖20个乡镇(八景镇、独城镇、新街镇、太阳圩镇、田南镇、建山镇、相城镇、灰埠镇、上湖乡、黄沙岗镇、荷岭镇、蓝坊镇、大城镇、祥符镇、石脑镇、龙潭镇、杨圩镇、村前镇、伍桥镇、汪家圩乡)、2个街道(筠州街道、瑞州街道)、1个垦殖场(华林垦殖场)。

  高安境内地形北高南低,中间舒缓平坦,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相间,概称"四山一水三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海拔高度一般在40~100米之间,北部有九岭山脉的余脉延伸,南部有蒙山、末山的余脉逶迤,中部偏南有荷岭、枫岭横亘其间,其中以北部华林寨为全市最高点,海拔800米。河流以锦河、肖江为主。锦河自西向东蜿蜒市域中部,流程近几年70千米,至新建县注入赣江;肖江经境内南部边缘,向东流至丰城市泉港注入赣江。

    高安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雨量为1560毫米,主要分布在4~7月份,占全年雨量60%以上,极易导致春夏之交洪涝发生;8~10月雨量偏少,又易造成伏、秋干旱。全年平均气温17.7摄氏度,最热月为7~8月份,最热月份日最高气温达40摄氏度以上;最冷月为1月,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0.7摄氏度。全年平均无霜期276天。

    境内受地形、海拔高度、江河湖泊、植被诸因素的影响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各地多变的小气候特征。这些气候特征蕴育着高安秀丽的山川、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生物样种.

  高安市水系发达,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比较丰富。地表径流归属于锦河、肖江、 潦河、袁河四流域,其中锦河是最大河流,境内流程近70公里,流经12个乡镇(街办)。全市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38亿立方米,大部分地区形成河川径流和地下水补给。境内锦河以北为弱风化裂隙水和孔隙裂隙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锦河以南为裂隙溶洞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区,全市地下水资源量在4亿立方米以上,水质良好。经过多年开发,全市建有蓄水工程1538座(其中大二型水库1座,中型小库7座,小一型水库48座,小二型水库257座,山塘水库1225座),总库容5.87亿立方米;引水工程343座(其中中型工程1座,万亩工程2座,小型陂闸工程340座);提水工程装机4362台,49966千瓦;全市水电蕴藏量2.5万千瓦,可供开发的资源为1.35万千瓦,已建小水电站24座,装机容量4098千瓦。境内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植物种类共有2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有80科237属452种;地带性植被的基本类型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竹林,灌丛,草丛等。境内林业用地面积84894.6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4.8%;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317.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0%.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主要有煤、石灰石、高岭土、石英石、瓷石、耐火粘土、铜、铝、锌、铁、金等 。其中煤炭储量2.6亿吨,位居全省前列;石灰石仅出露范围内的储量就达13.4亿吨,且品位较高,在全国都享有知名度。其它主要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具有分布广、品质优的特点,开发价值较高。

   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782041人,总户数258173户,其中非农人口182600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414853人,女性人口367188人,男女性别比为113∶100。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
2008/6/25 14:52:27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江西.高安
鞠东旭(重庆)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县丞
发帖:4
经验:12
金币:12
注册:2009年2月2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我也是在高安``不过是重庆垫江高安``是从江西迁过来的``有没有知道的呀`父亲``鞠玉发``爷爷`鞠金成``qq``405775315

2009/2/20 1:28:54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江西.高安
居庸关



角色:管理员
等级:尚书
发帖:625
经验:2052
金币:2052
注册:2006年12月1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3

应该是德华公之后。

网上有你这支家谱序,你看一下就知道了。如果读谱序不方便可以看一下《鞠姓的起源分衍与迁徙》第七节家谱为证有你要看的资料。

2009/2/20 11:28:19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5-2006 『鞠氏家谱网』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2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4/5/19 13:31:59
Processed in 0.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