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荣成村镇概略,帮找祖籍.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资料赞助≡发布资料山东荣成村镇概略,帮找祖籍.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7 | 点击数:9868       
山东荣成村镇概略,帮找祖籍.
ju山东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806
经验:2808
金币:2808
注册:2007年3月2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1、建置

  (1)置县始末

  据河口、兰格古遗址考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但设置独立行政单位则在西汉。“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封外妇子肥为齐王,始置不夜县,属东莱郡”(《文登县志》道光本),这是境内第一次设县。东汉时裁撤不夜县,县地或属昌阳,或属东牟。北齐天统四年(568),析牟平、观阳县地置文登县,境内全属文登县进。明洪武初年为防外患,于十三年(1398)置成山、靖海两卫。三十一年(1398)始筑卫城。卫是军事单位,兼理屯区内民事,屯区以外仍由文登县领属。明崇祯十六年(1643)二月十三日清兵渡海攻占成山卫城,废除明卫指挥使司,设立守备署,明朝在境内统治结束。

  卫的军事意义消亡了,守备署则成为与州县平行的特殊行政单位,但管辖区域仍以原来卫的范围为限。后因屯田西达昌邑,不便管理,改卫所诸屯皆在本县村庄以内。守备署设“守备一员,正五品,管理庶政,兼理屯务,并于清顺治三年(1646)开课征税。由于沿袭明代一些特殊设置,行政单位的建制比较混乱,除州县以外,尚有厅、卫等。为了统一全国的行政单位名称,自清顺治末年到清康熙初,朝野上下就有所议论。特别是作为特殊行政单位的卫,有否保留价值争论尤烈。

  卫的存留与否,对卫的辖区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甚大。卫的辖区较县小,但官员设置、赋税征收、生员学额却优于县。因此,裁卫的动议一出,就遭到卫的强烈反对。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威海、靖海两卫多次上呈朝廷留卫条议,反对裁卫。康熙二十二年(1683)文登知县王 也条陈保留威、靖两卫,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康熙终世。清雍正四年(1726),雍正帝命山东巡抚陈世倌亲自踏察山东各卫后,提出裁留意见,供廷议参考。陈世倌巡视山东各卫后亦拟保留卫为妥。

  雍正十二年(1734)河东总督王士俊奉命整顿封疆,决议裁卫。到达登州府时,各卫反对强烈,尤以靖海卫士民为甚。为此,王士俊将反对者拿送宁海州监禁,以奸匪论处,裁卫始定。王士俊疏称:“文登幅员已极辽阔,今再加威海、靖海、成山三卫地粮军户,其地周环800余里,殊难管辖,而成山卫又是未便听其孤悬海滨,且成山地方为海洋东面险要之区,则成山卫自应改设一县,以资弹压。”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廷议认准,裁成山卫设县。雍正帝“钦赐嘉名,以始皇尝射大鱼于荣成山,山在邑境内,故命名因之”(《荣成县志》道光本·艺文)。裁卫设县始告完成。

  (2)录属关系

  唐虞夏商之世,县州府志皆云地属青州,其行政权力能否通达,无从考证。西周,地属莱国,莱于境内筑不夜城。春秋时齐宣公七年(公元前449年)齐国伐莱,尽并莱地,境内地属齐国。秦统一中国后,罢诸侯,置郡县,地属齐郡睡县。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于境内置不夜县,属东莱郡 。东汉裁不夜县,地属东莱郡昌阳县。三国时属魏地长广郡昌阳县。晋初裁昌阳,地并长广。元康八年(298)改属牟平。刘宋时仍属牟平。后魏置观阳,境内北部属牟平,南部靖海、斥山属观阳。北齐天统四年(568)析牟平、观阳县地置文登县,境内属文登陆县地,隶光州长广郡。后周至隋,皆属东莱郡文登县。唐武德四年(621)置登州,地属河南道登州文登县。五代沿袭唐制。宋隶京东东路登州东牟郡文登县。金置山东东路,地属山东东路宁海州文登县。元隶直隶都省山东宁海州方登县。明属山东布政司登州府宁海州文登县。成山卫、靖海卫及宁津守御千户所设立后,卫、所、屯、区隶属山东都司及五军督都府的左军督都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荣成县,隶属于山东省登州府。1914年,隶属山东省胶东道。1925年改属东海道。1928年废道制,直隶山东省政府。1934年属山东省鲁东区。1936年属山东省第七行政区。1940年隶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胶东区东海专区。19506月属山东省文登专区。1956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隶属莱阳专区。1958年改属烟台专区。19672月改属烟台专区。198311月属烟台市。1987年月10月改属威海市。19881210日改为荣成市,仍属威海市管辖。

  (3)境域变迁

  裁卫置县,除原成山卫所领之朝阳都外,由文登县划归温泉都一、二、三、四、五、七、九里,云光都六、十里。整个境域东起成山头,西至桥头,南起宁津所。县界沿威海之海埠海口南行,经威海之虎口、栾家店,东折至文登县孟家庄,然后转南经文登陆县之桥头,所前泊、东涧、潘家沟、姜家泊、黄山阳、东堡子后,孤石、北湾头、五章村、南岗、王连庄、郭家、沟李家、桃树园、唐家夼至炮台东,凡此线以东,属荣成县地,最大纵长75公里,最大规距45公里,总面积约1098平方公里。

  清光绪二四年五月十三日(189871日)英国强租威海卫,割占县境大岚头、北港西、杜家、教里沿孤线以北88村约118平方公里为租借地,总面积减至约980平方公里。

  1916年,山东巡抚使公署裁定,将文、荣两县争议的高落山村划归文登县。1930年中国政府收回威海卫英租界,重新勘定县界,除大岚头、南台两村回归荣成,其余村庄悉归威海卫特别行政区。

  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东海专署批准设立石岛特区,1031日将龙山区、甲子山区、斥山区划归石岛特区,荣成县界南到桑沟湾北岸,西界沿大岚头、南港西、汤家、洛西、洛后、南台、前长湾、立驾山、岚子庄、孤石杜家、沟西王家、兰家庄、沟曹家、滕家、南岗至不落岛的一线与威海卫、文登县接壤,面积约为759平方公里。1946年月11月,石岛特区改称石岛市,于194812月缩小市区,将车脚河、镆铘岛以北地区重归荣成,此时荣成县总面积约966平方公里。19505月石岛市撤销,原市区及威海市桥头区、港西区划归荣成,县界北起皂埠口,经刘家滩、江家口西折至正棋山前麓,经碑鲁南山东折与民国间文登县界重合,境内总面积为1214平方公里。

  19544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增设石岛县,县境地高落山以南地域全部划归石岛县,荣成境域总面积约1047平方公里。19563月,石岛县撤销。石岛县所属地域,包括文登县的人和、靖海两区全部划归荣成。6月,文登县黄山区、环海区、章村区及邹山区大部划归荣成,境内总面积为1566平方公里。

  195810月,桥头、泊于两公社划归威海。1965年桥头、泊于、卧龙3公社除原属泊于公社的沙龙王家、陈家庄、爱于庄、刘家滩、渠崖、柳家庄6个大队仍留威海市外,其余村庄划归荣成,县界北起皂埠嘴,南至靖海镇之苏山岛,东起成山头,西至正棋山南麓,中部与文登县黄山阳、蔡官屯河口接壤,南北长78公里,东西宽33公里,总面积1563平方公里。19947月,桥头、泊于两镇划归环翠区管辖,西北起崖西镇西柳村至管家村,北起埠柳镇汤家村至杜家村、西豆山村,港西镇西星日村与环翠区接壤。此后,荣成辖26个镇,总面积为1392平方公里,总人口68.8万人。

  (4)地理状况

  地理位置 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地濒黄海中部,位于北纬36°45"——37°27"、东经122°08"——122°42"之间。

  行政区划位置 为山东省最东部的一个县级市,西接文登市,西北接环翠区,北、南、东三面环海,越海北达大连,东与朝鲜、韩国隔海相望,南与青岛、上海相通。

  境内交通 陆路以市区为轴心,公路向各乡镇辐射。东至寻山镇10公里,至俚岛镇22公里,至马道镇压29公里,至成山卫镇38公里,至龙须岛镇51公里。南至崂山镇8公里,至滕家镇15公里,至王连镇37公里,至斥山镇30公里,至石岛镇37公里。西南至人和镇43公里,至靖海镇53公里,至邱家镇43公里,至黄山镇36公里,至上庄镇28公里。东南至东山镇23公里,至宁津镇29公里,至镆铘岛38公里。西至大疃镇13公里。西北至荫子镇12公里,至崖西镇19公里,至港西镇44公里。北至夏庄镇11公里,至埠柳镇39公里。

  境外交通 西北出荫子夼经大水泊至文登城42公里,经文登、牟平至烟台市芝罘区165公里,经文登沿潍石公路至莱阳市195公里,至省会济南市581公里,经济南北折至首都北京891公里;出荫子夼经文登市、乳山市、海阳县、即墨市至青岛市301公里;西北出崖西镇至威海市环翠区73公里。

  海路以石岛港为基点,西至青岛128海里,至日照港195海里;南至连云港235海里,至上海532海里;北至大连146海里;东至韩国仁川197海里。

2、行政区划

  (1)清代

  清朝,县下设乡、社,即以乡领社,以社领村。唯文登县仍袭元、明朝旧例,县下设都、里,由都领里,由里领村。里,本为群众互助组织,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谕户部“编民百户为里。婚姻、死丧、疾病、患难,里中富者助财,贫者助力。春耕秋获,通力合作,以教民睦”,后演化为一级行政单位,都、里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区与乡。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荣成县后,除原成山卫守备署所领的朝阳都十一里外,另由文登县拨归的温泉都有一、二、三、四、五、七、九里及云光都六、十里,全县共辖320754村。

  朝阳都西起埠柳镇,东至龙须岛,北起鸡鸣岛,南至高落山脊。包括今之埠柳、成山卫、龙须岛、马道、俚岛、寻山、荫子、夏庄、崖头、城西、崂山等镇及崖西镇南部、大疃镇东部。

  温泉都西起海埠海口,东至港西,北起泊于乡,南至崖西乡北部。包括今之港西、崖西及环翠区之泊于、轿头、崮山等乡镇。

  云光都西起斥山,东至宁建,北起高落山前,南至石岛镇。包括今之斥山、王连、石岛、东山、宁津、镆铘岛等镇。斥山、王连、石岛等镇为六里;东山,宁津、镆铘岛等镇为十里。

  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189871日),英国强租威海卫,割占境内大岗头、北港西、杜家、教里、报信、碑鲁弧线以北88村为租界区,荣成实辖666村,直至民国初年。

  (2)民国时期

  民国成立,裁废都里,初设乡,后改乡为区,全县划为六乡(区)666村。

  一区又称喜雨乡,地跨今龙须岛、成山了卫、马道等镇及埠柳镇东部上埠头、姚家一带,共辖107村,区公所驻成山卫。

  二区又称不夜乡,西接英租界,东与一区为邻,北至鸡鸣岛,南至伟德山分水岭,地跨今年今埠柳镇及港西镇东部,共辖49村,区公所驻槌柳镇。

  三区又称集贤乡,北至伟德山分水岭,西与文登市接壤,东与四区为邻,地跨今崖西、荫子镇及环翠区桥头镇西南部,共辖101村,区公所驻柳家场。

  四区又称青安乡,西接三区,北接一区,南与五区相接,地跨今俚岛、夏庄、寻山等镇,共辖121村,区公所驻寻山所。

  五区又称中和乡,西接三区,北、东接四区,南至高落山分水岭,地跨今崖头、城西、滕家、崂山等镇及大疃镇东部,共辖163村,区公所驻崖头集。

  六区北起高落山分水岭,西与文登市接壤,地跨今王连、斥山、石岛、东山、宁津、镆铘岛等镇,共辖163村,区公所驻石岛镇。

  1929年,以成山卫即县府驻地增设一区,其他各区序列顺序。区公所驻地则改为:一区驻成山卫,二区驻上埠头,三区驻埠柳村,四区驻柳家场,五区驻寻山所,六区驻崖头集,七区驻石岛。

  1930年,区下设乡镇,乡镇下设邻。全县划为714239199310689邻:

  一区   1 4 56 301邻。

  二区   1433131518邻。

  三区   139233 920邻。

  四区   2372561233邻。

  五区   2432422217邻。

  六区   3424392107邻。

  七区   4314542393邻。

  一区:朝阳镇(成山卫城里)、武宁乡、康村乡、黄埠乡、西隆乡。

  二区:华林镇(林村)、成山乡、东山乡、松杨乡、蒲家乡、大岗乡、蔡家乡、丰年乡、三义乡、马山乡、石东乡、石西乡、郑家乡、宫家乡、墩东乡、岳家乡、曲格乡、窑山乡、镇海乡、泊子乡、法新乡、耩后乡、滨海乡、神堂乡、白云乡、金角乡、烟墩乡、又新乡、普育乡、文会乡、凤埠乡、燕国乡、杏林乡、杏春乡、杏南乡、石埠乡、沟崖乡、上埠乡、汉章乡、张格乡、从新乡、姚家乡、王家乡、庙院乡。

  三区:埠柳镇、上疃乡、不夜乡、凤头乡、黄山乡、港山乡、山后乡、墩后乡、泊子周乡、北城乡、大西乡、小西乡、灰树乡、李家乡、旭口乡、龙家乡、芹夼乡、巍巍乡、坎地乡、营洛乡、蓦驾乡、下庄乡、车古乡、杭上乡、南兰乡、北兰乡、纸房乡、石桥乡、现都乡、梁家乡、虎台乡、邹家乡、黄沟乡、新城乡、孔家乡、进文乡、梁南乡、沙楼乡、南港乡、河西乡。

  四区:崖西镇、荫子夼镇、博爱乡、兰村乡、共合乡、涧北乡、民治乡、长湾乡、爱国乡、松里乡、大贞乡、双顶乡、落西乡、和平乡、板石乡、育才乡、朱埠乡、建国乡、民有乡、福禄乡、雨山乡、立驾乡、集贤乡、明德乡、崇德乡、卧龙乡、西贞乡、民生乡、三民乡、埠东乡、大同乡、所前乡、至诚乡、小埠乡、大山乡、吉子乡、建设乡、南台乡、新庄乡。

  五区:寻山所镇、俚鸟镇、黄宝乡、道南乡、三义乡、逍遥乡、花园乡、小疃乡、文新乡、颜岛乡、四合乡、北山乡、墩周乡、墩西乡、竹村乡、民治乡、亮福乡、五里乡、法新乡、龙家乡、马石乡、民友乡、南岛乡、后疃乡、峨石乡、民享乡、虎础乡、陈崖乡、十里乡、虎岭乡、迎石乡、青安乡、塔山乡、菜沟乡、双顶乡、石山乡、马牙乡、席家乡、青鱼乡、罗山乡、嘉峰乡、大山乡、中金乡、百峰乡、潮海乡;

  六区:崖头镇、小落镇、滕家镇、公义乡、小河乡、隆峰乡、同家乡、古迹乡、夏庄乡、甲夼乡、青义乡、家安乡、公成乡、海楼乡、宝岛乡、屯岛乡、宁家乡、古塔乡、临海乡、雨脉乡、鲍山乡、河南乡、河北乡、蒲杨乡、互助乡、清安乡、共安乡、院埠乡、三合乡、阎埠乡、孤庵乡、三议乡、桑梓乡、葫芦乡、孔家乡、临河乡、守望乡、保安乡、同乐乡、回澜乡、卧龙乡、泥沟乡、西南乡、碌对乡、十字乡。

  七区:石岛镇、斥山镇、柳树集镇、宁津所镇、龙山乡、大同乡、青山乡、三民乡、震龙乡、河北乡、民有乡、慕家乡、民治乡、自治乡、四维乡、龙门乡、港西乡、明德乡、凤凰乡、维新乡、卧龙乡、五权乡、港阴乡、东海乡、山前乡、尚志乡、福海乡、张家乡、所前乡、万金乡、万备乡、玉琳乡、朝阳乡、滨海乡、镆铘乡。

  1936年缩整乡镇,全县14239乡改为1136679村:

  一区 辖11乡:朝阳镇、城厢乡。共6村。

  二区 辖1 6乡:华林镇、马山乡、上埠乡、喜雨乡、成山乡、东山乡、彩石乡。共103村。

  三区 辖13乡:联合镇、伟德乡、凤北乡、环海乡。共38村。

  四区 辖28乡:荫子夼镇、崖西镇、福禄乡、小埠乡、建设乡、大贞乡、南台乡、博爱乡、民治乡、兰村乡。共108村。

  五区 辖25乡:寻山镇、俚岛镇、三义乡、青安乡、亮福乡、中金乡、峨石乡。共123村。

  六区 辖26乡:崖头镇、滕家镇、古迹乡、永宁乡、忠正乡、正谊乡、盘龙乡、滨海乡。共152村。

  七区辖27乡:石岛镇、凤西镇、震海乡、府海乡、保安乡、龙凤乡、龙海乡、津海乡、巽海乡。共149村。

  (3)抗日民主政府时期

  19402月,日本侵略军入侵荣成,国民县政府宣布解散。49日,中共荣成县委邀请各界代表成立荣成县抗日民主政府,全县划为6区:一区(成山卫)、二区(埠柳)、三区(崖西)、四区(俚岛)五区(滕家)、六区(石岛)。12月,改6区为10区:一区(伟德山)、二区(俚岛)、三区(荣山)、四区(成山)、五区(埠柳)、六区(荫子夼)、开区(崖头)、八区(滕家)、九区(斥山)、十区(宁津)。

  1941311日,扩大区划,区设乡,全县辖751689村:

  一区(崖头)辖7乡,青山乡、古迹乡、联合乡(后改藏村乡)、道南乡、滨海乡(后改海崖乡)、崖头乡、龙河乡(后改徐家乡),共94村。

  二区(俚岛)辖7乡:寻山乡、亮福乡、峨石乡、大疃乡、青埠乡、青安乡、爱伦乡,共109村。

  三区(成山卫)辖8乡:林村乡、彩石乡、石水乡、马山乡、朝阳乡、锥山乡、东山乡、成山乡,共100村。

  四区(埠柳)辖6乡:环海乡、上埠乡、埠柳乡、凤北乡、伟德乡、不夜乡,共68村。

  五区(荫子夼)辖7乡:崖西乡、博爱乡、大贞乡、民治乡、建设乡、维新乡、荫子乡,共99村。

  六区(滕家)辖8乡:垛山乡、塔后乡、滕家乡、风山乡、崂山乡、古塔乡、小落乡、套河乡,共90村。

  七区(斥山)辖8乡:八河乡、寨前乡、柳树乡、甲子山乡、东海乡、宁津乡、镆铘乡、斥山乡,共129村。

  19422月,撤销乡的建制,成立行政村,由区直接领导。全县由7区改为112区:崖头镇、伟德山区、垛山区、雨山区、凤山区、荣山区、成山区、杏华口区、寻山区、崂山区、风山区、龙山区、甲子山区。1945年崖头镇改为崖头区,撤销垛山区,增设斥山区,境内仍划为13区。

  1945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石岛解放。9月,胶东行政公署决定建立石岛特区,由专区直辖。1031日,将荣成县龙山区、甲子山区、斥山区划为石岛特区,全县为10区:伟德山区、崖头区、雨山区、凤山区、荣山区、成山区、杏华口区、寻山区、崂山区、风山区。1946年撤销杏华口区、风山区。194611月,石岛特区改为石岛市。194812月,石岛缩小市区,将甲子山区、斥山区划归荣成。

  (4)建国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县划为12区:崖头区、伟德山区、雨山区、凤山区、成山区、荣山区、俚岛区、寻山区、垛山区、崂山区、斥山区、甲子山区。19505月石岛市撤销,归属荣成,改为石岛区。桥头、港西两区由威海市划归荣成,全县划为15区。9月,奉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县以下区之名称均以数字排列”令,经文登专署核准,崖头区改为一区、伟德山区改为二区、雨山区改为三区、凤山区改为四区、成山区改为五区、荣山区改为六区、俚岛区改为七区、寻山区改为八区、垛山区改为九区、崂山区改为十区、斥山区改为十一区、甲子山区改为十二区、桥头区改为十三区、港西区改为十四区、石岛区保留原名。

  19513月,区下建乡:

  一区 辖5乡:崖头乡、蒲头乡、八甲乡、海崖乡、青山乡。

  二区 辖9乡:青埠乡、阎家乡、崖西乡、大山乡、蒿埠乡、藏村乡、石硼乡、甲夼乡、埠前乡。

  三区 辖8乡:三冢乡、涧北乡、柳家乡、龙河乡、耩上乡、兰家乡、荫子乡、流水乡。

  四区 辖13乡:学福乡、沙楼乡、埠柳乡、凤头乡、兰格乡、不夜乡、虎台乡、梁家乡、青矶乡、龙家乡、上埠乡、香山乡、营洛乡。

  五区 辖7乡:泊子乡、马山乡、河西乡、公蛾乡、康村乡、城厢乡、曲格乡。

  六区 辖5乡:霞口乡、蒲家乡、城东乡、石家乡、成山乡。

  七区 辖15乡:林村乡、杏沟乡、马道乡、利查乡、神堂乡、金角口乡、俚岛乡、关沈乡、逍遥乡、颜家乡、大庄乡、倭岛乡、高家乡、小岗乡、福台乡。

  八区 辖9乡:青安乡、赵家乡、楚家乡、牛口乡、神道乡、道南乡、莱南乡、青鱼乡、竹村乡。

  九区 辖8乡:双顶乡、板石乡、塔后乡、岭后乡、垛山乡、横山乡、后头乡、大泥乡。

  十区 辖12乡:河南乡、岳家乡、风山乡、滕家乡、桑梓乡、打铁乡、鲁家乡、大落乡、小落乡、崂山乡、斜口乡、古塔乡。

  十一区 辖13乡:东岛乡、桥沟乡、常家乡、斥山乡、火塘乡、尹格乡、桃园乡、东山乡、双榜乡、寨前乡、龙山乡、石河乡、原家乡。

  十二区 辖11乡:宁津乡、钱家乡、所东乡、马家乡、东墩乡、滨海乡、渠格乡、柳树乡、崮山乡、十里乡、镆铘乡。

  十三区 辖12乡:观里乡、屯钟家乡、宋家乡、白马乡、于家乡、报信乡、桥头乡、孟家乡、子城乡、柴里乡、新庄乡、大贞乡。

  十四区 辖9乡:港西乡、港山乡、星日乡、屯候乡、爱于乡、金鸡乡、泊于乡、邓格乡、夏庄乡。

  石岛区 辖5乡:大鱼岛乡、张家乡、姜家乡、车脚乡、石岛街乡。

  195441日,石岛县成立,荣成县石岛区、十一区、十二区共33个乡及文登县十区、十一区共22个乡划归石岛县。荣成县划12个区,原十三区改为十一区、十四区改为十二区。1955年遵照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及县辖区公所的名称应改按地名称呼”的批复,于926日经文登专署批准,将12个区的名称分别改为:青山区、伟德区、雨山区、凤山区、成山区、荣山区、俚岛区、环海区、垛山区、崂山区、桥头区、港西区。

  19563月,石岛县撤销,原石岛县所辖区域全部划归荣成,并由文登县划来黄山、章村两区30乡。撤销荣成原属环海、垛山、荣山三区。环海区所辖牛口、楚家、道南、神道4乡并入青山区;福台、竹村、莱园、青鱼、青安、赵家6乡并入俚岛区。荣山区所辖杏沟、神堂、林村、利查、马道、香山6乡并入俚岛区;河西、曲格、泊于3乡并入成山区;上埠乡并入凤山区。垛山区所辖兰家、垛山、塔后、岭后、岗上、流水6乡并入雨山区;龙河乡并入青山区。雨山区所辖大贞、子城、新庄3乡划归桥头区。章村区所辖花园、高落2乡并入崂山区。调整后,全县划为151883个街。1957118日全县划为213571022村。

  1957年撤销区的建制,除黄山、甲子山、成山、靖海4区暂时保留外,其余各区全部撤销,由县直辖各乡。195831日将黄山、甲子山、成山、靖海4区撤销,57处乡镇并为39处:

  石岛镇、崖头镇、滕家乡、崂山乡、常家乡、马岭乡、河东乡、斥山乡、镆铘乡、宁津乡、柳树乡、大庄乡、靖海乡、上庄乡、黄山乡、铺里乡、邱家乡、邢家乡、大疃乡、章村张、垛山乡、荫子乡、桥头乡、观里乡、墩前乡、泊于乡、港西乡、埠柳乡、上埠乡、城厢乡、大岗乡、俚岛乡、林村乡、寻山乡、藏村乡、夏村乡、人和乡、玄镇乡、朱口乡。

  1958815日,撤销大岗、上埠、港西、观里、墩前、藏村、垛山、夏村、章村、邢格、铺里、邱家、大庄、朱口、玄镇、马岭、河东、镆铘等18乡,增设崖西乡。9月斥山乡并入石岛镇,全县共划为21处乡镇。195893日,全县成立21处“政社全一”的人民公社:

  黎明(崖头镇)、跃进(俚岛乡)、燎原(崂山乡)、东方红(柳树乡)、人和、凤山(埠柳乡)日升(常家乡)、先进(泊于乡)、红旗(寻山乡)、靖海、卫星(黄山乡)、滕家、星火(上庄山乡)、成山、明光(桥头乡)、红光(荫子乡)、邹山(大疃乡)、灯塔(林村乡)、东风(宁津乡)、先锋(石岛镇)、伟德(崖西乡)。107日,公社改按地名称呼。21处人民公社的名称是:

  崖头人民公社,辖52村:寻山人民公社,辖55村;俚岛人民公社;辖60村;林村人民公社,辖34村;埠柳人民公社,辖56村;泊于人民公社,辖32村;桥头人民公社,辖54村;崖西人民公社,辖65村;荫子人民公社,辖51村;崂山人民公社,辖26村;滕家人民公社,辖43村;邹山人民公社,辖52村;上庄人民公社,辖48村;黄山人民公社,辖53村;靖海人民公社,辖43村;人和人民公社,辖41村;石岛人民公社,辖54村;常家人民公社,辖32村;柳树人民公社,辖39村;宁津人民公社,辖57村;成山人民公社,辖73村。

  人民公社化后,村改称生产大队或生产队。全县公社处数增减频繁,195810月,桥头、泊于两处人民公社划归威海市。是年12月,邹山人民公社改称大疃人民公社。19592月,撤销林村、崂山、柳树、靖海4处人民公社。19625月,恢复靖海人民公社。19632月,恢复柳树、崂山两处人民公社;是年8月,增设镆铘岛人民公社。19641月,恢复林村人民公社;是年5月,林村、常家、柳树人民公社分别改称马道、王连、东山人民公社。19656月,桥头、泊于、卧龙3处人民公社由威海市划归荣成县。19668月,增设斥山、邱家、兰家、港西、玄镇、蒲家、夏庄7处人民公社;是月,薄家、卧龙人民公社改称龙须岛、柳家人民公社;成山人民公社改称城厢人民公社。19686月,崖头人民公社改称黎明人民公社。197511月,撤销兰家、柳家、玄镇、港西、镆铘岛5处人民公社。19822月,城厢人民公社改称成山卫人民公社;黎明人民公社、石岛人民公社分别改称崖头镇、石岛镇。此时全县辖23处人民公社、2处镇。

  19844月,撤销全县23处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建置,并新增港西、兰家、镆铘岛3处乡,此时全县划为12处镇、16处乡。28处乡镇分别是崖头镇、俚岛镇、成山卫镇、龙须岛镇、埠柳镇、滕家镇、上庄镇、靖海镇、斥山镇、石岛镇、桥头镇、人和镇;寻山乡、马道乡、港西乡、夏庄乡、崖西乡、泊于乡、大疃乡、崂山乡、王连乡、邱家乡、黄山乡、东山乡、宁津乡、荫子乡、兰家乡、镆铘岛乡。198912月,寻山乡、东山乡、宁津乡、王连乡、邱家乡、黄山乡、大疃乡、崂山乡、马道乡、夏庄乡、崖西乡、泊于乡12处乡改为镇,此时全市辖24处镇、4处乡。199310月,荫子乡、港西乡、镆铘岛乡、兰家乡4处乡改为镇,同时兰家乡更名为城西镇。19947月,泊于镇、桥头镇划归环翠区。此时全市辖26处镇。此后再无变化。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
2008/2/2 8:36:53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山东荣成村镇概略.
ju山东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806
经验:2808
金币:2808
注册:2007年3月2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3、荣成村镇历史

崖头镇
崖头,历代相传,此处原有胡、孙等姓散居,年代、村名无考。宋末,张姓由云南移民徙此定居,因处河畔两岸多大柳树,故名大柳村。明嘉靖二年(1523)河水改道,柳树被伐,以村后之悬崖,更名崖头。3550户。
   
后龙河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临龙河,故以河为名。后村南又建一村,村名前龙河,此村遂更名后龙河。164户。
   
赵家岭清顺治年间,赵姓建村,名赵家庄。1981年更名赵家岭。33户。
   
谭家庄清雍正年间,谭姓建村,故名。60户。
   
水门口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河水沿村口南流,故名水门口。255户。
   
小圈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三面环河,故名小圈。27户。
   
不落明洪武年间建村, 因村前有不落, 故名不落后。后简化为不落。145户。
   
夼北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处沟夼之北岸,故名。214户。
   
前密文明正统年间建村,因村处沙拉前之泥湾旁,故称前泥湾。1925年村以吉祥佳言更名前密文。161户。
   
后密文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沙拉后之泥湾旁,称后泥湾。1925年村以吉祥佳言更名后密文。103户。
   
后沟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处土地庙后沟,故名庙后沟。后简化为后沟。106户。   

鸭湾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鸭子湾畔,故名。110户。
   
岗西明嘉靖年间,许姓建村,名许家屯。后改称许家大疃。清顺治年间又以村处山岗之西,更名岗西。470户。
   
张家元末建村,因村处青山之后,故名青山后。明成化年间张姓迁入,更名青山后张家。后简称张家。295户。
   
吕家明弘治年间, 吕姓建村, 地处青山之后,名青山后吕家。后简化为吕家。161户。
   
丁家明嘉靖年间, 丁姓建村, 地处青山之后,名青山后丁家。后简化为丁家。149户。
   
马安屯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西马山形似马鞍,故名马鞍屯。后简化为马安屯。46户。
   
刁家沟明洪武年间,刁姓建村,地处山沟,故名。494户。
   
上宋家明天启年间,宋姓徙至山之上定居成村,故名。266户。
   
八甲明洪武年间,张姓建村,以念祖籍,命名八甲。304户。
   
河西王家明弘治年间,王姓建村,名王家庄。1981年以村东有河,更名河西王家。290户。
   
蒲头明天启年间建村,因村处原崖头河流入沽河之口岸,故名浦头。后演变为蒲头。502户。
   
新庄明崇祯年间,许姓由今本市崖头镇岗西徙此定居建村,因地处崖头村,张姓新建的庄子故名新庄。1302户。
   
大泊子元至元年间,高姓建村,名泊子。清康熙年间村南又建一村,该村遂更名大泊子。450户。
   
小泊子清康熙年间,高姓建村。因村位于泊子村南,故名小泊子。206户。
   
台上刘家明嘉靖年间,刘姓建村,因地处黄泥高台,名黄泥台上刘家。后简化为台上刘家。1490户。
   
台上楚家明永乐年间,楚姓建村,名楚家庄。后以村处高台上,更名台上楚家。315户。
   
台上邹家明天顺年间,邹姓建村,因地处高台之上,故名。610户。
   
道北刘家明天启年间,康姓建村,名康村。刘姓迁入,以村处古官道之北,更名道北刘家。219户。
   
道北于家明崇祯年间,于姓建村,村处古官道之北,故名。175户。
   
道南于家明崇祯年间,于姓建村,村处古官道之南,故名。299户。
   
道南姜家明永乐年间,于姓建村,名于家庄。后姜姓迁入,以地处古官道之南,更名道南姜家。1939年彭家庄并入此村。711户。
   
乡宦庄元末建村,原名杏林村。后于姓迁入,念先祖为官,更名乡宦庄。136户。
   
沟东崖明天顺年间建村,因村处山沟东崖,故名。231户。
   
神道沟明崇祯年间建村,村处沟旁。相传,古时有仙人在此路过,故名神道沟。182户。
   
小孙家明嘉靖年间,孙、张、李三姓分别建村,名小孙家、张家、小李家。后三村合并,统称小孙家。261户。
   
石桥子明万历年间,王姓建村,因村东有一石桥,故命名石桥子。212户。
   
河崖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沽河岸畔,故名河崖。215户。
   
西庄明嘉靖年间,岳姓建村,以铸铁为业,名大炉庄。后以方位更名西庄。1949年更名岳家庄。1981年复名西庄。55户。
   
郭家庄明洪武年间,郭姓建村,故名。194户。
   
大岳家明洪武年间,岳姓建村,村临院埠庵,名院埠村。后以姓氏更名岳家。明成化年间,因村南建一村,该村改称大岳家。314户。
   
小岳家明成化年间,岳姓建村,名岳家南疃。因村位于大岳家村南,后改称小岳家。170户。
   
沽泊姚家明洪武年间,乔姓建村,名乔家庄。姚姓迁入,以村处沽河北岸泊地,更名沽泊姚家。后简化为姚家。1981年复今名。110户。
   
沽泊阎家明永乐年间,赵姓建村,名赵家庄。阎姓迁入,以村处沽河泊地,更名沽泊阎家。后简化为阎家。1981年复今名。326户。
   
南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蒲头之南高岗,名蒲头南岗。后简化为南岗。1981年更名南。450户。
   
杨格庄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杨树茂密之地,故命名杨格庄。446户。
   
黎明明洪武年间,彭姓建村,以地处高台,名台上彭家。清康熙年间以皇帝赐彭姓楼房一幢,更名楼下。1968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对黎明生产合作社的批示,更名黎明。420户。
   
海崖元至正年间,时姓建村,名时家庄。后改称二柳村。清雍正年间又以村东临海,更名海崖。解放后毛家村并入海崖。568户。
   
向阳埠清康熙年间,陈向阳建村,村处沽河北岸,故名向阳埠。177户。
   
小河于家清嘉庆年间,于姓建村,村临小河,故名。130户。
   
河南,明成化年间,彭、鞠两姓徙至沽河南岸分别建村,名河南彭家、河南鞠家。后陈姓迁入,两村合并,改称河南陈家。后简化为河南。738户。
   
台上林家明正德年间,林姓建村,地处高,名台上林家。208户。
   
南沽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沽河西岸,名沽里。后以村处崖头之南,更名南沽。320户。
   
碌对岛清康熙年间,曲、孙两姓分别徙此定居建村。清乾隆年间,于、李、王分三处定居,以姓氏多者分称于家、李家、王家,1961年三村合并,统称碌对岛。村民委员会名称以岛为名。436户。
   
于家清康熙年间,曲姓在碌对岛上建村,以岛命名。后于姓迁入,以姓氏改名于家。属碌对岛村委会辖。
   
王家清雍正年间,孙姓在碌对岛上建村,以岛命名。后王姓迁入,以姓氏改名王家。属碌对岛村委会辖。
   
李家清康熙年间,曲姓在碌对岛上建村,以岛命名。后李姓迁入,以姓氏改名李家。属碌对岛村委会辖。
   
大迟家元至元年间,迟姓兄弟二人各建一村,以兄所建村称大迟家。195户。
   
小迟家元至元年间,迟姓兄弟二人各建一村,以弟所建村称小迟家。141户。

  港西镇
   
大岚头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处一大片山岚之南头,故名大岚头。277户。
   
鸡鸣岛清乾隆年间建村,以岛命名。72户。
   
王家清康熙年间,王姓建村,故名。90户。
   
大西元至正年间建村,原名曲家庄。孙姓迁入后更名孙家庄。清时,村东又建一小孙家庄,该村遂改名大孙家庄。后以村处青矶岛之西,改称大西庄,1981年更名大西。226户。
   
小西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建于孙家庄村东,故名小孙家庄。后以村处青矶岛之西,改称小西庄,1981年更名小西。152户。
   
灰树清顺治年间,玄姓建村,名玄家。李姓近老灰树建村,名灰树底下。后两村合并称灰树。90户。
   
北港西元至元年间建村,因村处港叉西岸,故名港西。后村南建一南港西,此村遂更名北港西。771户。
   
泊子周家明永乐年间,周姓建村,村临泊地,故名。210户。
   
李家清康熙年间,李姓建村,故名。107户。
   
北城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北有一东西走向的陡崖,形似一堵城墙,故名北城。230户。
   
旭口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临海口,旭日东升,光照村庄,故命名旭口。433户。
   
东星日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临星日山东,故以方位称东星日。122户。
   
西星日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临星日山西,故以方位称西星日。180户。
   
王官庄清顺治年间,王姓建村,因念先父在朝为官,故命名王官庄。290户。
   
黄山口清雍正年间建村,因村临黄色土质之山口,故名。72户。
   
港山后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角山之后,濒临港地,故名港山后。346户。
   
山后鞠家,明崇祯年间,鞠姓建村,因地处梧桐山后,故名山后鞠家。127户。
   
墩后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烟墩之后,故名。97户。
   
巍巍元大德年间建村,因村位于风草顶山北麓,以山势巍峨命名巍巍。400户。
   
龙家清康熙年间,龙姓建村,故名。806户。
   
芹夼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野芹菜丛生的夼地,故名芹夼。属龙家村民委员会辖。   

马格,元中期,马姓建村,名马家庄。后演变为马格。388户。

    成山卫镇
   
成山一村明洪武年间设卫,名成山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荣成县,裁卫成村,村以卫为名。1930年划为五村,此村名永安村。建国后按序号称城厢一村。1981年该村更名成山一村。295户。
   
成山二村明洪武年间设卫,名成山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荣成县,裁卫成村,村以卫为名。1930年划为五村,此村名永泰村。建国后按序号称城厢二村。1981年更名成山二村。321户。
   
成山三村明洪武年间设卫,名成山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荣成县,裁卫成村,村以卫为名。1930年划为五村,此村名天顺村。建国后按序号称城厢三村。1981年更名成山三村。260户。
   
成山四村明洪武年间设卫,名成山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荣成县,裁卫成村,村以卫为名。1930年划为五村,此村名文兴村。建国后按序号称城厢四村。1981年更名成山四村。197户。
   
成山五村明洪武年间设卫,名成山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荣成县,裁卫成村,村以卫为名。1930年划为五村,此村名正阳村。建国后按序号称城厢五村。1981年更名成山五村。297户。
   
北曲格元至元年间, 曲姓建村, 名曲格。后分成两村,该村按方位称北曲格。420户。
   
南曲格元至元年间, 曲姓建村, 名曲格。后分成两村,该村按方位称南曲格。111户。
   
柳夼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多柳树的夼地,故名柳夼。132户。
   
仙人桥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北海边有一巨石似桥,人称仙人桥,故以此命村。84户。
   
瓦夼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夼地,民以烧砖瓦为业,故名瓦夼。43户。
   
冯家庄明崇祯年间,冯姓建村,故名。90户。
   
沙沟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处沙沟之畔,故名沙沟。109户。
   
磨山明正德年间,袁、蔡、刘三姓迁此分建三村,名袁家庄、蔡家庄、小岗顶。后三村合称东三村。1981年更名磨山。96户。
   
岳家庄明建文年间,岳姓建村,故名。430户。
   
墩东夼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烟墩之东夼地,故名墩东夼。114户。
   
落龙湾清康熙年间,卢姓建村,名卢家庄。后以村临落龙湾更名。48户。
   
西北泊清咸丰年间建村,因村处卫城西北之泊地,故名西北泊。65户。
   
成山六村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处卫城北,名城后,后改称武宁村。建国后按序号更名城厢六村。1981年更名成山六村。254户。
   
小五队1916年,蔡风亭建村,名蔡风亭。公社化时属成山六村第五队,称小五队。属成山六村村委会辖。
   
城东郭家明崇祯年间,郭姓建村,名郭家庄。1981年更名城东郭家。123户。
   
东张家庄明洪武年间,张姓建村,名张家庄。1981年更名东张家庄。53户。
   
小岗南头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小岗之南,故名小岗南头。132户。
   
宫家庄元至大年间,宫姓建村,故名。144户。
   
康村明嘉靖年间建村,原名筐村。后以吉祥佳言,更名康村。170户。
   
黄埠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临黄埠山,故名黄埠。198户。
   
北郑家清顺治年间,郑姓建村,名郑家。1981年更名北郑家。201户。
   
黄埠山前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黄埠山之阳,故名黄山。后更名黄埠山前。98户。
   
石水河西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石水河西岸,故名。206户。
   
吴家疃明万历年间建村,原名穿道石水。后吴姓迁入更名吴家疃。41户。
   
石水袁家庄明永乐年间,袁姓徙至石水河畔建村,故名。49户。
   
王家疃明崇祯年间,崔姓建村,名崔家庄。后王姓迁入,更名王家疃。42户。
   
窑上明万历年间,孙姓建村,以烧窑为业,故名窑上。138户。
   
李家庄清康熙年间,李姓建村,故名。34户。
   
北盐滩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临海滩,以烧盐为业,故名盐滩。后同族在村南又建一村,故该村以方位改称北盐滩。60户。
   
南盐滩清康熙年间建村,村临海滩,因村位于北盐滩之南,故以方位称南盐滩。47户。
   
肖水河明嘉靖年间,肖姓建村,名肖家庄。后以村临河,更名肖水河。62户。
   
车祝沟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处沟畔,修筑卫城时,运料车辆、人马常在此地休住,故名车住沟。后演变为车祝沟。117户。
   
马山寨明隆庆年间建村,因村处马山,且临兵寨,故名马山寨。122户。
   
唐家庄清顺治年间,唐姓建村,故名。109户。
   
瓦房姚家明崇祯年间,姚姓建村,因地处古瓦房遗址,故名瓦房姚家。51户。
   
秦格清顺治年间,秦姓建村,故名。78户。
   
沟黄家清乾隆年间,黄姓建村,名黄家庄。1981年更名沟黄家。94户。
   
北泊子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临泊地,故名泊子。1962年分为两村,该村以方位称北泊子。119户。
   
南泊子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临泊地,故名泊子。1962年分为两村,该村以方位称南泊子。124户。
   
葛家明永乐年间,葛姓建村,故名。65户。
   
西公鹅嘴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形似公鹅嘴半岛之西,故以方位称西公鹅嘴。78户。
   
东公鹅嘴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形似公鹅嘴半岛之东,故以方位称东公鹅嘴。343户。
   
夏疃清顺治年间,夏姓建村,故名。120户。
   
马山大疃明万历年间,吕姓建村,因兄弟中排行老大,故名大疃。1981年更名马山大疃。71户。
   
马山张家清嘉庆年间,张姓徙此建村,名张家庄。1981年以村临马山更为今名。40户。
   
马山蔡家清顺治年间,蔡姓徙此建村,名蔡家庄。1981年以村临马山更为今名。57户。
   
马山刘家清乾隆年间,刘姓徙此建村,名刘家庄。1981年以村临马山更为今名。90户。
   
马山王家清雍正年间,王姓徙此建村,名王家庄。1981年以村临马山更为今名。70户。
   
沟刘家清顺治年间,李姓徙至沟畔建村,名沟李家。后刘姓迁入,更名沟刘家。97户。
   
后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返映之北,故名后。96户。龙须岛镇
   
大西庄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古瓦房之西,故以远称大西庄。320户。
   
小西庄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古瓦房之西,故以近称小西庄。260户。
   
河口明正统年间建村,因村濒河流入海之处,故名河口。233户。
   
东霞口明弘治年间建村,因村处山口之东,晚霞通过山口,直射村庄,故以方位
称东霞口。120户。
   
西霞口明弘治年间建村,因村处山口之东,晚霞通过山口,直射村庄,故以方位称西霞口。497户。
   
礼村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丛山之中,故名里丛村。后演变为礼村。417户。
   
泊南崖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泊地之南高崖,故名泊南崖。310户。
   
侯家庄清顺治年间,侯姓建村,故名。149户。
   
大岗明弘治年间建村,因村临高岗,故名大岗。200户。
   
郑家庄清顺治年间,郑姓建村,故名。40户。
   
蒲家泊明天顺年间,蒲姓建村,村处泊地,故名。271户。
   
皂角树建村年代无考,因村临皂角树,故名。属蒲家泊村委会辖。
   
马厂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临草场之北一巨石,形似卧马,故名马场。后演音为马厂。64户。
   
大石家泊明崇祯年间,李姓建村,村处泊地,名石家泊。后村西又建一村,该村遂称大石家泊。312户。
   
小石家泊清顺治年间,石姓建村,村处泊地。因村位于石家泊西,故称小石家泊。118户。
   
马家疃明万历年间,马姓建村,故名。196户。
   
落凤岗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临形似凤凰的山,以吉祥佳言命名落凤。后演音落凤岗。402户。
   
瓦房庄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临古瓦房遗址,故名瓦房庄。305户。
   
东岗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东临迎山,名东。1981年更名东岗。297户。
   
卧龙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临形似卧龙的河流,故名卧龙。254户。
   
松埠嘴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海嘴之上,青松茂密,故名松埠嘴。154户。

埠柳镇
    埠柳宋末建村, 因村前一片蒲草, 河边柳树成行,故名蒲柳。后演变为埠柳。701户。
   
南港西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祖籍北港西之南,故名。248户。
   
凤头建村年代无考,因村临凤山,面背半岛,故名凤岛。后以村处凤山西头,更名凤头。830户。
   
坎地明崇祯年间建村, 因村三面环山,地势坎坷,水源丰富,故命名坎地。141户。
   
营洛建村年代无考, 李姓建村, 因村处莺落山之西,名莺落。后演变为营洛。256户。
   
蓦驾山清顺治年间建村,原名没价山。后有买家山和麦穗山之称。清末以吉祥言更名蓦驾山。95户。
   
学福,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处豆山东麓,故名东豆山。1945年为纪念胶东特级战斗英雄梁学福,更名学福。415户。
   
西豆山明隆庆年间建村,因村处豆山西南麓,故名西豆山。382户。
   
西初家庄元至元年间,初姓徙此分东西同时建两村,该村以方位称西初家庄。89户。
   
东初家庄元至元年间, 初姓徙此分东西同时建两村, 该村以方位称东初家庄。216户。
   
梁南庄元泰定年间建村,因村处梁王城之南,故名梁南庄。323户。
   
沙楼庄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河畔沙丘之上,故名沙楼庄。373户。
   
不夜,春秋时期,莱子置不夜古城。据史料记载,有两种传说,一是莱子立城之时,有日夜出,故名不夜;二是以其近于日出,沐光最先,故直谓之不夜。后废城为村,以不夜名村。895户。
   
河西车家元大德年间, 车姓建村, 村处埠柳河西岸,故以姓氏命名河西车家。123户。
   
上疃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埠柳之北的丘陵土坡上,故名上疃。219户。
   
车古明洪武年间,车姓建村,地处不夜古城驿道之旁,得名车古。410户。
   
杭上明洪熙年间建村,因村处柳树成行的河流上游,故名行上。后演变为杭上。147户。
   
东下庄元至正年间,毛姓建村,村处柳树成行的河流下游,名下庄,后演变为夏庄。1981年以方位更名东下庄。400户。
   
汉章泊建村年代无考,刘、章两姓建村,以刘为,村近泊地,命名汉章泊。150户。
   
西张格明建文年间,张姓建村,名张格。清康熙年间分成两村,该村以方位称西张格。60户。
   
东张格明建文年间,张姓建村,名张格。清康熙年间分成两村,该村以方位称东张格。69户。
   
东姚家山清康熙年间,姚姓建村,名姚家山。清雍正年间姚姓在村西又建一村,亦称姚家山。后前村以方位改称东姚家山。67户。
   
西姚家山清雍正年间,姚姓建村,名姚家山。因村位于东姚家村西,故以方位改称西姚家山。50户。
   
杜家明崇祯年间,杜姓建村,故名。203户。
   
汤家明永乐年间,汤姓建村,以编制筛子为业,名筛子汤。后称汤家。80户。
   
孔家明洪武年间,孔姓建村,名孔家。420户。
   
万家河明嘉靖年间,万姓建村,地处河岸,故名万家河。96户。
   
南蓝格明洪武年间,蓝姓建村,名蓝家庄。后分为南、北蓝家庄。1940年南蓝家庄更名南蓝格。330户。
   
北蓝格明洪武年间,蓝姓建村,名蓝家庄。后分为南、北蓝家庄。1940年北蓝家庄更名北蓝格。180户。
   
上埠头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夼地,故名宅夼。清末以地处白龙河上游河畔,更名上埠头。368户。
   
黄沟明万历年间建村,因地处黄草顶山北夼地,故名黄沟。334户。
   
邹家明建文年间,邹姓建村,故名。338户。
   
虎台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东有一高大石硼,称老虎台,故命名虎台。300户。
   
小虎台1958年因修水库,由虎台迁出部分户另建一村,名小虎台。属虎台村委会辖。
   
大梁家建村年代无考,丁姓建村。明成化年间,梁姓徙此定居,名梁家。后梁姓在村北又建一村,该村遂更名大梁家。130户。
   
小梁家明隆庆年间,梁姓在梁家村北又建一村,故名小梁家。110户。
   
石桥明弘治年间建村, 因村东有一天然石桥, 故名石桥子。1981年更名石桥。107户。
   
现都明崇祯年间建村,因始祖在明朝为官,明亡不愿称臣于清,隐居此地,故命名现都。150户。

马道镇
   
南马道河清初,刘姓沿马道河岸南北分建两村,该村按方位称南马道河。114户。
   
北马道河清初,刘姓沿马道河岸南北分建两村,该村按方位称北马道河。306户。
   
东庙院元皇庆年间建村,因村处玉皇庙之前,故名庙院。后村西又建一村,该村遂更名大庙院。1934年按方位改称东庙院。322户。
   
西庙院元延年间,因村处庙院村西,故称小庙院。1934年按方位改称西庙院。59户。
   
杏北台元末建村,因村处杏林沟北岸之高台上,故以方位称杏林北台。后简化为杏北台。114户。
   
杏南台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处杏林沟南岸之高台上,故以方位称杏林南台。后简化为杏南台。116户。
   
杏石硼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杏林沟北岸大石硼之北,故名杏石硼。103户。
   
小泊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杏林沟,且临泊地,故名杏小泊。后简化为小泊。198户。
   
杏陈家元末,陈姓建村,地处杏林沟,故名杏林陈家。后简化为杏陈家。215户。
   
王家山明嘉靖年间,王姓建村,三面环山,故名。287户。
   
古里高家清道光年间,高姓建村,村临古庙钟鼓楼,故名古楼高家。后演变为古里高家。119户。
   
香山前明弘治年间建村,因村处香山南麓,故名香山前。160户。
   
杏小桥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临小石桥,故名小桥。1981年以地处杏林沟更名杏小桥。100户。
   
国家明正统年间,国姓建村,故名。193户。
   
燕泊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东泊地系冬季大雁栖息之地,故名雁泊。后演变为燕泊。88户。
   
金角口元皇庆年间建村,因地处形似牛角的山口,村北有金银坑,故名金角口。273户。
   
白云东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位于白云寺之东,故名。224户。
   
前神堂口明正德年间建村,因此处有一深塘,故名深塘口。后演变为神堂口。后村北又建一村,该村遂改称前神堂口。249户。
   
后神堂口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位于神堂口之北,故以方位称后神堂口。256户。
   
曲家台明崇祯年间,曲姓徙至马道河北崖建村,地势较高,故名曲家台。100户。
   
东崮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东有崮山,故名东崮。135户。
   
烟墩角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崮山西北角,山上有烟墩,故名烟墩角。544户。
   
东林村明洪武年间建村。后林村、姜家疃、西庄三村并一,称林村。1943年以道为界分成两村,该村按方位称东林村。243户。
   
西林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后林村、姜家疃、西庄三村并一,称林村。1943年以道为界分成两村,该村按方位称西林村。210户。
   
苍耳崖明隆庆年间建村,因村临苍耳崖,故名。67户。
   
沟崖张家明永乐年间,张姓建村,地处沟崖,故名。249户。
   
石山东清乾隆年间建村, 因村处群仙山之东, 故名仙山东。后演变为石山东。154户。
   
东利查埠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退滩地,蜊碴较多,故以方位命名东蜊碴埠。后演变为东利查埠。153户。
   
西利查埠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退滩地,蜊碴较多,故以方位命名西蜊碴埠。后演变为西利查埠。182户。
   
凤凰崖清康熙年间建村,原名南庄。后以村临凤凰山陡崖之下,故更名凤凰崖。67户。

荫子镇
   
前荫子夼元至正年间,姚姓于荫子夼南建村,故以夼命名荫子夼。后村北又建一村,名后荫子夼,该村遂以方位称前荫子夼。501户。
   
后荫子夼明崇祯年间,姚姓于荫子夼北建村,故以方位称后荫子夼。180户。
   
前长湾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处古长湾寺之前,故名前长湾。253户。
   
于家泊明永乐年间,于姓建村,名于家庄。1981年更名于家泊。175户。
   
三冢泊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处泊地,村北有古汉冢三丘,故名三冢泊。120户。
   
杨家沟清康熙年间,杨姓徙至沟夼处建村,故名。115户。
   
姜家泊明成化年间,姜姓建村,村临泊地,故名。163户。
   
雨夼沟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雨山前的沟夼之地,故名雨夼沟。后简化为雨夼。1981年复原名。108户。
   
青岘庄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临古青岘寺,故名青岘庄,78户。
   
韩家地明弘治年间,韩姓建村,故名。56户。
   
西板石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南有一座板石桥,故以方位称西板石。165户。
   
东板石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南有一座板石桥,故以方位称东板石。75户。
   
南板石1966年,由东板石迁出部分户于村南又建一村,故名南板石。46户。
   
仁村明天启年间建村,因村临饮马槽,故名饮马槽。后嫌此名不雅,于1940年更名仁村。28户。
   
店子泊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处泊地,此处有小店遗址,故名店子泊。110户。
   
前青顶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位于前青顶山之北,故名前青顶后。后简化为前青顶。145户。
   
马台隋家元至元年间,隋姓徙此建村,因村南马石山后有四个马台,故以姓氏冠以马台称马台隋家。83户。
   
马台柯家明天启年间,柯姓徙此建村,因村南马石山后有四个马台,故以姓氏冠以马台称马台柯家。94户。
   
马台丛家明嘉靖年间,丛姓徙此建村,因村南马石山后有四个马台,故以姓氏冠以马台称马台丛家。87户。
   
胡家屯元至正年间,胡姓建村,故名。127户。
   
土城子明成化年间建村, 因村四周土岭环抱,形似天然土城,故名土城子。140户。
   
立驾山元元贞年间建村,因古时唐王东征在此立驾,故名立驾山。240户。
   
东夏埠明洪武年间,毕姓徙此分东西建两村,时值盛夏,搭草铺居住,故该村称东夏铺。后演变为东夏埠。108户。
   
西夏埠明洪武年间,毕姓徙此分东西建两村,时值盛夏,搭草铺居住,故该村称西夏铺。后演变为西夏埠。97户。
   
马台王家明正统年间,姚姓建村,因村南马石山后有四个马台,故以姓氏冠以马台称马台姚家。后该村王姓财主收租时常签马台王三字,该村遂演变为马台王家。104户。
   
顶子后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土顶子之北,故名。103户。
   
梁子埠明万历年间建村,原名亮子埠。后演变为梁子埠。101户。
   
南流水明洪武年间建村,村处古河道,名流水古道。后村北又建一村,故以方位称南流水古道。后简化为南流水。295户。
   
北流水清顺治年间建村,村处古河道。因该村位于流水古道北,故以方位称北流水古道。后简化为北流水。185户。
   
王管松明洪武年间,王管松建村,故名。94户。
   
上姚家明正统年间,姚姓徙至土上建村,称上姚家。116户。
   
上岳家明万历年间,岳姓徙至土上建村,称上岳家。205户。
   
马家岭清顺治年间,马姓建村,名马家庄。1981年更名马家岭。100户。
   
塘子崖元至正年间建村,因村处池塘岸畔,故名。110户。
   
西苑庄元至正年间建村,因村东有一古庙苑,取名苑庄。后因修水库分建三村,以方位称西苑庄。80户。
   
东苑庄元至正年间建村,因村东有一古庙苑,取名苑庄。后因修水库分建三村,以方位称东苑庄。123户。
   
陈家埠清嘉庆年间,迟姓建村,村前近水,名迟家埠。后陈姓迁此居住,更名陈家埠。100户。
   
南岔河崖清嘉庆年间建村,因村处河岔崖畔,故名岔河崖。后因修水库分迁南北两村,此村居南,称南岔河崖。41户。
   
小兰家庄清乾隆年间,蓝姓建村,名蓝家庄。后演音为兰家庄。1951年改称小兰家庄。58户。
   
兰村明弘治年间建村,因此处多玉兰花树,故名兰村。107户。
   
头甲明万历年间,张姓长支建村,命名头甲。154户。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
2008/2/2 8:39:15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山东荣成村镇概略.
ju山东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806
经验:2808
金币:2808
注册:2007年3月2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3

 后张家明万历年间,车姓建村,名车家庄。1981年因重名,以村处山之北,张姓居多,更今名。170户。
   
家堂明洪武年间建村,原名东仲家。后成为文登大水泊于家堂的佃户,更名家堂。106户。

崖西镇
   
北崖西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处高崖之西,故以方位称北崖西头。后简化为北崖西。415户。
   
南崖西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处高崖之西,故以方位称南崖西头。后简化为南崖西。234户。
   
管家清康熙年间,管姓建村,故名。105户。
   
前庵清乾隆年间,吴姓徙至山前建庵定居,故命名前庵。70户。
   
后庵清乾隆年间,吴姓徙至山后建庵定居,故命名后庵。70户。
   
上观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临上清观,故名上清观。后简化为上观。52户。
   
西柳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此处原系柳知府安驾之地,故名留驾厂。1958年以位于北柳之西,更名西柳。107户。
   
北柳明洪武年间,柳姓建村,名柳家。明万历年间更名柳家场。清末分为北柳家场。后简化为北柳。231户。
   
南柳明洪武年间,柳姓建村,名柳家。明万历年间更名柳家场。清末分为南柳家场。后简化为南柳。342户。
   
林道沟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处山林之夼地,故名。81户。
   
林家庄清乾隆年间,林姓建村,故名。136户。
   
车家庄明嘉靖年间,车姓建村,故名。69户。
   
朱埠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临朱山,故名。260户。
   
大山口明正统年间建村,因村临百丈口,故名。172户。
   
小山口明正统年间建村,因村临百丈口,故名。570户。
   
卧龙戴家明正德年间,戴姓建村,因此地三山一水形似蟠龙,故名。232户。
   
詹家庄明建文年间,詹姓建村,故名。164户。
   
北新庄清顺治年间建村,以吉祥言名新庄。1981年以方位更名北新庄。166户。
   
潘家沟明嘉靖年间,潘姓迁至沟夼建村,故名。94户。
   
丛家庄清顺治年间,丛姓建村,故名。166户。
   
朱家夼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朱家寺沟夼之地,故名。105户。
   
东双顶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双顶山之西,故以方位称东双顶。319户。
   
西双顶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双顶山之西,故以方位称西双顶。165户。
   
崖后明正统年间建村,因村处高崖之后,故名。155户。
   
院东明隆庆年间建村,因村处庙院之东,故名。54户。
   
上庄明万历年间建村,原名东碾。后村迁至西,名上庄。289户。
   
大蒿泊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临蒿草丛生之泊地,故名蒿泊。后村南又建一村,该村遂更名大蒿泊。236
   
小蒿泊明万历年间建村,村临蒿草丛生之泊地。因村位于蒿泊村南,故名小蒿泊。46户。
   
山河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临河傍山,故名山河。102户。
   
小刘家明万历年间,刘姓建村,以户少,名小刘家。77户。
   
隆峰村明弘治年间建村, 因村处伟德山主峰南麓, 山峰隆起,故命名隆峰村。232户。
   
戴家庵清康熙年间,戴姓建庵,故名。75户。
   
石硼子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临大石硼,故名。62户。
   
五甲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五座山之中,故名五甲。101户。
   
万马庄明宣德年间建村,因村临万马寺,故名。172户。
   
前高家庄明洪武年间,高姓迁此同时分南、北建两村,以南称前高家庄。152户。
   
后高家庄明洪武年间,高姓迁此同时分南、北建两村,以北称后高家庄。173户。
   
上张家清顺治年间,张姓迁至高上建村,故名。属后高家庄村委会辖。
   
埠东夼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临河东岸,地势低洼,故名埠东夼。1958年简化为埠东。1981年复原名。97户。
   
于家台清乾隆年间,于姓迁至南台建村,故名于家南台。后简化为于家台。28户。
   
山河吕家明嘉靖年间建村,吕姓迁至依山傍河处建村,故名。265户。
   
桥南头明正统年间建村,因村处古石头桥之南,故名。155户。
   
东埠前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傍小河边,故名小埠前。1958年因修水库,迁后分建两村,按方位称东埠前。242户。
   
西埠前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傍小河边,名小埠前。1958年因修水库,迁后分建两村,按方位称西埠前。56户。
   
松里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近松林,故名松里。111户。
   
庄上王家明崇祯年间,王姓徙此看管田庄,故名。142户。
   
西藏村1961年修水库,由藏村迁出部分户在村西定居,故名。135户。
   
后苏格明末清初,苏姓迁至苏氏庙之北定居,故名后苏格。88户。
   
北苑庄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临庙苑,名苑庄。后因修水库,迁后分建三村,以方位称北苑庄。30户。
   
北岔河崖清嘉庆年间建村,因村处河岔汇合之岸,名岔河崖。后因修水库分迁两村,此村居北,名北岔河崖。25户。
   
龙床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临龙床石,故名。261户。

夏庄镇
    大夏庄,明万历年间,阎姓建村,时值盛夏,故名夏庄。后以河为界分成两村,改称大夏庄。343户。
   
小夏庄明万历年间,阎姓建村,时值盛夏,故名夏庄。后以河为界分成两村,改称小夏庄。42户。
   
战家清雍正年间,战姓建村,故名。77户。
   
石硼丁家明万历年间,丁姓建村,此处石硼较多,故命名石硼丁家。245户。
   
同家庄明隆庆年间,同姓建村,故名。284户。
   
北山冷家元中叶,冷姓建村,因村处北山脚下,故名北山冷家。116户。
   
北山杨家明嘉靖年间,杨姓建村,因村东河中有一奇石似鱼,故名老鱼科。后以村处北山脚下,更名北山杨家。67户。
   
马安埠元至正年间,马姓建村,村处埠上,名马家埠。后因村中有马鞍石,更名马鞍埠。演变为马安埠。135户。
   
雷家庄明永乐年间,雷姓建村,故名。150户。
   
邹家庵清道光年间,邹姓徙此建庵,定居成村,故名。45户。
   
姜家庵清道光年间,姜姓徙此建庵,定居成村,故名。属邹家庵村委会辖。
   
张家庵清道光年间,张姓徙此建庵,定居成村,故名。属邹家庵村委会辖。
   
前苏格明崇祯年间,苏姓建村,名苏格庄。后因苏姓在村北又建一村,该村更名为前苏格。109户。
   
东藏村明天启年间建村, 因此处树林茂密,远视不见村,故名藏村。1958-1961年因修水库,迁出分东、西建两村,此村居东,故名东藏村。270户。
   
前寨明景泰年间,在龙前寨前后各建一村,因该村在前,故名寨前,后改称前寨。143户。
   
后寨明景泰年间,在龙前寨前后各建一村,因该村在后,故名寨后,后改称后寨。130户。
   
哈山元延年间建村,因村处哈山脚下,故村以山为名。217户。
   
青埠岭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青埠岭山之北,故名青埠岭后。后简化为青埠岭。326户。
   
江林庄明初建村,原名新庄。后江、林两姓迁入,更名江林庄。160户。
   
大胪元至正年间建村,名炉上村。清道光年间,炉上村、顾家村、河西庄三村共议,以炉上村为序,将其更名为大炉。宣统元年将字换成字,仍称大胪。180户。
   
二胪明洪武年间建村,名顾家村。清道光年间,炉上村、顾家村、河西庄三村共议,以炉上村为序,将顾家村更名为二炉。宣统元年将字换成字,仍称二胪。99户。
   
三胪清顺治年间建村,名河西庄。清道光年间,炉上村、顾家村、河西庄三村共
议,以炉上村为序,将河西庄更名为三炉。宣统元年将字换成字,仍称三胪。82户。
   
石硼阎家明洪武年间,阎姓建村,名车辕庄。后因村周围多石硼,以姓氏更名石硼阎家。272户。
   
兴隆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北有一长岭,形似卧龙,故名卧龙。1981年更名为兴隆。65户。
   
甲夼王家元至正年间,王姓在卸甲夼建村,以姓氏冠以甲夼称村。225户。
   
甲夼马家明永乐年间,马姓在卸甲夼建村,以姓氏冠以甲夼称村。197户。
   
甲夼曲家明万历年间,曲姓在卸甲夼建村,以姓氏冠以甲夼称村。173户。
   
寨子明万历年间建村,明初防倭在此设后寨,因地势较高,故命名寨子。70户。
   
毛家庵清康熙年间,毛姓建村,故名。46户。
   
上郭家明崇祯年间,郭姓建村,地处高,故名上郭家。118户。
   
下郭家清雍正年间建村,因村位于上郭家东岗之下,故名下郭家。65户。
   
圈杨家明嘉靖年间, 杨姓建村,因三面环山,故名圈里村,后更名圈杨家。135户。
   
楚家清乾隆年间,楚姓建村,故名。59户。
   
河北崖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位于杏花口前小河北岸,名杏花口前河北村。后简化为河北村。1981年更名为河北崖。176户。
   
大河东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位于车道河东岸,故名河东。1981年更名为大河东。49户。

俚岛镇
   
俚岛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内外遮岛之里,故名里岛。后演变为俚岛。186户。
   
大于家庵清乾隆年间,于姓建村,名于家庵。后村东又建一村,此村遂更名大于家庵。20户。
   
小于家庵清光绪年间,于姓建村。因该村位于于家庵村东,故名小于家庵。20户。
   
北花园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群山之中,野花丛生,故名花园。后村南又建一村,两村以方位称北花园。80户。
   
南花园清雍正年间,村处群山之中,野花丛生。因该村位于花园之南,故名南花园。65户。
   
草岛寨元至元年间建村,因村临古兵寨,且村东有草岛,故名草岛寨。290户。
   
颜家屯清道光年间,颜姓建村,故名。30户。
   
大疃林家元至正年间,林姓兄弟二人徙此分建两村,以兄称大疃林家。157户。
   
小疃林家元至正年间,林姓兄弟二人徙此分建两村,以弟称小疃林家。220户。
   
颜家明崇祯年间,颜姓建村,故名。270户。
   
瓦房庄清乾隆年间建村,因祖居颜家村时为瓦房支系,后迁出建村,故名瓦房庄。属颜家村委会辖。
   
杨家山清道光年间,杨姓徙至隔道山前建村,故名杨家山。74户。
   
后疃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俚岛村之北,故名后俚岛。后杨姓迁此居住,以村处峨石山后,更名后疃。320户。
   
刘家圈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四周群山环抱,故名小圈。1981年更名刘家圈。64户。
   
梁家庵清嘉庆年间,梁姓建村,因村西有一形似石墙的峭壁,故名石墙。1940年更名梁家庵。40户。
   
大疃李家元末,李姓建村,名李家。后李姓于村北又建一村,此村遂更名大疃李家。110户。
   
小疃李家明崇祯年间,李姓建村。因该村位于李家村北,故名小疃李家。70户。
   
凉水泉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西南古官道旁有一凉水泉,故名。83户。
   
宫家山明崇祯年间,宫姓建村,地处山区,故名宫家山。82户。
   
东庄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处西福顶山东麓,故名东庄。150户。
   
小盐滩清雍正年间建村,因村临盐滩,故以滩为村。1981年更名小盐滩。75户。
   
峨石一村明末建村,因村处峨石山前,故名峨石山。1948年划分为四个村,该村按序号称峨石一村。155户。
   
峨石二村明末建村,因村处峨石山前,名峨石山。1948年划分为四个村,该村按序号称峨石二村。134户。
   
峨石三村明末建村,因村处峨石山前,名峨石山。1948年划分为四个村,该村按序号称峨石三村。120户。
   
峨石四村明末建村,因村处峨石山前,名峨石山。1948年划分为四个村,该村按序号称峨石四村。220户。
   
关沈屯明洪武年间,关姓徙此建村,名关家屯。明永乐年间、清顺治年间,沈、刘两姓相继徙此分建沈家屯、刘家屯。后三村并为一村,改称关沈屯。280户。
   
东烟墩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临瑟琶寨,故以寨为名。后又以村处烟墩山东麓,更名东烟墩。200户。
   
大横山后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横山岭后,故名横山后。后村东又建一村,该村遂更名大横山后。47户。
   
小横山后清康熙年间建村,村处横山岭后。因该村位于横山后村东,故名小横山后。14户。
   
八里庵清乾隆年间,王姓建庵定居,因村距峨石山八华里,故名八里庵。15户。
   
高家庵清嘉庆年间,高姓建庵定居,村临桃林,故名桃花地。后以姓氏更名高家庵。21户。
   
大苏家明嘉靖年间,苏姓兄弟二人徙此分建两村,以兄称大苏家。70户。
   
小苏家明嘉靖年间,苏姓兄弟二人徙此分建两村,以弟称小苏家。13户。
   
柯家口明崇祯年间,柯姓建村,村临山口,故名。50户。
   
沟陈家明成化年间,陈姓建村,村处山沟,故名。66户。
   
小河崖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桥子沟村北河畔,故名北庄。后改称河崖。1981年更名小河崖。27户。
   
桥子沟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南沟上有一独木桥,故名桥子沟。80户。
   
山后王家清乾隆年间,王姓建村,村处卧虎山之后,故名。90户。
   
初家泊明万历年间,初姓建村,村处泊地,故名。88户。
   
大庄许家明崇祯年间,许姓建村,始祖排行老大,故名大庄。1981年更名大庄许家。207户。
   
大明嘉靖年间,李姓兄于大顶山东麓南建村,称大。40户。
   
小明隆庆年间,李姓弟于大顶山东麓北建村,称小。201户。
   
大顶山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大顶山之阳,故名大顶山前。后简化为大顶山。85户。
   
卧龙王家明嘉靖年间,王姓建村,村西山岭形似卧龙,故名卧龙王家。34户。
   
南郑家明万历年间,郑姓建村,名郑家。1981年更名南郑家。86户。
   
泊西崖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泊地之西崖,故名。185户。
   
英西庄明嘉靖年间,于姓建村,名于家庄。1981年以村处英子山之西,更名英西庄。92户。
   
南我岛明隆庆年间建村,因村处倭岛角上,故以方位称南倭岛。1981年改称南我岛。310户。
   
北我岛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倭岛角上,故以方位称北倭岛。1981年改称北我岛。65户。
   
中我岛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倭岛角上,称倭岛王家。后改称中倭岛。1981年改称中我岛。90户。
   
史家庄清康熙年间,史姓建村,故名。属中我岛村委会辖。
   
项家寨明宣德年间,项姓建村,村临古兵寨,故名项家寨。110户。
   
小寨清道光年间建村,因村处项家寨之西,故命名小寨。属项家寨村委会辖。
   
金角港明天启年间,金姓于滨海港处建村,名金家港。后演变为金角港。130户。
   
东高家明崇祯年间,高姓建村,名白峰头高家,后简化为高家。1981年更名东高家。370户。
   
陈冯庄清乾隆年间,陈、冯两姓分建两村,名陈家庄、冯家庄。1944年两村并为一村,命名陈冯庄。192户。
   
瓦屋石明嘉靖年间,郭姓建村,名郭家庄。后以村南海边有一奇石,形似瓦屋门楼,更名瓦屋石。231户。
   
庄上宋家明嘉靖年间,宋姓建村,村临松林,名松庄。后以姓氏更名庄上宋家。160户。
   
关家明万历年间,关姓建村,故名。75户。
   
逍遥山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逍遥山西北麓,故以山为名。30户。
   
张家屯明崇祯年间,张姓由本县北港西迁此建村,以姓氏为名。60户。

城西镇
   
徐家明崇祯年间, 徐姓建村,因村后有土岗,名大岗徐家。后简化为徐家。205户。
   
东兰家庄建村年代无考,兰姓徙此分东、西建两村,该村以方位称东兰家庄。78户。
   
西兰家庄建村年代无考, 兰姓徙此分东、 西建两村,该村以方位称西兰家庄。123户。
   
楚家庄建村年代无考,楚姓建村,故名。42户。
   
前龙河明隆庆年间建村,因村处后龙河村之南,故名前龙河。143户。
   
堡子后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堡子之后,故名。63户。
   
百尺崖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临百尺悬崖,故名。44户。
   
福禄山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近虎路山,故以山为名。后以吉祥言更名福禄山。240户。
   
河北隋家明永乐年间,隋姓徙至龙河北岸定居,故名。365户。
   
棘子埠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河之北岸,周围多棘子树,故名棘子埠。305户。
   
棘子埠北夼清宣统年间建村,因村处棘子埠之北的夼地,故名。属棘子埠村委会辖。
   
山马家明隆庆年间,姜姓徙此定居建村,名河南姜家。明万历年间,马姓由文登山马家徙此居住,改称产里马家。后更名为山马家。120户。
   
丛家泊明嘉靖年间,丛姓建村,名丛家庄,1981年更名丛家泊。57户。
   
刘家屯明崇祯年间,刘姓建村,名刘家庄。1981年更名刘家屯。78户。
   
后垛山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垛山周家村北,故名后垛山。58户。
   
垛山姜家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临垛山,故以姓氏冠以垛山称垛山姜家。183户。
   
垛山周家明天启年间建村,因村临垛山,故以姓氏冠以垛山称垛山周家。165户。
   
坦埠庄元大德年间建村,因村前有河,地势平坦,故名。150户。
   
古格建村年代无考,顾姓建村,名顾格。后演变为古格。103户。
   
杨官屯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原系杨将军屯兵之地,故名杨官屯。38户。
   
东岭后明弘治年间,魏姓徙至山岭后建村,称岭后。1941年以方位更名东岭后。190户。
   
西岭后明万历年间,赵姓徙至山岭后建村,称岭后赵家。1941年以方位更名西岭后。98户。
   
河西建村年代无考, 王姓徙至沽河西岸建村,名河西王家。后简化为河西。260户。

寻山镇
    城后明洪武年间,毛姓建村,名毛家。后席姓迁入,以地处寻山后古城之北,更名城后席家。后简化为城后。345户。
   
前虎口明崇祯年间,村建于虎口岭前,故名前虎口。190户。
   
后虎口明崇祯年间,村建于虎口岭后,故名后虎口。63户。
   
西迎驾山明正统年间建村,村处山区。相传,明时曾有文武官员在此落驾,故命名迎驾山。后村东又建一村,该村遂以方位改称西迎驾山。107户。
   
东迎驾山明天启年间建村,因村处迎驾山村东。故以方位称东迎驾山。59户。
   
莱沟庄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沟夼草莱丛生之地,故名莱沟庄。85户。
   
石猴子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东北有一石硼,形似猴子,故名石猴子。217户。
   
夼子河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处桑沟河西岸夼地,故名。227户。
   
清河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处桑沟河下游,故名下河。1981年更名清河。280户。
   
北吴家明嘉靖年间,吴姓建村,名吴家。1981年更名北吴家。278户。
   
牛口石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南有一石硼,形似卧牛,口舌清晰可辨,故命名牛口石。240户。
   
西龙家明万历年间,龙姓建村,因位于祖籍之西,故命名西龙家。801户。
   
马家庄清顺治年间,黄、马两姓先后各建一村,名小黄庄、马家庄。后两村合并,称马家庄。230户。
   
大水河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东北有座石山,形似楼房,故名东楼。后为念祖籍大水泊,更名大水河。25户。
   
黄家庄清康熙年间,黄姓建村,故名。47户。
   
福台山清雍正年间建村,因村处福台山前,故以山为名。74户。
   
亮甲沟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处晾甲沟,故名晾甲沟。后演变为亮甲沟。265户。
   
小桥明万历年间,乔姓建村,名小乔。后演变为小桥。69户。
   
东龙家明永乐年间,曲姓建村,名曲家屯。龙姓迁入更名龙家。后龙姓在村西又建一村,该村遂更名东龙家。164户。
   
青安屯明洪武年间,何姓建庵,名青庵。张姓迁此定居成村,更名青庵屯。后演变为青安屯。449户。
   
冷家明崇祯年间,冷姓建村,故名。204户。
   
西高家清乾隆年间,高姓建村,名高家。1981年更名西高家。111户。
   
赵家明万历年间,赵姓建村,故名。167户。
   
黄家楼清雍正年间,黄姓徙至河西岸建村,名河西。后迁至高岗,更名黄家楼。60户。
   
大黄家明崇祯年间,黄姓建村,名黄家。后黄姓在村东又建一村,故原村改称大黄家。143户。
   
小黄家清康熙年间,黄姓建村。因村位于黄家村东,故称小黄家。160户。
   
东北山明嘉靖年间,李姓徙此建村,名山上李家。后又有李姓迁此,在其西建村。1940年两村合并,名北山村。1947年又分为两村,该村以方位改称东北山。108户。
   
西北山清康熙年间,李姓迁至山上李家西建村,名北山李家。1940年两村合并,名北山村。1947年又分为两村,该村以方位改称西北山。93户。
   
竹村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临一片竹林,名竹村。360户。
   
褚家清康熙年间,褚姓建村,故名。115户。
   
墩西张家明万历年间,邓姓建村,名邓家。清顺治年间,张姓徙此建村,名墩西张家。后两村并一,简称张家。1981年复名墩西张家。284户。
   
南逍遥山1980年,因修水库,从逍遥山村迁出部分居民,在逍遥山南麓建村,故名南逍遥山。248户。
   
寻山所明洪武年间,置寻山所。清雍正十三年 (1735) 裁所为村,以所名村。431户。
   
瓦房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临旧瓦房,故名瓦房庄。1981年更名瓦房。93户。
   
金家庄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处金登子沟西北角,故名金角庄。后演变为金家庄。53户。
   
菜园明嘉靖年间,黄姓迁此定居,以开园种菜为业,故名菜园。262户。
   
万石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石硼较多之高,故名万石。92户。
   
卢家明正德年间,卢姓建村,因东西各有一山峰,故命名团峰村。后以姓氏更名卢家。242户。
   
嘉鱼旺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海滨盛产嘉吉鱼,故命名嘉鱼旺。263户。
   
罗山寨明建文年间建村,因村临罗山寨,故以寨为名。104户。
   
樊家庄明崇祯年间,樊姓建村,故名。328户。
   
青鱼滩明隆庆年间建村,因村临青鱼滩,故以滩为名。511户。
   
蔡家庄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此处原系蔡姓的田庄,故名蔡家庄。284户。

大疃镇
   
大疃明洪武年间,汤姓建村,名汤家。后村落扩大,改称大疃汤家。简化为大疃。374户。
   
孤石杜家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祖籍孤石村之东,故名小孤石。后杜姓迁此,更名孤石杜家。88户。
   
邹山东1968年,因修水库迁此建村,命名卫东。1981年以村处邹山东麓,更名邹山东。34户。
   
牛仙顶唐天年间建村,因村处牛仙山南麓,故以山为名。后更名牛仙顶。19户。
   
窑西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窑之西,故名。282户。
   
西庵清光绪年间,王姓迁至窑西村西建庵定居,名西庵。属窑西村委会辖。
   
东中窑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窑西与横山东沟南疃中间,故名横山中窑。后村西又建一村,该村称东中窑。120户。
   
西中窑清乾隆年间建村,村处窑西与横山东沟南疃中间。因位于东中窑西,故名西中窑。115户。
   
东沟南疃明崇祯年间,于横山东沟南建村,以烧窑为业,故名横山窑东沟南疃。后简化为南疃。1981年更为今名。99户。
   
东沟北疃清顺治年间,于横山东沟北建村,以烧窑为业,故名横山窑东沟北疃。后简化为北疃。1981年更为今名。81户。
   
回里清顺治年间建村,据传,唐末黄巢起义军东征,曾两度至此歇马卸甲,故以此名村回里。135户。
   
孤石吴家清顺治年间,吴姓建村,村临孤石,故名。71户。
   
大卧龙清康熙年间,姜姓兄弟二人同时分东、西建两村,因此地有一巨石形似卧龙,故以兄称大卧龙。305户。
   
小卧龙清康熙年间,姜姓兄弟二人同时分东、西建两村,因此地有一巨石形似卧龙,故以弟称小卧龙。56户。
   
洛庄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临古洛家寺,故名洛家庄。1981年更名洛庄。34户。
   
徐田庄清道光年间,徐、田两姓同时在此分建两村,名徐家庄、田家庄。1958年两村合并,更名徐田庄。44户。
   
黄庄明崇祯年间,黄姓建村,故名。100户。
   
后头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古驿站小店之后,故名。78户。
   
高家庄明天启年间,高姓建村,故名。174户。
   
周家庄明万历年间,周姓建村,故名。220户。
   
迟家店明隆庆年间,车姓建村,以开店为业,名车家店。后迟姓迁此居住,更名迟家店。211户。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
2008/2/2 9:00:25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山东荣成村镇概略.
ju山东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806
经验:2808
金币:2808
注册:2007年3月2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4

西塔后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处古塔之后,故名塔后。后在村东又建一村,此村遂更名西塔后。201户。
   
东塔后清康熙年间建村,村处古塔之后。因村位于塔后东,故名东塔后。172户。
   
大珠玑明永乐年间,高姓兄弟三人迁至河畔同时建两村,因河内多卵石,形似珠玑,故以长兄称大珠矶。213户。
   
小珠玑明永乐年间,高姓兄弟三人迁至河畔同时建两村,因河内多卵石,形似珠玑,故以弟称小珠矶。90户。
   
南石明天启年间建村,因村处遍地皆石的地,故名石。后在村北又建一村,该村以方位称南石。161户。
   
北石明崇祯年间建村,村处遍地皆石的地。因村位于石北,故以方位称北石。50户。
   
岳泊庄明嘉靖年间,岳姓建村,村临泊地,故名岳泊庄。210户。
   
大泥沟明嘉靖年间,梁姓徙此建村,因村处阁西,故名阁西梁家。后又以村处黄泥沟畔,更名泥沟梁家。清代随村落变化,改称大泥沟。358户。
   
小泥沟明嘉靖年间,王姓建村,因村处阁后,故名阁后王家。后以村处黄泥沟畔,更名泥沟王家。清代随村落变化,改称小泥沟。126户。
   
乔家店清康熙年间,王姓建村,名王家庄。后乔姓迁此以开店为业,更名乔家店。67户。
   
东徐家明万历年间,徐姓在此同时建两村,故该村以方位称东徐家。101户。
   
西徐家明万历年间,徐姓在此同时建两村,故该村以方位称西徐家。201户。
   
柳家屯明万历年间,柳姓建村,故名。60户。
   
西岭长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临化石长岭,故名岭长。后在村东又建一村,此村遂更名西岭长。81户。
   
东岭长清康熙年间建村,村临化石长岭。因村位于岭长东,故名东岭长。154户。
   
北岭长1970年因修水库,从西岭长迁出部分户新建一村,命名红卫。1981年以方位更名北岭长。85户。
   
南旺庄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临龙王庙,以吉祥言命名旺龙庄。后村北又建一村,故该村以方位更名南旺龙庄,后简化为今名。98户。
   
北旺庄清顺治年间建村,村临龙王庙。因村位于旺龙庄北,故以方位称北旺龙庄,后简化为今名。174户。
   
双石于家明万历年间,此地有两块高大奇石,人称双石。于姓徙此建村,以姓氏冠以双石名村。107户。
   
双石董家明崇祯年间,此地有两块高大奇石,人称双石。董姓徙此建村,以姓氏冠以双石名村。124户。
   
双石周家明崇祯年间,此地有两块高大奇石,人称双石。周姓徙此建村,以姓氏冠以双石名村。112户。
   
双石孙家明嘉靖年间,此地有两块高大奇石,人称双石。孙姓徙此建村,以姓氏冠以双石名村。93户。
   
双石尹家明崇祯年间,此地有两块高大奇石,人称双石。尹姓徙此建村,名尹家
庄。1981年更名双石尹家。101户。
   
下河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珠玑河下游,故名。120户。
   
诵庄清乾隆年间,王姓建村,因此地原系宋氏田庄,名宋家庄。后先祖为盼后裔勤耕奋读,故以谐音改称诵家庄。1981年更名诵庄。130户。
   
桃花屯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临桃花石,故名桃花屯。52户。
   
姜家屯清乾隆年间,姜姓建村,故名。119户。
   
贺家庄明嘉靖年间,贺姓建村,故名。129户。
   
四章村明崇祯年间,肖姓徙此建村,以章村为序,称四章村。185户。
   
北湾头明隆庆年间建村,因村处藕湾之北头,故名藕湾头。后村南又建一村,故该村以方位称北湾头。87户。
   
南湾头明崇祯年间建村,村处藕湾之北头。因村位于藕湾头南,故命名南藕湾头,后简化南湾头。47户。
   
向阳1970年,因修水库由西岭长村迁出部分户于水库南岸建村,命名向阳。54户。
   
户山清乾隆年间,村建于大虎山之南,名虎山,后演变为户山。227户。
   
薄落明嘉靖年间, 王姓建村,名王家。后改称波浪王家。1933年更名薄落。115户。

滕家镇
   
滕家明天顺年间,邵姓建村,名邵家庄。滕姓迁此后,更名滕家。863户。
   
滕家西地1917年,滕姓徙至滕家村之西建村,故名。属滕家村委会辖。
   
鲍村明泰昌年间,鲍姓建村,故名。210户。
   
西河北明嘉靖年间建村, 因村处小河北岸,故名河北。1981年更名西河北。330户。
   
方家庵清康熙年间,方姓徙此建庵定居成村,故名。属西河北村委会辖。
   
张家庄清康熙年间,尹姓建村,名尹家庄。张姓迁此定居后,更名张家庄。78户。
   
南山殷家明嘉靖年间,于姓建村,因地处南山,故名南山于家。后殷姓徙此定居,更名南山殷家。115户。
   
孔家庄明成化年间,邢姓建村,名邢家庄。后孔姓徙此,更名孔家庄。330户。
   
南岳子清光绪年间,岳姓由大岳家徙至村南定居成村,故名岳家岚子,1981年更名南岳子。属孔家庄村委会辖。
   
李家屯清康熙年间,冷姓建村,名冷家屯。后李姓徙此,更名李家屯。168户。
   
打铁孙家明弘治年间,孙姓建村,以打铁为业,故名打铁孙家。227户。
   
于家庄明崇祯年间,于姓建村,故名。128户。
   
北庄明万历年间,庄姓建村,名庄子。后王姓由桑梓迁此居住,以地处桑梓之北,更名桑梓北庄。后简化为北庄。70户。
   
陈家沟明万历年间,陈姓徙至沟畔建村,名沟陈家。1981年改称陈家沟。178户。
   
沟曹家清顺治年间,曹姓建村,地处沟畔,故名。140户。
   
曲家沟明隆庆年间,鞠姓徙至沟畔建村,名沟鞠家。后曲姓迁入,更名沟曲家。1981年更名曲家沟。231户。
   
西寺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临桑梓寺,故以寺为名。1961年以位于桑梓村西,更名西寺。69户。
   
康家元至元年间,迟姓建村,名迟家屯。后康姓迁此居住,更名康家。269户。
   
马草夼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前一片牧马草夼,故名。402户。
   
下回头明万历年间建村,因地处河流下游,海潮回头之地,故名下回头。497户。
   
大落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临落脚山,原系百鸟群落栖息之地,故名多落。后演变为大落。318户。
   
小落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前原系海汊,潮汐变化较小,故名小落。716户。
   
鞠家庵清光绪年间,鞠姓建庵定居成村,故名。属小落村委会辖。
   
于家庵清光绪年间,于姓建庵定居成村,名于家庵。属小落村委会辖。
   
高家庵清光绪年间,高姓建庵定居成村,名高家庵。属小落村委会辖。
   
草埠屯明嘉靖年间建村,因地处河岸多生杂草,故名草埠屯。205户。
   
大章村明万历年间,肖姓由河南省章村徙此建村,念祖籍,命名章村。后肖姓先后又建四个村,以章村为序称大章村。502户。
   
二章村明万历年间,肖姓迁此建村,以章村为序,称二章村。481户。
   
三章村明万历年间,肖姓徙此建村,以章村为序,称三章村。307户。
   
三章村南1910年建村,因村处三章村南土上,故名。属三章村村委会辖。
   
五章村清康熙年间,肖姓徙此建村,以章村为序,称五章村。111户。
   
东明弘治年间建村,因村处滕家村之南的高上,故称南。后因该村与原西村同名,并在一个耕作区,故为区分两村,于1951年以方位改称东。303户。
   
西明天顺年间建村,因村处滕家村之南的高上,故称南。后因该村与原东村同名,并在一个耕作区,故为区分两村,于1951年以方位改称西。135户。
   
茂柞清康熙年间建村, 因村周围柞树茂密, 故名茂柞圈。1961年简化为茂柞。380户。
   
东滩郭家明隆庆年间,王姓徙至海滩之北居东建村,名东滩王家。后王姓迁出,郭姓迁入,更名东滩郭家。后简化为东滩。1981年复名东滩郭家。238户。
   
西滩郭家明隆庆年间,郭姓徙至海滩之北居西建村,名西滩郭家。后简化为西滩。1981年复名西滩郭家。224户。
   
东初家明嘉靖年间,伍姓徙至河岸建村,岸边多柳树,名伍柳村。后初姓迁入,更名初家。明末分成两村,该村以方位改称东初家。170户。
   
西初家明嘉靖年间,伍姓徙至河岸建村,岸边多柳树,名伍柳村。后初姓迁入,更名初家。明末分成两村,该村以方位改称西初家。180户。
   
炮东清康熙年间,王姓建村,名王家庵。后肖姓徙此,以村处炮台之东,更名炮东。332户。
   
花园明万历年间, 邹姓建村,名邹家庄。后以村西一片李子园,更名花园。397户。
   
不落岛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不落岛,故以岛为名。196户。
   
毕家沟清光绪年间,毕姓徙至沟夼处建村,故名。属不落岛村委会辖。
   
东仙王家明嘉靖年间,王姓建村。因村南有灵英寺,古时有仙人对奕之传说,且此地有两村,故以方位命名东仙王家。488户。
   
乔家庵清道光年间,乔姓建庵定居成村,故名。属东仙王家村委会辖。
   
孙家庵清道光年间,孙姓建庵定居成村,故名。属东仙王家村委会辖。
   
西仙王家明弘治年间,韩姓建村,村名无考,后王姓迁入。因村南有灵英寺,古时有对奕之传说,且此地有两村,故以方位更名西仙王家。318户。
   
观前泊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观音庙之前的泊地,故名观前泊。315户。
   
南台子1953年建村,因村处观前泊之南的土台上,故名。属观前泊村委会辖。
   
单家明弘治年间, 吕姓徙至沟夼处建村, 名吕家沟。后单姓迁入,更名单家。422户。
   
高落山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高落山北麓,故名高落山后。后简化为高落山。280户。
   
鼻梁骨清光绪年间建村,因村东山形似鼻梁骨,故名鼻梁骨。属高落山村委会辖。
   
套河清道光年间建村,因村处套河岸畔,故以河为名。60户。
   
桑梓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四周多桑树、梓树,故名。464户。

 崂山镇
   
崂山大疃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临崂山,故以山为名。清顺治年间分为两村,该村称崂山大疃。490户。
   
崂山二疃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临崂山,故以山为名。清顺治年间分为两村,该村称崂山二疃。169户。
   
北埠清康熙年间,董姓徙此建村,因地处小河北岸土阜之上,此地南、北、中同建三村,故该村以方位称北埠。120户。
   
中埠清康熙年间,于姓徙此建村,因地处小河北岸土阜之上,此地南、北、中同建三村,故该村以方位称中埠。121户。
   
南埠清康熙年间,李姓徙此建村,因地处小河北岸土阜之上,此地南、北、中同建三村,故该村以方位称南埠。150户。
   
鲍家庄明洪武年间,鲍姓建村,故名。200户。
   
地宝圈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周围地势较高,中间平坦,取聚宝之意,故命名地宝圈。154户。   

 船坞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临海岸,古为停船和修船之地,故名。169户。
   
阎家庄清雍正年间,阎姓建村,故名。128户。
   
宁家清顺治年间,宁姓建村,故名。541户。
   
崂山屯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处马安寨之西,故以寨命名。后以村近崂山,更名崂山屯。652户。
   
八亩地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八亩地,故名。属崂山屯村委会辖。
   
斜口岛清乾隆年间建村,因地处斜口流南岸之半岛,故名斜口岛。155户。
   
脉埠明崇祯年间建村,因地处河岸且村东、北两面有几座土山,形成一条山脉,故名脉埠。190户。
   
雨夼明崇祯年间建村, 因村处夼地,土地肥沃,取名裕夼。后演变为雨夼。298户。
   
古塔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临古塔,故名。415户。
   
古塔东庄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处古塔之东,故名。114户。
   
西牢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古牢之西,故名。199户。
   
罗家庄清康熙年间,罗姓建村,故名。89户。
   
鲁家明崇祯年间,鲁姓建村,故名。152户。
   
柳家庄清康熙年间,柳姓建村,故名。224户。
   
毕家屯清康熙年间,毕姓建村,故名。100户。
   
神道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南海边曾潮上一尊关帝神像,故命名神到。后演音为神道。175户。
   
烟墩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古烟墩前之土上,故名烟墩。163户。
 
上庄镇
   
西上庄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此处原为罕山村的田庄,人们到此惯称上庄子,故名上庄。后村东又建一村,故按方位称西上庄。301户。
   
东上庄明隆庆年间建村,因村位于上庄村东,故按方位称东上庄。291户。
   
庙东武家明天启年间,武姓建村,地处黄花庙之东,故名。170户。
   
蔡官屯明崇祯年间,蔡姓建村,因始祖为靖海卫百户,故名蔡官屯。443户。
   
北沙岛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汪龙河北,故名北汪龙河。后又以村临海滨沙丘,更名北沙岛。450户。
   
南沙岛明天启年间建村,因村处汪龙河南岸,故名南汪龙河。后又以村临海滨沙丘,更名南沙岛。441户。
   
铺里明成化年间建村, 因村距原文登城60里,故名六十里铺。后更名铺里。417户。
   
东古章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临武将寨,故名武将村。演变为古章村。后随户逐增分为三村,以方位称东古章。280户。
   
中古章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临武将寨,故名武将村。演变为古章村。后随户逐增分为三村,以方位称中古章。161户。
   
西古章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临武将寨,故名武将村。演变为古章村。后随户逐
增分为三村,以方位称西古章。149户。
   
邢格庄明嘉靖年间,邢姓建村,故名。340户。
   
西桥明万历年间,孙姓徙至石头桥西建村,名桥上孙家。后该村以方位简化为西桥。300户。
   
东桥清康熙年间,荆姓徙至石头桥东建村,名桥上荆家。后该村以方位简化为东桥。292户。
   
王管庄明天启年间,王姓建村,县令赐名王官庄。1981年更名王管庄。158户。
   
陈家庄明崇祯年间,陈姓建村,故名。33户。
   
帽刘家明万历年间,刘姓建村,以制毡帽为业,故名帽刘家。273户。
   
梁家庄清康熙年间,梁姓建村,故名。106户。
   
东旗杆石明万历年间,王姓徙此分东、西建两村,以方位称东、西庄。后东庄以村南庙前之旗杆石更名东旗杆石。193户。
   
西旗杆石明万历年间,王姓徙此分东、西建两村,以方位称东、西庄。后西庄以村南庙前之旗杆石更名西旗杆石。246户。
   
二里周家明万历年间,周姓建村,时属云光都二里所辖,故名。280户。
   
刁家明嘉靖年间,刁姓建村,故名。165户。
   
牛山前清道光年间建村,因村处形似牛之山前,故名。47户。
   
小龙庄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此村原属二里周家,故名二里周家庄。1912年改称小庄。1981年以村临双龙顶,更名小龙庄。89户。
   
塔山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临塔山,故名。167户。
   
河南王家清康熙年间,刘姓建村,村处河之南岸,故名河南。后更名为河南王家。159户。
   
涝村孙家明嘉靖年间,孙姓徙至地势涝洼处建村,故名。275户。
   
涝村徐家清顺治年间,徐姓徙至地势涝洼处建村,故名。136户。
   
小客岭清道光年间,刘姓由客岭徙此建村,故名小客岭。73户。
   
房家明崇祯年间,房姓建村,故名。278户。
   
刘家店明永乐年间,刘姓建村,以开店为业,故名。289户。
   
汤家庵清乾隆年间,汤姓徙此建庵定居,故名。67户。
   
口子后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处炮山口子之北,故名口子后。72户。
   
槐树底下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临槐树林,故名槐树底下。115户。
   
尹家明成化年间建村,吕姓建庵定居成村,名吕家庵。后尹姓徙此,更名尹家。179户。
   
院前明天顺年间建村,因村处古庙院之前,故名院前。395户。
   
大李家明隆庆年间,李姓兄弟二人徙至河两岸分建两村,兄居河东,名东埠头。民国初年以姓氏更名为大李家。260户。
   
小李家明隆庆年间,李姓兄弟二人徙至河两岸分建两村,弟居河西,名西埠头。民国初年以姓氏更名为小李家。247户。
   
周家庵清光绪年间,周姓徙此建庵定居成村,故名。属小李家村委会辖。
   
西涝村明正德年间,王姓建村,地处涝洼,名涝村王家。后村东又建一村,原村遂改称大涝村。清末,又以方位更名西涝村。159户。
   
东涝村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位于涝村王家东,称小涝村。清末,又以方位更名东涝村。164户。
   
盛家庵清乾隆年间,盛姓徙此建庵定居,故名。51户。
   
原家明嘉靖年间,原姓建村,故名。237户。
   
王皮庄清乾隆年间,王姓建村,以熏皮为业,故名王皮庄。131户。
   
吕家疃明成化年间,吕姓建村,故名。553户。
   
北盛家明隆庆年间,盛姓建村,因临近沟夼,故名沟头盛家。后以村处斥山镇盛家村北,更名北盛家。201户。
   
北也子口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处野鸡顶与垛山口之北,故名北野鸡口。后演变为北也子口。233户。

王连镇
   
王家庄明嘉靖年间,王姓建村,故名。250户。
   
连家庄明嘉靖年间,连姓建村,故名。88户。
   
赵家山明万历年间,赵姓建村,名赵家。1981年更名赵家山。401户。
   
西山清道光年间建村,因村位于赵家西山,故名。属赵家山村委会辖。
   
慕家屯清道光年间,慕姓建村,故名。属赵家山村委会辖。
   
东岛刘家明万历年间,刘姓徙至东岛处建村,名东岛刘家。后简化为东岛。1981年复原名。392户。
   
小刘家清道光年间,刘姓由东岛刘家徙此建村,名小刘家。属东岛刘家村委会辖。
   
大汛姜家元末,姜姓建村,因地处海岸,每逢大汛海水涨至村边,故名大汛姜家。209户。
   
东慕家宋末,慕姓建村,名慕家。元初其后裔于村西又建一村,故该村以方位称东慕家。200户。
   
西慕家元初,慕姓建村。因村位于慕家村西,故以方位称西慕家。210户。
   
刘家庄清顺治年间,刘姓建村,故名。139户。
   
汤家庄清乾隆年间,汤姓建村,故名。50户。
   
客岭明宣德年间建村,原名可落庄。后演变成客岭庄,简化为客岭。630户。
   
隋家庄明嘉靖年间,隋姓建村,故名。146户。
   
常家庄明万历年间,管姓徙此为常姓看管田庄,故名常家庄。276户。
   
店子明崇祯年间,刘姓建村,以开店为业,名刘家店。后简化为店子。277户。
   
马岭孙家明正德年间,孙姓徙至马岭山前建村,故以姓氏冠以马岭称村。288户。
   
马岭洪家明天顺年间,洪姓徙至马岭山前建村,故以姓氏冠以马岭称村。119户。
   
马岭董家清顺治年间,董姓徙至马岭山前建村,故以姓氏冠以马岭称村。110户。
   
马岭许家南宋景定年间, 许姓徙至马岭山前建村,故以姓氏冠以马岭称村。339户。
   
马岭滑家明崇祯年间,滑姓徙至马岭山前建村,故以姓氏冠以马岭称村。160户。
   
孙家庵清光绪年间,此处原系孙姓的山庵,故名孙家庵。属马岭孙家村委会辖。
   
河西乔家元至正年间,乔姓徙至客岭河西岸建村,故名河西乔家。379户。
   
上夼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建近水处,故名埠头。后以村处山之阳,改称上山李家。建国后又以村前夼地更名上夼。151户。
   
松顶后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松顶山北麓,故名松顶子后。后简化为松顶后。200户。
   
北桥头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处古桥北,故名北桥头。225户。
   
北桥头西河清光绪年间建村,因村处北桥头西河岸,故名北桥头西河。属北桥头村委会辖。
   
南桥头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古桥南,故名南桥头。1446户。
   
大山后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位于钓鱼山北麓,故名大山后。属南桥头村委会辖。
   
乔子头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处古桥之旁,故名桥子头。后演变成乔子头。88户。
   
沟曲家明天启年间,曲姓建村,地处沟夼,故名沟曲家。290户。
   
阴亮明万历年间,孙姓于山之阴建村,名靠山孙家。后更名阴亮。210户。
   
滕家庄清光绪年间,滕姓建村,故名滕家庄。属阴亮村委会辖。
   
寨前赛家明万历年间,赛姓徙至胡口寨之南建村,以姓氏冠以寨前名村。173户。
   
寨前王家清乾隆年间,王姓徙至胡口寨之南建村,以姓氏冠以寨前名村。125户。
   
寨前于家明崇祯年间,于姓徙至胡口寨之南建村,以姓氏冠以寨前名村。157户。
   
寨前方家明崇祯年间,方姓徙至胡口寨之南建村,以姓氏冠以寨前名村。127户。
   
寨前峨石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峨石山前,故名峨石山。1981年更名寨前峨石。160户。
   
南也子口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野鸡顶与垛山口之南,故名南野鸡口。后演变为南野子口。1940年更名南也子口。190户。

东山镇
  
东山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临东山,故名。320户。
   
八河毕家明崇祯年间,毕姓于八河港南岸建村,以姓氏冠以八河称村。352户。
   
八河王家清康熙年间,王姓于八河港南岸建村,以姓氏冠以八河称村。67户。
   
八河孔家清雍正年间,孔姓于八河港南岸建村,故名孔家,1981年更名八河孔家。140户。
   
八河姚家清乾隆年间,姚姓于八河港南岸建村,以姓氏冠以八河称村。1948年简化为姚家,1981年恢复为八河姚家。40户。
   
崮山前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处崮山南麓,故名崮山前。350户。
   
龙山前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龙山前,故名。380户。
   
龙山后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龙山后,故名。261户。
   
青山前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建于青山南麓,故名青山前。130户。
   
十里夏家清康熙年间,夏姓建村,因距胡口寨十里,故名十里夏家。270户。
   
楼下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临古楼,故名。164户。
   
北台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万马邢家村北,地势较高,故名北台。79户。
   
万马邢家明嘉靖年间,邢姓建村,以牧马为业,故命名万马邢家。215户。
   
港西崖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龙门港西岸,故名港西崖。122户。
   
后港头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龙门港南头,故名后港头。103户。
   
土山明正德年间建村,因村临秃山,故名秃山。后演音为土山。237户。
   
八里王家清康熙年间,王姓建村,因距胡口寨八里,故名八里王家。110户。
   
茂山后清雍正年间建村,因村建茂山北麓,故名。107户。
   
西夏家明万历年间,夏姓建村,名小夏家。后以村处柳树集之西,更名西夏家。51户。
   
河北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河之北岸,故名。210户。
   
甲子山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架子山北麓,故名架子山后。1940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改称甲子山。247户。
   
柳树明正统年间建村,因村处河岸,柳树成林,故名柳树。清初设市集,改称柳树集。后又简化为柳树。480户。
   
吉屯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东、南、西有三座奇峰,视为吉利,故命名吉村。后更名吉屯。435户。
   
潭村林家明嘉靖年间,张姓临潭河建村,名潭村张家。后林姓迁入,更名潭村林家。395户。
   
潭村曲家清康熙年间,曲姓建村,因临潭河,故命名潭村曲家。146户。
   
东窑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东有砖瓦窑,故名东窑。280户。
   
石头河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前有河,河系石底,故命名石头河。520户。
   
南庄明万历年间建村, 因村处石头河南,故名石头河南庄。后简化为南庄。450户。
   
干占明万历年间, 于姓建村,以擀毡为业,故命名擀毡村。后演变为干占。260户。
   
双榜泊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泊地,因村中有举子赴京应试一榜双中,故命名双榜泊。175户。
   
沟王家明崇祯年间,王姓建村,地处沟夼,故名。205户。
   
邵家清康熙年间,邵姓建村,故名。140户。
   
于家河清乾隆年间,刘姓徙此为于姓看管田庄,命名于家庄。1981年更名于家河。175户。
   
朋上清康熙年间,李、姜两姓建村,为结成良朋,命名朋上。210户。
   
河东原家清顺治年间,原姓建村,名原家。1981年以村处河之东岸,更名河东原家。198户。
   
河东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小河东岸,故名。170户。
   
桃园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临桃树园,故名。387户。
   
上谭家明永乐年间,谭姓建村,以牧马为业,命名万马谭家。后族人在村西较低处又建一村,该村遂更名上谭家。230
   
下谭家明隆庆年间,谭姓建村,因村位于万马谭家村西,故名下谭家。413户。

宁津镇

 宁津所明洪武年间设所,取海上安宁之意,名宁津所。清雍正十三年(1735)裁所成村,村以所为名。302户。   

 马家寨明成化年间,马姓建村,村临兵寨,故名。408户。   

小北墩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处宁津所之北的烟墩前,故名小北墩。属马家寨村委会辖。   

龙云明天启年间建村,因村临形似卧龙的山岭,故以方位称南卧龙。1981年更为今名。85户。   

龙泉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临形似卧龙的山岭,故以方位称北卧龙。1981年更为今名。63户。   

楮岛明万历年间建村,村以岛为名。158户。   

林家流明正德年间,林姓建村,因村临海湾口,故名。306户。   

后店子明万历年间,丛姓建村,以开店为业,故名小店。1981年更名后店子。95户。   

后杨家明正德年间,于姓建村,名于家。杨姓迁入后改称于杨家。后以村前有,更名后杨家。93户。   

 洼里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建地势低洼处,故名洼里。80户。   

 涝滩子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处海滩,地势涝洼,故名涝滩子。57户。   

小河北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处小河北岸,故名。属涝滩子村委会辖。   

止马滩明万历年间,姜姓建村,名姜家疃。后王姓迁入,以村临宁津所骑兵巡哨止马之海滩,更名止马滩。83户。   

马栏明天启年间建村,因村处宁津所原官兵建栏养马之地,地势较高,故名马栏。200户。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
2008/2/2 9:02:59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山东荣成村镇概略.
ju山东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806
经验:2808
金币:2808
注册:2007年3月2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5

桥上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宁津所西石桥旁,故名所西桥上张家。后简化为桥上。191户。   

 卢家庄清顺治年间,卢姓建村,故名。98户。   

 所后王家明建文年间,万姓建村,名万家屯。王姓迁入,以村处宁津所之北,更名所后王家。118户。   

 鞠家明天启年间,鞠姓建村,故名。150户。   

 北场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渠隔村北场上,故名。113户。   

大岔河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大岔河岸畔,故村以河为名。115户。   

 小岔河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处小岔河岸畔,故村以河为名。77户。   

 季家明天启年间,季姓建村,故名。199户。 

 口子明宣德年间建村,因村临邵家山口,故名。175户。   

 留村元至元年间建村,因村处依山傍水朝阳之风水宝地,盼世代留居,故名留村。295户。   

渠隔元至正年间建村,因村中有条沟渠将村隔开,故名渠隔。245户。   

 南夏家清雍正年间,夏姓建村,因位于祖籍之南,故名南夏家。190户。   

前殷家明崇祯年间,殷姓建村,因地处山之南,故名前殷家。39户。   

东苏家明万历年间,苏姓建村,名苏家。1981年更名东苏家。162户。   

山前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朝阳洞山南麓,故名山前。260户。   

青木寨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临青明寨,故以寨为名。后更名青木寨。131户。   

西南海元末,于、何两姓徙此定居,村名无考。清康熙年间,曲姓迁入,名西南海曲家。后村东又建一村,此村遂更名西南海。231户。   

 东南海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位于西南海曲家村东,故名东南海。168户。   

苑家明万历年间,苑姓建村,故名。159户。   

 南港头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宁津所之南海滨,故名南港头。465户。   

所后卢家清康熙年间,卢姓建村于宁津所之北,故以姓氏冠以所后名村。101户。   

所后马家明永乐年间,马姓建村于宁津所之北,故以姓氏冠以所后名村。100户。   

 尹家庄明洪武年间,王姓建村,名王家庄。后尹姓迁入更名尹家庄。100户。   

所东王家明隆庆年间,王姓建村,因地处宁津所之东,故名。124户。   

所东张家明嘉靖年间,张姓建村,名张管庄。后以村处宁津所之东,更名所东张家。108户。   

 东钱家明永乐年间,钱姓兄弟三人同时分建两村,名大、小钱家。后大钱家以方位称东钱家。201户。   

小东清末建村,因村处西钱家村东地,故名。属东钱家村委会辖。   

西钱家明永乐年间,钱姓兄弟三人同时分建两村,名大、小钱家。后小钱家以方位称西钱家。198户。   

项家庄明万历年间,项姓建村,故名。55户。   

所前杜家明崇祯年间,杜姓建村,名杜家。1981年以地处宁津所之南,更名所前杜家。53户。   

曲家元至正年间,曲姓建村,故名。80户。   

周庄清康熙年间,姜姓建村,名姜家庄。后周姓迁入改称周家庄。1981年更名周庄。103户。   

于家明万历年间,于姓建村,故名。81户。   

小河东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小河东岸,故名。47户。   

 所前王家明天顺年间,殷、宁、王三姓分别建村,因皆处宁津所之南,故以姓氏冠以所前名村。1940年三村合并,统称所前王家。163户。   

东墩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临东烟墩,故命名东墩。467户。   

南泊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处宁津所之南泊地,故名。75户。

邱家镇

邱家明弘治年间,邱姓建村,故名。556户。
   
五龙嘴明初建村,因村北海边有五个形似龙嘴的岬角,故名五龙嘴。625户。
   
大龙嘴明嘉靖年间建村, 因村西海岸有一形似龙嘴的岬角,故命名大龙嘴。455户。
   
孙家庄明万历年间,孙姓建村,故名。235户。
   
东塘子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近池塘,此地同时建两村,故该村以方位称东塘子。315户。
   
西塘子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近池塘,此地同时建两村,故该村以方位称西塘子。350户。
   
伯家元至正年间,傅姓建村,建村村名无考。元至正年间,伯姓迁入,故名。37户。
   
岳家明万历年间,胡姓在此看庵,后岳姓徙此建村,故名。430户。
   
谭家元至正年间,谭姓建村,故名。129户。
   
正寺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临正寺庙,故名正寺。151户。
   
小正寺清道光年间建村,因村位于正寺之南,故称小正寺。属正寺村委会辖。
   
长湾明正统年间建村,因村北有三个长形大湾,故名长湾。117户。
   
郎家明嘉靖年间,郎姓建村,地处小河北岸,名河北村。清初以姓氏更名郎家。90户。
   
石硼明初建村,因村东有一大石硼,故名。112户。
   
董家屯明嘉靖年间,董姓建村,故名。110户。
   
中村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原上疃、下疃两村中间,故名。210户。
   
得胜寨建村年代无考,据传万、于两姓徙此建村,因村临得胜寨,故名。明永乐年间,曲姓徙此定居。620户。
   
岭西明嘉靖年间建村,村位于山岭西麓,故名岭西。282户。
   
冯家明永乐年间,冯姓建村,以姓氏命名冯家屯。后简化为冯家。270户。
   
西山张家明永乐年间,张姓建村,地处邱家之西山,名西山张家。450户。
   
小张家1985年由西山张家部分户移至狗脚山下建村,故名小张家。属西山张家村委会辖。
   
卞家明万历年间,卞姓建村,故名。245户。
   
光禄寨明弘治年间建村, 因村后有广龙寨,故以寨为名。后演变为光禄寨。110户。
   
大曲家清康熙年间,曲姓建村,名曲家庄。1951年更名大曲家。160户。
   
南于家明洪武年间, 于姓徙此建村, 因村临海口,以摆渡为生,名渡头于家。1945年以方位更名南于家。327户。
   
北于家明洪武年间,于姓徙此建村,因村北有一凉水湾,名凉村庄。后梁姓迁入凉村庄,更名梁村于家。1945年以方位更名北于家。125户。
   
唐家明万历年间,唐姓建村,故名。320户。
   
金曲家清乾隆年间,于姓建村,名于家庄。后以村北有金母猪窝山,更名金母猪窝。1943年与小曲家村合并,改称金曲家。129户。
   
陈家明万历年间,陈姓建村,故名。103户。
   
梁家明弘治年间,梁姓建村,名梁家。清康熙年间,毕姓迁入梁家东建村,名毕家。1943年两村合并,称梁家。630户。

黄山镇

  黄山元至元年间,杨姓建村,名杨家。后以村临黄山,更名黄山。620户。
   
燕山清道光年间建村,因村临燕山,故以山为名。51户。
   
东峰山后建村年代无考,因村处峰山北麓,故名峰山后。后村西又建一村,该村遂以方位称东峰山后。180户。
   
西峰山后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峰山北麓,位于峰山后村西,故以方位称西峰山后。312户。
   
峰山前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峰山南麓,故名峰山前。495户。
   
岛宋家明景泰年间建村,因地处半岛,云雾缭绕,故名行云岛。宋姓迁入后更名岛宋家。232户。
   
罕山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后有一山峰塌陷,故名哈山。后演变为憨山。1981年更名罕山。301户。
   
庵里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东原有一庵堂,故命名庵里。451户。
   
峰山庵清光绪年间,宋姓迁至峰山北麓建庵定居,名峰山庵。属庵里村委会辖。
   
北店清光绪年间建村,因村处庵里村之北的古官道旁,以开店为业,故名北店。
属庵里村委会辖。
   
安子山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临形似马鞍的山峰,故名鞍子山。后演变为安子山。224户。
   
黄山王家明正统年间,王姓建村,村临志格石,故名志格。后以村处黄山东麓,更名黄山王家。270户。
   
苍山庵清宣统年间,王姓迁至苍山南麓建庵定居,故名苍山庵。属黄山王家村委会辖。
   
黄山东庄明崇祯年间,宋姓建村,名宋家庄。后以地处黄山村之东,更名黄山东庄。78户。
   
胡家明崇祯年间,胡姓建村,故名。166户。
   
东双庙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两座古庙之东,故以方位称东双庙。191户。
   
西双庙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两座古庙之西,故以方位称西双庙。198户。
   
南隋家南宋淳年间,隋姓建村,名隋家村。明嘉靖年间分成两村,该村以方位称南隋家。110户。
   
北隋家南宋淳年间,隋姓建村,名隋家村。明嘉靖年间分成两村,该村以方位称北隋家。118户。
   
郇家明嘉靖年间,郇姓建村,故名。170户。
   
史家泊建村年代无考,史姓建村,地处泊地,故名。126户。
   
台上清顺治年间,于姓建村,地处庙山之南,地势较高,名于家南台。后演变为台上。188户。
   
桥头庄明崇祯年间建村, 因此村原系王连镇南桥头村的田庄,故名桥头庄。414户。
   
福落山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东有不落山,故以山为名。后以吉祥言更名福落山。95户。
   
五柳明天启年间建村,因村边河岸有五棵高大柳树,故名五柳。439户。
   
鹊岛建村年代无考,因村处半岛,村西南有一奇石,形似砣,故名砣岛。后以群鸟常栖岛上,更名雀岛。1945演变为鹊岛。172户。
   
石子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处多石礓的上,故名石子。347户。
   
赛家清乾隆年间,赛姓建村,故名。属石子村委会辖。
   
小店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黄山村之南,故名黄山南庄。后隋姓迁入,以开店为业,得名小店。163户。
   
南寨子后明天启年间建村,因村临桃花寨,故以方位称南寨子后。220户。
   
北寨子后明天启年间建村,因村临桃花寨,故以方位称北寨子后。255户。
斥山镇
    斥山东汉时建村,因村临赤山,故以山为名。后以海滨广斥之意更名斥山。868户。
   
石龙山前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位于石龙山之南,故名。84户。
   
尹格庄明洪武年间,李姓建村,为感恩县尹赐田封地,故命名尹格庄。885户。
   
东泊子明弘治年间建村,因村处泊地,故名泊子。后村西又建一村,该村遂更名大泊子。1981年以方位称东泊子。350户。
   
西泊子明崇祯年间,许姓建村,因村地处泊地,故名小泊许家。后改称小泊子。1981年以方位称西泊子。325户。
   
夏家泊明万历年间,夏姓徙至泊地建村,故名。233户。
   
立山明万历年间,王姓徙至昌邑村北建村,名昌邑北庵。后以村临立山,更为今名。300户。
   
大磨张家明崇祯年间,张姓建村,此处原有一盘大磨,故名大磨张家。后演音为大么张家。1981年恢复原名。217户。
   
盛家明正统年间,盛姓建村,故名。633户。
   
南庙山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吴家西山古庙之西,故按方位称南庙山。124户。
   
北庙山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处吴家西山古庙之西,故按方位称北庙山。196户。
   
吴家明永乐年间,吴姓建村,故名。455户。
   
吴子泊清同治年间建村,因村处吴家西山北麓,名吴家山后。后以村临泊地,更名吴子泊。属吴家村委会辖。
   
岭上唐家明万历年间,唐姓徙至土岭上建村,故名岭上唐家。210户。
   
西苏家明弘治年间,毕姓建村,名毕家屯。后苏姓迁入,改称苏家。1981年更名西苏家。325户。
   
殷家明万历年间,殷姓建村,故名。214户。
   
初家齐山清乾隆年间,初姓于齐虎山之东建村,以齐山冠以姓氏名村。220户。
   
周家齐山清乾隆年间,周姓于齐虎山之东建村,以齐山冠以姓氏名村。157户。
   
高家齐山明正德年间,高姓于齐虎山之东建村,以齐山冠以姓氏名村。218户。
   
志门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西一片芦苇,故名芦墩村。后杨姓建功受奖,建一石门,以示褒扬,更名志门。264户。
   
小志门明成化年间,杨姓徙至志门村西建村,故名小志门。属志门村委会辖。
   
郭家明嘉靖年间,郭姓建村,故名。380户。
   
隋家沟民国初年,隋姓建村,名隋家沟。属郭家村委会辖。
   
连子民国初年,连姓建村,故名。属郭家村委会辖。
   
东火塘寨明嘉靖年间,于火塘寨东建村,以寨名冠以方位称村。518户。
   
西火塘寨明弘治年间,于火塘寨西建村,以寨名冠以方位称村。635户。
   
红顶子清乾隆年间建村,村以山为名。属西火塘寨村委会辖。
   
毕家沟清乾隆年间,毕姓建村,因村处沟夼,故名。属西火塘寨村委会辖。
   
范家清嘉庆年间,周姓徙此建村,名周家。清道光年间,范姓徙此建村,名范家。民国初年两村合并,统称范家。214户。
   
北窑明万历年间,初姓徙此建村,以烧窑为业,称窑上初家。后分成两村,该村按方位称北窑。369户。
   
南窑明万历年间,初姓徙此建村,以烧窑为业,称窑上初家。后分成两村,该村按方位称南窑。302户。
   
沟姜家明永乐年间,姜姓徙至沟岸处建村,故名。701户。
   
新农村清光绪年间建村,因村处庙山南麓,故名庙山前。1960年更名新农村。属沟姜家村委会辖。
   
沟李家明崇祯年间,李姓徙至沟岸处建村,故名。233户。
   
李家河明崇祯年间, 李姓建村, 名李家寨。后更名李沟河。清初改称李家河。126户。
镆铘岛镇

  岛西清乾隆年间,周姓徙至镆铘岛之高建村,命名周家庄。后周家庄又以方位改称西。1981年更名岛西。59户。
   
岛东清嘉庆年间,王姓徙至镆铘岛之高建村,命名东。1981年更名岛东。251户。
   
吕家庄清乾隆年间,吕姓建村,故名。110户。
   
后海崖清乾隆年间,村处后海之滨,故名。114户。
   
金庄清乾隆年间,金姓建村,名金家庄。1981年更名金庄。176户。
   
刘庄清乾隆年间,刘姓建村,名刘家庄。1981年更名刘庄。249户。
   
西道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临岛西部的大道,故名西道。109户。
   
岛西庄清乾隆年间至道光年间,汤、于两姓相继徙此各自建村,分别命名汤家庄、
芦台圈。1942年两村合并,改称大庄。1981年更名岛西庄。464户。
   
南洼建村年代无考,因村建于岛西南低洼处,故名南洼。71户。靖海镇

    靖海卫北齐时就有人居住。宋时名普庵郡。明洪武十三年(1380)设靖海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裁卫成村,村以卫为名。1030户。
   
涨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海岸,海潮涨落,时有大雾,故名。631户。
   
西北海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处沙窝岛西北海岸,故名西北海。80户。
   
许家屯明永乐年间,许姓建村,故名。130户。
   
东刘家疃明万历年间,刘姓建村,名刘家疃。1960年分成两村,该村以方位称东刘家疃。106户。
   
西刘家疃明万历年间,刘姓建村,名刘家疃。1960年分成两村,该村以方位称西刘家疃。106户。
   
连家卧龙明成化年间, 连姓建村, 因此处有条小河形似卧龙,故名连家卧龙。251户。
   
秦家竹村明正统年间,秦姓徙至一片野生毛竹之南建村,故名。207户。
   
张家竹村明嘉靖年间,张姓徙至一片野生毛竹之南建村,故名。367户。
   
晏家庄明永乐年间,晏姓建村,故名。358户。
   
韩家疃明嘉靖年间,韩姓建村,故名。285户。
   
孙家疃清顺治年间,孙姓建村,故名。属韩家疃村委会辖。
   
高家庄清顺治年间,高姓建村,故名。属韩家疃村委会辖。
   
王家竹村明崇祯年间,王姓建村,因村处一片野生毛竹之南,故名。215户。
   
宋家竹村明末建村,因村建于王家竹村西,故称小王家竹村。1947年改称宋家竹村。93户。
   
沙北头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沙窝岛之北,故名沙窝岛北头。后简化为沙北头。262户。
   
灶户明永乐年间,王姓建村,以烧盐为业,故名灶户。455户。
   
孙家卧龙清顺治年间,孙姓建村,因村东北有一条蜿蜒石线,形似卧龙,故名孙家卧龙。后简化为孙家庄。1981年恢复今名。135户。
   
姜家沟清顺治年间,姜姓建村,地处沟夼,故名。60户。
   
团栾明建文年间建村,取诸姓团聚之意,故名团栾。302户。
   
东邵家山明洪武年间,邵姓徙至卧牛山西南侧分东、西各建一村,该村以方位称东邵家山。301户。
   
西邵家山明洪武年间,邵姓徙至卧牛山西南侧分东、西各建一村,该村以方位称西邵家山。347户。
   
兴隆山东清初建村,因村处兴隆山东麓,故名。属西邵家山村委会辖。
   
炮前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处炮山之南,故名。220户。
   
万家疃元末,万、贾两姓建村,名万贾疃。后贾姓迁出,更名万家疃。345户。
   
寨东明洪武年间建村, 因村处两兵寨之东,故名双寨子东。后简化为寨东。270户。
   
胡家庄明天启年间, 胡姓建村,村处大庄之西,名小西庄。后更名胡家庄。176户。
   
石头桥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临古石桥,名石桥子。1981年更名石头桥。88户。
   
西北河明永乐年间,崔姓于小河北岸建村,名北河。后以方位称西北河。308户。
   
中北河明嘉靖年间, 连姓于小河北岸建村, 名连家北河。后以方位称中北河。354户。
   
东北河清顺治年间, 杨姓于小河北岸建村, 名杨家北河。后以方位称东北河。130户。
   
窑沟明崇祯年间建村,因修卫城在此建窑烧砖瓦,故名。280户。
   
寨前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处古兵寨之南,故名。380户。
   
瓦房疃明嘉靖年间,盖姓建村,名盖家庄。后以村有瓦房改称瓦房庄。1981年更名瓦房疃。115户。
   
蒋家疃明永乐年间,蒋、贾两姓建村,名蒋贾疃。后演音为蒋家疃。210户。
   
冯家疃清康熙年间,杨姓徙此为冯姓看庵,名杨家庵。后冯姓迁此,改称冯家庄。1981年更名冯家疃。56户。
   
金沟明正德年间建村,因村西沟内多出云母砂,金光闪闪,故名金沟。230户。
   
大庄明天启年间,张姓由晏家庄迁此建村,名小晏家庄。后因村落扩大,改称大庄。358户。
   
小庄清乾隆年间,张、李两姓徙此为五柳村看庄子,因处五柳之南,故名小南庄。后简化为小庄。207户。
   
泊子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泊地,故名。170户。
   
老军屯明永乐年间在此设屯,系老兵退役聚居之地,故名。245户。
   
赵家庄明嘉靖年间,许姓建村,名许家庄。后赵姓迁此,更名赵家庄。163户。
   
顶子前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顶子石之南,故名。500户。
   
山西头明永乐年间建村, 因村处槎山西麓, 故名槎山西头。后简化为山西头。782户。
   
南道清宣统年间建村,因村处祖籍山西头村前大道之南,故名。属山西头村委会
辖。

人和镇

    人和元末建村,明初在此设卫,因地势不宜,卫址西迁,改设市集,名卫改集。后以吉祥言更名人和。501户。
   
南下河明洪武年间建村,原名福落庄。因水患迁至河下游,更名下河。后村北又建一村,该村以方位改称南下河。322户。
   
北下河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位于下河村之北,故以方位称北下河。299户。
   
孙家夼清康熙年间,孙姓建村,地处夼地,故名。78户。
   
南齐山明弘治年间,常姓徙此建村,村名无考。后陈姓迁入,名陈家齐山。后又以地处齐虎山之南改称南齐山。148户。
   
北齐山明弘治年间,刘姓徙至齐虎山西建村,名刘家齐山。后又以方位改称北齐山。379户。
   
刘家嘴清康熙年间,刘姓建村,村临浪窝嘴,故名。70户。
   
二道港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处涨港第二道港汊两岸,故名二道港。151户。
   
钓沟清乾隆年间建村,因传说古时村西沟出了两条蛟龙,故得名蛟沟。后演变为钓沟。70户。
   
古楼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临钟鼓楼,故名鼓楼。后演音为古楼。203户。
   
西河口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河流入海口岸,故名河口。后村东又建一村,该村以方位称西河口。405户。
   
东河口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位于河口村东,故以方位称东河口。200户。
   
南元产明嘉靖年间,杨、连姓迁此看管庄园分别定居成村,故两村以方位命名南、北园产。后南园产演变为南元产。65户。
   
北元产明嘉靖年间,杨、连姓迁此看管庄园定居成村,故两村以方位命名南、北园产。后北园产演变为北元产。250户。
   
宋家庄明弘治年间,宋姓建村,故名。263户。
   
东老树河明成化年间建村,因村西河边有古老柳树,故名老树河。后村西又建一村,该村以方位称东老树河。330户。
   
西老树河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位于老树河村西,故以方位称西老树河。139户。
   
佛堂建村年代无考,因村临佛爷庙,故名。345户。
   
何家清顺治年间,何姓建村,故名。358户。
   
昌邑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临长安寺,故名长安。后更名昌邑。415户。
   
邢家明正德年间,邢姓建村,故名。267户。
   
西里山明正统年间建村,因村距槎山古庙一华里,故名里山。1981年更名西里山。600户。
   
东黄埠岭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处黄土岭东,故以方位称东黄埠岭。392户。
   
西黄埠岭明景泰年间建村,因村处黄土岭西,故以方位称西黄埠岭。148户。
   
丁家庄清康熙年间,丁姓建村,故名。115户。
   
响湾沟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南山沟有一水湾,山水直泻,常年响声不息,故以此命名响湾沟。148户。
   
千军石明天顺年间建村, 因村临百石岭,远望形似千军万马,故名千军石。211户。
   
蟠龙石明嘉靖年间建村,因村临蟠龙石,故名。142户。
   
柳树赵家明弘治年间,赵姓建村,因河边多柳树,故名。135户。
   
路家庄明嘉靖年间,路姓建村,故名。111户。
   
南椤明洪武年间建村,原名福山前。后以村多椤树,更名椤。1981年更名南椤。297户。
   
墩前明弘治年间建村,因村临古观庙,故名观里。后以村处烟墩之南,更名墩前。84户。
   
杜家庄明万历年间,杜姓建村,故名。96户。
   
南石硼明天启年间建村,因村后有一大石硼,故名石硼。后村北又建一村,该村遂以方位称南石硼。167户。
   
北石硼明崇祯年间建村,因村位于石硼村之北,故以方位称北石硼。106户。
   
南卧龙明建文年间建村,因村南有一山岭形似卧龙,故名。后村北又建一村,该村遂以方位称南卧龙。271户。
   
北卧龙明万历年间建村,因村位于卧龙村北,故以方位称北卧龙。193户。
   
邢家嘴清顺治年间,李姓建村,名李家庵。后邢姓迁入,以地处海嘴,更名邢家嘴。215户。
   
码头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西有一山峰形似马头,故名马头。后以村东有停船码头,更名码头。411户。
   
柳林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西柳树成林,故名柳林。属码头村委会辖。
   
老板石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前有石硼形似老板鱼,故名。39户。
   
柳口清道光年间建村,原名柳铺。后以村处海边夼地,改称柳夼。1981年更名柳口。99户。
   
院夼明天启年间建村,因村临院夼寺,故名。1330户。
   
沙口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处沙岛之北,名沙岛。1948年更名沙口。292户。
   
朱口明正德年间,朱姓建村,以村处东、西两个半圆形海湾之间的岬角上,故名朱家圈。1948年更名朱口。1550户。
   
大疃刘家明成化年间,刘姓建村,村处槎山之后,名山后。清末更名大疃刘家。406户。

石岛镇
   石岛街明崇祯年间,各地渔民和商人相继聚居至此,以捕鱼和经商为生,因村依山傍海,遍地皆石,故名石岛。1949年更为今名。1321户。
   
南车脚河清康熙年间,毕、王、苏、杨、连诸姓徙至赤脚河两岸建村,名赤脚河。后演音为车脚河。1946年分为三村,该村按方位称南车脚河。894户。
   
北车脚河清康熙年间,毕、王、苏、杨、连诸姓徙至赤脚河两岸建村,名赤脚河。后演音为车脚河。1946年分为三村,该村按方位称北车脚河。431户。
   
西车脚河清康熙年间,毕、王、苏、杨、连诸姓徙至赤脚河两岸建村,名赤脚河。后演音为车脚河。1946年分为三村,该村按方位称西车脚河。214户。
   
桃树园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周围多桃树,故名桃树园。212户。
   
北沟清顺治年间建村,因村处石岛北沟,故名北沟。832户。
   
西岚清嘉庆年间建村,因村临秋树茂密的山岚,故名秋树岚。后以村处石岛之西,更名西岚。1006户。
   
姜家疃明崇祯年间,姜姓建村,故名。1015户。
   
西王门明正德年间,王姓建村,名王门。后王姓在村东又建一东王门,该村遂更名西王门。243户。
   
东王门清顺治年间,王姓建村。因村位于王门村东,故名东王门。280户。
   
玄镇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临玄镇寨,故以寨为名。后更名大寨,1938年恢复原名玄镇寨,后简化为玄镇。797户。
   
唐家夼清康熙年间建村,因村处岭上唐家的夼地,故名唐家夼。126户。
   
介口清道光年间建村,因村临形似蚧巴窝的洞口,故名蚧口。1981年以谐音更名
介口。876户。
   
介鱼村清道光年间建村,原名蚧口。1956年由村中分出部分户成立蚧口渔业合作
社,后改称渔业大队。1984年命名介鱼村。属介口村委会辖。
   
炮台东清雍正年间建村, 原名鳌子圈。 后以村西山上有古炮台,更名炮台东。247户。
   
牧云庵清康熙年间建村,原名姑子庵。后以北山有牧牛场,村南临海,常置云雾之中,更名牧云庵。379户。
   
大鱼岛清雍正年间建村,因村前海中有三壶石礁,传说为海中仙山,有岱舆之称,故命名岱舆岛。后更名为大鱼岛。2313户。
   
张家村明万历年间,张姓建村,故名。2159户。
上述资料可能会有疏漏错误之处,欢迎大家补充、指正.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
2008/2/2 9:05:25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山东荣成村镇概略.
ju山东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806
经验:2808
金币:2808
注册:2007年3月2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6

这是目前发现的,关于荣成市的最好最细致的资料,供大家查阅使用!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
2008/2/2 9:23:10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山东荣成村镇概略,帮找祖籍.
鞠文莉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县丞
发帖:13
经验:41
金币:41
注册:2011年11月1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7

我老家原来的地址是:山东省,荣成县,成山乡,成厢公社,马山大疃;我以前给我姑姑写信都是寄这个地址,由于各种原因,已有二十多年没联系了,这地方现在的地址是什么?
2011/11/11 11:41:37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5-2006 『鞠氏家谱网』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2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4/4/20 21:08:39
Processed in 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