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wei登载孝经节选,足见至孝品德。不过儒家的思想我历来抱辩证观点看,并不是完全的反对。
比如上述节选,要正确的理解好并在当今社会体现孝敬父母,有几点必须思考明白:
1、当代社会人与封建时代人的区别
当代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社会属性,不再完全属于父母的私人所有,所以儒家的‘父叫子亡,不得不亡’已经是错误的,反人类的。孝敬父母是建立在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感恩和感谢上,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爱父母是孝敬的根本。
2、封建礼教尊卑与当代民主人权
封建礼教强调自上而下的权力,国家的叫君权,社会的叫族权,家庭的叫父权夫权。这些都是应当批判的,当今的孝敬父母必须与这个强权高压的社会体制脱钩,孝敬而不盲从,父母的错误不执行并不等于不孝敬父母,但在过去的封建社会或者按照过去的思想衡量,不听父母话就是不孝。现在则应当辩证的看。父母和子女不再是尊卑关系,而是平等互爱关系,当然子女未成年前,父母有监护管教权力,这是法律所赋予的,与封建尊卑没关系。
我的理解先写到这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指正,接下来再评说一下‘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我认为除了‘居上不骄’无可反驳外,其他两点都有待商榷。乱与不乱的标准不是孝敬父母,而是社会是否公平合理,毛主席教导‘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此的乱就是救民于水火,为何乱不得?‘在丑不争’也是这个道理,不争则公理何在?任由列强和小人当道吗?我想孔子这里强调的不乱不争是指违法乱纪和违背社会公德的事不能做。但好像历代儒学没有把这个意思解释清楚,没有指明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乱不能争,在什么情况下必须乱、必须争。
尤其这句话“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简直就是扣帽子,看来儒学提倡孝道目的不在子女对父母好,而意在维护封建统治皇权,如果你居上高傲瞧不起君主,在野见不合理就作乱,有一点小矛盾就不依不饶扰乱社会,就算你天天给父母三牲之养,这也不算孝敬。看看这话说的,太露骨了吧。其实儒学的孝追到根上都是个政治概念。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