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武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鞠氏杂谈≡鞠姓杂谈【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武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16 | 点击数:2278       
【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武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鞠海峰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续启发金玉涌现,希望家人岁末踊跃参与家谱网壮大!贴个在铁血发过的业余所好:

 

    文武是一对对立的事物,上升到文化层次,皆称为文化了,武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古人云:“合之以文、齐之以武”,可见一文一武,人类之道也。中华武学文化源远流长,从三皇五帝到当今时代,三皇凭文治被尊为皇,五帝凭武力王道被尊为帝;从姜子牙的《六韬》到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正义与非正义,王道与霸道,侵略与反侵略,柏杨说温良忍让的中国人在外敌欺凌面临危亡的时刻,每次都迸发出勇敢顽强的抵抗精神。我感觉这种精神是有所传承的,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和平时期似乎看不到她的存在,但我认为还是有所体现的,精神的载体做为形式,是内在的一种体现,有时往往形式也决定内在,或者说激发内在。

    刀剑是武学文化的最基本载体,国家利器、捍卫生命,最能体现人类的一种精神,一种面对危难和威胁时刻的勇敢精神。我喜欢刀剑,源于对古代钢铁技术的好奇,逐步发展而来的喜好。虽然有点叶公好龙,至今没有真正收藏一把,虽然我基本上不赞成狼图腾的思想,但我还是认为中华文化应当补上尚武精神,这样才使得中国人的精神好像就全面了。

    刀既是杀人物件,也是救人利器,作为冷兵器,它们都更直接的渗透着令人透骨的杀气,现代导弹鱼雷虽然外表看不出这种寒气,但杀伤力却是上百倍的增强了。

    所以我觉得冷兵器最能体现一种尚武精神和武学气息,汉剑古朴正直、锋利刚健,唐刀威武华丽、劲健雍容。都蕴含着中国人的性格和品质,中华大地没有孕育出草原游牧民族的弯刀,也没有象日本一样推陈出新出凶悍霸气的日本太刀,就是戚继光借鉴日本刀而制造的戚家刀,反而在日本刀的样式中演化出轻灵俏直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人性和文化的差异使然。正直朴厚、轻灵飞动作为中国人的一种品质在刀剑上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唐刀是大唐兴盛的见证,是盛唐荣光的名片,是每一个中国人自信心与开放胸怀源泉,是我们对未来的梦幻和向往。

现代仿制的唐刀:

[此帖子已被 鞠海峰 在 2009-11-2 11:42:49 编辑过]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15 9:11:03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网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鞠海峰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通过刀剑工艺和蕴藏的尚武气息,请大家继续感受中华文化。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15 9:14:29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网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鞠海峰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3

‘百炼成钢’和‘有钢要用到刀刃上’

       古代刀剑制作工艺,现在还流传着‘百炼成钢’、‘好刚要用到刀刃上’等成语和俗语。百炼钢又称花纹钢,是两种不同性能的钢放在一起反复折叠段打而成,通常用硬度高的钢和韧性好的钢来折叠段打,这样刀剑的硬度和韧性能很好的结合,刀的性能也就越好,由于这两种钢的材质性能不同是由于其含碳量不同造成的,折叠段打到一起后,颜色就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行云流水般的花纹,俗称花纹钢。

     古代通常的宝剑都是有花纹的。折叠一次算一炼,通常有10炼、30炼、60炼的钢,最高有达到100炼的,钢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好,削铁如泥、切金断玉,故称百炼钢。但达到百炼要娴熟的技术和经验,折叠次数多容易把钢坯打坏,一般人不容易做到。

    世界上的花纹钢刀剑有三种,有中国的花纹钢,属于折叠锻打形成的焊接型花纹钢。二是大马士革钢,属于铸造型花纹钢,其必须用在中世纪印度出产的一种叫乌兹钢锭,大马士革钢刀剑的花纹被称为穆罕默德纹。三是日本刀多见的淬火型花纹钢,中国刀剑也有这种覆土烧刃形成的花纹,在中国叫霜雪,日本叫刃纹。

欣赏刀剑上的花纹,大家品味!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15 9:24:29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网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鞠海峰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4

继续欣赏:

千锤百炼,百炼成钢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15 9:27:12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网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鞠海峰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5

唐刀:美丽的传说考证

    真正的唐刀在中华大地上已经失传,尤其陌刀,连什么模样至今也是众说纷纭。目前各刀剑工艺厂制作的唐刀是借鉴日本收藏的唐刀样式,在唐代叫横刀,日本叫唐样大刀和水龙剑。日本刀就是在唐样大刀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成,日本刀的反复段打、夹钢、淬火等技术都是延续了制作唐刀的技术。有人用唐刀是日本刀的祖宗来轻视日本刀,我不这样看,日本刀的名声不是吹出来的,它是源于唐刀的。并有所推陈出新,如改直刀为弯刀,应当说是歪打正着,是日人淬火时夹钢技术上的偏差,致使两种钢坯材质热膨胀系数不同,在应力作用下的自然弯曲,也有说是几个人共同段打,控制不协调造成的弯曲,总之这种弯曲的感觉更好,刀的性能不减,甚至有所提高,并非常适合步战劈砍,特别适应日本山地多、丛林多的步战。于是弯刀得到保留并发扬。

    其实唐刀分为四种(《唐六典》记载):仪刀、障刀、横刀、陌刀。只有陌刀和横刀是应用到战场上的武器,陌刀是步兵制式武器,横刀是骑兵制式武器。陌刀的样式至今没有人考证出它的原貌,大多数的都是猜测。个人认为下面这个图的古刀非常有可能保留着唐陌刀的影子(有人说这是明代禁军的大刀,年代上说的比较贴切)。此刀很可能是根据戚家刀和雁翎刀样式发展而来,应当是斩马刀的一种。戚继光凭此刀在镇压来自北方草原的骚扰,杀得草原蒙古骑兵人仰马翻,不过感觉唐陌刀应当和这个刀差不多,本人认为样式极为接近(后面有具体的考证和猜想)。关于陌刀是三尖两刃的说法是有人根据宋代的《武经要略》猜测陌刀是三尖两刃刀的样式。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15 9:36:49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网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鞠海峰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6

一、唐陌刀考


我这里的考证其实全是个人爱好,不是什么专家的真正的历史的考证。

1、陌刀的起源:

    据《唐六典》记载(我这里只凭记忆写到这里),唐陌刀源于汉代的断马剑,相传长三米。断马剑是我国南方的军队为对付骑兵而发明的一种武器,即为剑自然是双面开刃,双面刃的优势是横扫过去后不用翻腕子直接可以再横扫回来,有人依此推断唐刀也是双面开刃,有人根据宋代的《武经要略》猜测陌刀是三尖两刃刀的样式。那为什么不再叫剑而改叫陌刀了呢?我想显然在刃上有所区别了。现在制作的唐刀即横刀,源于日本保存至今的唐横刀样式,唐横刀有切刃和诸刃两种,切刃单面开刃,诸刃即只在刀尖处双面开刃。我想唐陌刀很可能是诸刃的,陌刀保留一面刀脊不开刃即增强了刀的厚度,也可以方便单手扶之,增强了长刀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刀尖部两面开刃保留了断马剑的功能,使陌刀在战场上敌离身远则劈扫,近身则可以手扶刀脊以抹的动作弥补其短处。今天的武当派太乙金晶门有一门独门武学叫抹眉刀,世代相传源于唐刀,抹眉刀就有手扶刀脊的招数(见下图)。

此图抹眉刀招式来自武当太乙门人士王子鹏的个人博客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15 9:46:29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网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鞠海峰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7

2、陌刀名称的由来

    我同意有的考古专家的说法,即刀的名称不是源于古代文人笔下,而是源于使用它们的战士,这些战士多数不识字,对刀的名称叫法可能与自身的战斗生活息息相关。汉代把挂在臀部的刀叫捭刀,又说捭通陌,传到唐代时的士兵时候,也许是叫着方便就把这种长刀叫陌刀了。这个当然也是专家的设想,但这种思路我认为还是对的。我也可以猜想陌就是代表野外,陌刀就是野外作战用的刀,也可以自圆其说。 甚至猜想武当太乙门的独门武学抹眉刀,是否是因为陌与抹音近,历代武者口传心授造成的变化,也说不定。

    据记载陌刀的威力十分巨大,一次李世民太原遇险被包围,身边只有12把陌刀护卫,就这12把刀居然保着李世民杀出重围,陌刀威名从此鹊起。

    唐中期高仙芝与阿拉伯作战,副将李嗣业善使唐刀,挡嗣业者,无不人马俱碎。又说此刀列队前进时,如墙而立。足见此刀的确是原野作战的利器。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15 9:52:54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网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鞠海峰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8

3、陌刀的没落和消失


    据一位研究历史的专家考证,威武豪华的唐陌刀在唐末时期的战争中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为什么这么名声赫赫的武器被淘汰了呢?而且淘汰的如此彻底,以至于今天谁也说不清楚它的模样。

    (1)、战争成本说

    该专家考证,由于唐末频繁的战争,各节度使对武器的需求非常大,陌刀的制作复杂,工艺要求高,一把刀的造价也是相当高的,曾有一位节度使差一点被唐刀的制作搞的倾家荡产。另外还有就是频繁的战争,使士兵的更换速度也很快,陌刀的使用技术非长期磨练才能掌握,上战场的普通新兵还是使用普通的武器较合适,于是钩镰枪、长柄斧等制作简单的武器,也可以发挥步兵对付骑兵的作用。这些都是陌刀被冷落的原因。

    (2)、战争特点说

    这个是我个人的判断,有些文章也略微提及,但不详细,唐代初期,对付骑兵的战斗非常多,所以陌刀逐渐取得战场的主导地位,尤其后来频繁的对突厥的战争,逐步使陌刀成为唐军的制式武器。

    具体说,陌刀的兴盛是和唐军的战术战法分不开的,唐代的军队临敌列阵非常象古罗马的阵型。罗马阵型是:中军前方为盾牌方队,后面是弓箭手,弓箭手后面是抛石机和大型弓弩,以及指挥部。中军的两翼是轻骑兵,护卫中军方队,并从两侧迂回包抄敌军。

    唐军的阵型与罗马的很相似,中军前方为三排陌刀手,后面是弓弩手,弓弩手也有长枪和陌刀,随时可以支援陌刀队。中军的两翼也是轻骑兵,轻骑兵一色长槊加横刀,并配备弓箭。轻骑兵的作用既有护卫中军的作用,也有两翼包抄敌军的作用。但唐军的这个阵型更加灵活,中军步兵和两翼骑兵均可以独立作战,是互相配合的关系,不像故罗马的步骑依赖性那么高。中军步军和两翼轻骑后面是重骑兵,其作用是支援两翼轻骑兵,或当前面步军队列被冲垮后突然冲上去压制敌人。

    可以看出这个阵型是个庞大的集群,只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能发挥作用。而唐末的战争多发生在中国内部大江南北,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这种对付突厥的阵型,战争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于是逐步产生武器的多样化,十八般兵器始于唐末,到宋代基本得到定型。豪华长大的陌刀退出了战争的舞台。

    (3)、彻底失传的猜测

    唐军的制度是制式武器实行管制,不许民间制造,其制造技术封锁在军队之中,军队抛弃陌刀后,没有了民间的继承,以至于彻底失传,连什么模样都无法令后人知道。


    相传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时,有一次见安庆绪把5000名陌刀放在弓弩手的后面,看到这个阵势郭子仪大笑,小安没有得到唐军武器和阵法的真传,无法发挥陌刀和弓弩联合的优势,焉有不败之理。

    陌刀的最后一次上阵是在宋朝开国之初,有一位宋将得到了唐军陌刀阵法,于是组织军队训练,在一次与辽国的战斗中初试锋芒,取得胜利。辽国也有能人(唐代名将李光弼的民族,个人猜测唐军的阵法契丹人知道的应当不少),马上就有人说说这是唐军的战法。破解的方式我看可能有n种,只要不用骑兵去冲击陌刀阵就可以大大降低陌刀的威力,比如改变战争方式,不待对方布阵完成就发起进攻;比如进入混战后,陌刀可能还不如一把匕首。之后再也没有见到关于陌刀和唐军阵法的记载了。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15 9:56:24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网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鞠海峰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9

二、横刀考

    横刀是唐六典记载的四种唐刀之一,传统的源流说法是横刀是在汉代以来的环首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的看法是:横刀是把汉代以来的环首刀和当时突厥骑兵的刀结合到一起逐步改进演化而形成的,各位看简装横刀的刀柄刀鞘的样式就很明了的,明显有我国西域游牧民族风情的影子。另有考证突厥刀是在汉剑的基础上的一种草原版,刀身是直的,刀鞘与汉剑剑鞘很相似,只是刀把变化较大。

    我国保留下来的横刀多数是锈蚀严重的出土古刀,真正完整保留的横刀样式是珍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古代流传到日本的唐横刀。


下图是日本正仓院收藏的正宗唐代横刀,在日本也叫七星剑和水龙剑,其实都是刀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15 10:02:43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网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鞠海峰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0

看看简装唐刀的样式,刀把确实含有突厥刀的元素。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15 10:13:25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网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鞠海峰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1

真正唐刀的神韵:

看看古今唐刀的对比,我认为古刀直而不僵,刀身内外散发着利器的气势。而现代仿制的唐刀显得僵直,失去的真正唐刀的神韵。

见图,对比一下马上就看出差别,上面的是日本收藏的唐代唐刀,下面的是浙江龙泉市的刀剑工艺厂仿制的唐刀。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15 10:16:52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网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鞠海峰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2

三、仪刀考


上面介绍了唐刀中的横刀和陌刀,还有障刀和仪刀。

据出土的墓葬壁画等揭示,唐仪刀就是汉代开始出现,盛行于隋唐的环首刀。


看下面的仪刀: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15 10:32:55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网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鞠海峰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3

四、障刀考

    《唐六典》上说: 盖用障身以御敌的刀为障刀。即一般的护身刀,多数为朝廷发给将官大臣的随身携带的刀。现代仿制的障刀多数为没有刀镡(即刀护手)的刀,(见下图)。我想有护手的可能也会有的,有了刀镡就像横刀了,这只是猜想。还是看看现代翻版的障刀,没有了刀镡,携带的确方便,尤其对文官来说,还可以当拐棍使唤,哈哈。



障刀(除了没有刀镡,其余与横刀完全相同)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15 10:37:18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武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向洋
 



角色:管理员
等级:国子监
发帖:722
经验:9119
金币:100000118
注册:1990年11月28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4

百炼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
2008/12/15 21:24:21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武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juhongwei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侍郎
发帖:331
经验:1056
金币:708
注册:2008年4月13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5

海峰兄业余卖剑吗?


鞠洪苇/祥和安康!
2008/12/15 22:12:09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武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居庸关



角色:管理员
等级:尚书
发帖:625
经验:2052
金币:2052
注册:2006年12月1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6

海峰辛苦,上传了这么多刀剑,大开眼界。

我不懂刀剑,这种唐刀看上去像剑,那种弯弓状的刀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吗。

2008/12/19 19:18:07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岁庆征文】刀剑如虹——中华武学文化的载体:唐刀威武到今天
鞠海峰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7

yes,刀剑我也不太懂,参加工作之初接触了一点热处理工艺,有点爱好基础,于是涉猎于此只是用来表达一种文化思想和精神。

中国的弯刀起源我在铁血论坛已经发表过,这里简单和庸关唠两句,宋代以前中国的刀和剑都是直的,应当说这是一种民族性格使然,解放后浙江龙泉为国旗班打造仪仗指挥刀,采取了弯刀的形式,到刘华清将军那里没有通过,刘说中国人宁折不弯,所以中国仪仗队的刀是直型的仪仗刀。

中国弯刀起源于元代的蒙古刀,其演化过程是:蒙古刀——雁翎刀——柳叶刀——压把弯刀(牛尾刀)。牛尾刀即现在武术表演的制式用刀。另明代有滚刀,倭滚刀,看图样滚刀就是柳叶刀,倭滚刀则就是戚家长刀,是戚继光借鉴日本刀和中国弯刀而打造的一种弯刀。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8/12/19 20:36:22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5-2006 『鞠氏家谱网』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2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8/2 21:12:39
Processed in 0.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