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陶世家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鞠氏杂谈≡鞠姓杂谈鞠陶世家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6 | 点击数:1842       
鞠陶世家
ju山东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806
经验:2808
金币:2808
注册:2007年3月2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史记卷四 周本纪 第四

周后稷,名。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之,因名曰

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礶戎狄之闲。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闲,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注:“”即“弃”。)

 

周祖不窋兴农耕

4000年之前的一天,从陕西关中向北的一条道路上,一支庞大的队伍在行进。队伍前,一排排武士手执矛斧剑戟在前面开路,后面紧随身背各种农具、各色包裹的男女老幼,蹒跚而行。有些人窃窃私语,有些人长嘘短叹,更多的人笑语喧哗,兴高采烈。在途中,有人落伍了,有人开了小差,但也有众多的外族人参加进来。离少增多,所以队伍越来越庞大。在人群中,有一位须眉皓白的老人在向一位鬓发已花白的长者说着什么。长者只是点着头,答应着。这时,从队伍前跑回一位少年。他周身穿戴玉器,身挎饰有玉器的宝刀,显得英姿飒爽,与众不同。他直奔老人,毫不客气地打断了老人与长者的谈话,一把拉住老人的手,高兴地向老人诉说着什么。老人用疼爱的眼光紧盯着他,只是微笑着,并不开口。长者几次想—亡前劝阻,都被老人摇手制止。这三个人是爷孙三,老人是爷爷,叫不窋;长者是儿子,叫鞠陶;少年是孙子,叫公刘。爷爷是这个队伍的首领,率领着这支庞大的队伍向北行进。
    
不窋已经80开外了,身体还十分硬朗。他是周后稷——弃的儿子。弃曾在唐尧、虞舜时代担任管理全国农业的后稷官。他因为推行新的农业耕作方法,使粮食连年丰收,解决了日益增多的人口的生活问题,立了大功。虞舜不但将后稷官号专赐给了他,让他的子孙后代世袭罔替,而且将弃的舅家姜氏的封地--邰改封在了他的名下。虞舜驾崩,大禹继位,是为帝禹,弃又在帝禹手下任了四五年后稷官,便去世了。他的儿子根据虞舜生前的规定,接替其父的职务,管理全国农业生产,继续推行其父所创新的耕作方法。大禹在位仅十年就驾崩了,儿子启继位,是为帝启。帝启在位之初,其他各族不服,起兵反对。他丝毫不敢懈怠,想方设法平息了各地的反叛,坐稳了江山。这时,他认为大功告成,可以高枕无忧享几天清福了。于是,整日带领儿子和随从,在洛河沿岸打猎游玩,尽情享乐。不过好景不长,乐极生悲,帝启身染沉疴,一病不起,呜呼哀哉。帝启在位也是十年。儿子太康继位,是为帝太康。帝太康一直跟随在其父身边,养成了喜游的毛病。他在王宫待不住,就学着其父,常带领随从在洛河沿岸打猎、游玩,长期不理朝政。幸亏各位大臣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地管理着天下大事。继任农官的不窋同其他大臣一样,管理着全国农业生产。虽然天时早涝不均,农业收成时丰时歉,但总的趋势是增产的。然而,人心不一,当大部分大臣忠心耿耿地为皇室服务、为天下老百姓谋福时,也有一些大臣开始心怀图谋,觊觎王室的权柄。当帝太康长期远离京城时,他们以后羿为首领,突然暴动,起兵攻占了京城,并派兵阻止帝太康回返京城。他们的反叛,引起了许多忠于王室的部落和另有图谋的部落的不满,起兵攻打他们。战火逐年扩大,连年混战,结果谁也征服不了谁,而中原的安居乐业的环境被破坏了。老百姓流离失所,到处漂泊,农田荒芜了。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管理农业的大臣不窋在朝廷里待不下去,就回到了周族封地邰的家中。他既不愿意甘心向后羿俯首称臣,又无能力平息后羿的反叛,只能在家中赋闲。他并不怜惜失去了官位,最痛心的是其父弃所开创的农耕事业在他手中丢掉了。他为这事,长时间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儿子和随从劝他,认为事已如此,身不由己,想也无用,而且年事已高,应该注意身体。但他总是放不下心来,忧愤痛心,茶饭不思,骨瘦如柴。正当大家为他的健康发愁时,有一智者上门赐教,对他说:树挪一步死,人挪一步活。他听后大开心窍。天下之大,何处不能容身?这里因战火纷飞,农耕难以为继,何不找个安定和平的地点另作计议呢?主意已定,就与儿子对本族人反复做工作,动员他们远途迁徙,这才有了前面所说的情景。

    
他们对迁徙的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向东,要经过战火纷飞的中原,伤亡肯定大;向南,是难以逾越的秦岭大山,还无能力攀登;只能是向西或向北了。这种选择,是对四面形势分析的结果;还有一个因素,也促成了他们向西北迁徙的决定。因为不窋母亲是姑姓国的女子,姑姓国在邰地的西北部即今陕甘两省交界处的长武、灵台一带。不窋小时来过这里,对这里的环境是熟悉的。这里完全可以推行农耕生产,而且可以得到舅家的帮助。于是,他们率队就向西北方向走来了。

到达姑国地界后,这里的情况并非他们想像的那样,已人事全非。人家看到他们这么庞大的队伍来了,岂不产生疑心?他们再仔细深想,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终非长计。他们又向北行进了,目的是想找一块能够安居乐业、实行农耕经济的地方安居下来。因此,他们在行进途中,把有无水源、有无肥沃的土地、有无可以修建栖身的城堡作为条件进行选择。他们爬上一座高塬,看到这里广阔平坦,是理想的农业耕作之地时高兴极了,想就此停下来,安营扎寨,长期在这里居住。但反复考察后,发现这里有两个条件不具备:一是附近没有河流,没有泉水。另一个是无险可守,外敌人侵时难以抵挡。当然,第一个条件是主要的。他们只能舍弃这座溥塬(溥,大的意思,是现今的董志原),继续前行了。当他们从溥原走下,顺着一条小溪,走出溪口,又翻过一座小山冈时,这里的景色让他们眼前一亮,这不是梦想中的境界吗?对面山上伸出一座高阜,阜面平阔,上面可以建房筑屋,安顿随来的族人;高阜的两侧是两条河流由北向南流来,在高阜的南端汇合,向南流去,取水极为便利;河流的两边,是平坦而又肥沃的土地,可供耕种。这正是他们寻找的理想之地,而且他们走得时间很长了,已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没有任何干扰了。首领不窋就下令停止前进,在这里安顿了下来,作长久的打算。
    
首先,他们开挖或修筑窑洞,作临时的住处。有崖的就直接打洞;无崖就挖坑,上覆盖厚土。他们把这叫做“陶复陶穴”。他们的祖先就是从洞中走出来的,而且不窋就出生在窑洞里,因此父亲为他起了不窋这个名字。“不”通“丕”,是大的意思,“窋”是洞穴,通“窑”。不窋的儿子鞠出生后,手掌纹像个“鞠”字,不窋就为他起名“鞠”。鞠也出生在窑洞里,不窋又呼他为“鞠陶”,“陶”的音、义通“窑”。他们对窑洞窟穴太熟悉了,对如何打洞修窑,非常内行。他们修筑窑洞,不过是为了临时安顿族人和半途中随来的外族人,没想到“陶复陶穴”之风就遗留在了当地,竟流传了几千年。如今,这里的人仍然喜欢住窑洞,就是继承了周族人的遗风。当把人们临时安顿下来后,又筹划修建新的住房。为了建房,他们派人从原路返回,渡过渭水,在秦岭采集建房造屋的工具。为了方便来往人的住宿,他们又在豳地修建了客舍。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新加入周族的人越来越多,在河流的两岸住满了人,又向南发展。在来时的小溪边也建满了房子、住满了人,人们把这条小溪称为皇涧。在把人们基本安顿下来之后,周族人接着开始了大规模垦荒开发。他们集体劳动,一起出工,协同生产。他们砍树木。拔杂草,用耒或耜翻耕土地。为了加快速度,两人各持一耜,骈肩而耕。参加开发的人很多,在高地上,在洼地里,在田间小路上都站满了人。有族长,有儿子一辈,也有孙子一辈。他们个个身强力壮,充满信心。在劳作的中途,成群结队来送饭的是妇女们,一边看着丈夫或儿孙狼吞虎咽地吃饭,一边同人们嬉戏着,田野里响起阵阵爽朗的笑声。播种开始了,按照后稷传下来的耕作方法,从南面土地上开始,先阴地,后阳地,播撒下他们从中原带来的黍或稷的种子。不长时间,种子发芽了,长出了禾苗,田野里一片生机。为了让禾苗茁壮成长,他们用鎛这种农具锄去杂草。到了收割季节,大家一起出动,田野里又响起了收割禾穗的声音。禾穗上了场,场里堆放得满满的。打碾下来的粮食把仓库装满了,就拿出一部分黍或稷酿酒,用于祭祀祖先。没有想到,第一次耕耘播种竟然获得了大丰收,他们认为这是神灵保佑的结果,增强了进一步拓荒的信心。他们将年轻力壮的人编为军队,将军队分为三部分,轮换着到远方去垦荒种田,使农耕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在垦荒中,不窋不顾自己年高体衰,带头参加,更加鼓起了大家拓荒种地的信心。

不窋活了上百岁,终于撒手人寰,离亲友而去,后人尊称他为圣祖。临去世时,他不止一次地对后辈儿孙叮咛,一定要世世代代将农耕生产继承下去,才无愧于先祖。他被埋葬在京城东面的山顶上,使他的在天之灵能继续观看京城的繁荣昌盛,观看后辈儿孙如何继承他的事业把农耕生产进一步扩大。他的儿子鞠陶继位,成为周族的首领,后人称他为老王。他领导农耕生产三四十年,死后埋葬于京城之西刘家坪的高峁上。其子公刘继位,接过农耕事业的接力棒,继续领导周族人向更远的地方拓展。公刘才干非凡,既继承了其祖不窋、其父鞠陶的成功经验,又创造了新的做法,使后稷所开创的农耕事业发扬光大。公刘继续派人到渭河南岸的秦岭取材,修房建屋,改造和提高民众的居住条件。在他的领导下,在家的人有多年吃不完的粮食积蓄,在外公干的人行囊中有许多资财。周族人深感自己的生活蒸蒸日上,他们认为: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有庆城这块农耕根据地作依托,有公刘这样的好首领。周族人的兴旺发达,吸引了周边许多部族小国来归附,他们自愿听从公刘的领导。如果说不窋、鞠陶时期,周族人在困苦中奋斗,在艰难中创业,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那么在公刘时期已是大发展、大兴盛的时期了。因此后人说:“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这句话中所说的“歌”,就是收纳在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的《大雅·公刘》,因其诗每段以“笃公刘”开头,又称为《笃公刘》。这首诗描述了周族人从邰迁庆的过程,歌颂了公刘的恩德。实际上,公刘是站在其祖不窋、其父鞠陶肩膀上的历史巨人。为了区别,后人又把公刘称为老公。在庆城县城南百里之外的高家坳,后人修建了公刘庙,俗称老公庙,香火极盛。在公刘晚年,犬戎多次侵扰周族人,和平安定的环境又被打破了。为了避免与犬戎的战争,公刘与其于庆节商量,举族向南迁徙。他们先经过早巳建立的公刘邑(在今甘肃省宁县境内),然后到了今陕西省彬县和旬邑之间的豳亭定居下来。不久,公刘去世了,埋葬在今彬县龙高乡土陵村。周族人离开了庆阳,但留下了他们生活过的许多遗迹。如鹅池洞,据说是不窋养鹅的地方;昔姬沟,是安置随他们而来的周族人的地方;天子坳,是周老王游行之处;公刘庄,相传为周发祥地,等等。周族人在豳地繁衍了十多代,传到了古公直父时代。古公直父是周族人又一代英主。他继续发扬光大后稷、公刘的事业,发展农耕经济,使周族更加强大。他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当薰育戎来攻时,为了减少周族人的伤亡,避其锋芒,他率众翻山越岭,到达岐山下的周原定居。古公直父的孙子姬昌最贤,领导周族人建立了西方大国。在公元前1046年,姬昌的儿子姬发率5万军队与殷商”万军队战于牧野,以少胜多,大败殷商军队,逼殷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并延续了800年,成为我国历史上年代最长的朝代。
    
姬周国土与殷商相比要小得多。姬周以区区小国何以能取代殷商而崛起渭上、开八百年基业?这得益于他们的重农思想。也就是说,他们大力发展农业,积蓄了力量,为以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打仗,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打经济仗。谁的经济力量雄厚,谁就有获胜的可能。人类历史是依赖经济不断发展支撑起来的;姬周发达的农业经济为他们赢得了一切,最终使势力强大的殷商俯首称臣。姬周重视农业、发展农业的思想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先祖后稷弃和不宙时代。后稷是周族第一代始祖,农业生产起先是由他积极倡导的。他致力于发展农业经济,对全国各族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丽不峦末期,他率领极其弱小的周民族从战乱的中原来到了西北黄土高原的腹地,继承其父后稷的遗业,拓土开疆,教民稼穑,积极发展农业,对周民族的复兴与壮大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当时,以民族为核心,所形成的部落非常多,而独以周民族能强大起来。是因为周民族在庆阳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对周民族的兴盛起了关键作用。此后,周民族后代以此为契机,一直把发展农业作为先祖的遗愿,忠实地传承了下来。我们说,经济发展是历史进步、民族发展的基石。在那个时代,只有以农业文明为主的经济区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周民族尽管偏居一隅,却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必然能在这片土地上逐步强盛起来。他们是黄色的流星,当他们勃勃生长之时,就冲向了中原大地,闯入了权力的中心。现在,我们思考这一段历史,确信没有庆阳这一时期农业文明的发展,就不会有周民族西出岐山的壮举。庆阳这片黄土地是周民族之根,是他们铸就八百年江山最坚实的基础。

      
周民族在不窋的领导之下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也开发了庆阳这片黄土地。在不窋到来之前,这里也有人类生存,也有最原始的农业。这可以从1920年在庆阳之北30多公里处的王嘴子沟发现的两枚石片、一枚石核的旧石器得到证实,也可以从近几年挖掘出的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得到确认。但那时的农业是微乎其微的,是最原始的,还不足以养这一方民众。在这里生活的人类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活动,起主导作用的经济是狩猎经济。只有不窋将其父所创立的“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的新的耕作方法带到了庆阳,才使真正的农业在这块土地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可以设想,原来在这里居住的土著人,得到周族人的粮食援助,尝到了甜头,也看到周族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粮食丰收情景,必然拜周族人为师,学习新的农业耕作方法,这才有了不窋的“教民稼穑”之说。从不窋时代开始,这里的土著人民便改狩猎经济为农耕经济,并由此绵延了数千年。尽管几千年来,这里曾多次为游牧民族所占据,但农耕火种不熄,一直传到了现在。特别是明朝以来,这里的农耕生产基本稳定了下来,成为甘肃,乃至全国的粮仓。现在,我们伫立在周祖陵山之上,面对漫山遍野的滚滚麦浪时,应该深深地缅怀不窋大兴农耕的历史功绩,虔诚地为他上一柱高香。

 

[此帖子已被 ju山东 在 2009-2-27 8:54:52 编辑过]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
2009/2/24 17:11:59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鞠陶世家
鞠海峰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山东写史记了!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09/2/25 16:56:58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鞠陶世家
居庸关



角色:管理员
等级:尚书
发帖:625
经验:2052
金币:2052
注册:2006年12月1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3

哈哈,历史学目前尚未确认庆阳为周先祖的发祥地,只是民间传说而已。考古界目前有邠州说,有山西说,唯独没有庆阳说。原因是没有找到地下发掘的证据,据说其他两地已经发现地下遗存。

不管是不是史实,我们写文的目的只不过是想说明鞠姓来源于鞠陶,在山西也好,在甘肃也好,还有说在内蒙的,在哪里鞠姓都是以鞠陶命姓。

2009/2/25 17:35:35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鞠陶世家
ju329
 



角色:VIP
等级:尚书
发帖:715
经验:2387
金币:2387
注册:2007年1月23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4

鞠姓来源于鞠陶应该是史实吧


人生旅途\珍惜万千\开开心心\每一天
2009/2/26 7:31:48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鞠陶世家
居庸关



角色:管理员
等级:尚书
发帖:625
经验:2052
金币:2052
注册:2006年12月1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5

是史实而且也是事实。

但是周先祖是否发源于庆阳目前尚无定论。

2009/2/26 13:35:11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鞠陶世家
ju山东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806
经验:2808
金币:2808
注册:2007年3月2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6

我感觉,现在的稀少姓氏似乎更加古老悠久,类似于古生物进化。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
2009/2/27 8:59:12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鞠陶世家
居庸关



角色:管理员
等级:尚书
发帖:625
经验:2052
金币:2052
注册:2006年12月1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7

山东如果对此感兴趣可以看看《风俗通》,在百度上搜一下“《风俗通义》校注叙例-古典”词条。

《风俗通》是东汉末期刘向著作,《风俗通.佚文》上搜集了四百左右个当时的姓氏,可谓中华古老姓氏了,其中就有鞠姓,你说鞠姓古不古!这样古老的鞠姓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今天的大姓?就是因为避难改姓,都改成麴姓或其他姓氏了,鞠姓能发展起来吗!

那个曲姓,《风俗通》上没有,《元和姓纂》没有,宋代始创的《百家姓》和以后编辑的《续百家姓》上也没有。可是研究墓碑,唐代却有了曲姓刻石,所以我研究姓氏发展史认为在唐代就已经把麴姓沿着麴-麯-曲的简化规律开始简写了。

2009/2/27 16:03:03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5-2006 『鞠氏家谱网』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2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8/16 19:19:46
Processed in 0.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