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你可以访问全国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欣赏音乐会、戏剧、电影,看唐诗宋词,赏文物收藏,了解科技发展、保健常识,甚至学做新菜———
采访人:本报记者 刘琼
解读人: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 刘小琴
登录ndcnc.gov.cn ,你会发现这是个无所不包的文化宝藏———从历史到旅游,从古建筑到茶艺,从歌剧到科普,从体育到饮食,全方位展现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这就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政府网站:国家数字文化网。
不久前,中办、国办转发《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文化共享工程的实质,是对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服务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这个浩大的工程,不仅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工程,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为了让更多群众能够了解有关政策,及早受惠,本报邀请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小琴进行了解读。
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形式多样、传递快捷
全部资源免费使用
数字化的应用,使得文化共享工程具有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形式多样以及传递快捷的优势。截至2004年底,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已经达到30TB(百万兆比特),这相当于375台硬盘为80G的电脑的全部容量。这些资源汇集了全国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机构、艺术表演团体等机构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
当然,除了以上的优势,文化共享工程的最大好处在于全部资源都是免费使用的。普通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访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主页———国家数字文化网,直接享受资源内容服务,如阅读电子图书,听音乐,听讲座,看电影,欣赏戏剧、曲艺、舞蹈等表演艺术,还可以学习各类相关知识,接受远程培训,参加远程会议等。
少年版、农村版、社区版、企业版
内容活泼平易浅近
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国家数字文化网还设立了四种专业版:共享工程少年版、共享工程农村版、共享工程社区版和共享工程企业版,各有特色。比如说,少年版提出建立“青少年的网上家园”,网页色彩鲜艳明快,从少年儿童活泼好玩、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特点出发,专门设立了成语故事、少年心语、科普之窗、开心游戏等栏目,内容平易浅近。而农村版则注重农村和农民的需求,在抢眼位置推出了农业新书、农业科技、农事指南等栏目,可以让农民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这些数量庞大的文化信息资源,通过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传送到各级中心服务站也就是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为依托的网络。中心服务站再通过工程资源服务系统下载,建立本地资源的镜像(将信息资源的形式和架构丝毫不变形地下载)。到馆的用户只要进入局域网,就可以阅读《红楼梦》,看到“金鸡”、“百花”获奖影片,听到柴可夫斯基的最佳演绎版本……
文化共享工程属于政府向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些优秀文化的版权问题已通过政府协调、社会捐赠、获得授权、支付费用4种途径得到很好地解决。
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机顶盒
读者可视情况选择传输形式
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和机顶盒等传输方式,让广大群众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使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读者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客观实际条件,选择使用适合自己的传输方式。
互联网传输运用比较普遍,也很便捷,只要点击国家数字文化网,用户就可以享受某种类型的资源服务;
卫星宽带网传输花费少、传输的数据量大,还可以进行远程直播、远程培训等;
资源镜像是直接将共享工程的资源镜像到分中心、服务站等局域网的服务器,通过本地局域网或投影播放等方式提供服务;
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还可以按照用户需求,提取信息包,刻制成光盘,提供服务,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偏远地区。而对于不具备局域网的基层中心,可以配合使用机顶盒,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通过电视接收,也可以使用离线阅读器共享。
《人民日报》 (2005年03月28日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