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探索:商君书解读(十五)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鞠氏文化≡说文解字法家思想探索:商君书解读(十五)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0 | 点击数:2540       
法家思想探索:商君书解读(十五)
鞠海峰
 



角色:管理员
等级:尚书
发帖:1407
经验:4525
金币:10666
注册:2006年11月30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第十五篇 徕民


题记:徕民就是招来民众。商鞅时代秦国地广人希,三晋人多地少。因此商鞅建议秦孝公采取优惠政策对外来吸引移民,将三晋民众招来秦国,以便开垦荒地,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是商君书中第二次提到招来移民,并且阐述的很细致。但问题接着就出来了,这篇文章明显不是商鞅亲笔所作,因为文中提到的‘周军之胜、华军之胜、长平之胜’是商鞅死后发生的事情,显然是后人之作,有专家以此论证《商君书》不是商鞅的作品,而是后人伪作。又有专家说商君书虽不完全是商鞅的亲笔,但基本上是商鞅思想的集成,有些是后人对商鞅思想的记录,有些事根据商鞅的思想作的展开阐述,有些篇幅明显应当是商鞅当时写给秦孝公的奏章的,或者是奏章的改编,所以认为《商君书》也可以称为商鞅的作品。徕民篇就非常典型,简单的一个徕民,说的非常多,不似前几篇那样精炼,明显的风格不是出自同一手笔。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 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 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方圆百里的土地,山地占十分之一,湖泊沼泽占十分之一,山谷河流占十分之一,城镇道路占十分之一,薄田占十分之二,良田占十分之四,这种比例可以养活约五万农民,其中的山、丘陵、湖泊、沼泽、山谷河流可以供给各种原料,城镇道路足够它的民众居住,这就是先古帝王制定的划分土地的定律。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印象中好像后世很少有这样计算并安排土地使用结构的,这应当说是最古老的产业结构理论,感觉明代的统治者就不懂这种道理了,沿着长城乱砍乱伐烧砖修长城,几十年下来搞的边境的土地环境恶化,尤其西北,试想半边盖的房屋特点唐宋以前应当是没有的,没有考证,这里只是估计。


[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地]。简单说就是人少地多,土地的物产不能尽为人类发挥应有的作用。[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 三晋的情况正好与秦国相反,地多人少。但有一样与商鞅的观点略有不同,就是‘寡萌贾息民’,寡萌即"宾氓",类似今语所谓侨民。当时指居无定所的商贾,也包括手工业者。我觉得是人多促进消费,刺激了商贾和手工业的发展,从事商贾和手工业的自然就多,而商鞅一概斥之为‘恃奸务末作以处’,这与他的重视农战思想有关。这里的作者也很会说,没有肯定的下结论,而是说这种状况似乎比秦国地广人稀的问题还要严重。

[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臣窃以王吏之明为过见。此其所以弱不夺三晋民者,爱爵而重复也,其说曰:“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之所以强,而为三晋之所以弱也。此王吏重爵、爱复之说也,而臣窃以为不然。夫所以为苦民而强兵者,将以攻敌而成所欲也。兵法曰“敌弱而兵强。”此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敌失其所守也。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这里的论述略显轻散,但说服力还是不错的。个人是这样认为的,使民众愿意‘务苦’,国家重视‘爵位’正是商鞅的思想,也确实是商鞅变法使国家强盛的支柱之一。但这里却说‘而臣窃以为不然’,并阐述说民众之所以乐于‘务苦’和勇于战斗,是我们的农战政策顺应了民众的欲望渴望,看来还是商鞅自己知道变法政策的根本所在。而我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却不能使三晋臣服,是因为我们只能占领他们的土地,而不能拥有他们的人民。这就给下面论述要招徕三晋的人民提供了论证移居。


[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曩者臣言曰:“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若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此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也,然则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且直言之谓也,不然,夫实圹什虚,也天宝,而百万事本,其所益多也,其徒不失岂所以攻乎?]

这段话的大意是采取免除三代徭役赋税和十年不征税的政策以吸引三晋民众来秦国耕种,这样对招徕的民众有好处,而对秦国也有好处,开发了荒芜土地资源,拥有百万民众从事国家立国根本的农耕,他们所创造的好处很多,难道仅仅是不丧失进攻的力量吗?

这是典型的改革开放性思维,今天我们改革开放吸引外资,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好处多多,不仅是多了几个投资的钱,带动技术、管理、各应各业的发展,古今一个道理。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胜,而天下不服。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竟内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发动战争消耗人力资源。国家必贫,不发动战争又使敌国得到休养。这是秦国屡战屡胜而不能使敌国臣服的原因。解决的根本之道是招徕民众从事农耕,老秦人就可以腾出人力钻们从事战争。这样就可以两全其美。


[周军之胜,华军之胜,秦斩首而东之。东之无益,亦明矣,而吏犹以为大功,为其损敌也。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且周军之胜、华军之胜、长平之胜,秦所亡民者几何?民客之兵不得事本者几何?臣窃以为不可数矣。假使王之群臣,有能用之、费此之半、弱晋强秦、若三战之胜者,王必加大赏焉。今臣之所言,民无一日之繇,官无数钱之费,其弱晋强秦,有过三战之胜,而王犹以为不可,则臣愚不能知已。]

这段话用实例说事,‘周军之胜,华军之胜’损伤了敌国,但秦国也没有什么好处,长平之胜就更是这样,而招徕敌国的民众为秦国耕种,同样是损害敌国,并对秦国有利。而且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不费一钱一粮就能达到和战争同样的好处,所以是上上策。


[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万金。其徒请赒焉,不与,曰:“吾将以求封也。”其徒怒而去之宋。曰:“此爱于无也,故不如以先与之有也。”今晋有民,而秦爱其复,此爱非其有以失其有也,岂异东郭敞之爱非其有以亡其徒乎?且古有尧、舜,当时而见称;中世有汤、武,在位而民服。此三王者万世之所称也,以为圣王也,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今复之三世,而三晋之民可尽也。是非王贤立今时,而使后世为王用乎?然则非圣别说,而听圣人难也。]

这段话是劝说秦王不要吝惜爵位和优惠政策,举了个齐国人东郭敞的例子。齐国有个叫东郭敞的人,理想远大,希望自己能拥有极多财富。他的徒弟请求他救济,他不给,说:“我打算用钱财争取获得一个爵位。”徒弟很愤怒,离开他到宋国去了。有人说:“这个人爱惜没有获得的东西,因此还不如将钱先送给他现有的徒弟。”现在韩、赵、魏三国有民众而秦国还吝惜免除他们的徭役和赋税,这也是爱惜虚无的爵位和还没有实现的赋税,反而失去可以拥有产生赋税的民众吗?上古的时候有尧舜,当时被人称颂;中古时候有商汤、周武王处在君主的位置上而当时的民众都信服。这四位帝王,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称赞,但他们治理国家的方法却不能被以后的统治者拿来使用。现在如免除三代的徭役的赋税,那么韩、赵、魏三国民众就能全被招来了。

全篇论述虽然比前几篇繁琐,然而这种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一加以分析论述,的确是一片很好的论文,说理充分,不容君主不采纳徕民的政策。

[此帖子已被 鞠海峰 在 2011-1-25 9:35:3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鞠海峰 在 2011-2-23 11:19:17 编辑过]


还是喜欢这句: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2011/1/25 9:34:48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5-2006 『鞠氏家谱网』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2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4/4/20 18:57:12
Processed in 0.0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