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鞠语,春秋战国时期人,孔子三千弟子之一。《晏子春秋》外篇第八篇记载:“景公上路寝,闻哭声。曰:吾若闻哭声,何为者也?梁丘据对曰:鲁孔丘之徒鞠语也。明于礼乐,审于服丧,其母死,葬埋甚厚,服丧三年,哭泣甚疾。公曰:岂不可也!而色悦之。”意思是说:齐景公出行到晚上在路旁休息,似乎听到远处有哭泣声,便问:“是谁在哭啊?”随行的人回答说:“是孔子的学生鞠语啊,他是个孝子,母亲死了他不但给以厚葬,而且还守灵三年天天这样悲痛欲绝的哭泣啊”。齐景公听到后非常赞赏,建议大家都应该这样作。
《晏子春秋》据传是春秋时期晏婴所著,全书共8卷计215章,是记叙春秋晚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她记载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70~476年;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可以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晏子春秋》上记载的鞠语应该是姓鞠名语,而不是专指人名,就象300年以后出现的鞠武一样;同时应当确信鞠语的“鞠”字在这样一部传世之作上的记载延续不会有误。
齐景公生活在春秋晚期的前547~489年,如果设想齐景公路遇鞠语的故事发生在前500年的话,可以断定在公元前500年以前鞠姓就已经产生或存在。这枝鞠姓的太始祖是谁虽已无从考证,但是她以鞠陶命姓应该确定无疑。
因为,周的先祖在北豳时,正是部落联盟解体的民族大融合时期,随着城帮的建立和个体家庭出现,家庭的代表符号“姓”也逐渐产生。北豳人为了纪念鞠陶的丰功伟业,包括鞠陶的庶出后代在内的一些单体家庭以鞠为姓是顺理成章和十分可能的。后来,随着西周王朝的建立,这些鞠姓先民获得了极大发展,一部分家庭跟随武王伐纣首先进入中原。大部分家庭在周朝崇尚礼仪不断繁荣的同时,也先后迁徙到中原地区发展。这种迁徙当然经历了不间断的漫长的过程。因此可以认为,北豳(甘肃庆阳)应是鞠姓起源的根,鞠陶就是鞠姓族人的命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