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年,记得吃饺子。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鞠氏杂谈≡鞠姓杂谈今日小年,记得吃饺子。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12 | 点击数:1350       
今日小年,记得吃饺子。
向洋
 



角色:管理员
等级:国子监
发帖:722
经验:9119
金币:100000118
注册:1990年11月28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转载:

☆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为“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辞灶、醉司命。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胶东地区灶神画像贴在正屋东面的锅灶墙上,两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摆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汤,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神揭下烧掉,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好给灶王喂马。过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山东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县、博平等地却是妇女率儿童焚香拜奠祀灶。旧灶烧了以后,有的把新灶当时贴上,有的则到除夕再贴,所以对联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的词句。
  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枣等,临朐还用羊枣、柿饼,威海用糯米饼、小糖瓜,无棣、恩县、博平、招远、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枣糕,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或者是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所以成武等地称此为“涂神口”,有的还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锅灶门口粘上一小块糖。也有的在灶门口抹点酒糟或酒,谓“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之类外,有的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条,有的还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马、灶鸡,好让灶王爷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祭祀之后,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掉旧灶王像和一匹纸马,同时老年人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那些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这样就算把灶王爷送走了。淄川、招远等地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卜吉凶。
  辞灶后,据说是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民间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谓之“乱岁”。古代称大寒后10日为阳宅乱岁,嫁娶无禁。现在农村还多在年底结婚。

2007/2/10 17:10:39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今日小年,记得吃饺子。
向洋
 



角色:管理员
等级:国子监
发帖:722
经验:9119
金币:100000118
注册:1990年11月28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民间谣曰:“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烀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倒酉(意即贴春联);三十夜,守一宿。”过了腊月二十三,年儿就来到。

而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在北京的歌谣则是这样唱的:“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过了小年,又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2007/2/10 17:18:55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今日小年,记得吃饺子。
向洋
 



角色:管理员
等级:国子监
发帖:722
经验:9119
金币:100000118
注册:1990年11月28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3

过小年,是在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三, 这一天最主要的风俗就是祭灶。而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即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神,俗称“灶王爷”,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范石湖《腊月村田乐府引》上说:“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梦华录》上说:“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现在用二十三日的缘故,也许是应在后夜祭。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所以民间最为重视灶王的来历,认定它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2007/2/10 17:23:12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今日小年,记得吃饺子。
向洋
 



角色:管理员
等级:国子监
发帖:722
经验:9119
金币:100000118
注册:1990年11月28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4

送灶神的仪式</b> 称为送灶或辞灶。时间多选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有些地区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送灶要摆供品,燃香烛,放鞭炮,焚送灶书,恭送灶神上天,求他上天多言好事,带回吉祥。有的仪式较为简单,只用小碟盛些糖果和年糕,给灶神饯行。据说,年糕性粘,可封住灶神嘴巴,上天不乱禀报;糖是甜的,能让他说尽好话。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2007/2/10 17:23:40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今日小年,记得吃饺子。
向洋
 



角色:管理员
等级:国子监
发帖:722
经验:9119
金币:100000118
注册:1990年11月28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5

灶王爷的来历

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王爺是年節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臉的一尊,祭灶的風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對火、灶的感激、 崇敬之情的表達。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長得象個美女。他有一個叫“卿忌”的夫人,有六個都叫“察洽”的女兒,還有好幾位兵將。他除職掌灶火之外,還要考察人間的所作所為,上告天帝。人們還用酒糟、飴糖、粘糕等“賄賂”灶神,同時還喃喃禱祝,求他上天講好話。

2007/2/10 17:24:20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今日小年,记得吃饺子。
向洋
 



角色:管理员
等级:国子监
发帖:722
经验:9119
金币:100000118
注册:1990年11月28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6

文学作品中的“祭灶”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北京俗曲《门神灶》云:“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二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贺,祝赞那灶王老爷降吉祥。”

2007/2/10 17:24:51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今日小年,记得吃饺子。
向洋
 



角色:管理员
等级:国子监
发帖:722
经验:9119
金币:100000118
注册:1990年11月28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7

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 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 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2007/2/10 17:25:15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今日小年,记得吃饺子。
向洋
 



角色:管理员
等级:国子监
发帖:722
经验:9119
金币:100000118
注册:1990年11月28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8

2007/2/10 17:26:53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今日小年,记得吃饺子。
向洋
 



角色:管理员
等级:国子监
发帖:722
经验:9119
金币:100000118
注册:1990年11月28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9

另外一种有关“灶王的传说”: 张生娶了个媳妇,名叫郭丁香。这个丁香非常贤惠,自嫁给张生后,起早睡晚,收干晒湿,辛勤持家,几年功夫家业就兴旺起来,骡马成群,瓦舍百间,张生阔了,多亏娶了个勤劳的丁香。 张生看到家业越来越大,成了富户,不想想是怎么得来的,看着丁香没有年轻时俊了,就产生了喜新厌旧的思想,冬日活也不干,一心想把郭丁香休掉,找个漂亮的年轻媳妇。他整天虐待丁香,把丁香休出家门后,又娶个财主的女儿李海棠。这李海棠好吃懒做,整日和张生花天酒地,不操持家务。几年功夫,家业败尽,渐渐地穷了,连房屋加土地都卖净,连饭也吃不上了,李海棠也不跟张生了。 俗话说:休了前妻没饭吃,张生要饭要到一家门口,一个做活的给他盛了一碗汤喝了。张生说:“这汤真好喝,再给一碗喝吧。”做活的又盛了一碗给张生喝了。张生喝完两碗汤,看看天色不早了,就说:“天不早了,给你家主人说一声,能让我在您家锅屋里住一夜吗?”做活的说:“行。”就把张生领到家里,在锅屋里住下。张生说还饿,还想喝碗汤,做活的又给他盛了一碗,张生喝完说:“你东家心眼真好,你回报一声,我想见见他。”家人说:“不用回报,我家主人心眼最好,给他说一声就来。”张生心里感激不尽。自己正想着,这家主人来了,张生一看是个女的,好像面熟,再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休出家门的丁香。丁香问张生:“怎么到了这步田地了?”张生羞的无地自容。心想:我还有脸活着,死了吧。张生一看丁香家的大锅底下火烧的正旺,就一头钻到锅底下烧死了。这时候,巡天的天神正好看见,就回报了玉皇。玉皇知道张生虽然不好,但他知道害羞,自己投火烧死自己,说明他没坏到底,还能回心转意,他既死在锅底下,就封他灶王吧。 张天师传下旨意:封张生为灶王,为一家之主,逢年节都用果子敬他。每年腊月二十三骑马上天回报,腊月三十那天再回来,在天上过七天。 张生封了灶王之后,家家都把他的像贴在锅门口。有的妇女抱着孩子烧锅,有的小孩把他的脸皮抓破,有的小孩弄了泥巴抹到他嘴里。他很生气,单等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一回报,对他不好的都穷了;谁对他好的,都叫谁富了。 老百姓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才知道是灶王爷上天回报的。以后恐后他上天不说好话,在送他上天的时候,都用秫秸稗插个马,做了面条,叫他吃饱喝足,照顾好好的,还圆成一番,叫他上天回报好话。后来还信不过,就用粘米做了个糖盘敬他,叫他吃了糖盘粘住嘴,不让他上天回报坏话。人们还在灶王像两边写了一幅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披是“一家之主”。直到现在,还有“二十三啃糖盘,再过七天就到年”的说法。
2007/2/10 17:28:26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今日小年,记得吃饺子。
鞠亮
 



角色:版主
等级:侍郎
发帖:331
经验:1063
金币:21
注册:2006年12月25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0

我们那里是敬灶神爷的日子!要用猪头敬!但不用吃饺子!祝大家过年快乐哦!


永不言败!!!!!!
2007/2/10 20:34:49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今日小年,记得吃饺子。
ju329
 



角色:VIP
等级:尚书
发帖:715
经验:2387
金币:2387
注册:2007年1月23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1

我们这里过小年是在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四日.祝大家过年快乐!


人生旅途\珍惜万千\开开心心\每一天
2007/2/11 9:09:57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今日小年,记得吃饺子。
鞠健夫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御史
发帖:184
经验:598
金币:598
注册:2007年1月2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2

2007/2/11 18:23:02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今日小年,记得吃饺子。
鞠慧兵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总督
发帖:61
经验:195
金币:195
注册:2007年1月28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3

大家元宵节快乐
2007/3/3 13:29:07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5-2006 『鞠氏家谱网』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2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9/10 12:20:38
Processed in 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