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建立了鞠氏王朝 (鞠发维整理)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资料赞助≡鞠氏名人谁建立了鞠氏王朝 (鞠发维整理)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评估帖子 回复数:7 | 点击数:2208       
谁建立了鞠氏王朝 (鞠发维整理)
janefwest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知府
发帖:32
经验:116
金币:116
注册:2007年2月21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1

古代吐鲁番[高昌地区]历史简述
           ——引自莫尼克·玛雅尔《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有关章节
(一)吐鲁番盆地的地理位置
   随着公元初年各大帝国的建立,在罗马和地中海沿岸出现了朱利亚一克劳狄(Julia— Claudieus)王朝,在中国是汉王朝,在印度北部和西北部是贵霜(Kusana)帝国,从而在欧亚大陆上呈现了一片相对的和平景象。这个时代非常有利于发展贸易交流,东西方的陆路交通出现了一片极其活跃繁华的景象。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确定了这些路线中的各站。在西方一侧,我们发现了奥古斯都(Auguste)时代的舆地学家斯特拉波(Strabon)的描述,或者是生活在公元2世纪时的一位亚历山大城的学者托勒密(Ptolemee)在其《舆地书》中的论述。从西方延伸来的道路经过伊朗之后,又要经过木鹿城(Merv)和大夏都城巴克特拉(Bactra),通过经由犍陀罗(Gan dhara)那自印度出发的道路而汇合在一起。接着便是颇难翻越的帕米尔高原,越过此高原之后便是当地的重要喀什噶尔(疏勒)站,来自古康居(索格狄亚那, Sogdiane)和古大宛(费尔干纳,Ferghana)的道路都要通达此城,也就是说位于撒马尔罕(Samarkand)和拓枝城(塔什干, Tachkent)等城市周围的富庶地区。被托勒密称为“石堡”的一站肯定位于疏勒之前不远,尽管其具体位置仍有争论[中国学者一致认为即今中国-阿富汗交界处的塔什-库尔干,即“石堡”]。在此稍作歇息就可以使商队恢复体力,以面对穿越塔里木盆地时艰辛和困难。当时为旅行者们提供了两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它们紧紧围绕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而形成两个宽大的弓形包围圈。一条北路沿天山而行;另一条南路沿南山山麓而前进,首先经过昆仑山,然后再经过阿尔金山。这两条路线沿途的许多的绿州上都建有商队城。例如,在北路有龟兹和焉耆,在南路则是于阗。这两条交通大道在进入中国中原的门户——敦煌地区著名的玉门关之后相汇合。
   由骆驼和骡子组成的沙漠商队驮着沉重的货物蹒跚地在草原中行进,在沙漠里懒散地伸展四肢,吃力地攀登终年积雪的山麓,涉水过河或从摇摇晃晃的木桥上渡过急湍的流水,在长达数世纪的光阴里,商队一直是从陆路沟通东西方交通的主要纽带。但旅行如此之久,路途如此遥遥,以至于在这条大道的两端,即罗马(更可能是亚历山大城)和长安之间,就出现了许多居间经纪人,使这两极之间从未有过直接交往,它们二者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始终是含糊不清的,充满着神秘和传奇的色彩。这种局面一直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经受了许多政局变幻的考验。
   吐鲁番地区位于更靠北部的地方,并不直接属于这种东西方之间贸易的范畴。但中国夭朝政府若想平定塔里木盆地就迫使她必须严密监视着天山以北和靠近准噶尔门户地区居民们的动向。当时[汉朝]的吐鲁番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车师,于是便具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了,因为由乌孙、匈奴以及晚期的突厥人地区延伸而来的道路就是在这里相汇合的。汉文史料曾多次描述过通向西域诸邦的道路。在中国各断代史中都记载着关于这些地区的传记,但总是多少有点干瘪和枯燥。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可以利用中国进香朝圣和尚们的游记故事作以补充,他们从四世纪起,就不断赴西域求法。
   在公元初年,似乎仅仅存在过两条路。其中的一条路线位于非常靠南部的地方,路经鄯善和于阗;另外一条路则经过罗布淖尔地区的楼兰,然后到达焉耆和龟兹。很快又形成了第三条路线,即“新路”。这条新路从敦煌出发,一直向北方和哈密挺进,穿越了吐鲁番盆地,在焉耆与通向龟兹的道路上相汇合。《汉书》中就曾描写过这一交通路线网。由于政局波动的作用,这条“新路”在数世纪中所起的作用超过了其它路线,南路逐渐失去了重要意义。《魏略》成书于公元239和265年之间,其中强调了这种新的局面:“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其后不远,作者在论述完南道与中道之后又说:“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中道。”[见沙畹:《(魏略·西戎传)笺注》,载《通报》,1905年,第528页]
   我们在唐代的史料中发现了对北路主要各站的精辟描述。沙畹特别将分散在两《唐书》中的有关段落进行了汇辑,复原了两条交通路线的走向。其一经天山以北,其二为南路,两条路线都是从高昌王国的都城出发的[沙畹:《西突厥史料》,第5页以下]。沙畹翻译的《唐书》中的文献指出了各水源点、客栈、山道、山口名称等等。斯坦因曾试图考证的正是这些,并试图沿着它们前进,确定它们的位置[《亚洲腹地考古记》第2卷第17章,第1节,第566页:《吐鲁番的地理位置》]。另外,对于吐鲁番和玉门关之间的一段路程的走向,我们无法很确切地知道。通过玄奘的游记,大家知道了在630年间,于敦煌和哈密(伊吾)之间共存在有五处烽燧和一个小城堡,全部都建造在水源附近,为了避免在沙漠中迷路和断绝水源,旅行者们必须沿水源附近行进[(法国)儒莲:《玄奘传》第32—33页]。在哈密和吐鲁番之间,又延伸出了另一块充满危险的沙漠地带。所以旅行家们更喜欢从北部绕过该地区,经过在那里出现的岗峦起伏的地区。这条路被沿用了很长时代。1415年,[河中铁木尔王朝的]沙哈鲁(Shah—Rokh)的使节就是沿着这条路出使明朝宫廷的。我们甚至在18世纪初于巴黎出版的杜赫德(J.B.du Halde)所著《中华帝国全志》中也发现了如下评注:“如果大家不害怕经过一段戈壁沙漠路程的话,那末吐鲁番距哈密就只有6—7日的行程;但如果要经过位于哈密以北的山区,那就需要10日的行程。但对于旅行家们来说,这条路则比较方便适用一些。”
   正如我们在上文已经指出的那样,另外还有一条通向北方的重要道路,途中要翻越博格达峰。这里还有两条道路,其中之一是经过准噶尔平原而到达乌鲁木齐,接着就到达伊犁河流域的路线。这条路要通过一条纵向深谷穿过山区,山谷周围遍布碧绿色湖水的小湖泊。经过数日的行程,通过吐鲁番山口便到达一块河谷地,那里就是达坂山。这条路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植物学家雷格尔在1879年就是沿着这条路前进的,他是第一个赴吐鲁番地区的欧洲人。我们觉得宋朝派向回鹃的使节王延德似乎也是取此路而行进的。为了避开吐鲁番盆地的极度炎热,可汗的夏牙就设在吐鲁番以北的山区。王廷德于其使高昌记中指出,他曾在一湖边散步。然而,在这条路的沿途有许多湖泊[有关这条路线各站的问题是由E·沙畹在《西突厥史料》第11页中提出来的。时至今日,通向北部的通路尚未被像通向西方的道路那样详尽地研究过,后者要经过塔里木盆地]。另一条路位于更靠东部的地方,通过一个小山口而越过高山,其走向已经标注在雷格尔的地图中了。这条路直接通向古城和别失八里(Bech—baliq,这是元代的称呼,唐代称北庭,今北疆的吉木萨尔)地区。有关这条通路的确切资料付阙如,它在所有时代无疑都很重要。对于吐鲁番人来说,博格达群山并不是阻挡来自北方影响的天然屏障。恰恰相反,向东部延伸的辽阔无垠的沙漠则被他们视为抵御入侵者的一块相当强有力的挡箭牌或防御的缓冲地。
   在吐鲁番盆地内部,道路是根据居民居住地的情况而安排的。因此,道路是沿着绿洲一线行进的,沿着北部群山蜿蜒前进。在东部路过鲁克沁之后,这条路继续向哈密和中国中原地区挺进,而其中的一条分支则直接转向南部和罗布淖尔。中国的考古学家黄文弼曾录下了古代交通大道的某些遗迹[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第14页]。例如,他指出在距离穷阿萨堡围墙内不及1里(500米左右)的地方就存在着一条古道,大家在那里还可以发现车辙犹存,本地居民呼为“北京邮路”。由此便令人心悦诚服地证明,这就是通向西域诸国的古道。我们在其他作者的著作中都再没有发现过类似的资料,虽然他们大都研究过本处所指的那个小城堡,该城堡位于鲁克沁以南十几公里的地方。在吐鲁番盆地的西南缘,还存在有许多烽燧,而且也被标在了地图上。它们肯定属于古代护路系统的一部分。
   尽管吐鲁番盆地被群山环抱,但此地并不像是“世界的尽头”,相反却与上古和中世纪早期穿越亚洲的通商大道网连结在一起。另外,吐鲁番地区与山北地区保持着交通关系,这个重要因素,在研究该地区的发展时则始终都必须给予考虑。
附图:今日的吐鲁番-哈密地区的地形图

……

(四)开拓时代和鞠氏家族
   在介于汉朝覆灭和唐朝开国之间的阶段,西域的形势是非常混乱不堪的。有关这一阶段的汉文文献常常是互相矛盾的。在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王朝走马灯似地互相交错变换的时代,吐鲁番王国的历史是很难稽考清楚的。公元222年,高昌似乎仍然是中原王朝政权的组成部分。天朝政府还有一位军官常驻那里。但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此官吏的影响如何。然而,这种影响似乎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正如斯文赫定(Sven Hedin)探险团在楼兰发掘到的一支木简所证实的那样。这块木简被编为第114号,文中强调指出了向高昌地区派遣军队一事,这支木简的时间是268年[孔好古(A.Conrady):《斯文赫定在楼兰发现的汉文写本及其它小件发掘物》第135页]。在4世纪时占领中国北部的各胡族王朝肯定不会忽略关注西域诸国。在甘肃建立的非正统的诸凉王朝(前、后、南、北、西,凡五凉国)都在高昌设州。这种占领似乎并不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出自该王朝那仅有的几种文字文献中的一种是在吐鲁番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墓葬中发现的,其中记载的时间为364年[马伯乐(H.MasPero):《斯坦因第3次西域探险所获汉文文书》中的第262号文书,即阿斯塔那VI·027号,时高昌归张氏前凉]。我们也知道,在前秦王朝执政时代,由于其皇帝之一苻坚的威望变得相当大了,以至于使西域的某些王国都转向了他,并于381年间要求他给予保护权。吐鲁番的情况即属此类。苻坚派其大将吕光统大兵进驻那里,吐鲁番于公元383年再次内附天朝。此外,吕光又利用这一机会而发动了一次远征,一直逼进到龟兹[见戴遂良(L.Wieger):《历史文献》第2卷,第1010页]。在苻坚385年晏驾之后,同一位吕光自己建立了一个小王朝[后凉]。为了试图能在塔里木盆地立足,他封自己的儿子为“持节镇西将军”,并且命他驻守高昌。但该王朝于403年崩溃,由于该王朝那过份短暂的存在时间,所以无法对吐鲁番地区施加巨大影响。当残暴的[?]拓跋氏(Tabgatch)北魏王朝在中国创建的时候,中国天朝与其西部领土的关系似乎又得到了恢复。公元435年,该王朝收到了西域诸邦的贡品和朝贺,其中就包括吐鲁番。但时隔不久,北魏王朝的皇帝在他与附近小王国的战争中,于甘肃境内征服了在那里重新建立的[北]凉王朝;在夷平了姑臧都城之后,某个皇室[指北凉王室沮渠氏]的一批人向西逃遁,最后在吐鲁番地区停留下来了并且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新的大且(沮渠)王国。在高昌的M号庙宇中发现的一通碑的碑文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这次定居的证据。该文献是向弥勒菩萨( Bodhisattva Maitreya)庙的题识,这就是《凉王大且(沮)渠安周功德碑》。该碑文的断代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其镌刻时间似乎应该被定于405年[伯希和:《评王国维遗书》,载《通报》第26卷第133页;索珀(A.C.Soper):《甘肃的北凉和北魏》,载《亚洲艺术》杂志,1958年第21卷,见第131—164页]。


附图2:449年的高昌,北凉国的残余

     沮渠氏国王们没有因他们的征服而沾沾自喜多久,因为对吐鲁番地区的威胁又一次产生于山北。另一个新兴的强大民族夺取了所有这些地区,这就是蠕蠕(柔然)人。如同他们之前很久的匈奴人一样,柔然人也逐步慢慢地把他们的影响扩张到了塔里木盆地,而且首先是从吐鲁番开始的。公元460年,他们征服了整个地区并在那里扶植了一个附庸家族。据汉文编年史记载,其国王名叫作阚[音kàn]伯周,号称“高昌王”,这是本处首次出现的称号[伯希和:《高昌、和州、火洲、哈喇和卓考》,载《亚细亚学报》,1912年第1期,见第581页]。这些国王们完全俯听于胡族可汗们的操纵和摆布,当后者认为更为符合自己利益的时候,便将他们消灭掉或者是取而代之[这个时代的吐鲁番地区的历史特别不为人所熟悉。烈维(S.Levi)在一篇叫作(B组吐火罗语龟兹语)(载亚细亚学报),1913年第2期,第311—380页]的文章中,曾对此作过一番梗概介绍。在前引刘茂才的著作中(第1卷第60页以下)也记载了一些史料。同样,富克斯(W.Fuchs)在《吐鲁番地区》(载《东亚文献杂志》,1926年,第124—166页)也曾提及到过这个问题]。北魏的皇帝们不但无法成功地从蠕蠕人手中夺取吐鲁番,同样也无法成功地保护高昌王之一马儒以平息反叛,马儒就是在这场叛乱中丧命了[戴遂良:《历史文献》第2卷,第1167页]。这位不幸者又由一位叫鞠嘉的人所取代,鞠嘉创建了一个真正的王朝,因为这个家族的王子们一直执政到唐朝于640年征服全国为止。新国王重新立都于雅尔城(鞠氏高昌王国的都城应在高昌故城。——译者),即两汉书中所提到的古交河城,他依靠自己的工事而建立了一个第一流的战略基地。据《唐书》记载,鞠氏家族的国工们都是汉族血统[沙畹:《西突厥史料》第102页:“掬氏家族是汉族血统,系自金城(古之凉州府)附近迁来。”]。但同一史料还记载说,该家族由于通婚关系而与胡族可汗们联姻,胡族人也就因此而确保了其附庸们的俯首贴耳。在中国于唐王朝建立之前的衰落时代,叶鲁番地区在该拥氏王朝的统治下而置身于柔然的势力范围内。但在552年,附庸游牧部落之一支——一突厥人向因为家族内讧而受到削弱的柔然人发动了进攻,击败了柔然人,并迫使他们向西迁逃。时隔不久,突厥人又夺取了突厥斯坦的西部,这样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汗国,从阿尔泰山麓一直到达咸海之滨。塔里木盆地很自然地就与突厥可汗的支持者们联合起来了,突厥可汗也就这样变成了通向西方的通商大道之主宰者,由此也就控制了丝绸贸易市场。吐鲁番王国可能曾试图维持它与中原天朝政府的关系,以抵消强大的突厥人的影响。到了520年左右,他又向天朝宫廷遣使,以要求提供一些经典和委派一位教师[儒莲;《亚洲地理杂考》第 114页]。该王国甚至似乎还试图与在中国南方维持下来的诸国[南朝]建立关系,如梁王朝(502—556年)曾收到过来自高昌王国的贡品。但突厥人很快就使高昌王国这些争取独立的微弱念头不复存在了,使它与中国天朝之间的关系变得朦胧淡泊起来了。在长达1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吐鲁番盆地的政治方向是由突厥人的巨大影响所主宰的,突厥人迫使鞠氏家族的王子们处处按突厥可汗们的意志行事,可汗们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些王子又迫使他们聘娶自己的公主为后妃。此外,当时中国的中原地区正处于四分五裂的一盘散沙状态,很难维持与西域诸邦的关系,后者当时似乎完全归附了突厥人。
   作为鞠氏王朝最初几任国王执政年间之特征的事件,并不为我们所知,汉文史料对这些内容也一直保持沉默。然而,在墓葬中发掘到的一些墓志铭可以使我们复原该国国王名字的完整统计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能整理出某些年号。这样一来大家便可以发现,高昌鞠氏王朝是按照一种本地年号而计算时间的[斯坦因:《亚洲腹地考古记》第2卷,附录A,年表,第986页]。此外,我们又获知这些国王们保护了佛教,正如575年的一通碑文所证实的那样,该碑文是为了纪念由国王鞠斌(鞠斌不是国王,按造寺碑记载应为振武将军□□郎中。——译者)[马伯乐:《斯坦因第3次西域探险所获汉文文书》第178页]造寺之功德的。稍后不久,唐僧玄奘曾在该国宫廷中受到热烈欢迎[儒莲:《玄奘传》第33页]。我们还可以设想,在鞠氏家族统治时代,吐鲁番地区的生活可能具有一种汉族文明和突厥文明密切结合的状态,但突厥的政治影响却占据着突出的统治地位。在雅尔古城[即交河古城]遗址北部所发掘的一个大型墓葬区中,其中包括了大部分都是6世纪和7世纪初叶的坟墓。虽然墓志铭都用汉文方块字撰刻,但575年的庙碑中却提到了受献词的国王的一长串突厥文尊号。从由日本考古探险团发掘出土的文献中便可以发现,鞠氏宫廷及其行政官府都是按照汉人模式组织的,我们
所知道的那些重要人物的尊号完全是汉人式的[见沙畹对《西域考古图记》的书评,载《法兰西远东学院通报》第15卷,1915年,第 57页]。
   如果我们对于鞠氏家族最早几位国王执政期间的最明显事件基本还是一无所知的话,那末对于那些与隋代和唐代最初几位皇帝同时代的鞠氏国王的了解情况则完全不同了。在6世纪末,中国中原地区又恢复了统一,统一在一个民族王朝之下,可以重新执行其对西域的开拓政策了。在此之前长达数世纪的时间内,这种政策已处于了一种沉眠或蛰伏状态。另外,当时恰逢千载难遇的大好时机,因为此时蛮族可汗们在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的问题上装出一副仲裁人的面孔。因此,鞠氏王朝发现了自己已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窘境(法文本意为“身处锤子和破子之间”。——译者),即将试图在两大近邻列强之间存身。公元601年,鞠伯雅在其父(或其伯父。各种史料在这一点上不相吻合)薨逝之后而成为国王。在他主持朝政的20年间,这位可怜的国王一直在汉人和突厥人之间犹豫徘徊,不敢得罪任何一方。在他即位之际,我们发现他被迫纳娶自己的祖母为妻,因为她是突厥可汗的公主,以尊祖制[沙畹:《西突厥史料》第102页,这实际上是尊重突厥风俗的收继婚制度]。但在609年,他亲赴天朝宫廷致贺,并且还陪同隋炀帝远征高丽。为了向他致谢,隋炀帝就“妻以戚属宇文氏女、号华容公主”。公元612年,鞠伯雅返回吐鲁番之后,便诏令举国上下采纳汉式服装。尽管如此,他还继续向突厥人交纳那些向经由其疆国过境的旅行者们所征收的过境税。其子鞠文泰后来也继续执行同一政策,但却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他曾多次向天朝皇帝纳贡,但同时又始终与突厥人保持着亲善关系。曾于629—630年间途经伊吾(吐鲁番)的玄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强有力的证据。这位取经朝圣的高僧在离却该城时,携带有致突厥可汗的许多公文,因而使得他在参拜诸胡族可汗时必然会受到亲切和蔼的款待。他同高昌王国的使节同时受召对;“通国书及信物。可汗自目之甚悦,令使者坐,命陈酒设乐。”这位朝圣进香的唐朝旅行家在突厥可汗的长子达头·设的府上受到了热烈欢迎,因为后者是高昌王公主的夫婿。此外,从这个时代起,鞠文泰与唐朝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化了。时隔不久,高昌王突然间就将其国土对西域诸邦赴长安的使节们封闭了,并且还同突厥人结盟,向那些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的邻国发动进攻,特别是把他的矛头对准了焉耆(Karachahr),并将焉耆五城劫掠一空。唐太宗不愿意恶化事态,仅简单地“下诏让其反覆”(见《唐书》),文泰对此甚至不作答复。太宗皇帝经过长时间犹豫之后,决定发动一次西征。当时出现的另一桩事件也使得军事干预迫在眉睫了:在塔里木盆地的南缘,吐蕃人开始扩张。按照沙畹的说法,突厥人“也急欲越过天山以前往河西地区助吐蕃人一臂之力”。公元640年,在侯君集指挥下的一支强大天朝王师浩浩荡荡地西进。潮文泰自认为受茫茫大漠的保护,天朝王师度碛疲钝,因此他仍无忧无虑。当他闻知王师已至碛口的时候,已无计可施。惊急之余,文泰发病而卒。其子鞠智盛继其父而即位,当时还几乎是一个稚童,侯君集没有顾忌这些事件,继续挟重兵长驱直入,包围了高昌都城。按照伯希和的分析,当时的高昌王国的都城是雅尔城,而并不是高昌(出土墓葬文书已证实其在今高昌故城。——译者)。在环城而围攻之际,汉人令登上冲车的弩炮手投石,飞石如雨。刻于640年的一篇为侯君集部下一位将军记功的碑文在巴里坤湖(Barko1,意为“虎湖”)附近发掘出土。我们通过此碑获知,投石冲车这种战争兵械是为这次征西专制的[沙畹:《据Ch.鲍宁的拓片看西域十篇碑文》第2页]。这一事实可以证明唐朝对这次征西的重视以及唐王师对西征的精心筹备。高昌城很快就被攻克了。鞠智盛出降,并被囚至长安进献唐皇。鞠智盛那镶有宝石的金剑被太宗赐给了大将阿史那社尔[沙畹:《西突厥史料》第121页]。《旧唐书·西戎传》中有关高昌的传记明确记载说;“鞠氏有国,至智盛凡九世一百三十四年而灭。”高昌王的疆舆成了西州并被分成了高昌、柳中、交河、天山和蒲昌5县。新的西州拥有一位刺史、建立了一支由百卒组成的军。唐军继续向西域推进,其余小王国也均被平定。公元651年,高昌成了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安西都护府治所应在交河城。——译者)最后,龟兹于657年灭国。第2年[658年],都护府又迁至龟兹,该府治在那里共存在了100多年,直至最终被吐蕃人攻克。
附图3:611-617年,隶属西突厥的鞠氏高昌




2004年创建了第一个鞠氏王朝群......

2012年7月7日 鞠氏王朝总群:196044051 500人的超级QQ群 现已将鞠氏九章公家谱上传至群空间,求更多族人加入同修家谱......
2007/2/21 12:39:58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谁建立了鞠氏王朝 (鞠发维整理)
鞠妹妹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总督
发帖:142
经验:430
金币:430
注册:2007年1月24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2




鞠妹妹
2007/2/21 14:43:11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谁建立了鞠氏王朝 (鞠发维整理)
鞠亮
 



角色:版主
等级:侍郎
发帖:331
经验:1063
金币:21
注册:2006年12月25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3




永不言败!!!!!!
2007/3/12 22:28:08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谁建立了鞠氏王朝 (鞠发维整理)
鞠敬华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知府
发帖:37
经验:111
金币:111
注册:2007年3月15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4

^_^

2007/3/16 19:12:54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谁建立了鞠氏王朝 (鞠发维整理)
ju山东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806
经验:2808
金币:2808
注册:2007年3月2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5

阅读本文,可以参考晋、南北朝、隋、唐纪年表。高昌王国(公元530年--公元640年)由麴(读qu,通“鞠” )氏建立,历经百年之久。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
2007/5/25 9:08:48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谁建立了鞠氏王朝 (鞠发维整理)
大兵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县丞
发帖:4
经验:12
金币:0
注册:2007年8月2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6




我叫鞠兵
2007/8/6 8:50:53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谁建立了鞠氏王朝 (鞠发维整理)
鞠泽友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总督
发帖:158
经验:488
金币:488
注册:2006年12月25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7

高昌维吾尔语Qara-hoja,英语德语khocho)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地区,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高昌历史文献,有《新唐书·高昌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贞观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经高昌。贞观十三年(640年),设高昌县。时代文献根据维吾尔语Qara-hoja称高昌为“哈拉和卓”、火州霍州

  • 麴氏高昌
  • 原来出身和关系统治时间年号
    麴嘉王莽时期西迁的汉人后代501年502年—约525年在位承平 501年502年509年510年
    义熙 510年511年—约525年
    麴光麴嘉子525年—约530年甘露525年—约530年
    麴坚麴嘉子、麴光弟531年548年章和 531年548年
    麴玄喜麴坚子549年550年永平 549年550年
    麴 (佚名)麴玄喜子551年554年和平 551年554年
    麴宝茂麴 (佚名)子555年560年建昌 555年560年
    麴干固麴宝茂子561年601年延昌 561年601年
    麴伯雅麴干固子602年613年
    复辟后:620年623年
    延和 602年613年
    重光 620年623年
    麴 (佚名第二)不详,发动政变登位614年619年义和 614年619年
    麴文泰麴伯雅子624年640年延寿 624年640年
    麴智盛麴文泰子640年

    640年唐朝灭麴氏高昌。

     

    2007/11/22 21:00:43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Re:谁建立了鞠氏王朝 (鞠发维整理)
    ju山东
     



    角色:版主
    等级:尚书
    发帖:806
    经验:2808
    金币:2808
    注册:2007年3月27日
    信息 日志 短讯 邮箱 好友 搜索 引用 回复 No.8

    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为什么不纠正为鞠氏王朝?

    难道没有证据?还是没有意义?但对我们鞠家人很重要呀!




    莫道世事沧桑变,鞠氏家网舞团圆;四面八方欢心聚,千言万语逍遥天。
    2007/11/22 21:41:10
    编辑 删除 IP:已记录
    收藏帖子 | 取消收藏 | 返回页首 
    鞠姓家谱网 → 中华鞠氏论坛 - Powered By BBSXP
    Copyright 2005-2006 『鞠氏家谱网』
    Powered by BBSXP 7.00 Beta 2 ACCESS © 1998-2006
    Server Time 2025/5/6 14:20:22
    Processed in 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