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乐毅克齐解读“用人不疑”
居庸关
战国晚期,燕国在七雄中还比较弱小,无法参与逐鹿中原的争斗。燕易王去世后,王位并没有传给太子昇,而是由另一个王子叫姬哙的继承了王位,史称燕王哙。
太子昇因争夺王位失败便逃避到燕国当时的辽东郡治所襄平(今辽阳)隐姓埋名,从此弃姬氏改姓为鞠昇,鞠昇传四代其嫡重孙鞠武出世。八十年后,燕国最后一代国王燕王僖的儿子,行侠仗义的太子丹听说鞠武忠义方刚,念及同宗便聘请他到燕国的都城蓟城(今北京)并授以太傅的职位。秦灭燕后,鞠武的后代展转来到西汉初年设置的汝南郡,汝南郡从此便被确定为鞠氏的早期郡望一直流传下来。从鞠昇始创鞠氏开始,鞠姓家族经历了秦、汉、晋、唐、宋至今二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逐渐的繁衍、发展、壮大,人才辈出(《鞠氏宗谱》)。
公元前315年,燕王哙听信他人蛊惑,贪图虚名,稀里糊涂地把王位让给了宰相子之。子之本来就武断专横,大权到手更加不可一世,把个好端端的燕国搞得乱七八糟,老百姓非常不满意。燕王哙三年,太子平和将军市被举兵想要夺回王权,结果失败,燕国大乱。南方大国齐国乘机发兵攻燕,只用了50天就攻入燕都蓟城(今北京附近),燕王哙和子之在混乱中被杀死。齐国攻占燕国后大肆掠夺财宝,残害平民,引起燕国百姓的不满,其他列强也纷纷谴责并跃跃欲试;于是齐国不得已而撤军。
燕国贵族共同拥戴太子平即王位,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始终对齐国杀父之仇耿耿于怀,他礼贤下士,节衣缩食,推行了一系列与民生息的政策,使燕国日益昌盛。同时他招贤纳士,使各国人才源源不断投奔而来,乐毅就是其中一个。燕昭王对乐毅非常器重,封他为亚卿的高位,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同他商量。
到燕昭王38年时,燕国已经养得国富民强兵强马壮,这时燕昭王召见乐毅说:“我想攻打齐国报杀父之仇,你看现在可以吗?”乐毅说:“可以。但齐国是大国,常言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光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恐怕打不过他,要联合其他同齐国有矛盾的国家一起攻打他,到那时战之必胜”。于是昭王就委派乐毅去到各国游说,乐毅先后征得秦、韩、赵、魏国君的支持并同意派兵参战。一切准备就绪后,燕昭王郑重的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封昌国君,率五国联军向齐国开战。齐闵王慌忙率军在济河岸边仓促迎战,双方杀得天混地暗,结果联军全歼齐军主力,齐闵王率残部落荒而逃,联军大胜。此时,乐毅果断的遣回他国援军,他自己则亲率燕军由北向南横扫齐国全境。乐毅在进军途中要求部队不准残害百姓得到齐人的支持,经过6个月征战顺利攻下齐国的70座城池并且都建立了郡县。当攻到即墨及周边的几个小城时,受到了田单率领的守城军民的强烈抵抗,进攻受阻。
当双方对峙到三年的时候,燕国国内出现了舆论。有人说:乐毅足智多谋,70城都能接连攻下,区区即墨几个小城3年未克,是不是他想自己称王啊?燕昭王听到后便安排大摆宴席,把各种意见的大臣都招到现场;席间,他指着提意见的那个人斥责说:“先王倡导以礼对待贤明的人才,并不是为了多得土地留给子孙,不幸遇到了缺德少行的坏人残害了先王,搞得民怨沸腾,我对此痛心疾首,这才广揽人才以报先仇,如果谁能使我成功,我愿与他共同分享燕国大权,现在乐先生了却了我的心愿。齐国本来就是乐先生打下来的,就应该归乐先生所有,乐先生如果拥有了齐国,再与燕国结成平等国家,共谋发展,共抵外侵,这是燕国的福气,正是我的心愿啊!你怎么敢说这种话呢?”于是下令把挑拨者当场处死。又宣布赏乐毅妻子、儿子王后和王子的服饰,配备君王乘辇,派宰相亲自送到乐毅府中,并正式宣布封乐毅为齐王。乐毅听到后十分惶恐不敢接受,并发誓以死报忠,人们都更加佩服他了。
不久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惠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与乐毅有矛盾,田单听到后就趁机派人去燕国散布反间计说:齐国人都知道燕惠王和乐毅不和,乐毅暂缓攻城就是不敢回燕国,我们最怕燕国换将,换将后城池就会攻破,那时老百姓就要遭殃了。惠王听到后果然中计,派骑劫为大将换乐毅回国,乐毅知到回去对他不会有好处,便投奔了赵国,将士们都愤愤不平,从此内部不和。田单听到后设计组织反攻,燕军望风而逃,骑劫在撤退途中被杀,燕军一直被躯赶到济河对岸燕国境内,田单收复了齐国全境。
后来燕惠王派人到赵国指责乐毅忘恩负义,乐毅就用吴王阖闾和夫差父子对待伍子胥的故事,说明君王的气量和用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必然会大相径庭的道理,饱含了“用人不疑”的深刻寓意,燕惠王听到后十分惭愧,对乐毅在燕国的妻儿继续给以很好的照顾。乐毅也象走亲戚一样经常来往于燕赵两国之间,最终老死于赵国。
乐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代名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胆识和魄力被历代军事战略家们所肯定,但是,如果没有燕昭王的知人善任,即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无法发挥的。因此,是燕昭王成全了乐毅的名声,乐毅巩固了燕国的天下。在封建帝王时代,大凡有作为的君主都懂得一个道理:“水能载舟,也能复舟”,要想把君天下千秋万代传承下去,必须倾听各方面不同的意见,这就是所谓的“纳柬”。象唐太宗对待魏徵一样,你把口水淬到我的脸上也没关系,只要你的建议对我巩固政权有好处,你依然是大大的忠臣。这样的城府和胸襟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